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入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导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下面是我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导入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导入
《记承天寺夜游》导入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导入
《记承天寺夜游》导入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导入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⑴丛中蛙鸣不断。⑵村中狗吠鸡鸣。⑶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相信很多人都学过《记承天寺夜游》,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即使是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接下来,为您带来“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一、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二、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 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三、讲方法,提效率。
朗读、讨论、赏析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再过一周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你的愿望是什么?(欣赏月色,家庭团聚)但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大家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苏轼)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指生介绍,并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北宋( )家,( )家。他是( )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ǎo ( ) xìng ( ) suì( )
(三)、指导生朗读课文。(1)指生检查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找出读错的字音。)
(2)教师范读。(听准读音,注意停顿和断句。)
(3)学生自由读。 (读准字音、断句、节奏,试着读出感情
(4)展示读。 (5)齐读。
(四)、再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地点( ),
人物( ),起因( )。
2、本文共分为三层: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的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的感情。
3、根据课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写一写,记一记。
(五)、研读课文,提难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六、拓展迁移
1、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七)、课堂检测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
C.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景 皎洁 清澄 宁静
情 欣然 苦闷 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 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2、抓住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学生感知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②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③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因为文章短小,仅仅84字,文字浅显,没有什么字面的障碍,初二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断句训练。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1、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要让大家从文章提炼出一个,大家会选择哪个词?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惟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也是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由此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上这么解读这个“闲”,说是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
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
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预设准备:
① 并没有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激。从文中“欣然”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与闲适;从文中的写景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思乡之时,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烘托出凄清的心境;而文中描写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而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妙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廓然无一物”的内心,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寓情于叙,融情于景,让人处处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讨论时,作相应的朗读、背诵指导,读时应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
② 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也并不会有这种情绪投射。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他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此为赏读的难点,教师需要提供帮助,借助丰富的资料,来丰厚文章的内涵。)
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预设准备:
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但豁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对后的“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朗读指导,要读出朋友间志同道合的深情,读出两个“闲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入理解文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入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达到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四、背诵: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背诵指导: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课堂要追求效率,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的任务。教师在赏读基础上,给学生以抓手,使得学生当堂成诵。)
五、结语: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总结收束全文,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阅读,引发阅读兴趣,开阔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的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
课前预热:同学们,让我们用“闲”字组词,比一比,看谁反敏捷?你 看到“闲”,想到了什么?并请同学交流。
一、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引出苏轼及课题。
二、明确本节课的三内容“读 品 悟”(媒体出示,背景始终有夜色中悬挂一轮圆月))
三、读得顺畅。
自主朗读,熟悉课文。
要求:(媒体出示、背景始终有夜色中悬挂一轮圆月)
1、读得流畅响亮。
2、读得字正腔圆。
3、读得抑扬顿挫。
4、读得层次分明。
具体实施如下:
A、生自由读。
B、抽一位同学来读。
C、请同学对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
D、教师朗读课文。
E、学生评价教师的读法。
F、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叙事 女写景 合抒情议论)
四、疏通文意。(6人小组合作探究)
1、大组同学梳理叙事部分。
2、第二大组写景抒情部分。
(媒体出示)温馨提示: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如地名、人名、年号等 删(删除)
补(增补) 换(替换) 调(调整语序)
3、学生翻译后同学、教师分别评价。
(分别从叙事 写景 抒情等几个方面来评价)
4、又读课文一遍。(读得明白还不行,还得顺畅)
五讲解文章:
讲层次(媒体出示)“元丰、、、、、、、、中庭”
要求:请根据层次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你 认为恰当的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这一段话是在叙述_____________ 事。如:寻友、赏月、、、、、、、
(媒体出示)张怀民与苏轼的资料。
全班再读一遍课文。
讲第二层次:
自由读第二层次,你发现了些什么景物?读后交流。
问:为什么作者眼中只写“竹、柏”之景呢?
探讨解决
讲第三层次:(媒体出示)读出深意:何夜______何夜______但少______耳。教师读后生又读。
合作探究:文中“闲人”该怎样理解?
(媒体出示)苏轼被贬谪黄州的资料。明确“闲人”的意思:A:被闲置的人B:闲情逸致的人
六.拓展延伸。
1、补充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高度评价的文章。(学生齐读)
2、面对该怎样对待,我们该怎样对待?(音乐声中,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用美语回答该怎样对待逆境。
七、(媒体出示)让经典常驻心间。(用提示来背诵课文)
叙事:月色入户______亦未寝______
写景:积水______盖______
抒情议论:何______何_____
八、(媒体出示)用下面两句美语结束本课。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寻友 赏月
写景:月色 竹柏
抒情、议论:旷达胸怀
九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3、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的旷达,学习这种达观心境,培养良好个性。
导入:
1、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从,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人生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被无数小人中伤,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是?苏轼。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永远记住苏轼,他的`文字、他的人生都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当我们处于逆境时,苏轼带给我们力量,带给我们启示。
2、简要介绍写作背景。
一、自主朗读,熟悉课文。
要求: 1、读得流畅响亮。
2、读得层次分明。
3、读出美感
具体实施如下:
A、生自由读。--抽一位同学来读--请同学们进行点评--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叙事 女写景 合抒情议论)
二、小组讨论,翻译全文。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如地名、人名、年号等 删(删除)
补(增补) 换(替换) 调(调整语序)
2、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发现月光从窗进来,于是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三、精读课文。
1、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
因为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因为月色很美,正好疗救心中郁闷孤独。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找出原文)你读了有何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境界。
4、 夜游期间,作者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有对人生的感悟,有对际遇的无奈)
5、 如何理解“闲人”?
表面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赏月,实际上有种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附:描写月的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 《古朗月行》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唐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以不同的读的方式贯穿全课堂,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观。
3、通过反复的读,熟读成诵。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读,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读,读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当场背诵。
2、难点:通过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及作者的人生观。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在刚刚过去的八月十五中秋的晚上,老师走到外面,擡头望月,因为受到台风“凡比亚”的影响,月色灰濛濛的,于是我想到了这几句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月的文章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月的小品文,那就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
1、老师读课文,学生做好笔记,注意老师的停顿,重音,把握节奏。
2、学生对照自己的笔记,自由大声的读。
3、请学生读。
4、请学生点评学生的读,主要是从字音,节奏,重音方面评价。
5、老师强调朗读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停顿和重音。
例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6、全班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再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翻译课文)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及小组合作的方式翻译课文。
2、老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3、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请其他学生解答,或者师生合作解决。
4、重点字词课件展示,学生做好笔记,并齐读。
例如:欣然:高兴地样子念:想到遂: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澡荇。
5、检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串讲课文即整篇翻译文章)
四、读出情感
1、老师带领学生齐读文章(看学生的表现来决定带读的次数),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按照老师的带读,自由的读。
3、请学生读自认为自己情感把握的句子,并且说出自己是用什么语气或者情感来读的。
例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快的语气)怀民亦未寝(高兴的语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深沉的语气)
4、全班读书,按照老师、学生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来的情感,齐读课文。
五、读懂人格
1、老师提出问题
(1)通过我们的读,我们已经体会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的高兴变为后的深沉、遗憾,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变化呢?(由此问题引出第二个问题)
(2)我们重点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体会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由此问题引出第三个问题)
(3)分析“闲人”体会出作者的豁达乐观的人格魅力。
2、明确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我们两人能欣赏到这样的月夜美景,因为我们两人是“闲人”,是清闲的人。但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因此除了清闲以外,我们还有雅趣。
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三父子占了三个席位。古人学而优则仕,因此苏轼不可能很闲,(由此巧妙引出作者当时的处境,也就是文章的写作背景)但是当时的苏轼确实很闲,因为苏轼当时被贬黄州。
被贬黄州的苏轼仍然能有如此雅兴去欣赏月夜美景,说明了苏轼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
六、总结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时候,在人生失意的时候,还能保持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像苏轼学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背诵课文
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生自由背诵)
八、全班集体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在背诵中结束这节课。
九、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翻译全文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高兴深沉
闲人乐观、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理清“记”文体中包含的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
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情。
“记”记叙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晰。
2、 再读课文,读出文中苏轼具体记了什么事情?
明确:记了承天寺夜晚游玩的一件事;记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记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入课文
(一)记了游玩的事情。
1、“游”是一个过程,你能具体说说游玩的过程吗?
明确:欣然——无与——亦未寝——相与
3、 随着游玩过程的清晰,随着游玩从一个人变成二个人,这当中苏轼的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欢喜——失望——喜悦
4、 在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渐展开于我们的.眼前,下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朗读叙事部分,读出一种情绪的变化。
提示学生:夜、无与、亦、相与
(二)记了景色
1、请同学读读描写月色的句子。
2、在这段话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月夜图,请你为我们描写一下。
3、在这样的描绘中,你们觉得当晚月色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空明、清澈、透明
5、 让我们在朗读中把月色之美表现出来
提示:如、盖
(三)记了情
1、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为什么能欣赏得到这样的美景,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明确:闲人
2、何为“闲人”?
明确:清闲
3、看材料,探究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
4、如何理解这个“闲人”一词?
明确: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
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6、 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苏轼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为心中有悲伤,悲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文中寻找。)
念无与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补充资料:
心中的壮志难酬
7、 再读抒情句式,读出苏轼复杂的情感。
四、拓展
苏轼是个很细化写月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月有很多形态与情感,下去之后请同学针对苏轼笔下的月进行探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