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先秦散文·战国策·田需对管燕论轻重(齐策四)》原文鉴赏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战国策齐策四(战国策齐策四翻译)战国策齐策四(战国策齐策四翻译)


战国策齐策四(战国策齐策四翻译)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①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②其坏,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书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释】

①息:繁殖。

②彻:同撤。

【译文】

齐王派使臣去访问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开齐王送来的信,便问使者说:“年成可好吗?可好吗?大王可好吗?”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齐王的派遣,来拜见威后,现在您先不问大王,却先问年成和,岂不是先卑而后尊贵吗?”威后说:“不对,如果年成不好,怎么还会有?如果没有,怎么还会有国君?怎么有舍本而问末的道理呢?”

于是她进一步问使臣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他可好吗?他为人,有粮食吃时。他给别人粮食吃;没有粮食吃时,他也给别人粮食吃,有衣服穿时,他给别人衣服;没有衣服穿时,他也给别人衣服穿。这是帮助国君养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叶阳子可好吗?他为人,痛爱鳏寡的人,供养孤独的人,救济穷困的人,补给不足的人。这是帮助国君让活下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可好吗?她不修饰打扮自己,已经老了,也不出嫁,而在家奉养父母。她是为民表率,教大家都行孝道的人啊!为什么至今还不封婴儿子为命妇让她入朝呢?这两位贤士没给工作,一位孝女不给加封,您怎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啊?於陵仲子还活着吗?这个人为人,对上,不为国君服务;在下,也不治理其家庭;又不结交诸侯;这是带头要人们做一个对不负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掉他呢?”

《先秦散文·战国策·田需对管燕论轻重(齐策四)》原文鉴赏

管燕得罪齐王①,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②?”左右默然莫对。管燕连然流涕曰③:“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田需对曰④:“士三食不得餍⑤,而君鹅鹜有余食⑥;下宫糅罗纨⑦,曳绮縠⑧,而士不得以为缘⑨。且财者,君之所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⑩,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注释】 ①管燕:齐人。 ②子孰:你们谁。而:能。 ③连然:流泪貌。 ④田需:战国魏人,官魏相。 ⑤餍:饱。 ⑥鹜(wu,音误):鸭。 ⑦下宫:后宫下列。糅,杂。罗,丝织品。纨(wan,音丸):细绢。 ⑧曳:(yi,音义),拖。绮(qi,音启),有花纹的丝织品。縠(hu,音胡),绉纱类丝织品。 ⑨缘(yuan,音怨):衣边上的镶绲。 ⑩责:求。

【今译】 管燕得罪了齐王。他对身边的门客说道:“你们谁能替我去求告诸侯?”门客们沉默不语,无人回答。管燕泪水涟涟地说道:“太叫人伤心了!士是多么容易得到而又多么难以派上用场啊!”田需接过话,说道:“您的门客一日三餐吃不饱肚子,但您的鹅、鸭却食物多得吃不完。您后宫的使唤丫头身上或是轻罗,或是细绢,拖着绮带,披着绉纱,而士用来绲个衣边都不行。况且,财物,是您轻视的东西;牺牲,是士重视的大节。您不肯把轻视的东西送给士,却要求士以重视的大节为您奔走,那怎么办得到呢?并不是象您所说,士,容易得到却难以派上用场啊。”

【集评】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绝顶透情透理之文,却只用得‘轻’ ‘重’二字。”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管燕待士之薄,其病在认士为易得,不知易得者必非佳士。佳士未有易得者,惟其易得,所以难用。若田横之亡,从者至五百人,庶乎能得士矣。”

【总案】 本篇与《冯谖客孟尝君》相辅相成,说出一个道理的两个方面:重视和优待门客的,门客必然为其尽力奔走;轻视和慢待门客的,门客必然不愿为其卖力。文章反映了古代士“为知己者用”的普遍心态,批评了管燕不明士人心理反而苛责于士的言行。

文中的田需巧立“轻重”之论,有力地驳斥了管燕“士易得而难用”的谬说。田需先以对照的手法揭示了管燕的门客食不如鹅鸭、穿不如女侍的现状,继而巧妙地从鹅鸭有余食、女侍衣罗绮中引出管燕“所轻者财”,同时对举士人“所重者”,然后挥笔直刺管燕的要害“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揭露了其言其行既悖于情又悖于理的荒谬性。对照鲜明生动,转折自然入理,批驳痛快淋漓,充分显示了战国策士的论辩艺术。

战国策 齐策四 原文与翻译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①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②其坏,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书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释】

①息:繁殖。

②彻:同撤。

【译文】

齐王派使臣去访问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开齐王送来的信,便问使者说:“年成可好吗?可好吗?大王可好吗?”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齐王的派遣,来拜见威后,现在您先不问大王,却先问年成和,岂不是先卑而后尊贵吗?”威后说:“不对,如果年成不好,怎么还会有?如果没有,怎么还会有国君?怎么有舍本而问末的道理呢?”

于是她进一步问使臣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他可好吗?他为人,有粮食吃时。他给别人粮食吃;没有粮食吃时,他也给别人粮食吃,有衣服穿时,他给别人衣服;没有衣服穿时,他也给别人衣服穿。这是帮助国君养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叶阳子可好吗?他为人,痛爱鳏寡的人,供养孤独的人,救济穷困的人,补给不足的人。这是帮助国君让活下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可好吗?她不修饰打扮自己,已经老了,也不出嫁,而在家奉养父母。她是为民表率,教大家都行孝道的人啊!为什么至今还不封婴儿子为命妇让她入朝呢?这两位贤士没给工作,一位孝女不给加封,您怎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啊?於陵仲子还活着吗?这个人为人,对上,不为国君服务;在下,也不治理其家庭;又不结交诸侯;这是带头要人们做一个对不负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掉他呢?”

[img]

战国策。齐策四翻译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①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②其坏,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书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释】

①息:繁殖。

②彻:同撤。

【译文】

齐王派使臣去访问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开齐王送来的信,便问使者说:“年成可好吗?可好吗?大王可好吗?”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齐王的派遣,来拜见威后,现在您先不问大王,却先问年成和,岂不是先卑而后尊贵吗?”威后说:“不对,如果年成不好,怎么还会有?如果没有,怎么还会有国君?怎么有舍本而问末的道理呢?”

于是她进一步问使臣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他可好吗?他为人,有粮食吃时。他给别人粮食吃;没有粮食吃时,他也给别人粮食吃,有衣服穿时,他给别人衣服;没有衣服穿时,他也给别人衣服穿。这是帮助国君养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叶阳子可好吗?他为人,痛爱鳏寡的人,供养孤独的人,救济穷困的人,补给不足的人。这是帮助国君让活下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可好吗?她不修饰打扮自己,已经老了,也不出嫁,而在家奉养父母。她是为民表率,教大家都行孝道的人啊!为什么至今还不封婴儿子为命妇让她入朝呢?这两位贤士没给工作,一位孝女不给加封,您怎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啊?於陵仲子还活着吗?这个人为人,对上,不为国君服务;在下,也不治理其家庭;又不结交诸侯;这是带头要人们做一个对不负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掉他呢?”

《先秦散文·战国策·田需对管燕论轻重(齐策四)》原文鉴赏

管燕得罪齐王①,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②?”左右默然莫对。管燕连然流涕曰③:“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田需对曰④:“士三食不得餍⑤,而君鹅鹜有余食⑥;下宫糅罗纨⑦,曳绮縠⑧,而士不得以为缘⑨。且财者,君之所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⑩,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注释】 ①管燕:齐人。 ②子孰:你们谁。而:能。 ③连然:流泪貌。 ④田需:战国魏人,官魏相。 ⑤餍:饱。 ⑥鹜(wu,音误):鸭。 ⑦下宫:后宫下列。糅,杂。罗,丝织品。纨(wan,音丸):细绢。 ⑧曳:(yi,音义),拖。绮(qi,音启),有花纹的丝织品。縠(hu,音胡),绉纱类丝织品。 ⑨缘(yuan,音怨):衣边上的镶绲。 ⑩责:求。

【今译】 管燕得罪了齐王。他对身边的门客说道:“你们谁能替我去求告诸侯?”门客们沉默不语,无人回答。管燕泪水涟涟地说道:“太叫人伤心了!士是多么容易得到而又多么难以派上用场啊!”田需接过话,说道:“您的门客一日三餐吃不饱肚子,但您的鹅、鸭却食物多得吃不完。您后宫的使唤丫头身上或是轻罗,或是细绢,拖着绮带,披着绉纱,而士用来绲个衣边都不行。况且,财物,是您轻视的东西;牺牲,是士重视的大节。您不肯把轻视的东西送给士,却要求士以重视的大节为您奔走,那怎么办得到呢?并不是象您所说,士,容易得到却难以派上用场啊。”

【集评】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绝顶透情透理之文,却只用得‘轻’ ‘重’二字。”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管燕待士之薄,其病在认士为易得,不知易得者必非佳士。佳士未有易得者,惟其易得,所以难用。若田横之亡,从者至五百人,庶乎能得士矣。”

【总案】 本篇与《冯谖客孟尝君》相辅相成,说出一个道理的两个方面:重视和优待门客的,门客必然为其尽力奔走;轻视和慢待门客的,门客必然不愿为其卖力。文章反映了古代士“为知己者用”的普遍心态,批评了管燕不明士人心理反而苛责于士的言行。

文中的田需巧立“轻重”之论,有力地驳斥了管燕“士易得而难用”的谬说。田需先以对照的手法揭示了管燕的门客食不如鹅鸭、穿不如女侍的现状,继而巧妙地从鹅鸭有余食、女侍衣罗绮中引出管燕“所轻者财”,同时对举士人“所重者”,然后挥笔直刺管燕的要害“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揭露了其言其行既悖于情又悖于理的荒谬性。对照鲜明生动,转折自然入理,批驳痛快淋漓,充分显示了战国策士的论辩艺术。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译文】

齐建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

赵威后(约前300年左右─前265年),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后,又称孝威太后,姓名不详。惠文王后,她一度临朝听政,而年纪才三十出头。史书对她执政时期的作为有两段非常生动的记载,一是“触龙言说赵太后”、二是“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她执政一年后,儿子孝成王才开始亲政。因孝成王年少,所以由赵威后执政。赵威后重视民生,因其体恤而威信大增。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众多治国为人之道。对于当代的人来说,赵威后是相当有名的。

本文体现赵威后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赵孝成王新立,太后掌权,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齐欲以太后所爱少子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他进谏说“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太后为其所动。即谴长安君到齐为质。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

孟尝君曰:“有。”“君满意杀之乎?”

孟尝君曰:“然。”

谭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

孟尝君曰:“不知。”

谭拾子曰:“事之必至者,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则去之。

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为言。

翻译:

孟尝君被齐国驱逐出境又返回来。

谭拾子到边境迎接他,对孟尝君说:“您恐怕对齐国的士大夫有所怨恨吧?”

孟尝君说:“有的。”

谭拾子说:“您想杀掉他们才感到满意吗?”

孟尝君说:“是的。”

谭拾子说:“事情有必定产生的,道理有本来如此的,您了解吗?”

孟尝君说:“不了解。”

谭拾子说:“事情必定产生的.就是亡;道理本来如此的就是富贵了有人靠近他,贫了就有人远离他。这就是所说的事情必定产生,道理本来如此的。

请让我以市场为比喻,市场早晨人满满的,晚上就空荡无人,这不是人们爱早市而恨晚市,而是想要买东西,所以早晨去,要买的东西晚上没有,所以离开。希望您不要怨恨别人。”孟尝君子是就把五百块小简上刻的仇人名字削掉,不敢再说了。

○齐人有冯谖者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

“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

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

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

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

“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署曰:

“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

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

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

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

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

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

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

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

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

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

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

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

曰:“千金,重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图辞

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

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

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孟尝君为从

孟尝君为从.公孙弘谓孟尝君曰:“君不以使人先观秦王.意者秦王帝王之

主也,君恐不得为臣,奚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之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

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

昭王闻之,而欲愧之以辞.公孙弘见,昭王曰:“薛公之地大小几何?”公

孙弘对曰:“百里.”昭王笑而曰:“寡人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

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人,大王不

好人.”昭王曰:“孟尝君之好人也,奚如?”公孙弘曰:“义不臣乎天子,

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

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也,辱其使者,退而自刎,

必以其血污其衣,如臣者十人.”昭王笑而谢之曰:“客胡为若此,寡人直与客

论耳!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谕寡人之志也.”公孙弘曰:“敬诺.”

公孙弘可谓不侵矣.昭王,大国也;孟尝,千乘也.立千乘之义而不可陵,

可谓足使矣.

○鲁仲连谓孟尝

鲁仲连谓孟尝:“君好士也.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饮食、衣裘与之同之,

皆得其.今君之家富于二公,而士未有为君尽游者也.”君曰:“文不得是二

人故也.使文得二人者,岂独不得尽?”对曰:“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

食菽者,岂有骐麟、騄耳哉?后宫十妃,皆衣缟、纻,食梁、肉,岂有毛廧、

西施哉?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之好士未也.’”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

夫?”孟尝君曰:“有.”“君满意杀之乎?”孟尝君曰:“然.”谭拾子曰: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不知.”谭拾子曰:“事之

必至者,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

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

愿君勿怨.”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为言.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

“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

“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

曰:“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不贵.”王曰:“有说乎?”

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不赦.’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

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虡;天下之

士,仁义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北莫敢不服;求万物不备具,

而百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

士之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

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

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

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

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

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

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

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

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

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

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

谷,是其之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

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

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

细人之行.愿请受为.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

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

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

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斶知足矣,归反扑,则终身不辱也.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

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

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

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

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抎之,焉

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

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

“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

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

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

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

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

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

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

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

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

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

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

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齐王见田骈

齐王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

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

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

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管燕得罪齐王

管燕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左右嘿然莫对.管

燕连然流涕曰:“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田需对曰:“士三食不得餍,

而君鹅鹜有馀食;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且财者君之所轻,

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苏秦自燕之齐

苏秦自燕之齐,见于华章南门.齐王曰:“嘻,子之来也!秦使魏冉致帝,

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生者微.今不听,是恨秦也;

听之,是恨天下也.不如听之以卒秦,勿庸称也以为天下.秦称之,天下听之,

王亦称之,先后之事帝名,为无伤也;秦称之,而天下不听,王因勿称,其于以

收天下.此大资也.”

○苏秦谓齐王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王曰:

“尊秦.”“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两

帝立,约伐赵,孰与伐宋之利也?”对曰:“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

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

天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

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

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

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易尊’者也.愿王熟虑之也.”

齐王派使臣去访问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开齐王送来的信,便问使者说:“年成可好吗?可好吗?大王可好吗?”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齐王的派遣,来拜见威后,现在您先不问大王,却先问年成和,岂不是先卑而后尊贵吗?”威后说:“不对,如果年成不好,怎么还会有?如果没有,怎么还会有国君?怎么有舍本而问末的道理呢?”

于是她进一步问使臣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他可好吗?他为人,有粮食吃时。他给别人粮食吃;没有粮食吃时,他也给别人粮食吃,有衣服穿时,他给别人衣服;没有衣服穿时,他也给别人衣服穿。这是帮助国君养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叶阳子可好吗?他为人,痛爱鳏寡的人,供养孤独的人,救济穷困的人,补给不足的人。这是帮助国君让活下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可好吗?她不修饰打扮自己,已经老了,也不出嫁,而在家奉养父母。她是为民表率,教大家都行孝道的人啊!为什么至今还不封婴儿子为命妇让她入朝呢?这两位贤士没给工作,一位孝女不给加封,您怎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啊?於陵仲子还活着吗?这个人为人,对上,不为国君服务;在下,也不治理其家庭;又不结交诸侯;这是带头要人们做一个对不负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掉他呢?”

原文与翻译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①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②其坏,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书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释】

①息:繁殖。

②彻:同撤。

【译文】

齐王派使臣去访问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开齐王送来的信,便问使者说:“年成可好吗?可好吗?大王可好吗?”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齐王的派遣,来拜见威后,现在您先不问大王,却先问年成和,岂不是先卑而后尊贵吗?”威后说:“不对,如果年成不好,怎么还会有?如果没有,怎么还会有国君?怎么有舍本而问末的道理呢?”

于是她进一步问使臣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他可好吗?他为人,有粮食吃时。他给别人粮食吃;没有粮食吃时,他也给别人粮食吃,有衣服穿时,他给别人衣服;没有衣服穿时,他也给别人衣服穿。这是帮助国君养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叶阳子可好吗?他为人,痛爱鳏寡的人,供养孤独的人,救济穷困的人,补给不足的人。这是帮助国君让活下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可好吗?她不修饰打扮自己,已经老了,也不出嫁,而在家奉养父母。她是为民表率,教大家都行孝道的人啊!为什么至今还不封婴儿子为命妇让她入朝呢?这两位贤士没给工作,一位孝女不给加封,您怎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啊?於陵仲子还活着吗?这个人为人,对上,不为国君服务;在下,也不治理其家庭;又不结交诸侯;这是带头要人们做一个对不负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掉他呢?”

《先秦散文·战国策·田需对管燕论轻重(齐策四)》原文鉴赏

管燕得罪齐王①,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②?”左右默然莫对。管燕连然流涕曰③:“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田需对曰④:“士三食不得餍⑤,而君鹅鹜有余食⑥;下宫糅罗纨⑦,曳绮縠⑧,而士不得以为缘⑨。且财者,君之所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⑩,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注释】 ①管燕:齐人。 ②子孰:你们谁。而:能。 ③连然:流泪貌。 ④田需:战国魏人,官魏相。 ⑤餍:饱。 ⑥鹜(wu,音误):鸭。 ⑦下宫:后宫下列。糅,杂。罗,丝织品。纨(wan,音丸):细绢。 ⑧曳:(yi,音义),拖。绮(qi,音启),有花纹的丝织品。縠(hu,音胡),绉纱类丝织品。 ⑨缘(yuan,音怨):衣边上的镶绲。 ⑩责:求。

【今译】 管燕得罪了齐王。他对身边的门客说道:“你们谁能替我去求告诸侯?”门客们沉默不语,无人回答。管燕泪水涟涟地说道:“太叫人伤心了!士是多么容易得到而又多么难以派上用场啊!”田需接过话,说道:“您的门客一日三餐吃不饱肚子,但您的鹅、鸭却食物多得吃不完。您后宫的使唤丫头身上或是轻罗,或是细绢,拖着绮带,披着绉纱,而士用来绲个衣边都不行。况且,财物,是您轻视的东西;牺牲,是士重视的大节。您不肯把轻视的东西送给士,却要求士以重视的大节为您奔走,那怎么办得到呢?并不是象您所说,士,容易得到却难以派上用场啊。”

【集评】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绝顶透情透理之文,却只用得‘轻’ ‘重’二字。”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管燕待士之薄,其病在认士为易得,不知易得者必非佳士。佳士未有易得者,惟其易得,所以难用。若田横之亡,从者至五百人,庶乎能得士矣。”

【总案】 本篇与《冯谖客孟尝君》相辅相成,说出一个道理的两个方面:重视和优待门客的,门客必然为其尽力奔走;轻视和慢待门客的,门客必然不愿为其卖力。文章反映了古代士“为知己者用”的普遍心态,批评了管燕不明士人心理反而苛责于士的言行。

文中的田需巧立“轻重”之论,有力地驳斥了管燕“士易得而难用”的谬说。田需先以对照的手法揭示了管燕的门客食不如鹅鸭、穿不如女侍的现状,继而巧妙地从鹅鸭有余食、女侍衣罗绮中引出管燕“所轻者财”,同时对举士人“所重者”,然后挥笔直刺管燕的要害“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揭露了其言其行既悖于情又悖于理的荒谬性。对照鲜明生动,转折自然入理,批驳痛快淋漓,充分显示了战国策士的论辩艺术。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译文】

齐建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

赵威后(约前300年左右─前265年),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后,又称孝威太后,姓名不详。惠文王后,她一度临朝听政,而年纪才三十出头。史书对她执政时期的作为有两段非常生动的记载,一是“触龙言说赵太后”、二是“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她执政一年后,儿子孝成王才开始亲政。因孝成王年少,所以由赵威后执政。赵威后重视民生,因其体恤而威信大增。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众多治国为人之道。对于当代的人来说,赵威后是相当有名的。

本文体现赵威后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赵孝成王新立,太后掌权,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齐欲以太后所爱少子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他进谏说“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太后为其所动。即谴长安君到齐为质。

《战国策·齐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①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②其坏,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书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释】

①息:繁殖。

②彻:同撤。

【译文】

齐王派使臣去访问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开齐王送来的信,便问使者说:“年成可好吗?可好吗?大王可好吗?”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齐王的派遣,来拜见威后,现在您先不问大王,却先问年成和,岂不是先卑而后尊贵吗?”威后说:“不对,如果年成不好,怎么还会有?如果没有,怎么还会有国君?怎么有舍本而问末的道理呢?”

于是她进一步问使臣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他可好吗?他为人,有粮食吃时。他给别人粮食吃;没有粮食吃时,他也给别人粮食吃,有衣服穿时,他给别人衣服;没有衣服穿时,他也给别人衣服穿。这是帮助国君养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叶阳子可好吗?他为人,痛爱鳏寡的人,供养孤独的人,救济穷困的人,补给不足的人。这是帮助国君让活下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可好吗?她不修饰打扮自己,已经老了,也不出嫁,而在家奉养父母。她是为民表率,教大家都行孝道的人啊!为什么至今还不封婴儿子为命妇让她入朝呢?这两位贤士没给工作,一位孝女不给加封,您怎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啊?於陵仲子还活着吗?这个人为人,对上,不为国君服务;在下,也不治理其家庭;又不结交诸侯;这是带头要人们做一个对不负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掉他呢?”

《先秦散文·战国策·田需对管燕论轻重(齐策四)》原文鉴赏

管燕得罪齐王①,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②?”左右默然莫对。管燕连然流涕曰③:“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田需对曰④:“士三食不得餍⑤,而君鹅鹜有余食⑥;下宫糅罗纨⑦,曳绮縠⑧,而士不得以为缘⑨。且财者,君之所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⑩,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注释】 ①管燕:齐人。 ②子孰:你们谁。而:能。 ③连然:流泪貌。 ④田需:战国魏人,官魏相。 ⑤餍:饱。 ⑥鹜(wu,音误):鸭。 ⑦下宫:后宫下列。糅,杂。罗,丝织品。纨(wan,音丸):细绢。 ⑧曳:(yi,音义),拖。绮(qi,音启),有花纹的丝织品。縠(hu,音胡),绉纱类丝织品。 ⑨缘(yuan,音怨):衣边上的镶绲。 ⑩责:求。

【今译】 管燕得罪了齐王。他对身边的门客说道:“你们谁能替我去求告诸侯?”门客们沉默不语,无人回答。管燕泪水涟涟地说道:“太叫人伤心了!士是多么容易得到而又多么难以派上用场啊!”田需接过话,说道:“您的门客一日三餐吃不饱肚子,但您的鹅、鸭却食物多得吃不完。您后宫的使唤丫头身上或是轻罗,或是细绢,拖着绮带,披着绉纱,而士用来绲个衣边都不行。况且,财物,是您轻视的东西;牺牲,是士重视的大节。您不肯把轻视的东西送给士,却要求士以重视的大节为您奔走,那怎么办得到呢?并不是象您所说,士,容易得到却难以派上用场啊。”

【集评】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绝顶透情透理之文,却只用得‘轻’ ‘重’二字。”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管燕待士之薄,其病在认士为易得,不知易得者必非佳士。佳士未有易得者,惟其易得,所以难用。若田横之亡,从者至五百人,庶乎能得士矣。”

【总案】 本篇与《冯谖客孟尝君》相辅相成,说出一个道理的两个方面:重视和优待门客的,门客必然为其尽力奔走;轻视和慢待门客的,门客必然不愿为其卖力。文章反映了古代士“为知己者用”的普遍心态,批评了管燕不明士人心理反而苛责于士的言行。

文中的田需巧立“轻重”之论,有力地驳斥了管燕“士易得而难用”的谬说。田需先以对照的手法揭示了管燕的门客食不如鹅鸭、穿不如女侍的现状,继而巧妙地从鹅鸭有余食、女侍衣罗绮中引出管燕“所轻者财”,同时对举士人“所重者”,然后挥笔直刺管燕的要害“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揭露了其言其行既悖于情又悖于理的荒谬性。对照鲜明生动,转折自然入理,批驳痛快淋漓,充分显示了战国策士的论辩艺术。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译文】

齐建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

赵威后(约前300年左右─前265年),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后,又称孝威太后,姓名不详。惠文王后,她一度临朝听政,而年纪才三十出头。史书对她执政时期的作为有两段非常生动的记载,一是“触龙言说赵太后”、二是“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她执政一年后,儿子孝成王才开始亲政。因孝成王年少,所以由赵威后执政。赵威后重视民生,因其体恤而威信大增。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众多治国为人之道。对于当代的人来说,赵威后是相当有名的。

本文体现赵威后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赵孝成王新立,太后掌权,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齐欲以太后所爱少子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他进谏说“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太后为其所动。即谴长安君到齐为质。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

孟尝君曰:“有。”“君满意杀之乎?”

孟尝君曰:“然。”

谭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

孟尝君曰:“不知。”

谭拾子曰:“事之必至者,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则去之。

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为言。

翻译:

孟尝君被齐国驱逐出境又返回来。

谭拾子到边境迎接他,对孟尝君说:“您恐怕对齐国的士大夫有所怨恨吧?”

孟尝君说:“有的。”

谭拾子说:“您想杀掉他们才感到满意吗?”

孟尝君说:“是的。”

谭拾子说:“事情有必定产生的,道理有本来如此的,您了解吗?”

孟尝君说:“不了解。”

谭拾子说:“事情必定产生的.就是亡;道理本来如此的就是富贵了有人靠近他,贫了就有人远离他。这就是所说的事情必定产生,道理本来如此的。

请让我以市场为比喻,市场早晨人满满的,晚上就空荡无人,这不是人们爱早市而恨晚市,而是想要买东西,所以早晨去,要买的东西晚上没有,所以离开。希望您不要怨恨别人。”孟尝君子是就把五百块小简上刻的仇人名字削掉,不敢再说了。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的文言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①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②其坏,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书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释】

①息:繁殖。

②彻:同撤。

【译文】

齐王派使臣去访问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开齐王送来的信,便问使者说:“年成可好吗?可好吗?大王可好吗?”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齐王的派遣,来拜见威后,现在您先不问大王,却先问年成和,岂不是先卑而后尊贵吗?”威后说:“不对,如果年成不好,怎么还会有?如果没有,怎么还会有国君?怎么有舍本而问末的道理呢?”

于是她进一步问使臣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他可好吗?他为人,有粮食吃时。他给别人粮食吃;没有粮食吃时,他也给别人粮食吃,有衣服穿时,他给别人衣服;没有衣服穿时,他也给别人衣服穿。这是帮助国君养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叶阳子可好吗?他为人,痛爱鳏寡的人,供养孤独的人,救济穷困的人,补给不足的人。这是帮助国君让活下去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可好吗?她不修饰打扮自己,已经老了,也不出嫁,而在家奉养父母。她是为民表率,教大家都行孝道的人啊!为什么至今还不封婴儿子为命妇让她入朝呢?这两位贤士没给工作,一位孝女不给加封,您怎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啊?於陵仲子还活着吗?这个人为人,对上,不为国君服务;在下,也不治理其家庭;又不结交诸侯;这是带头要人们做一个对不负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掉他呢?”

《先秦散文·战国策·田需对管燕论轻重(齐策四)》原文鉴赏

管燕得罪齐王①,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②?”左右默然莫对。管燕连然流涕曰③:“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田需对曰④:“士三食不得餍⑤,而君鹅鹜有余食⑥;下宫糅罗纨⑦,曳绮縠⑧,而士不得以为缘⑨。且财者,君之所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⑩,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注释】 ①管燕:齐人。 ②子孰:你们谁。而:能。 ③连然:流泪貌。 ④田需:战国魏人,官魏相。 ⑤餍:饱。 ⑥鹜(wu,音误):鸭。 ⑦下宫:后宫下列。糅,杂。罗,丝织品。纨(wan,音丸):细绢。 ⑧曳:(yi,音义),拖。绮(qi,音启),有花纹的丝织品。縠(hu,音胡),绉纱类丝织品。 ⑨缘(yuan,音怨):衣边上的镶绲。 ⑩责:求。

【今译】 管燕得罪了齐王。他对身边的门客说道:“你们谁能替我去求告诸侯?”门客们沉默不语,无人回答。管燕泪水涟涟地说道:“太叫人伤心了!士是多么容易得到而又多么难以派上用场啊!”田需接过话,说道:“您的门客一日三餐吃不饱肚子,但您的鹅、鸭却食物多得吃不完。您后宫的使唤丫头身上或是轻罗,或是细绢,拖着绮带,披着绉纱,而士用来绲个衣边都不行。况且,财物,是您轻视的东西;牺牲,是士重视的大节。您不肯把轻视的东西送给士,却要求士以重视的大节为您奔走,那怎么办得到呢?并不是象您所说,士,容易得到却难以派上用场啊。”

【集评】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绝顶透情透理之文,却只用得‘轻’ ‘重’二字。”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管燕待士之薄,其病在认士为易得,不知易得者必非佳士。佳士未有易得者,惟其易得,所以难用。若田横之亡,从者至五百人,庶乎能得士矣。”

【总案】 本篇与《冯谖客孟尝君》相辅相成,说出一个道理的两个方面:重视和优待门客的,门客必然为其尽力奔走;轻视和慢待门客的,门客必然不愿为其卖力。文章反映了古代士“为知己者用”的普遍心态,批评了管燕不明士人心理反而苛责于士的言行。

文中的田需巧立“轻重”之论,有力地驳斥了管燕“士易得而难用”的谬说。田需先以对照的手法揭示了管燕的门客食不如鹅鸭、穿不如女侍的现状,继而巧妙地从鹅鸭有余食、女侍衣罗绮中引出管燕“所轻者财”,同时对举士人“所重者”,然后挥笔直刺管燕的要害“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揭露了其言其行既悖于情又悖于理的荒谬性。对照鲜明生动,转折自然入理,批驳痛快淋漓,充分显示了战国策士的论辩艺术。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译文】

齐建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

赵威后(约前300年左右─前265年),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后,又称孝威太后,姓名不详。惠文王后,她一度临朝听政,而年纪才三十出头。史书对她执政时期的作为有两段非常生动的记载,一是“触龙言说赵太后”、二是“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她执政一年后,儿子孝成王才开始亲政。因孝成王年少,所以由赵威后执政。赵威后重视民生,因其体恤而威信大增。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众多治国为人之道。对于当代的人来说,赵威后是相当有名的。

本文体现赵威后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赵孝成王新立,太后掌权,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齐欲以太后所爱少子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他进谏说“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太后为其所动。即谴长安君到齐为质。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

孟尝君曰:“有。”“君满意杀之乎?”

孟尝君曰:“然。”

谭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

孟尝君曰:“不知。”

谭拾子曰:“事之必至者,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则去之。

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为言。

翻译:

孟尝君被齐国驱逐出境又返回来。

谭拾子到边境迎接他,对孟尝君说:“您恐怕对齐国的士大夫有所怨恨吧?”

孟尝君说:“有的。”

谭拾子说:“您想杀掉他们才感到满意吗?”

孟尝君说:“是的。”

谭拾子说:“事情有必定产生的,道理有本来如此的,您了解吗?”

孟尝君说:“不了解。”

谭拾子说:“事情必定产生的.就是亡;道理本来如此的就是富贵了有人靠近他,贫了就有人远离他。这就是所说的事情必定产生,道理本来如此的。

请让我以市场为比喻,市场早晨人满满的,晚上就空荡无人,这不是人们爱早市而恨晚市,而是想要买东西,所以早晨去,要买的东西晚上没有,所以离开。希望您不要怨恨别人。”孟尝君子是就把五百块小简上刻的仇人名字削掉,不敢再说了。

○齐人有冯谖者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

“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

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

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

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

“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署曰:

“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

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

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

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

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

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

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

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

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

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

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

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

曰:“千金,重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图辞

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

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

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孟尝君为从

孟尝君为从.公孙弘谓孟尝君曰:“君不以使人先观秦王.意者秦王帝王之

主也,君恐不得为臣,奚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之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

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

昭王闻之,而欲愧之以辞.公孙弘见,昭王曰:“薛公之地大小几何?”公

孙弘对曰:“百里.”昭王笑而曰:“寡人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

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人,大王不

好人.”昭王曰:“孟尝君之好人也,奚如?”公孙弘曰:“义不臣乎天子,

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

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也,辱其使者,退而自刎,

必以其血污其衣,如臣者十人.”昭王笑而谢之曰:“客胡为若此,寡人直与客

论耳!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谕寡人之志也.”公孙弘曰:“敬诺.”

公孙弘可谓不侵矣.昭王,大国也;孟尝,千乘也.立千乘之义而不可陵,

可谓足使矣.

○鲁仲连谓孟尝

鲁仲连谓孟尝:“君好士也.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饮食、衣裘与之同之,

皆得其.今君之家富于二公,而士未有为君尽游者也.”君曰:“文不得是二

人故也.使文得二人者,岂独不得尽?”对曰:“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

食菽者,岂有骐麟、騄耳哉?后宫十妃,皆衣缟、纻,食梁、肉,岂有毛廧、

西施哉?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之好士未也.’”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

夫?”孟尝君曰:“有.”“君满意杀之乎?”孟尝君曰:“然.”谭拾子曰: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不知.”谭拾子曰:“事之

必至者,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

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

愿君勿怨.”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为言.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

“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

“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

曰:“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不贵.”王曰:“有说乎?”

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不赦.’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

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虡;天下之

士,仁义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北莫敢不服;求万物不备具,

而百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

士之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

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

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

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

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

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

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

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

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

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

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

谷,是其之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

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

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

细人之行.愿请受为.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

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

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

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斶知足矣,归反扑,则终身不辱也.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

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

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

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

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抎之,焉

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

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

“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

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

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

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

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

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

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

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

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

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

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

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齐王见田骈

齐王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

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

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

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管燕得罪齐王

管燕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左右嘿然莫对.管

燕连然流涕曰:“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田需对曰:“士三食不得餍,

而君鹅鹜有馀食;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且财者君之所轻,

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苏秦自燕之齐

苏秦自燕之齐,见于华章南门.齐王曰:“嘻,子之来也!秦使魏冉致帝,

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生者微.今不听,是恨秦也;

听之,是恨天下也.不如听之以卒秦,勿庸称也以为天下.秦称之,天下听之,

王亦称之,先后之事帝名,为无伤也;秦称之,而天下不听,王因勿称,其于以

收天下.此大资也.”

○苏秦谓齐王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王曰:

“尊秦.”“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两

帝立,约伐赵,孰与伐宋之利也?”对曰:“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

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

天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

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

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

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易尊’者也.愿王熟虑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