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视天地朱元璋_傲剑朱元璋
如果君王不是崇祯,而是朱元璋,明朝还会不会亡?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即使换成是朱元璋,明朝依然会灭亡,因为当时的明朝已经积弊很深,不是一个人能够挽回的
傲视天地朱元璋_傲剑朱元璋
傲视天地朱元璋_傲剑朱元璋
傲视天地朱元璋_傲剑朱元璋
不会灭亡,朱由检薄情寡恩,多疑,不会用人,刚愎自用
我觉得很有可能不会,但毕竟不可能每一个都像朱元璋那样子,整天工作个不停啊,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常人比不得。
应该不会了,最起码可以短时阻止明朝灭亡的颓势,因为朱元璋他就是在乱世之中杀出一番天地的。
如果君王不是崇祯而是朱元璋,我认为明朝肯定不会灭亡的,因为朱元璋在上心狠手辣,手腕儿不一般。
我觉得也还是会灭亡的,因为那个时候的明朝已经千疮百孔了,灭亡是必然的,就算是朱元璋也拯救不了明朝。
小编觉得会论治道灭亡,因为崇祯接手明朝时,国力空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就算是刘邦接手,明朝还是会灭亡。
朱元璋画像是明朝人画的吗?为何那么丑?
吴元年十月癸丑,右御史大夫邓愈等各言便宜事。太祖览之,谓愈等曰:“治天下,当先其重且急者,而后及其轻且缓者。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衣食给而民生遂,教化行而习俗美。足衣食者在于劝农桑,明教化者在于兴学校。学校兴,则君子务德;农桑举,则小人务本。如是为治,则不劳而政举矣。今卿辈所言,皆之不可阙者,但非所急。卿等国之大臣,于经国之道,庇民之术,尚当为予尽心焉。” 洪武元年正月丁丑,太祖御奉天殿大宴群臣,宴罢,因召君臣谕之曰:“朕本布衣以有天下,实由天命。当群雄初起,所在剽掠,生民惶惶,不保朝夕。朕见其所为非道,心常不然。既而与诸将渡江,驻兵太平,深思爱民安天下之道。自是十有余年,收揽英雄,征伐四克,赖诸将辅佐之功,尊居天位。念天下之广,生民之众,万几方殷,朕中夜寝不安枕,忧悬于心。”御史中丞刘基对曰:“往者四方未定,劳烦圣虑。今四海一家,宜少纾其忧。”太祖曰:“尧、舜圣人,处无为之世,尚且忧之,矧德匪唐虞,治非雍熙,天下之民方脱创残,其得无忧乎?夫处天下者当以天下为忧,处一国者当以一国为忧,处一家者当以一家为忧。且以一身与天下言之,身小也,所行不谨,或致颠蹶,所养不道,或生疢疾。况天下之重,岂可顷刻而忘警畏耶?关于朱元璋的画像,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各种争议,因为朱元璋的画像有两种样子,一种是很庄重,看起来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另一种就是鞋拔子脸的画像了,看上去不仅很奇怪,还很让人不舒服。有人认为鞋拔子脸的画像是清朝人为了诋毁明朝而画的,但也有人认为这幅画是明朝人自己画的,与清朝无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朱元璋的画像
一副是正襟危坐,天庭饱满,面色红润,不怒自威,自带一股帝王气质风范。
一副是下颚突出,全脸变形,布满黑痣,丑陋不堪,活脱脱一副民间传说的鞋拔子脸。
一个是传统的帝王风范,伟岸尊贵;一个是粗鄙草民模样,丑态尽显。两个形象天地别,风格迥异。那么,到底哪个才是朱元璋真正的相貌呢?
2、朱元璋召集画师给自己画像
作为大明开国的朱元璋,他的一生是个传奇,是比汉高祖刘邦还草根的草根,是历史上出身最寒酸的帝王。有人说他是体恤的英君明主,也有人说他是弑杀成性的残忍暴君。其实两面性并存,才是真实的朱元璋,这也体现到了他的画像上。
朱元璋的发迹,始于红巾军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见到朱元璋,对他奇之貌状大为惊叹,遂亲自为这个准备当奸细杀掉的草莽之人松绑。郭子兴的夫人也赞叹朱元璋此异人也。
郭子兴和夫人识人很准,多年后,朱元璋成了大明朝的开国。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征召画师为自己作画像。明朝人张翰的著作《松窗梦语》记载,这些画师把朱元璋画的十分真实,没想到惹得朱元璋大怒,连杀了数人,直到一名画师揣摩上意,在朱元璋本尊的真容之外加穆穆之容,朱元璋才满意。
所谓的穆穆之容就是富贵之像,体现出真龙天子的神韵。历代画像时无不如此,以彰显自己的雍容高贵、器宇轩昂。但同时,这也是一副失真的画像,如同我们今天常见的PS、美颜,融入了太多我们对自己相貌的理想主义。
朱元璋把这些肖像,赐给王侯将相、各级官吏,大多数无缘见到他真容的大明,还以为洪武就长着这幅样子。这张画像,也就成了盖章认可的版本。
但从公布了版本的那一天起,大明上下就对洪武的真容进行了不停地修饰,以符合自己的或情感需要。
1413年,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即位后十一年后,在南京明孝陵建起圣德碑,供奉的朱元璋画像上,脖颈骨骼精奇,隐然上冲头顶,下颌须髯修长,正是一副龙颜异骨。朱元璋的御容,开始出现了奇异的特征。
这幅御容奇异的画像慢慢也传入民间,大明帝国广袤国土上的民间高手不断给太祖肖像进行了再次加工,逐步添上了麻子,先是12颗、24颗,后来又增加到48颗、72颗。
民间的美颜并非丑化朱元璋,恰恰相反,这是在赞美大明的开国君主。
在古代,乡野之间的老认为贵人必有异相,这个异相不是美不美,而是奇不奇,满脸落花正是老心中的奇异之相。长着一脸奇异之相的人当上了本朝的开国帝王,再名正言顺不过了。
老淳朴的认为,面无表情的贵相,一副统治面孔,令人生厌,而这张离奇的丑脸让人却感觉熟悉、亲切,仿佛山沟里的丑亲戚。慢慢地,民间流传的画像就更加奇特了,麻子更多,脸更长,朱元璋的形象越来越夸张。
4、清朝人和朱元璋画像
现在有种说法,朱3、为什么明朝人要改朱元璋的画像元璋的丑脸是清朝建立后的丑化之举。其实,这纯属污蔑。
早在1451年,大明景泰二年印刻的一本书《古今识鉴》中就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个道士给朱元璋看相,说他天地相朝,意思就是天庭额头与地阁下巴,两者突出来相对,构成了两头弯的鞋拔子脸。这时距离大清入关,还着二百年呢!
万历年间(1573年一1620年),云南一个喜欢书法的知县在黔国公府临摹太祖御容,他看到的那张画像,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
可见,当朱元璋的孝子贤孙在太庙向那副高贵之相膜拜磕头时,民间甚至大明地方官员却认为那鞋拔子脸,更像是他们心中的朱元璋。所以,民间流传的朱元璋丑像,并没有毁尸灭迹,甚至得到了朝廷的默许。大明皇室子孙甚至对朱元璋的雄奇异像,也引以为傲。
对此,有个很好的佐证。清朝入关后,接管了明宫的内库藏品。经过清点,所藏历代帝王肖像画中,朱元璋画像总计13幅。其中,端庄的圆脸俊像仅2张,怪异的丑相却达11幅之多,画上的朱元璋隆鼻如蒜,拱嘴如猪。
5、如何看待朱元璋画像
帝王的画像主要用来供奉、祭祀和瞻仰,赋予画像的是功能,而非写实功能。这些帝王们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苟言笑,一板一眼,矜持肃穆,很少能反映出他们的日常与生活情态。
朱元璋的画像,到底哪个孰真孰伪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聪明智慧的明朝,已经把他富贵与贫、与草根两种身份,通过多种形式流传了下来。更多的今人著作,也让我们读懂了朱元璋一生的起落与功过。
伴随着数不尽的关于洪武的民间传说、遗闻轶事、戏曲,成就了朱元璋在民间复杂诡谲的帝王形象,而朱元璋的奇容异形像也成为帝王肖像画史上的别样存在。
朱元璋诗词霸气六首
1、《天地日月》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赏析:朱元璋少时赶上元末大饥荒,父母双亡,无家可归,夜宿室外是常事,以天为帐、以地为毡确实是对他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穷苦的生活非但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愈加斗志昂扬,他不仅要丰衣足食,还要将这偌大的天下尽收囊中,山河在脚下,社稷在心中,他就是天生的王者。
2、《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赏析:看到这首诗,想必大家或多或少会有些眼熟,没错,朱元璋的这首《咏菊》正是对黄巢《不第后赋菊》的仿写,原诗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朱棣为此有一番合理解释,他在位时编纂的《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一次做梦,梦见一个玉璧融入脖骨中,遂变成异骨隆了起来。梦中的事原本不应该有别人知道,这是朱棣自己的创意无疑。朱棣应该是想通过这个梦告诉世人,虽然朱元璋出身草根,但却得到了上天的关照,为了配上尊贵的宝座,上天把他的相貌都改变了。。冲天香阵透长安,。”由此可见,朱元璋在写作此诗时,已经有了夺取天下登基称帝的野心。
3、《愤题和尚诘问》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恁哓哓问姓名。
赏析:《愤题和尚诘问》又名《提到明太祖朱元璋,熟悉这段历史的人脑中会浮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不惹庵示僧》、《示僧》,顾名思义,是写给一位僧人的。据记载,这首诗写于公元1359年,当时,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大胜陈友谅,杀敌无数,豪气正盛。
4、《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赏析:此诗是朱元璋在登基称帝当日所作。前两句通俗可笑,形同废话,与打油诗无异,引得文武百官忍俊不禁,但当第三句一出口,朝野上下顿时屏气凝神,第四句一出口群臣则统统伏地高呼。
5、《咏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江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秤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赏析:这首诗是朱元璋登基之后视察燕子矶时所作,虽然仍不改他的一贯风格,既无华丽辞藻,亦无生涩典故,却用最形象的比喻表达出作为帝王那种“江山尽在我手”的霸气。
6、《征陈至潇湘》
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片雨过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赏析:根据史载,朱元璋写这首诗,发生在剪灭陈友谅的过程中,诗句用“吹醒”两个字将“梦”由虚幻变为现实,梦实现了,不是在咸阳,而是在洛阳。
明朝朱元璋是如何祭天地的
洪武十一年三月壬午,太祖谓礼部臣曰:“《周书》有言:人无于水鉴,当于民监。人君深居独处,能明见万里者,良由兼听广览,以达民情。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可为戒。大抵民情幽隐,猝难毕达。苟忽而不究,天下离合之机系焉,甚可畏也。所以古人通耳目于外,监得失于民,有见于此矣。尔礼部其定奏式,申明天下。”朱元璋取得了南征北战的胜利,定都南京。他在南京祭祀的一共有九个神,其中放在位就是真武神,就是武当山的玄天上帝。朱元璋除了我们所说的认为自己在打仗的过程当中,得到玄天上帝保佑之外,在他当以后,对武当山的道士,也格外的重视。明朝初年有很多人,不愿意给朱元璋当官,朱元璋就从民间征集那些有才华的人到朝廷任职。武当山全真派一个道士丘玄清修复五龙宫,宣扬武当的举动,受到官府的重视。后来就被到朝廷,朱元璋超破格提拔,任命他为江西监察御史。当了几年以后,进南京面见朱元璋,朱元璋说这个道士,非常有修养,也很有文化,生活也很严谨,于是又朱元璋六首霸气诗词如下:任命他做太常寺卿,一下子由五品官提拔为三品官,成为当时朝廷的九卿之一,专门负责朝廷祭祀天地的礼仪。丘玄清从武当山五龙宫调了很多道士,到南京的神乐观当乐武神,就是专门负责祭祀天地时奏乐、唱诗。
为何朱元璋没去泰山封禅?历史上一个在泰山封禅的是谁?
历代的帝王画像,具有浓厚的教化色彩,很少有不失真的。在古代的时候,历来就十分崇尚天地神明,古代的都被称为天子,被们认为是上天派来统治自己的,「 ”君权神授”的这种思想也一直都在古代的封建当中成为主流。 在古代的时候,帝王也时常会进行一些祭天的仪式,来为自己的江山社稷祈求和平,为自己的子民祈福,而这种祭天的仪式当中,最为高级的典礼,就莫过于泰山的封禅大典了。 封禅和普通的祭天仪式还不一样,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的仪式,一般都在整个最为繁荣昌盛的时候进行,进行封禅大典,是统治者在认为自己有了一定的功绩之后才会进行的,古代帝王的封禅大典一般都在泰山进行,选择泰山的重要原因是古代的人们普遍认为泰山是的高峰,是的山,这里是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 选择泰山作为封禅大典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山东这里是孔子的故乡,是儒家的发源地,是封建儒家思想的起源,泰山位于山东,自然祭天仪式也就要在这里进行了。 古代在泰山进行过封禅大典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而历史上的女皇也曾在嵩山进行过封禅大典。纵观这几位,不是开国的,也是建立过巨大的功勋,开创了一个盛世的帝王,他们都有着足够的资格在泰山进行封禅大典。而历史上的千古一帝朱元璋,为何没有进行过封禅大典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历史上一个在泰山封禅的是谁。 他就是宋朝的第三个宋真宗,赵恒。 在很多史学家的眼中,赵恒在泰山的封禅,直接降低了泰山封禅档次,令后世的许多帝王都耻于在泰山进行封禅大典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好玩君前面也说了,之前的那些帝王,在很多的方面都显示了自己作为一个的君主所具备的基本能力,秦皇汉武自然不必多说,一个统一,一个建立了盛世王朝,其他的几位帝王也都是历史上文化经济军事都十分昌盛时期的统治者。 而赵恒在位的时候做了什么呢?先来看以下的一段记录: 景德元年(1004年),辽朝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赵恒亲征,双方会战距都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 ”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 ”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 ”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 ”内忧外患”问题日趋。 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面对辽国,签订了耻辱的澶渊之盟,并且他个人极为迷信,大举建设宫庙,劳民伤财,这样的人都有脸来封禅,实在是有失泰山的体面。 在好玩君看来,赵恒的伯父赵匡胤,建立了宋朝,统一了华夏地区,结束了中原地区多年的混战局面,赵匡胤都没有在泰山封禅,而作为他的侄子,赵恒靠着自己的父亲坐享其成上位不说,卖国苟且之后,还厚颜 地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实在是丢脸至极。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他之后,也没有任何一个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了,这也应该就是朱元璋没有泰山封禅的原因。 朱元璋驱除胡虏,恢复了中华正统,重新建立起了 的政权,建立了这么大功勋的人,都没有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明朝之后的这些们,自然也就不敢进行封禅了。 作者:好玩君 版权声明:本文由「历史可真好玩儿」原创首发,并享有版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欢迎关注转发。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朱元璋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可以说,大明朝既没有销毁丑相,大清朝也没有恶意丑化,这就是原汁原味的明朝正反、美丑两个朱元璋画像版本。戊戌十二月癸巳,辟儒士范祖干、叶仪。既至,祖干持《大学》以进。太祖问:“治道何先?”对曰:“不出乎此书。”太祖命祖干剖析其义,祖干以为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以至于治国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齐方正,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太祖曰:“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吾自起兵以来,号令赏罚一有不平,何以服众?夫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悉此道也。”甚加礼貌,命二人为咨议。仪以疾辞,祖干亦以亲老辞,太祖皆许之。
丙午三月甲辰,太祖语太史令刘基、起居注王祎曰:“天下兵争,民物创残,今土地渐广,战守有备,治道未究,甚切于心。”基对曰:“战守有备,治道必当有所更革也。”太祖曰:“丧乱之后,法度纵弛,当在更张,使纪纲正而条目举。然必明礼义、正人心、厚风俗以为本也。”祎对曰:“昔汤正桀之乱而修人纪,武王正纣之乱而叙彝伦,王上之言,诚吻合于前古也。”
戊寅,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成周之时,治掌于冢宰,教掌于司徒,礼掌于宗伯,政掌于司马,刑掌于司寇,工掌于司空。故天子总六官,六官总百执事,大小相维,各有攸属,是以事简而政不紊,故治。秦用商鞅,变更古制,法如牛毛,暴其民甚,而民不从,故乱。卿等任居宰辅,当振举大纲,以率百寮,赞朕为治。”
四月丙辰,太祖谓侍臣曰:“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此辈在人主之侧,日见亲信,小心勤劳,如吕强、张承业之徒,岂得无之?但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之深戒。其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传命令而已,岂宜预政典兵?汉唐之祸,虽曰宦官之罪,亦人主宠爱之使然。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预政,虽欲为乱,其可得乎?”
七月辛巳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太祖与侍臣论及创业之难,太祖曰:“朕赖将帅之力,扫除祸乱,以成大业。今四海渐平,朕岂不欲休养以自娱?然所畏者天,所惧者民。苟所为一有不当,上违天意,下失民心,驯致其极,而天恶人怨,未有不危亡者矣。朕每念及之,中心惕然。” 十月己卯,民有告富人谋反者。命御史台臣、刑部勘问,皆不实。台臣言:“告者事在赦前,宜编戍远方。”刑部言:“当抵罪。”太祖以问秦裕伯,对曰:“元时凡告谋反不实者,罪止杖一百,以开来告之路。”太祖曰:“不然。奸徒若不抵罪,天下善人为所诬多矣。自今凡告谋反不实者,抵罪。有司著为令。”
洪武二年正月庚子,太祖御奉天门,召元之旧臣问其政事得失。马翼对曰:“元有天下,以宽得之,亦以宽失之。”太祖曰:“以宽得之,则闻之矣。以宽失之,则未之闻也。夫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居上之道,正当用宽。但云宽则得众,不云宽之失也。元季君臣耽于逸乐,循至沦亡,其失在于纵,元实非宽也。大抵圣王之道,宽而有制,不以废弃为宽;简而有节,不以任易为简。施之适中,则无弊矣。”
洪武四年六月庚戌,太祖御奉天门,谓吏部尚书詹同曰:“论行事于目前,不若鉴之往古。卿儒者,宜知古先帝王为治之道,试为朕言之。”同对曰:“古先帝王之治,无过于唐虞、三代可以为法也。”太祖曰:“三代而上,治本于心;三代而下,治由于法。本于心者,道德仁义,其用为无穷;由乎法者,权谋术数,其用盖有时而穷。然为治者,违乎道德仁义,必入乎权谋术数。甚矣,择术不可不慎也。”
洪武十二年三月己巳,太祖与礼部尚书朱梦炎论治民之道。太祖曰:“君之于民,犹心于百体,心得其养,不为邪所干,则百体皆顺令矣。苟无所养,为众邪所攻,则百病生焉。为君者能亲君子、远小人,朝夕纳诲,以辅其德,则政教修而恩泽布人,固有不言而信、不令而从者矣。若惑于憸壬,荒于酒色,必怠于政事,则君德乖而民心离矣,天下安得而治?”梦炎对曰:“陛下所谕甚切,实帝王为治之要。”
十一月己亥,太祖御奉天门视朝毕,顾谓翰林待制吴沉曰:“人主治天下,进贤纳谏,二者甚切要事也。”沉对曰:“诚如圣谕。但求之于古,能行者亦鲜。是以乱日常多,治日常少。”太祖曰:“使其真知贤者能兴其国,何有不好?真知谏者在于患己,何有不纳?唯其知之不真,是以于己难入。若诚能好贤,则不待招徕,而贤者自至;诚能纳谏,则不待旌赏,而谏者必来。”沉对曰:“陛下此言,诚兴治之要。”
洪武十三年六月庚申朔,太祖谓侍臣曰:“人主能清心寡欲,常不忘博施济众之意,庶几民被其泽。”侍臣对曰:“陛下此心,即天地之心也。惟人主之心无欲,故能明断万事。万事理,则天下生民受其福。”太祖曰:“人之不能明断者,诚以欲害之也。然明断亦不以急遽苛察为能。苟见有未至,反损人君之明。求之太过,则亏人君之量。”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乙巳,苏州府民有上治安六策者。太祖览之,以示近臣曰:“此人有忠君爱国之心,但于理道未明耳。盖人主之心,当以爱物为主;治国之道,当以用贤为先。致治在得人,不专恃法。今此人首言用法,不知务矣。”
洪武十七年三月甲辰,太祖谕侍臣曰:“天下无难治,惟君臣同心一德,则庶事理而兆民安矣。唐虞三代之时,君臣同心一德,故能致雍熙太和之盛。后世庸主,治不师古,君臣之间动相猜疑,以致上下相隔,情意不孚。君有所为,而臣违之,臣有所论,而君拂之。如此欲臻至治,何可得也?朕今简用贤能,以任天下之政,思与卿等同心一德,协于,以康济斯民。卿等勉之,以副朕怀。”群臣皆顿首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