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我国取得哪些重大科研成果?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我国取得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我国取得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我国取得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

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

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

青藏全线铺通

青藏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高原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

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

3、我国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

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4、

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点

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点:南纬80度22分00秒,

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冰盖科考队将在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和综合气

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5、

全球记载种类多的《植物志》全部出版

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部全面、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

国植物志》是关于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

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

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

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

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

7、

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

米。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为详尽、的数据。与1975年所测得的珠峰高度相比,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约3.7

米。此次测定珠峰高程的活动,反映了我国测量珠峰高程的技术水平和权威性,对于体现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经过近4年努力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

划获得重大突破。这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20多个项目中深的科学钻井。

9、

能在血管中通行的“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物在沿途不会泄漏,直到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

时候才释放出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完成用“运输车”装载消炎、止痛、抗癌物的装载控制释放和定向传输的实验。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

化学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上。

10、分辨率“

数字人男1号”诞生

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的“数字人男1号”,高效数码相机像素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

率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

泛的应用价值。

另外:

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

年9月26日,由投资建设的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

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

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

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

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

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5.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

处理器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

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6.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水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江河湖库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体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

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

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7.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

年11月19日,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

程新机制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物的新靶点。

8.我国抗糖尿病新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周发表在权威科

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

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9.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

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

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10.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

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

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

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

青藏全线铺通

青藏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高原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

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

3、我国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

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4、

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点

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点:南纬80度22分00秒,

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冰盖科考队将在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和综合气

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5、

全球记载种类多的《植物志》全部出版

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部全面、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

国植物志》是关于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

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

次单分

科技成就有哪些?

科技成就有:

1、蛟龙号探海

蛟龙号作为我国正在应用的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在探索深海中有重要作用。

下潜深度是深海探索能力的象征,在世界科考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中,只有蛟龙号能达到7000米的工作深度。

美国《》专门发表文章对的深海勘测给予了关注,这篇文章总结说:“蛟龙号”深潜器所进行的深潜试验与进入外太空一样,是崛起的重要标志”。

对于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来讲,能否去深海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2、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作为世界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将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世界:它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被认为能在未来10至20年内保持世界地位。

随着索网诸多技术难题的不断攻克,形成了12项自主创新性的专利成果,其中发明专利7项,这些成果对我国索结构工程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

它将推动我国天线制造技术、微波电子技术、并联机器人、大跨度结构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3、超级计算机

每秒9.3亿亿次!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浮点运算速度。

2017年6月,在德国发布的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神威·太湖之光”凭借这一“超级速度”第三次出现在榜单榜首位置,实现三连冠。

2016年11月,基于“神威·太湖之光”,我国科研团队完成的“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应用项目获得了2016年超级计算机应用领域奖——“戈登·贝尔”奖,成为我国高性能计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4、三代核电技术

2017年8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三代核电技术、大型先进压水堆重大专项CAP1400项目1号机组主管道热段A弯管完成,弯曲半径和弯曲角度符合设计要求。

CAP1400成功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我国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化,综合性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5、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类已知的不可、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近年来,科技大学潘建伟领衔的量子通信团队在该领域相继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启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间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引力实验检验的大门,为我国在上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成为同行的,实现了从“并跑”到“”的转变。

6、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

自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区域组网并投入运行以来,北斗系统的性能指标稳中有升,可以为用户提供与美国GPS性能相当的高质量导航定位服务。

北斗系统已名声在外,是海事组织认可和移动通信标准支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在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后,将成为世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科技创新十大成果

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是:

1、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成功

6月11日,航天局在京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成功。

据悉,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3年全面启动论证,2016年1月批准立项。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于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历经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等阶段,工程任务按顺利开展。

2、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6月17日和10月16日,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相继发射成功,顺利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在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

神舟十三号入轨后,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3位航天员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其间将开展机械臂作、出舱活动、舱段转位及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到来。

3、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淀粉是“粥饭”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是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的主要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其主要合成方式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来进行。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这一生命过程,希望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速率和光能的利用效率,终提升淀粉的生产效率。

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在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4、我国团队凭打破“量子霸权”的超算应用摘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

11月18日下午于美国密苏里州圣斯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1)上,计算机协会(ACM)将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授予超算应用团队。这支由之江实验室、超算无锡中心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基于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的应用“超大规模量子随机电路实时模拟”(SWQSIM)获此殊荣。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引入了一个系统的设计过程,涵盖了模拟所需的算法、并行化和系统架构。使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研究团队有效模拟了一个深度为10x10 (1+40+1)随机量子电路。与谷歌量子计算机“悬铃木”200秒完成百万0.2%保真度采样任务相比较,“顶点”需要一万年完成同等复杂度的模拟,该团队SWQSIM应用则可在304秒以内得到百万更高保真度的关联样本,在一星期内得到同样数量的无关联样本,一举打破其所宣称的“量子霸权”。

5、1400万亿电子伏特 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能量光子

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合作组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12个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PeV,拍=千万亿)的伽马光子,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揭示了银河系内普遍存在能够把粒子加速到超过1PeV的宇宙线加速器,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观测时代。相关成果5月17日发表于《自然》。

6、嫦娥五号样品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出炉

10月19日,科学院发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天文台主导,联合多家研究机构通过3篇《自然》论文和1篇《科学评论》论文,了围绕月球演化重要科学问题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在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超高空间分辨率—铅(U-Pb)定年技术,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岩屑中50余颗富矿物(斜锆石、钙钛锆石、静海石)进行分析,确定玄武岩形成年龄为20.30±0.04亿年,表明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延长了约8亿年。

研究显示,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初始熔融时并没有卷入富集钾、稀土元素、磷的“克里普物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富集“克里普物质”的特征,是由于岩浆后期经过大量矿物结晶固化后,残余部分富集而来。这一结果排除了嫦娥五号着陆区岩石的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放射性生热元素的主流说,揭示了月球晚期岩浆活动过程。据悉,此次研究采用的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定年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为珍贵地外样品年代学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7、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获得新突破

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至2050年粮食产量或将增加50%才能完全满足需求。与此同时,近年来世界气候变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都为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成为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旨在终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从而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并增加作物环境变化适应性。本项研究为未来应对粮食危机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行策略,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相关研究成果2月4日发表于《细胞》。

8、我国研发成功-271℃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4月15日,由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的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零下269摄氏度)千瓦级和超流氦温度(零下271摄氏度)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可满足大科学工程、航天工程、氦资源开发等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

项目的成功实施,还带动了我国高端氦螺杆压缩机、低温换热器和低温阀门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一批高科技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相关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的提升,在我国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低温产业群。

9、植物到动物的功能基因转移首获证实

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团队经过20年研究,发现被粮农组织(FAO)认定的迄今“超级害虫”烟粉虱,具有一种类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本领:其从寄主植物那里获得了防御性基因。这是现代生物学诞生100多年来,首次研究证实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功能性基因水平转移现象。

相关科研成果3月25日在线发表于《细胞》,并作为《细胞》封面文章于4月1日出版。这是我国农业害虫研究领域在《细胞》杂志的首篇论文,揭示了昆虫如何利用水平转移基因来克服宿主的防御,为探索昆虫适应性进化规律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新一代靶标基因导向的烟粉虱田间精准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全新思路。

10、稀土离子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及1小时光存储

量子不可克隆定律赋予了量子通信基于物理学原理的安全性。而这一定律也决定了光子传输损耗不能使用传统的放大器来克服,使得远程量子通信成为当今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难题之一。量子中继和可移动量子存储是实现远程量子通信的两种可行方案,其共性需求是高性能的量子存储器。在量子中继方面,已有实验研究都聚焦于发射型存储器的架构,无法同时满足确定性发光和多模式复用这两个关键技术需求。

可移动量子存储方面,上光存储的时间长仅1分钟,无法满足可移动量子存储小时量级存储时间的需求。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稀土离子掺杂晶体研制出高性能的固态量子存储器,并在上述两条技术路线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一种基于吸收型存储器的多模式量子中继,并成功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相关成果于4月22日和6月2日分别发表于《自然—通讯》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