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原文:

秋水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古今异义 《秋水》译文秋水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古今异义 《秋水》译文


秋水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古今异义 《秋水》译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翻译:

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

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

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考虑到四海在天地之间,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考虑到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大粮仓之中吗?称呼物类的数目可以说“万”,而人类只不过居于万物中的一种。人类虽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

拿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所延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为之劳苦的(目标),都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仁’、‘礼’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当初因河水上涨而自夸一样吗?

《秋水》注释:

时:按季节。

灌:注入。

河:黄河。

泾流:水流。

两涘:河的两岸。涘:水边。

渚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

辩:通“辨”。

焉:乎。

河伯:黄河之神。伯,长者之称。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东面:脸朝东。

端:边,尽头。

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

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

若:即海若,海神。

野语:俗语,谚语。

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闻:学识,学问。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少、轻,作动词用。

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

难穷:难以穷尽。穷:尽。

殆:危险。

长:长久,永远。

见:表被动。

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

以:与。

语:谈论。

拘:拘束,局限。

于:被。

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笃:固,局限。

时:时令。

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

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缚。

尔:你。

崖涘:河岸。

乃:才。

丑:鄙陋。

大理:大道理。

盈:满。

尾闾:神话传说中海水的地方。

已:停止。

虚:虚空。

卒:通“萃”,聚集。

【秋水 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字

泾 同 径 直 泾流之大

辩 同 辨 辨识 不辩牛马

虚 同 墟 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

大 同 太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卒 同 萃 聚集 人卒九州

豪 同 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二、词性活用

1.名作动

面 名作动,面向 东面而视

2.名作状

时 名作状,按时 秋水时至

东 名作状,向东 顺流而东行

东 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

3.形作动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轻 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

穷 形作动,走到尽头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多 形作意动,认为...多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方寸乎见少

4.形作名

美 形作名,美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三.一词多义

1.之

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我之谓也

结构助词,的 仲尼之闻

代词,指天下 伯夷辞之以为名

2.于

动词,到达 吾非至于子之门

介词,被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比 莫大于海

介词,由于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3.以

动词,认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凭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连词,来 伯夷辞之以为名

4.为

动词,认为 以为莫己若'者

介词,用 不可为量数

动词,取得 伯夷辞之以为名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省略句

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

东面而视 (省略主语)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省略主语)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省略主语)

3.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存乎见少

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

束于教也

4.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

5.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

今尔出于涯涘,观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秋水

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字

泾同

径直

泾流之大

辩同

辨辨识

不辩牛马

虚同

墟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

大同

太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卒同

萃聚集

人卒九州

豪同

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二、词性活用

1.名作动

面名作动,面向

东面而视

2.名作状

时名作状,按时

秋水时至

东名作状,向东

顺流而东行

东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

3.形作动

少形作意动,认为...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轻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

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多形作意动,认为...多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少形作意动,认为...少

方寸乎见少

4.形作名

美形作名,美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三.一词多义

1.之

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我之谓也

结构助词,的

仲尼之闻

代词,指天下

伯夷辞之以为名

2.于

动词,到达

吾非至于子之门

介词,被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比

莫大于海

介词,由于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3.以

动词,认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凭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连词,来

伯夷辞之以为名

4.为

动词,认为

以为莫己若'者

介词,用

不可为量数

动词,取得

伯夷辞之以为名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省略句

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

东面而视

(省略主语)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省略主语)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省略主语)

3.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存乎见少

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

束于教也

4.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

5.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

今尔出于涯涘,观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秋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原文和译文赏析

1、《秋水》原文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2、《秋水》译文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的境域呢?”

秋水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秋水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如下:

一、原文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翻译:

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 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河伯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好之处都在自己一边 了。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向东面看,看不见水边。

于是河伯 就转过他的脸,抬头看着海,对海若叹息说:“俗语有这样的话:‘懂得了 一些道理,就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这样的人,说的就是我。

我曾经听 说有认为孔子的知识少、伯夷的仁义轻的人,一开头我不相信;如今我看 到你的涵量是如此难于穷尽,(如)我不是到你的门下请教,就非常危险了。我就会长时间地被真正的大名家耻笑了。”

三、注释:

1.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 河 。”

2.比喻明澈的眼波。唐 白居易 《宴桃源》词:“凝了一双秋水。”

3.比喻清朗的气质。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

4.形容剑光冷峻明澈。元 王实甫 《西厢记》本折:“万金寳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5.比喻明净的镜面。唐 鲍溶 《古鉴》诗:“曾向春窗分绰约,误回秋水照蹉跎。”

1. 高中语文课文(秋水节选) 秋水(节选) 课本上选了段〔战国〕庄周【题 解】《秋水》见《庄子·外篇》,可能是庄子的学生所记录。

文章论述天人关系、事物的相反相成,归结到任自然而无为。论辩精辟,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秋水》全文包括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一大段,其下还有六个短篇,思想内容与上文类似,但故事不相干。现只节选主要的大段。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5),望洋向若而叹曰(6):“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7),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8),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9)。”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0),拘于虚也(1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3),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乃知尔丑(14),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5)。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6),不知何时已而不虚(17)。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18),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19),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0)。

方存乎见少(21),又奚以自多(2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3)?计之在海内,不似看样子稊米之在太仓乎(24)?号物之数谓之万(25),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26),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27),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28),终始无故(29)。是故大知观于远近(30),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31)。

证曏今故(32),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33),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知分之无常也(34)。明乎坦涂(35),故生而不说(36),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37),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38),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39)',是信情乎(40)?”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41),故异便(42),此势之有也。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43)。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44);不可围也,数之所不能穷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45)。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46)。动不为利,不门隶。

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

行殊乎俗,不多辟异(47)。为在从众,不佞谄。

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48)。

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49)。'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50),恶至而倪大小?”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以物观之,自贵而相。

以俗观之,贵不在己。以观之(51),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数等矣(52)。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53)。以趣观之(54),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睹矣(55)。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56);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57)。

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有时,未可以为常也(58)。梁丽可以冲城(59),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骐骥骅骝,一日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60)。

故曰,盖师是而无非(61),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

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

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之门,大小之家(62)?”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63),吾终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是谓反衍(64)。无拘而志(65),与道大蹇(66)。

何多何少,是谓谢施(67)。无一而行,与道参。

严乎若国之有君(68),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69),其无私福;泛泛乎若四方。

2. 文言文《秋水》通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特殊句型急

【秋水 文言现象整理】一、通字 泾 同 径 直 泾流之大 辩 同 辨 辨识 不辩牛马 虚 同 墟 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大 同 太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卒 同 萃 聚集 人卒九州豪 同 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二、词性活用 1.名作动面 名作动,面向 东面而视2.名作状时 名作状,按时 秋水时至 东 名作状,向东 顺流而东行东 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3.形作动少 形作意动,认为。

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 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穷 形作动,走到尽头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多 形作意动,认为。

多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方寸乎见少4.形作名美 形作名,美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三.一词多义1.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的 仲尼之闻 代词,指天下 伯夷辞之以为名2.于动词,到达 吾非至于子之门介词,被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比 莫大于海介词,由于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以动词,认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凭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来 伯夷辞之以为名4.为动词,认为 以为莫己若'者介词,用 不可为量数动词,取得 伯夷辞之以为名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2.省略句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东面而视 (省略主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省略主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省略主语)3.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存乎见少拘于虚也笃于时也束于教也4.定语后置句闻道百5.宾语前置句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6.介词结构后置句今尔出于涯涘,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3. 高中语文课文(秋水节选)

你到底要节选还是全文呢? 苏教版必修三上内容是这样的: 秋水(节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是语文书中的版本接下来还有一段: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乃知尔丑。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接下来还有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

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以物观之,自贵而相;以俗观之,贵不在己。以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

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

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生,不恃其成。

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

4. 高中语文+秋水 与课本完全吻合的标准翻译

秋水随着时令到来,千百条川流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之形。

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

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的尽处。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

’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讥笑于大方之家了。”。

5. 求人教版高一语文《秋水》原文及注释

秋 水【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都不是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6. 秋水文言文的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7. 求作文一篇,高二

话说我们当年也悲催的写过这个 这..抄袭ok不?华丽丽的贴 有三篇 篇是古文风的 自己选啊 哈哈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一)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淡红色的烟霞伴着夕阳沉醉,婉若惊鸿一瞥随孤鹜消失在天边.然而细看来却不知究竟是天还是水.长空凌驾于秋水之上,又与秋水交融为一体,雄伟,辽阔却仍旧总是充满了柔美和恬淡.青天与碧水,天水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微风过处,秋水上会不断地泛起涟漪,涟漪过处,平滑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会被荡开,依稀透出水下的水草、鱼虾,这分明是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朦胧的景象仿佛绮丽的梦幻!让人看不真切,亦真亦.在天边,孤鹜就像是一个匆匆过客,踏着云彩翩然而过,鸣声唳唳,回荡在衡阳的水边,不一会儿,就已经变成斑驳的几点连成一条细线.落霞如同神话中的飞天腾空而起,五彩斑斓,耀映天际;秋水也给长天频送秋波,艳羡其亮丽,终于两情相悦,水天一色,融为一体.(二)沉沉的夕阳牵坠着身边的云彩,编织出一天的似锦的霞.那明静的秋水被霞光映红,分不出哪是水,哪是天.那成群的铁黑的野鸭这时也拍打着羽翼,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水面,飞向西落的红日,渐渐地变小了,就在水天交融的那一面上留下了一行书写在天边的省略号.那是人类无法再续的诗篇,是大自然讲也讲不完的语言……静立在滕王阁的镂雕木窗前,我正在惊讶于这扇小小的木窗里竟盛满了如此美妙而充满梦幻的景色.通红的夕阳将云霞映得通红,通红的云霞将我的眼球也映得通红.多姿的云霞在痒痒的微风里燃烧,与落日相偎,分不清到底是落日点燃了云霞,还是云霞映红了落日.一声野鸭鸣带来了一只孤鹜,它孤独地随着我孤独地眼神在云霞中穿梭,不,不是穿梭,是徘徊.我迷茫了,不知道它的影子到底是映在了江水中,还是映在了我的泪水里.潮起潮落,这秋水却一直保持和天一样的颜色,是什么?是不舍.我心底里,实际上还是想重回官场,实现我的鸿鹄之志的.但是,我所遇到的困难比这江水还多,那官场更比这江水浑浊!我不想在这浑浊江水的皱褶里也看到我的影子.日,终于落下了,消了那通红的颜色;夜,终于拉上了,现了那黝黑的颜色;可悲啊那江水,也换上了魔一样的黑色.可悲啊那红霞,也溶进了魔一样的水里.。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汇注入了黄河,水面波涛汹涌,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牛马了。这时候啊,河神乐滋滋地暗自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朝东一看,看不见水的尽头。这时候啊河伯才开始转过脸来(改变先前得意的样子),仰视着面对海神若感叹道:“俗话有这样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呀。并且我曾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问、轻视伯夷的仁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垠,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的人所耻笑。赏析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庄子》一书其体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内篇、外篇和杂篇。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借用佛学用语,内篇相当于正法,也就是庄子自己的心法,由此直接能窥见庄子本人的真实面目;外篇则相当于像法,是离庄子比较近的所为,由于有的曾得庄子亲传,故即使不能完全得庄学之妙,亦不远也;而杂篇乃庄子的后学所作,相当于末法,离庄学之真义已远,然其有旁通其余各家思想之功,亦不可废也。就境界而言,内篇最得道学真谛,得其精髓可入道德经的境界;外篇乃就内篇之精义铺衍而成——其实庄子一书可以整个被理解为对老子的解说——可视为内篇之辅佐;杂篇则以庄学摄其余诸家之学,且通于各家学问之中,不妨称为庄学与其他学问之间的交叉学科。内篇为君,外篇为臣,杂篇则为佐使,相辅相成,混成一体。内篇之义高矣,故不易说之;杂篇之义已远矣,故不可说之;外篇正处于有意无意之间,正当发其本意以归于内篇,辨其真以使统杂篇也,故我不自量力,择外篇一文而说之。外篇文亦多矣,择何而言之乎?曰《秋水》也。为何如此?因为此篇最得庄子汪洋恣肆而行云流水之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文章一开篇,直契入题,引众人开始进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值秋季,雨水连绵,乃逐渐成势,由文本身而看,“川”当为支流,而“河”就是干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渐渐汇集到干流之中,互相增益,于是乎终于达到了“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的浩大场景,这就难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了。应该说河伯的心态也是人之常情,试想,如果我们忽然间也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谁又不会象河伯一样沾沾自喜呢?什么叫“自满“?这就叫自满,自以为满,可怜(也可以说幸运)河伯不知道后面将有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展现在他面前!“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见大海无边无垠,水天一色,海天相接,乃望洋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 等到河伯顺流而到达大海之后,见到了大海的辽阔景象,才明白先前自己的自满是多么可笑——不过,河伯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能够及时自我反省,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自我批评的话“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意思大约是说:俗话说,自己知道一点东西就自以为了不起,以为老子天下,唉,这难道不是在说我吗?看来河伯在海神面前很不好意思,于是就对海神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之家”,就是广大广阔的大海,佛学有时也称佛为大方广佛,极言其广大无边也。海神你老人家千万别和我计较,我看到你如此广阔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笑了,可让你老人家见笑了。海神闻听之下,就顺承着河伯的意思并启发他逐步超越自己的局限“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三句话意思相近而强调的重点有别,井蛙之所以不足以论海,那是受空间的限制;夏虫之所以不可以语冰,那是受时间的限制;而曲士之所以不可以语至道,那是受自己的限制,偏见太深而不能接受相反还排斥的真理。总之,人因为受到各种限制或束缚而无法听闻大道,乃至于即使有机会听闻大道也加以排斥,岂不闻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之语?一个人如果自己的偏见太深,你和他讲道理,白费口舌,甚至还有可能遭到嘲笑乃至痛骂,所以就连圣人也只能“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唉,难啊,难啊。你看,河伯作了自我批评,还是被海神骂了个一无是处。不过海神是个很好的教育家,你不是自满吗,那我先打打你的嚣张气焰,狠狠的贬你一顿,等到你自己贡高我慢的坏毛病消除了,再告诉你真理,于是,下面海神话锋一转,说道“今尔出于江河,观,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行,你能知错就改,孺子可教。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的渺小正是开始超越局限,走向伟大的开始,看来我还是可以给你讲一讲大道理的。海神接下来讲的什么大道理呢?“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万水之源,之归宿,虽然万川归之,并不见海水溢出,虽然尾闾不断倾泻,也不见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涝的变化也对大海没有影响,为什么如此?很简单,因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各位看到这里也许要问:刚说了河伯自满,海神怎么又重蹈覆辙,在这里自吹自擂?借用包老三之言曰:非也非也。因为这几句话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表明海神有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也”,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罍空”,小酒杯那么大一点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间简直太渺小了。大海如此谦虚,我们更不可骄傲。现代科学所认识的东西和茫茫的宇宙相比,也只是沧海一而已,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只能称为管窥蠡测。现在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宇宙范围从层次上可分为渺观,微观,宏观,宇观和胀观几个层次,它们之间分别以夸克、布朗运动的颗粒、行星和总星系为界,分别属于粒子物理学、量子力学、经典科学、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研究的范围,当然,渺观之下还有无数更微小的层次,胀观之上还有无数更高的层次存在。也许大家对介观(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层次)比较熟悉,因为这个层次正是目前最前沿的纳米技术所在的领域,所谓纳米技术,从技术层面看,就是纵单个分子或原子的技术。一纳米有多大呢?我们知道,我们在中学学的参与化学反应的最基本的微粒——分子是很小的,分子就是纳米级的粒子。经过简单的计算,就知道,分子:乒乓球=乒乓球:地球。而原子的大小只有10-10m,是分子的十分之一,基本粒子更小,只有<10-15m,至于夸克、轻子则只有<10-18m了。但还有比这更小的,超微观层次是指小于普朗克尺度的范围。所谓普朗克尺度,就是在普朗克空间:10-35m,和普朗克时间:10-43s之下的范围。目前自然科学的视野从空间上看,范围与最小范围相达到1061 倍,从时间上看,最长与最短相达到1060倍。两个数目初看起来是很大的。说到大数目,我们可能有些情况下对下面几种情况下的数目感到无法计算,比如一场大雪中落下的雪花数,一场暴雨中下来的雨点数,全世界森林中的树木上所有的叶子数,海洋中的水滴数等等,这些数目太巨大了,谁能计算得出来?只好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了。但是所有这些数目都远远比不上总星系中的原子数,而后者只不过1081-85而已。上面说的是空间的大小,下面说说时间的长短.佛学中经常说一刹那,那么,一刹那究竟有多短暂呢?很简单,在印度哲学中,“刹那”是这么计算出来的:一昼夜=30须臾,1须臾=30腊缚,1腊缚=60怛刹那,1怛刹那=120刹那,所以1刹那=0.013秒,并不是很短暂。佛学言壮士疾弹指经65刹那,而我们伟大的的一首词中有“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一语,说时间过的很快,应该也源于此。当然这是向短处说,如果向长处说,则我们都知道佛学中有一个表示时间久远的单位“劫”。它有多长呢?我们看一看它的意思,很容易算出来:从人寿10岁开始,每100年增长1岁,直到84000岁,再反过来减少到10岁,如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20小劫为一中劫,4中劫成、住、坏、空为一大劫,一大劫之中整个大千世界历一成毁,经历一个大的周期。如此算来,一大劫大约为1343840000年。这只是一般的劫,象一些特殊的劫更为长久,比如佛经上说:用一件极为轻软的天衣,每隔三年拂拭一个方广一里乃至四十里的磐石一次,直到将其消尽,为一小劫;每隔梵天中的三年拂拭一次方广八十里的磐石一次,直到将其消尽,为一中劫;每隔净居天中的三年拂拭一次方广八百里的磐石一次,直到将其消尽,为一大劫。时间太久远了. 至于说到咱们传统文化,大家应该都知道“沧海桑田”的典故,说的是仙女麻姑自成仙以来,已经三次看到沧海变成桑田了。佛经中云仙人寿命可达千万岁,然也。不过麻姑如果碰到下面这几位神仙,那简直就年龄太小了。据《东坡志林》记载“尝有三老人遇,问其年。一曰:沧海变桑田时,我下一筹。尔来我筹已满十间屋。一曰:吾与有旧”。这两位神仙的年龄真是久远久远矣。“筹”,简单说就是小木棍,沧海桑田一变迁以一个小木棍来记录,这种小木棍那位老神仙已经堆满十间屋了,你说他老人家有多大吧。另一位也不简单,何人也?开天辟地者也,“吾与有旧”,那还不与天地同寿?从空间的大小来看,刚才说到“大千世界”,也是来源于佛经,其意思是这样的:四大部洲构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中含有10亿个小世界。我们地球人居住在其中一个部洲里面,而宇宙中有无量大千世界。其实根据现代科学的计算,地球在太阳系中就好像一个沙粒在场之中一样,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又好像沙粒在场,银河系在总星系亦然,而总星系在宇宙中连沙子也不是,而是无穷小。所以,海神说自己在天地之中很是渺小,并不是谦虚,而是实事求是的说法啊。河伯听了这番道理,深觉言之有理,乃把自己的体会给海神说出来,以求得到海神的首肯“然则我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说,你看,我刚表扬了你,怎么你又迷糊了呢?“否”,你这样说那就不对喽。大理我给你讲了,但尚未与你语至理啊。“何以知毫末足以定至细之倪?何以知天地足以穷至大之域?”你以为原子就是小之极至吗?你认为总星系就是的了?唉,刚才我真和你白说了,你刚从一个陷阱里跳出来又进入了另一个陷阱,什么时候是个头呢?须知天外有天,总星系之外还有总星系,原子之下还有原子,从更高的层次来看,总星系就好象是原子那么渺小,而从极微小的层次看,原子就好象是总星系那么浩瀚。你得连天地的境界都超越过去,达到道的境界才行。什么是道?道非大非小,非善非恶,非常非变,非正非奇,非外非内,超越一切,含摄一切,贯通一切,乃全,乃备,乃妙。领悟了如此妙道,方始明白:宇宙间一切事物皆本来完备具足大道一切真体妙用。伟大的天地固然美妙,难道世间的一草一木不是同样美妙的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万物皆备于我”,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实理具备,随在各足。犹如王阳明所说的:孔子、尧、舜,圣人、凡人,犹如金子,虽然分量不一样,但如果都经过提纯,成为足金、赤金,其纯度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所谓个个圆成是也。整个宇宙中的一切,从极大的天地到极小的原子,都互相含摄,互相具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互相之间缘起无尽,圆融无碍,宇宙中一切的一切都是美妙之极的,故禅宗先师才说“翠竹黄花,无非妙道;担柴挑水,皆是菩提”,我佛亦言“烦恼即菩提”。禅宗至高无上的法门是不断烦恼,不求解脱,因为烦恼即菩提,本来无缚,今亦无脱。出家出家,何谓出家?出家的真义就是“没有烦恼”,随缘任运,无处不是极乐。可见,<秋水篇>沿着河→海→天地一直到达道的境界的思路将我们引入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美妙的境界之中,读此妙文,悟此妙道,千载之下,吾心通于庄子之心,乃至通于无量众生之心,通于宇宙万事万物,可得大自在矣。 《秋水》 文言现象整理一、通字“泾” 同 “径 ”直 泾流之大“辩” 同 “辨” 辨识 不辩牛马“大” 同 “太”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卒” 同 “萃” 聚集 人卒九州二、词性活用1.名作动面 名作动,面向 东面而视2.名作状时 名作状,按时 秋水时至东 名作状,向东 顺流而东行东 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3.形作动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 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穷 形作动,尽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多 形作意动,夸耀,自满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方存乎见少4.形作名美 形作名,美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三.一词多义1.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的 仲尼之闻代词,指天下 伯夷辞之以为名结构助词,五帝之所连2.于介词,在 至于北海动词,到达 吾非至于子之门介词,被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比 莫大于海介词,由于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以动词,认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介词,凭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来 伯夷辞之以为名4.为动词,认为 以为莫己若'者介词,用 不可为量数动词,取得 伯夷辞之以为名5.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动词) 6.闻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听到,动词) 少仲尼之闻(学识,名词) 7.始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副词) 始吾弗信(开始,名词)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省略句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 东面而视 (省略主语)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省略主语)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省略主语) 3.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存乎见少拘于虚也笃于时也束于教也4.定语后置句闻道百5.宾语前置句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6.介词结构后置句今尔出于涯涘,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五.古今异义1.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专指地名“北海”。2.百川灌河: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5.东面而视:东面:古义,脸朝东。今义,东边。6.计之在海内::古义,黄河流域一带。今义,即指。7.乃知尔丑:丑:古义,鄙陋,低劣。今义,形容难看的人或事物。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 文言文赏析:庄子《秋水》 文章一开始,就以精练传神的笔墨,描绘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宏伟景象,由此自然引发出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

接着又从东流入海的河伯的视角,见出大海的浩淼无际,由此自然引发出河伯的惭愧无地和望洋兴叹。在此简单明了的自然现象中,读者的视野也和河伯一样顿然开阔。

此段文字,可谓极尽行云流水之妙,笔意与水势仿佛已相浃俱化,了无分际。而北海若的议论,也就借此形象的呈现自然地涌流而出。

以“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北海若精辟地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的局限的道理;又以“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与大之分别。这段文字,可以说是《逍遥游》篇“小知不及大知”的精彩发挥。

而当河伯在破除了自以为是的成见,随乏贰催荷诎沽挫泰旦骏即又陷入了小不及大的新成见时,北海若又从“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等四个方面,越过具体的感性直观层面,思辨地阐述了他相对主义的时空观和变化观,并从这一自然哲学的洞见中,进一步引申出“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而不祸”这种超脱旷达的人生哲学,充分体现了庄子哲学贯通天人的周延性。至于“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则又是《养生主》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之论的发挥。

2. 求课文《秋水》原文及解释

秋 水

《庄子》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3. 《秋水》原文

庄子——秋水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君位而博取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庄子-秋水》赏析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

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

《庄子》一书其体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内篇、外篇和杂篇。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借用佛学用语,内篇相当于正法,也就是庄子自己的心法,由此直接能窥见庄子本人的真实面目;外篇则相当于像法,是离庄子比较近的所为,由于有的曾得庄子亲传,故即使不能完全得庄学之妙,亦不远也;而杂篇乃庄子的后学所作,相当于末法,离庄学之真义已远,然其有旁通其余各家思想之功,亦不可废也。

就境界而言,内篇最得道学真谛,得其精髓可入道德经的境界;外篇乃就内篇之精义铺衍而成——其实庄子一书可以整个被理解为对老子的解说——可视为内篇之辅佐;杂篇则以庄学摄其余诸家之学,且通于各家学问之中,不妨称为庄学与其他学问。

4. 求人教版高一语文《秋水》原文及注释

秋 水【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都不是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5. 文言文《秋水》的注释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

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朝东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6. 文言文《秋水》问题题目《秋水》意思是“秋天的洪水”,但是我们

《秋水》选自《庄子·秋水》,我们学的是前面的部分.题目“秋水”意思是秋天的洪水,但是却又并非秋天的洪水.这个问题要先从庄子说起,庄子是战国时的人,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有很多个,而每个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今天一样,每个的语言,习俗都不一样.其中也就可以解释你的这个问题的——用的天文历法(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日历)不一样!而庄子当初写《秋水》的时候用的是周历,我们今天所用的是夏历(即农历),你查一下字典也可以知道的,夏历和周历是不一样的,周历一般比夏历迟两个月.我们知道,秋天是9~11月左右,而夏天是6~8月左右,也就是说,庄子所谓的“秋天的洪水”,用周历比如是10月的,而夏历却只是8月,也就是夏天了.故才有秋水之说.。

7. 文言文《秋水》通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特殊句型急

【秋水 文言现象整理】一、通字 泾 同 径 直 泾流之大 辩 同 辨 辨识 不辩牛马 虚 同 墟 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大 同 太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卒 同 萃 聚集 人卒九州豪 同 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二、词性活用 1.名作动面 名作动,面向 东面而视2.名作状时 名作状,按时 秋水时至 东 名作状,向东 顺流而东行东 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3.形作动少 形作意动,认为。

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 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穷 形作动,走到尽头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多 形作意动,认为。

多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方寸乎见少4.形作名美 形作名,美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三.一词多义1.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的 仲尼之闻 代词,指天下 伯夷辞之以为名2.于动词,到达 吾非至于子之门介词,被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比 莫大于海介词,由于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以动词,认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凭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来 伯夷辞之以为名4.为动词,认为 以为莫己若'者介词,用 不可为量数动词,取得 伯夷辞之以为名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2.省略句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东面而视 (省略主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省略主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省略主语)3.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存乎见少拘于虚也笃于时也束于教也4.定语后置句闻道百5.宾语前置句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6.介词结构后置句今尔出于涯涘,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