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的真实情况_刘邓大军的真实情况介绍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对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如果是要回答历史课本的问题,你就该说: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的真实情况_刘邓大军的真实情况介绍
刘邓大军的真实情况_刘邓大军的真实情况介绍
刘邓大军的真实情况_刘邓大军的真实情况介绍
可从真实历史上看,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实际上大别山区域在抗战期间就是桂系经营的底盘,为此,老蒋做了个顺水人情,让白崇禧把在山东战场出工不出力的桂军调回大别山区域,适当增加了一些其他主力,但大部分主力没有抽调过去
反过来,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施展不开,挺进大别山之前,鲁战役,一口气吃掉人家4个整编师,可到了大别山,没有吃掉对方一个整编师
反而自己损失惨重,出大别山的时候,部队人数只有原来的一半
而且战斗力锐减,直到渡江战役都没有缓过来
可以说,挺进大别山并没有起到期望的意义,反过来伤筋动骨
1947年10月下旬进行的什么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取得的个重大胜利
1947年10月
初,刘邓大军主力南移黄安以北、麻城以西地区后,从大别山的整个情况看,只是暂时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形势并未根本好转。一方面,已进入山北地区的数路追
敌,随时都可能扑上来;另一方面,刘邓大军新的集结地距离敌武汉行辕的巢穴武汉不远,敌人正沿平汉线调集重兵防堵。也就是说,刘邓大军仍处在敌人的两面夹
击之中。军委考虑到大别山区的军事形势,为有利于分散敌人和便于筹集军需物资,曾于10月4日
指示、:“分出三个旅越路西进,相机攻占孝感、云梦、应城、安陆、京山、天门、钟祥、随枣诸县,你们手中集中六个旅仍有每战歼灭弱敌两个旅强
敌一个旅之能力。目前向,相机攻占麻城、黄安、黄陂、礼山、广水、花园诸地,并相机控制一段。尔后则可向东方或东北方机动。”军委指示的意思
很明确,即要求集结于黄安北部地区的我军主力一分为二,一部分(3个旅)穿越平汉线,插到敌后的江汉地区去开辟根据地;另一部分亦西移靠近沿线,以便相机截断和攻占武汉外围的部分地区,如黄陂、花园等。
如果单从分散敌人兵力这一点来看,军委的指示还是很有道理的。但问题是,它与战场的实际情况不符,首先表现在对刘邓大军的力量估计有误。当时,刘邓大军除留在大别山北麓负责牵制敌人和向皖西展开的部队外,集结在黄安北部地区受总部直接指挥的只有7个旅,而不是军委估计的9个旅。若分遣3个旅去平汉路西,留在路东敌人包围圈里的则只有4个旅,相比之下,兵力过于单薄。更为困难的是,根据指示的要求,留在路东的4个旅还要向敌重兵设防的武汉外围和沿线出击,无论从哪方面讲,这样做都是不利的。至于筹集急需的军用物资问题,尽管这块敌占区比较富庶,但若在军事上不能取胜,这一任务也将难以实现。鉴于此,、于10月6日
致电军委,如实反映情况,据理申述:“我们现以三纵全部在皖西作战,一、二、六纵各分散一个旅掩护地方工作,集结的只有七个旅(每旅约五千人),如果
马上分三个旅到路西,则不易歼敌。”电文虽然没有陈述进击敌武汉近郊和沿线的利弊,但要求以部队集结的“现地”即安北、麻西地区为“基本区”,解决棉
衣,同敌作战;或者先向敌人防守薄弱的鄂东中南部地区出击,待消灭“黄梅、广济、浠水、圻春等城之土顽”,即在扫清大别山部地区的反动势力、打开建立
根据地的局面之后,“再以主力出平汉”。
军委接此电文后,经过认真研究,认为、的“很好”,并于10月8日
复电撤销原来的指示,批准按刘邓的意见办。根据军委的批示,刘邓选择了上述建议中的第二点,即集中兵力东下鄂东中南部的方案,并迅速付诸实施。由
于避实就虚,进击方向正确,这一部署取得了迅速展开和连续歼敌的重大胜利。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这些胜利大大打击了敌军和地方反动势力的气焰,鼓
舞了群众的斗争情绪,提高了部队进行无后方作战的胜利信心,为进一步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是对我军东下战略行动的科学总结和实
事求是的评价。如当初不顾实际情况执行分兵西进指示的话,不说因兵力过于分散易招致损失,起码不会有鄂东地区那样的重大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军的东
进行动,乃是打开大别山局面的关键之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