关于植树的资料

植树指种植树木。自古以来就有植树的传统,涌现出了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植树以清明时节为,此时气候温暖,春雨飞洒,利于树苗成活。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3月12日为的法定植树节。[1]

【植树节】关于植树造林,你了解多少?【植树节】关于植树造林,你了解多少?


【植树节】关于植树造林,你了解多少?


【植树节】关于植树造林,你了解多少?


中文名

植树

外文名

tree planting

时节

清明时节

法定节日

3月12日植树节

意 义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污染

植树佳话

庆功栽杨、治病种杏、思乡植柳

主要步骤

挖坑;回填;栽植;覆土、保墒

关于植树造林的资料

植树造林消减噪声

刘兴正

在人口集中,交通、工矿企业发展很快的城镇,噪声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据资料记载,噪声在50分贝以下,对人没有什么影响,当噪声达到70分贝,对人会有明显危害,如果噪声超过90分贝,人就无法持久工作了。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噪声超过70分贝的环境很多,因此,噪声作为一种公害,已引起人类普遍重视,采取了各种减少噪声的措施,而绿化造林就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从科学试验中得知:公园成片林木可降低噪声5--40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量要多降低5--25分贝;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米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15分贝,比空旷地自然衰减量要多消减4分贝以上;在城市街道上种树,也可消减噪声7--10分贝,实践证明,在城市街道、空旷地以及房屋庭院种上绿树花草,能减轻噪声污染。

从林木防止噪声的效果来看,林带越宽越密越好。科学研究认为,在城市里,最少要有宽6米、高10米的林带,消减噪声效果比较明显,而且要求林带不宜离声源太远,一般在6--15米之间为好。

为了提高绿化消减噪声的常年效果,应尽量选用四季常绿树种,以乔木为主,灌木、花草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消声林带,效果会更佳。

在植树造林方面的主要成就

全球森林覆盖状况及变化”专题报告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森林覆盖面积总体稳定略有下降,森林面积的减少在欠发达相对集中,而的植树造林与森林保护成效显著,成为维持全球森林覆盖面积基本平衡的主要贡献者。

植树造林成效显著,人工造林面积长期居于世界首位,2000—2018年,全球森林面积净减少1700万平方公里,而森林面积净增4500万平方公里,增长率为26.90%。王琦安表示,“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沙源治理” 工程、“塞罕坝、库布齐沙漠绿化”等工程的实施以及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是森林面积增加的主要因素。

报告显示,森林火灾是影响全球森林覆盖及生产力变化的重要因素。林火分布高度集中的非洲中部地区应引起全球的关注。

全球土地退化出现新挑战 亚马孙平原大面积森林退化

“全球土地退化态势”专题报告显示,2000—2018年全球土地退化与改善恢复两大过程在不同区域并行发生,两者总量基本持平,改善和恢复的土地面积略大于退化扩展和加重的面积。退化扩展和加重区域集中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热带及其以南地区,而改善和恢复土地多分布在、北美洲等地区。其中,在干旱半干旱区域中,改善和恢复土地的面积,占改善和恢复面积50%以上,尤以和印度改善和恢复的面积。

报告显示,全球土地退化出现新挑战。2000年以来,全球重要热带雨林区——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等全球水热条件的热带雨林区域出现了大面积的森林退化,这主要与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等引起的连年干旱以及森林的大范围砍伐、开垦和频繁的火灾干扰等因素密切相关。

林业方针政策的制订 1949年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提出“保护森林,并有地发展林业”的方针,据此制定了一系列林业政策。1961年,发布《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1981年、公布《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1984年第六届全国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森林法》,确定了“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关于林业所有制,30余年来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确认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和几种所有制的联合经营都是林业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见林业经营形式)。

普遍护林 中华成立初期,主要依靠群众护林。个五年期间实行专业护林与群众护林相结合。70年代以来,为了制止乱砍滥伐、严格控制采伐量和降低森林资源消耗,进一步落实了林业政策,并实行普遍护林。各林区除积极防治森林病虫害外,还开展群众性护林防火活动,建立各级护林组织,实行护林防火承包制。1986年全国初步统计有专职护林员28万多人,全国重点林区建防火站80余处,了望台0多座、防火公路5万多公里(见森林火灾预防、森林火灾扑救)。

大规模造林 建国初期,主要是在东北西部、河北西部、河南东部等自然灾害的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同时在全国各地开展封山育林。个五年期间,开始大规模造林,着重营造用材林,并着手绿化西北黄土高原。70年代,华北、中原地区开展平原绿化,并在条件适宜的地方试行飞机播种造林。1978年开始建立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祖国的活动,至80年代已涌现一批人工用材林基地,防护林也已发挥效益,并有了近亿亩的经济林。

森林工业迅速发展 中华成立初期,采伐与集材仍处于手工作业阶段。现已形成了森林采伐、木材加工、林产化学加工、林业机械制造等门类齐全的森林工业体系。木材、竹材、锯材产量不断增加,人造板包括纤维板、刨花板等从无到有,林产化学加工的产品种类日益丰富。30余年间,全国森林工业企业为积累资金 182亿元。近年针对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一些木材采伐企业已逐步转变为森林采运、育林和多种经营的综合企业。

林业教育和科研的发展 中华成立后,于1952年成立了3所林学院,在13所农学院设立林学系,还建立了10余所中等林业学校。“”期间林业教育受到摧残;1979年后重新振兴。至1985年止共有林业大学3所、林学院8所,在农学院设立的林学系18个,中等林业学校37所,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林业教育(见林业教育)。这一期间林业科学研究也有很大发展。1951年在成立了林业科学研究所,1958年扩大为林业科学研究院,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森林考察。此后从到地方相继成立了各种林业科技管理、林业科学研究和林业情报等机构,并设置了一些试验基地和自然保护区。至1986年底,全国共有县以上林业科研单位240个,林业科研工作者8000余人,初步形成了林业科研体系(见林业、森林法、植树节)。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生态状况的改善。这个运动启动之前的1981年,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森林面积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地球新增的绿叶面积相当于多处一块儿亚马孙雨林,其中增长近的是17.8%,其次是印度11.1%和欧盟7.78%

绿叶面积净增长最多的是容量是高达135.1万平方千米,几乎相当于美的大绿叶净增长面积的总和。

的绿叶净增长面积占据了全球绿叶净增长面积的25%,提贡献42%来自植树造林工程32%来自农业集约化,在这两方面欧盟分别为34%和55%,印度分别为4.4%和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