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养老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延华智能(002178)、万达信息(300168)、易华录(300212)、爱侬养老(870925)、九安医疗(002432)等

人口老龄化现状和趋势分析报告(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人口老龄化现状和趋势分析报告(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现状和趋势分析报告(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本文核心数据:智能养老行业全景图谱、智能养老建设重点政策汇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其比重、智慧健康养老企业区域分布

行业概况

1、定义:科技赋能养老行业

智能养老是指融合应用健康医疗电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产品,采集人体体征、居家环境等数据,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分析处理,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

根据工信部、和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分类,我国智能健康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类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家庭机器人类。

2、产业链剖析:行业产业链条较长,其中智能设备是区别传统养老的部分

智能养老产业链较长,涉及行业多,其顺利发展需要、企业、、社区、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购买服务、场地支持等加大对相关技术企业以及智能养老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与服务中介机构、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组织、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养老供给主体的专业优势,进行协同创新。

根据前瞻分析,智能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服务商等技术,以及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供应商,和通讯模块、信息传感器等中间件供应商,此外也有护工培训、养老金融等。

产业链中游即各种智能养老产品与服务,其中智能设备是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下游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这三大类养老需求市场。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智能养老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原名为“全智能老年系统(Int Older

System)”,指打破传统养老模式受时空约束的缺陷,借助现代科技,将各服务参与主体整合起来,通过、社区、医疗机构等物联网平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国内智能养老行业起步相对较晚。2007年,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副会长胡黎明发表《新型数字化居家式养老社区解决方案》,提出“数字化养老”;2010年,学术界开始运用“信息化养老”概念;2011年,出现“科技养老”概念;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智能化养老”的概念。2015-2017年左右为产业的培育期。在此期间,适应养老产业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创新体系及可信交易环境将逐步建立,众多企业将不断推陈出新。2018-2020年左右将是产业的推进期。在此期间,适应智能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基本建立,创新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投融资市场十分活跃。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为2021年左右。2021年以后,预计智能养老产业进入突飞猛进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驱动,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战略层面

人口老龄化趋势背景下,层面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智能养老,2011年9月17日,发布《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此后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中提到“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字样。

2013年,全国老龄委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为我国智能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把脉导航;2015年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7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2017-2020年)》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这些利好政策与信息,意味着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战略层面。

行业发展现状

1、将步入深度老龄化,“银发经济”蓬勃发展

——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截止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为26402万人,比重高达18.7%。2017年1月印发的《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到,2030年60岁以上老人占比将到达25%左右。加快进入到老龄化,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老年消费市场。

截至2020年底,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相当可观

据全国中老年网的调查,城市45%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额2016年超过17万亿元,人均存款将近8万元。初步统计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超过7万亿元。2016年,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但根据不完全测算,2016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2030年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

2、智能养老行业模式分析:

——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9073”模式

“9073”模式,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参考日本与美国的经验,在支付制度与养老建设方面给予我国很多的启示,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状,未来居家养老模式或将成为主流趋势,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将成为重要的补充。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在居家养老中,智慧设备和科技产品是家庭成员的辅助。由于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养老服务方式,因此,居家养老市场需求巨大,从而导致市场对智慧居家养老产品的需求也特别大。而以居家养老为目标市场的智慧居家养老产业门槛低,商业化成功可能性大,易于带动整个产业链,所以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我国的养老行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

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企业中,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发展了智能养老试点,但是这些试点普遍集中于城市而非农村,且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智能养老发展起步晚、程度低的特点显著。

2、企业竞争:信息科技类的公司占比

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企业中,包括60家信息技术公司和35家医疗科技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智慧健康养老企其中信息科技类公司占比,达36%,主要系信息科技类企业拥有以下优势:(1)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提供坚强动力;(2)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养老产业提供专业优质的智能化服务;(3)成熟的养老产品、服务和系统,能够进行市场化推广和运营;(4)清晰的运营模式和赢利模式,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产品竞争:智能检测设备入围数量多

2020年9月,经地方、专家评审等,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卫生健康委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其中入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目录名单的产品一共有118件,细分品类有20种,其中智能检测设备、心电监测类设备和血压监测类设备入围数量多,分别为21件、14件和10件。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建设继续推进产业升级,推动医养一体化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智能养老产业将分别从科技赋能适老化产品、科技产品适老化改造两个角度入手,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科技适老化产品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打破医疗照护等服务的孤岛状态,推动医养结合一体化。

2、“十四五”预计将持续完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养老机器人行业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建设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障制度,而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又有助于促进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2021年两会中提到加快发展智能养老机器人,养老资源紧缺问题

智能养老机器人是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与专业服务人才持续性短缺结构性矛盾的途径之一,且智能养老产品具有功能丰富、安全可靠、使用年限长等特点;此外,智能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可以缓解护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日常护理、康复训练等专业护理服务。由此可见,功能多样且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养老机器人将是未来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困境的代表性的高科技产品。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我国人口出生率快速下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18.3‰下降到2010年的11.90‰。2011年后出生率才开始回升;2016年,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全年人口出生率均较2015年有所增长;然而,自2018年起我国人口出生率快速下滑,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亡人口998万人,人口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

老龄化进程加快

医疗水平的上升带来人均寿命的延长,加上出生率的下降,使得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快速上升,根据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760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2.6%,按照的标准(7%),我国早已步入老龄化。

同时,发展基金会发布的《发展报告2020: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测算,202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8亿,约占总人口的13%;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1亿,占总人口数的约15%;2035年和2050年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3.1亿和接近3.8亿,占总人口比例则分别达到22.3%和27.9%。如果以60岁及以上作为划定老年人口的标准,的老年人口数量将会更多,到2050年时将有接近5亿老年人。

劳动力养老负担持续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结果将直接导致老龄人口抚养比的不断提高,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就越多,即意味着劳动力的抚养负担就越。根据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已经上升至17.8%,人口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预测,随着1950年代出生高峰队列陆续超出劳动年龄,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加速减少。老年抚养比在2060年之前一直保持上升状态,并在2028年左右超过少儿抚养比,成为决定总抚养比变化趋势的主导因素。

养老基金制度为养老提供保障

为了解决老龄人的抚养问题,我国成立了养老基金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负担,由保险事业中心筹集并管理,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26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74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60人。

2019年,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107亿元,基金支出3114亿元。2019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8249亿元。2020年上半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2382.7亿元,支出为1602.7亿元。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当一个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

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增长迅速,其中老龄化问题为明显的体现在一些西方的欧洲,且占比较大的大多为发达,例如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等。

目前,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27%,排名世界,而意大利23%、德国21%位居第二和第三名。

2019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人口老龄化增速世界!对于今天的来说,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但人均占比少,同样也面临着人口龄化的难题,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道阻力。预计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2050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30%。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是什么?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养老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延华智能(002178)、万达信息(300168)、易华录(300212)、爱侬养老(870925)、九安医疗(002432)等

本文核心数据:智能养老行业全景图谱、智能养老建设重点政策汇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其比重、智慧健康养老企业区域分布

行业概况

1、定义:科技赋能养老行业

智能养老是指融合应用健康医疗电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产品,采集人体体征、居家环境等数据,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分析处理,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

根据工信部、和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分类,我国智能健康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类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家庭机器人类。

2、产业链剖析:行业产业链条较长,其中智能设备是区别传统养老的部分

智能养老产业链较长,涉及行业多,其顺利发展需要、企业、、社区、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购买服务、场地支持等加大对相关技术企业以及智能养老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与服务中介机构、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组织、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养老供给主体的专业优势,进行协同创新。

根据前瞻分析,智能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服务商等技术,以及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供应商,和通讯模块、信息传感器等中间件供应商,此外也有护工培训、养老金融等。

产业链中游即各种智能养老产品与服务,其中智能设备是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下游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这三大类养老需求市场。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智能养老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原名为“全智能老年系统(Int Older

System)”,指打破传统养老模式受时空约束的缺陷,借助现代科技,将各服务参与主体整合起来,通过、社区、医疗机构等物联网平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国内智能养老行业起步相对较晚。2007年,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副会长胡黎明发表《新型数字化居家式养老社区解决方案》,提出“数字化养老”;2010年,学术界开始运用“信息化养老”概念;2011年,出现“科技养老”概念;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智能化养老”的概念。2015-2017年左右为产业的培育期。在此期间,适应养老产业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创新体系及可信交易环境将逐步建立,众多企业将不断推陈出新。2018-2020年左右将是产业的推进期。在此期间,适应智能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基本建立,创新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投融资市场十分活跃。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为2021年左右。2021年以后,预计智能养老产业进入突飞猛进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驱动,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战略层面

人口老龄化趋势背景下,层面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智能养老,2011年9月17日,发布《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此后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中提到“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字样。

2013年,全国老龄委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为我国智能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把脉导航;2015年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7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2017-2020年)》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这些利好政策与信息,意味着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战略层面。

行业发展现状

1、将步入深度老龄化,“银发经济”蓬勃发展

——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截止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为26402万人,比重高达18.7%。2017年1月印发的《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到,2030年60岁以上老人占比将到达25%左右。加快进入到老龄化,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老年消费市场。

截至2020年底,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相当可观

据全国中老年网的调查,城市45%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额2016年超过17万亿元,人均存款将近8万元。初步统计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超过7万亿元。2016年,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但根据不完全测算,2016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2030年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

2、智能养老行业模式分析:

——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9073”模式

“9073”模式,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参考日本与美国的经验,在支付制度与养老建设方面给予我国很多的启示,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状,未来居家养老模式或将成为主流趋势,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将成为重要的补充。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在居家养老中,智慧设备和科技产品是家庭成员的辅助。由于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养老服务方式,因此,居家养老市场需求巨大,从而导致市场对智慧居家养老产品的需求也特别大。而以居家养老为目标市场的智慧居家养老产业门槛低,商业化成功可能性大,易于带动整个产业链,所以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我国的养老行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

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企业中,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发展了智能养老试点,但是这些试点普遍集中于城市而非农村,且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智能养老发展起步晚、程度低的特点显著。

2、企业竞争:信息科技类的公司占比

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企业中,包括60家信息技术公司和35家医疗科技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智慧健康养老企其中信息科技类公司占比,达36%,主要系信息科技类企业拥有以下优势:(1)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提供坚强动力;(2)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养老产业提供专业优质的智能化服务;(3)成熟的养老产品、服务和系统,能够进行市场化推广和运营;(4)清晰的运营模式和赢利模式,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产品竞争:智能检测设备入围数量多

2020年9月,经地方、专家评审等,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卫生健康委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其中入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目录名单的产品一共有118件,细分品类有20种,其中智能检测设备、心电监测类设备和血压监测类设备入围数量多,分别为21件、14件和10件。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建设继续推进产业升级,推动医养一体化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智能养老产业将分别从科技赋能适老化产品、科技产品适老化改造两个角度入手,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科技适老化产品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打破医疗照护等服务的孤岛状态,推动医养结合一体化。

2、“十四五”预计将持续完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养老机器人行业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建设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障制度,而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又有助于促进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2021年两会中提到加快发展智能养老机器人,养老资源紧缺问题

智能养老机器人是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与专业服务人才持续性短缺结构性矛盾的途径之一,且智能养老产品具有功能丰富、安全可靠、使用年限长等特点;此外,智能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可以缓解护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日常护理、康复训练等专业护理服务。由此可见,功能多样且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养老机器人将是未来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困境的代表性的高科技产品。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我国人口出生率快速下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18.3‰下降到2010年的11.90‰。2011年后出生率才开始回升;2016年,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全年人口出生率均较2015年有所增长;然而,自2018年起我国人口出生率快速下滑,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亡人口998万人,人口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

老龄化进程加快

医疗水平的上升带来人均寿命的延长,加上出生率的下降,使得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快速上升,根据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760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2.6%,按照的标准(7%),我国早已步入老龄化。

同时,发展基金会发布的《发展报告2020: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测算,202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8亿,约占总人口的13%;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1亿,占总人口数的约15%;2035年和2050年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3.1亿和接近3.8亿,占总人口比例则分别达到22.3%和27.9%。如果以60岁及以上作为划定老年人口的标准,的老年人口数量将会更多,到2050年时将有接近5亿老年人。

劳动力养老负担持续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结果将直接导致老龄人口抚养比的不断提高,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就越多,即意味着劳动力的抚养负担就越。根据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已经上升至17.8%,人口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预测,随着1950年代出生高峰队列陆续超出劳动年龄,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加速减少。老年抚养比在2060年之前一直保持上升状态,并在2028年左右超过少儿抚养比,成为决定总抚养比变化趋势的主导因素。

养老基金制度为养老提供保障

为了解决老龄人的抚养问题,我国成立了养老基金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负担,由保险事业中心筹集并管理,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26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74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60人。

2019年,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107亿元,基金支出3114亿元。2019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8249亿元。2020年上半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2382.7亿元,支出为1602.7亿元。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当一个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

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增长迅速,其中老龄化问题为明显的体现在一些西方的欧洲,且占比较大的大多为发达,例如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等。

目前,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27%,排名世界,而意大利23%、德国21%位居第二和第三名。

2019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人口老龄化增速世界!对于今天的来说,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但人均占比少,同样也面临着人口龄化的难题,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道阻力。预计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2050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30%。

我国已出现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根源于低生育率。一般认为,如果总生育率[1]低于2.1,新生人口便不足以弥补父母数量。如果总生育率持续低于2.1,即使总生育率能够保持稳定,出生率[2]也会逐年降低,将会出现总人口增速减缓、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老龄人口占比上升等三个特征,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我国总生育率于1992年跌破2.1(1.98),1995年后长期维持在1.6-1.7。近年来,许多研究指出我国已出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印证了这一判断。当前,我国人口现状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下的三个特征。

,总人口增速进一步减缓。2020年我国总人口为14.12亿人,2010-2020年间总人口增长了5.38%,低于2000-2010年(5.84%),明显低于1982-1990年(12.45%)和1990-2000年(11.66%)。

表1:从人口普查结果看我国总人口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1964年后,我国15-64岁年龄段(此年龄段一般被视为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攀升,自1964年的55.75%升至2010年的74.53%,“人口红利”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然而,本次普查发现,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不但首次下降,而且降幅较大(-5.98%),这无疑将对未来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表2:我国各年龄组人口占比及趋势(单位:%)

资料来源:

第三,老龄人口占比显著提升。从前几次普查结果来看,我国65岁以上(一般被视为老龄人口)人口占比虽然持续提升,但每十年间增幅一般不超过两个百分点。但据本次普查,老龄人口占比不仅首次突破10%(达到13.5%),而且增幅高达4.63个百分点,显示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

老龄化现状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养老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延华智能(002178)、万达信息(300168)、易华录(300212)、爱侬养老(870925)、九安医疗(002432)等

本文核心数据:智能养老行业全景图谱、智能养老建设重点政策汇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其比重、智慧健康养老企业区域分布

行业概况

1、定义:科技赋能养老行业

智能养老是指融合应用健康医疗电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产品,采集人体体征、居家环境等数据,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分析处理,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

根据工信部、和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分类,我国智能健康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类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家庭机器人类。

2、产业链剖析:行业产业链条较长,其中智能设备是区别传统养老的部分

智能养老产业链较长,涉及行业多,其顺利发展需要、企业、、社区、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购买服务、场地支持等加大对相关技术企业以及智能养老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与服务中介机构、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组织、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养老供给主体的专业优势,进行协同创新。

根据前瞻分析,智能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服务商等技术,以及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供应商,和通讯模块、信息传感器等中间件供应商,此外也有护工培训、养老金融等。

产业链中游即各种智能养老产品与服务,其中智能设备是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下游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这三大类养老需求市场。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智能养老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原名为“全智能老年系统(Int Older

System)”,指打破传统养老模式受时空约束的缺陷,借助现代科技,将各服务参与主体整合起来,通过、社区、医疗机构等物联网平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国内智能养老行业起步相对较晚。2007年,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副会长胡黎明发表《新型数字化居家式养老社区解决方案》,提出“数字化养老”;2010年,学术界开始运用“信息化养老”概念;2011年,出现“科技养老”概念;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智能化养老”的概念。2015-2017年左右为产业的培育期。在此期间,适应养老产业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创新体系及可信交易环境将逐步建立,众多企业将不断推陈出新。2018-2020年左右将是产业的推进期。在此期间,适应智能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基本建立,创新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投融资市场十分活跃。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为2021年左右。2021年以后,预计智能养老产业进入突飞猛进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驱动,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战略层面

人口老龄化趋势背景下,层面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智能养老,2011年9月17日,发布《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此后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中提到“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字样。

2013年,全国老龄委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为我国智能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把脉导航;2015年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7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2017-2020年)》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这些利好政策与信息,意味着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战略层面。

行业发展现状

1、将步入深度老龄化,“银发经济”蓬勃发展

——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截止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为26402万人,比重高达18.7%。2017年1月印发的《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到,2030年60岁以上老人占比将到达25%左右。加快进入到老龄化,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老年消费市场。

截至2020年底,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相当可观

据全国中老年网的调查,城市45%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额2016年超过17万亿元,人均存款将近8万元。初步统计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超过7万亿元。2016年,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但根据不完全测算,2016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2030年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

2、智能养老行业模式分析:

——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9073”模式

“9073”模式,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参考日本与美国的经验,在支付制度与养老建设方面给予我国很多的启示,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状,未来居家养老模式或将成为主流趋势,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将成为重要的补充。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在居家养老中,智慧设备和科技产品是家庭成员的辅助。由于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养老服务方式,因此,居家养老市场需求巨大,从而导致市场对智慧居家养老产品的需求也特别大。而以居家养老为目标市场的智慧居家养老产业门槛低,商业化成功可能性大,易于带动整个产业链,所以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我国的养老行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

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企业中,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发展了智能养老试点,但是这些试点普遍集中于城市而非农村,且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智能养老发展起步晚、程度低的特点显著。

2、企业竞争:信息科技类的公司占比

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企业中,包括60家信息技术公司和35家医疗科技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智慧健康养老企其中信息科技类公司占比,达36%,主要系信息科技类企业拥有以下优势:(1)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提供坚强动力;(2)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养老产业提供专业优质的智能化服务;(3)成熟的养老产品、服务和系统,能够进行市场化推广和运营;(4)清晰的运营模式和赢利模式,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产品竞争:智能检测设备入围数量多

2020年9月,经地方、专家评审等,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卫生健康委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其中入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目录名单的产品一共有118件,细分品类有20种,其中智能检测设备、心电监测类设备和血压监测类设备入围数量多,分别为21件、14件和10件。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建设继续推进产业升级,推动医养一体化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智能养老产业将分别从科技赋能适老化产品、科技产品适老化改造两个角度入手,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科技适老化产品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打破医疗照护等服务的孤岛状态,推动医养结合一体化。

2、“十四五”预计将持续完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养老机器人行业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建设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障制度,而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又有助于促进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2021年两会中提到加快发展智能养老机器人,养老资源紧缺问题

智能养老机器人是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与专业服务人才持续性短缺结构性矛盾的途径之一,且智能养老产品具有功能丰富、安全可靠、使用年限长等特点;此外,智能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可以缓解护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日常护理、康复训练等专业护理服务。由此可见,功能多样且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养老机器人将是未来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困境的代表性的高科技产品。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我国人口出生率快速下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18.3‰下降到2010年的11.90‰。2011年后出生率才开始回升;2016年,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全年人口出生率均较2015年有所增长;然而,自2018年起我国人口出生率快速下滑,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亡人口998万人,人口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

老龄化进程加快

医疗水平的上升带来人均寿命的延长,加上出生率的下降,使得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快速上升,根据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760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2.6%,按照的标准(7%),我国早已步入老龄化。

同时,发展基金会发布的《发展报告2020: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测算,202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8亿,约占总人口的13%;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1亿,占总人口数的约15%;2035年和2050年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3.1亿和接近3.8亿,占总人口比例则分别达到22.3%和27.9%。如果以60岁及以上作为划定老年人口的标准,的老年人口数量将会更多,到2050年时将有接近5亿老年人。

劳动力养老负担持续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结果将直接导致老龄人口抚养比的不断提高,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就越多,即意味着劳动力的抚养负担就越。根据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已经上升至17.8%,人口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预测,随着1950年代出生高峰队列陆续超出劳动年龄,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加速减少。老年抚养比在2060年之前一直保持上升状态,并在2028年左右超过少儿抚养比,成为决定总抚养比变化趋势的主导因素。

养老基金制度为养老提供保障

为了解决老龄人的抚养问题,我国成立了养老基金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负担,由保险事业中心筹集并管理,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26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74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60人。

2019年,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107亿元,基金支出3114亿元。2019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8249亿元。2020年上半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2382.7亿元,支出为1602.7亿元。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当一个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

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增长迅速,其中老龄化问题为明显的体现在一些西方的欧洲,且占比较大的大多为发达,例如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等。

目前,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27%,排名世界,而意大利23%、德国21%位居第二和第三名。

2019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人口老龄化增速世界!对于今天的来说,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但人均占比少,同样也面临着人口龄化的难题,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道阻力。预计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2050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30%。

我国已出现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根源于低生育率。一般认为,如果总生育率[1]低于2.1,新生人口便不足以弥补父母数量。如果总生育率持续低于2.1,即使总生育率能够保持稳定,出生率[2]也会逐年降低,将会出现总人口增速减缓、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老龄人口占比上升等三个特征,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我国总生育率于1992年跌破2.1(1.98),1995年后长期维持在1.6-1.7。近年来,许多研究指出我国已出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印证了这一判断。当前,我国人口现状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下的三个特征。

,总人口增速进一步减缓。2020年我国总人口为14.12亿人,2010-2020年间总人口增长了5.38%,低于2000-2010年(5.84%),明显低于1982-1990年(12.45%)和1990-2000年(11.66%)。

表1:从人口普查结果看我国总人口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1964年后,我国15-64岁年龄段(此年龄段一般被视为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攀升,自1964年的55.75%升至2010年的74.53%,“人口红利”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然而,本次普查发现,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不但首次下降,而且降幅较大(-5.98%),这无疑将对未来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表2:我国各年龄组人口占比及趋势(单位:%)

资料来源:

第三,老龄人口占比显著提升。从前几次普查结果来看,我国65岁以上(一般被视为老龄人口)人口占比虽然持续提升,但每十年间增幅一般不超过两个百分点。但据本次普查,老龄人口占比不仅首次突破10%(达到13.5%),而且增幅高达4.63个百分点,显示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

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

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考虑到70年代末,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2007-2020年60岁以上人口数量及比重

据预测,2016年人口数量将达136976万人,2020年人口数量将为137702万人,2036年人口数量为139349万人。此预测没有考虑男女比例导致的出生率的变化,从而引起的老龄化的增加对人口增长起制约作用等。

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看,的高龄老人数量从2010年至2050年持续增长。由于高龄高龄老人群体中失能率在50%以上,我国失能老人规模或从现阶段的625万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万人,35年里增幅高达200%。

失能老年人口统计分析

从衡量老龄化负担指标——老年抚养比来看,从2000年至今,老年抚养比加快增长,至2020年将上升至16.9%。而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总抚养比指标到2030年将超过50%。数字说明劳动力的比例的迅速下降将加重未来负担,而为了“孝敬”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高效、有效、专业的养老系统/产业是解决老龄化带来沉重养老负担的途径。

人口老年抚养比预测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增加的这部分老年人口,由于机体抵抗力的减弱和城市污染的增加,就会滋生疾病,从而增加城市的医疗消费。而老年人生病一般不敢轻易地自己购治疗,而会主动求医治疗。由于在当期的医疗体制下,财政对医院的转移支付机制尚不完善,医患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医护人员往往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给病人开中高端的物,以提升自身的收入。这就使得城市的医疗消费往往倾向于中高水平的医疗消费。老龄人口所得的病,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性质决定了治疗的长期性。而部分慢性疾病的治疗,需要购置昂贵的物或医疗器械。因此,部分老人的当期收入可能未必足以购置,从而激发了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诱致当期老年人口跨期进行医疗消费。

2、会减少劳动力供给,降低劳动生产率。有效劳动力供给是确保经济发民的基本保障,人口红利是我国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则会导致适龄劳动力比重下降,使我国丧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是会制约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懂技术、有文化、掌握多重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支撑。而进入人口老龄化,必然伴随着大量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的减弱,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深入,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抚养比将越来越大,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必将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根据数据,我国内地劳动年龄人口总抚养比2010 年为34.2%,而2014 年则达到38.1%。

3、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城市老龄化,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大量外流,这就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整体下滑,不利于现代先进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障碍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农业是我国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缓慢也必将全面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3、会影响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劳动力的减少,相应的就会减少纳税人的比例,而为了增加税收收入,只能提高税收,从而增加企业的负担。同时,为了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幅增加用于医疗、卫生、养老等服务的财政支出,从而减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

4、会减少储蓄。储蓄是经济建设投资的基本保障,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及老年人收入的减少,其更倾向于消费,从而导致储蓄的减少,并引起投资的减少,而影响经济发展。

老龄化现状与趋势是怎么样的?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养老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延华智能(002178)、万达信息(300168)、易华录(300212)、爱侬养老(870925)、九安医疗(002432)等

本文核心数据:智能养老行业全景图谱、智能养老建设重点政策汇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其比重、智慧健康养老企业区域分布

行业概况

1、定义:科技赋能养老行业

智能养老是指融合应用健康医疗电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产品,采集人体体征、居家环境等数据,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分析处理,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

根据工信部、和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分类,我国智能健康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类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家庭机器人类。

2、产业链剖析:行业产业链条较长,其中智能设备是区别传统养老的部分

智能养老产业链较长,涉及行业多,其顺利发展需要、企业、、社区、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购买服务、场地支持等加大对相关技术企业以及智能养老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与服务中介机构、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组织、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养老供给主体的专业优势,进行协同创新。

根据前瞻分析,智能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服务商等技术,以及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供应商,和通讯模块、信息传感器等中间件供应商,此外也有护工培训、养老金融等。

产业链中游即各种智能养老产品与服务,其中智能设备是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下游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这三大类养老需求市场。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智能养老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原名为“全智能老年系统(Int Older

System)”,指打破传统养老模式受时空约束的缺陷,借助现代科技,将各服务参与主体整合起来,通过、社区、医疗机构等物联网平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国内智能养老行业起步相对较晚。2007年,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副会长胡黎明发表《新型数字化居家式养老社区解决方案》,提出“数字化养老”;2010年,学术界开始运用“信息化养老”概念;2011年,出现“科技养老”概念;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智能化养老”的概念。2015-2017年左右为产业的培育期。在此期间,适应养老产业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创新体系及可信交易环境将逐步建立,众多企业将不断推陈出新。2018-2020年左右将是产业的推进期。在此期间,适应智能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基本建立,创新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投融资市场十分活跃。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为2021年左右。2021年以后,预计智能养老产业进入突飞猛进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驱动,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战略层面

人口老龄化趋势背景下,层面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智能养老,2011年9月17日,发布《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此后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中提到“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字样。

2013年,全国老龄委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为我国智能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把脉导航;2015年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7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2017-2020年)》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这些利好政策与信息,意味着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战略层面。

行业发展现状

1、将步入深度老龄化,“银发经济”蓬勃发展

——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截止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为26402万人,比重高达18.7%。2017年1月印发的《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到,2030年60岁以上老人占比将到达25%左右。加快进入到老龄化,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老年消费市场。

截至2020年底,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相当可观

据全国中老年网的调查,城市45%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额2016年超过17万亿元,人均存款将近8万元。初步统计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超过7万亿元。2016年,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但根据不完全测算,2016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2030年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

2、智能养老行业模式分析:

——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9073”模式

“9073”模式,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参考日本与美国的经验,在支付制度与养老建设方面给予我国很多的启示,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状,未来居家养老模式或将成为主流趋势,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将成为重要的补充。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在居家养老中,智慧设备和科技产品是家庭成员的辅助。由于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养老服务方式,因此,居家养老市场需求巨大,从而导致市场对智慧居家养老产品的需求也特别大。而以居家养老为目标市场的智慧居家养老产业门槛低,商业化成功可能性大,易于带动整个产业链,所以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我国的养老行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

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企业中,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发展了智能养老试点,但是这些试点普遍集中于城市而非农村,且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智能养老发展起步晚、程度低的特点显著。

2、企业竞争:信息科技类的公司占比

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企业中,包括60家信息技术公司和35家医疗科技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智慧健康养老企其中信息科技类公司占比,达36%,主要系信息科技类企业拥有以下优势:(1)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提供坚强动力;(2)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养老产业提供专业优质的智能化服务;(3)成熟的养老产品、服务和系统,能够进行市场化推广和运营;(4)清晰的运营模式和赢利模式,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产品竞争:智能检测设备入围数量多

2020年9月,经地方、专家评审等,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卫生健康委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其中入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目录名单的产品一共有118件,细分品类有20种,其中智能检测设备、心电监测类设备和血压监测类设备入围数量多,分别为21件、14件和10件。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建设继续推进产业升级,推动医养一体化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智能养老产业将分别从科技赋能适老化产品、科技产品适老化改造两个角度入手,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科技适老化产品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打破医疗照护等服务的孤岛状态,推动医养结合一体化。

2、“十四五”预计将持续完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养老机器人行业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建设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障制度,而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又有助于促进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2021年两会中提到加快发展智能养老机器人,养老资源紧缺问题

智能养老机器人是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与专业服务人才持续性短缺结构性矛盾的途径之一,且智能养老产品具有功能丰富、安全可靠、使用年限长等特点;此外,智能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可以缓解护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日常护理、康复训练等专业护理服务。由此可见,功能多样且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养老机器人将是未来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困境的代表性的高科技产品。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老龄化现状与趋势是什么?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养老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延华智能(002178)、万达信息(300168)、易华录(300212)、爱侬养老(870925)、九安医疗(002432)等

本文核心数据:智能养老行业全景图谱、智能养老建设重点政策汇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其比重、智慧健康养老企业区域分布

行业概况

1、定义:科技赋能养老行业

智能养老是指融合应用健康医疗电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产品,采集人体体征、居家环境等数据,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分析处理,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

根据工信部、和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分类,我国智能健康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类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家庭机器人类。

2、产业链剖析:行业产业链条较长,其中智能设备是区别传统养老的部分

智能养老产业链较长,涉及行业多,其顺利发展需要、企业、、社区、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购买服务、场地支持等加大对相关技术企业以及智能养老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与服务中介机构、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组织、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养老供给主体的专业优势,进行协同创新。

根据前瞻分析,智能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服务商等技术,以及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供应商,和通讯模块、信息传感器等中间件供应商,此外也有护工培训、养老金融等。

产业链中游即各种智能养老产品与服务,其中智能设备是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下游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这三大类养老需求市场。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智能养老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原名为“全智能老年系统(Int Older

System)”,指打破传统养老模式受时空约束的缺陷,借助现代科技,将各服务参与主体整合起来,通过、社区、医疗机构等物联网平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国内智能养老行业起步相对较晚。2007年,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副会长胡黎明发表《新型数字化居家式养老社区解决方案》,提出“数字化养老”;2010年,学术界开始运用“信息化养老”概念;2011年,出现“科技养老”概念;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智能化养老”的概念。2015-2017年左右为产业的培育期。在此期间,适应养老产业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创新体系及可信交易环境将逐步建立,众多企业将不断推陈出新。2018-2020年左右将是产业的推进期。在此期间,适应智能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基本建立,创新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投融资市场十分活跃。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为2021年左右。2021年以后,预计智能养老产业进入突飞猛进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驱动,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战略层面

人口老龄化趋势背景下,层面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智能养老,2011年9月17日,发布《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此后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中提到“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字样。

2013年,全国老龄委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为我国智能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把脉导航;2015年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7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2017-2020年)》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这些利好政策与信息,意味着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战略层面。

行业发展现状

1、将步入深度老龄化,“银发经济”蓬勃发展

——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截止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为26402万人,比重高达18.7%。2017年1月印发的《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到,2030年60岁以上老人占比将到达25%左右。加快进入到老龄化,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老年消费市场。

截至2020年底,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相当可观

据全国中老年网的调查,城市45%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额2016年超过17万亿元,人均存款将近8万元。初步统计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超过7万亿元。2016年,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但根据不完全测算,2016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2030年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

2、智能养老行业模式分析:

——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9073”模式

“9073”模式,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参考日本与美国的经验,在支付制度与养老建设方面给予我国很多的启示,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状,未来居家养老模式或将成为主流趋势,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将成为重要的补充。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在居家养老中,智慧设备和科技产品是家庭成员的辅助。由于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养老服务方式,因此,居家养老市场需求巨大,从而导致市场对智慧居家养老产品的需求也特别大。而以居家养老为目标市场的智慧居家养老产业门槛低,商业化成功可能性大,易于带动整个产业链,所以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我国的养老行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

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企业中,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发展了智能养老试点,但是这些试点普遍集中于城市而非农村,且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智能养老发展起步晚、程度低的特点显著。

2、企业竞争:信息科技类的公司占比

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企业中,包括60家信息技术公司和35家医疗科技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智慧健康养老企其中信息科技类公司占比,达36%,主要系信息科技类企业拥有以下优势:(1)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提供坚强动力;(2)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养老产业提供专业优质的智能化服务;(3)成熟的养老产品、服务和系统,能够进行市场化推广和运营;(4)清晰的运营模式和赢利模式,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产品竞争:智能检测设备入围数量多

2020年9月,经地方、专家评审等,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卫生健康委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其中入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目录名单的产品一共有118件,细分品类有20种,其中智能检测设备、心电监测类设备和血压监测类设备入围数量多,分别为21件、14件和10件。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建设继续推进产业升级,推动医养一体化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智能养老产业将分别从科技赋能适老化产品、科技产品适老化改造两个角度入手,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科技适老化产品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打破医疗照护等服务的孤岛状态,推动医养结合一体化。

2、“十四五”预计将持续完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养老机器人行业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建设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障制度,而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又有助于促进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2021年两会中提到加快发展智能养老机器人,养老资源紧缺问题

智能养老机器人是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与专业服务人才持续性短缺结构性矛盾的途径之一,且智能养老产品具有功能丰富、安全可靠、使用年限长等特点;此外,智能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可以缓解护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日常护理、康复训练等专业护理服务。由此可见,功能多样且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养老机器人将是未来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困境的代表性的高科技产品。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我国人口出生率快速下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18.3‰下降到2010年的11.90‰。2011年后出生率才开始回升;2016年,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全年人口出生率均较2015年有所增长;然而,自2018年起我国人口出生率快速下滑,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亡人口998万人,人口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

老龄化进程加快

医疗水平的上升带来人均寿命的延长,加上出生率的下降,使得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快速上升,根据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760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2.6%,按照的标准(7%),我国早已步入老龄化。

同时,发展基金会发布的《发展报告2020: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测算,202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8亿,约占总人口的13%;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1亿,占总人口数的约15%;2035年和2050年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3.1亿和接近3.8亿,占总人口比例则分别达到22.3%和27.9%。如果以60岁及以上作为划定老年人口的标准,的老年人口数量将会更多,到2050年时将有接近5亿老年人。

劳动力养老负担持续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结果将直接导致老龄人口抚养比的不断提高,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就越多,即意味着劳动力的抚养负担就越。根据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已经上升至17.8%,人口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预测,随着1950年代出生高峰队列陆续超出劳动年龄,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加速减少。老年抚养比在2060年之前一直保持上升状态,并在2028年左右超过少儿抚养比,成为决定总抚养比变化趋势的主导因素。

养老基金制度为养老提供保障

为了解决老龄人的抚养问题,我国成立了养老基金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负担,由保险事业中心筹集并管理,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26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74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60人。

2019年,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107亿元,基金支出3114亿元。2019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8249亿元。2020年上半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2382.7亿元,支出为1602.7亿元。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