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高级点评_三国演义品评
给我关于《三国演义》的评价,500字左右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高级点评_三国演义品评
三国演义高级点评_三国演义品评
三国演义高级点评_三国演义品评
希望采纳
名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什么
1.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2.《三国演义》是那段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课堂。——袁阔成
3.《三国演义》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流的,后世的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金庸
4.《三国演义》在表现着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可说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性的杰作。——(俄)科洛克洛夫
5.《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均无与伦比。——(日)吉川英治
6.《三国演义》为通俗历史教育的之作。
——胡适。
三国演义的书评
<三国演义>> 读书笔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三国演义:名家点评()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写道,刘备兵败暂时依附曹,他怕曹发现他有宏图大志,便以种菜浇园的方式来韬光养晦、遮人耳目,打发时光。
那时大概是夏天,枝头梅子青青。当刘备正在后园浇菜的时候,曹派人将他请入相府,他正满腹狐疑,心想曹叫他来会有什么事儿呢?
曹见了刘备,句话就是:“在家做得好大事!”
这一句话正刺中刘备长久以来虚伪的掩饰,因此使刘备的心悬起来了,当时吓的他面如土色。好在刘备这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怒不形于色”。接着曹解释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
虽然是极其简单的一段对话,却是一波三折,作者运用心理学知识,不断地设置悬念,紧扣读者心弦。的确很精彩,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呢!
后来他们二人来到了相府的一座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开始了《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长谈。这一段谈话,看似朋友之间的一次闲聊,随意而闲适,但却处处逼近心灵,时时暗藏杀机,充分显示了刘备的机智权谋和随机应变的才能,也充分展示了曹这个家、阴谋家的心胸气量和远大的抱负。
他们谈话的话题是随地选择的,由于当时是“聚雨将至,天外有龙挂”,于是他们的话题就随地选择了,看到了龙,他们就以“龙”为话题开始了这次长谈。龙,是古代最神圣、最神秘、最伟大、最至高无上的一个图腾,它象征着九五之尊,象征着封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能成为龙”是刘备和曹这两个人终其一生的向往和追求。
特别是曹,当时已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物,手下兵精粮足,谋臣勇士极多,作为一个家和野心家,“能成为龙”是曹昭然若揭的阴谋和追求向往。
请看曹是怎么发问的:
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
接着曹便发表了一场演说,表面看似说什么是龙,其实是谈他自己的志向,谈他自己的抱负和心胸。
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刘备怎会不识英雄?
凭刘备的眼光和韬略,天下的英雄当然会是了如指掌的。但他当时在人家的曹屋檐下苟活,苟且求生存,他没有实力和曹抗衡,因此他要保持谨小慎微、他要韬光养晦,他要保存实力,以图他日龙腾天下!他怎么能表白他的心胸,他的志向?于是他只能言不由衷,只能选择作一个平庸的人,就像他平日里选择作一个种菜浇园的农夫一样,以一个平庸者的眼光看世间的人物。在当时来看,这是他的选择!
当曹问他可知当世之英雄时,刘备就以一个平庸者眼光说了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的刘表刘景升、益州刘彰刘季玉、江南的小霸王孙策、还有张绣、张鲁、韩遂等人是当世之英雄,但曹均以十分傲气和霸气的语言给予一一否定,曹一边喝酒,一边评点天下的英雄人物,居高临下,谈笑自若,大有王霸之气,说什么:“袁术是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那么,评点完天下的英雄人物,在曹看来,谁才是天下的英雄呢?曹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耳!”曹的这句话一出,使刘备大为吃惊,原来自己的那点韬光养晦的小计谋,早就备曹看出来了,于是他吓的把手中握着的筷子都掉在了地上了。好在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于是他借助雷声大受到惊吓轻轻地掩饰过去了。
仔细品味这一部分,就会发现刘备曹大搞心理战术,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强中更有强中手,你攻我守,你守我攻,不断地用对话逼近心灵,而且两个人的语言很符合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身份、地位。
曹作为兵精良足、纵横天下、割据一方的诸侯,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很有实力的丞相,当然他的谈话就是要显得十足的傲慢、大度,显得很有王霸之气,仿佛雄视天下不可一世的人物。但刘备呢,写到了第21回,他经历了斩黄巾、征董卓、征吕布、征袁术这些战役,虽然没少东奔西跑,没少出力流汗,但还是没有夺得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兵微将寡,只能暂时依附曹,在人家的屋檐下求生存,他怎能不时时处处保持谨小慎微呢?于是他的话语就只能显示出谦逊、低调、甚至低声下气,再加上平庸和无为了。虽然如此,但刘备具备一个英雄人物的素质和潜能,他胸怀大志,知人善任,腹有良谋,这些都是曹所以器重刘备的原因,也是曹将刘备归入英雄之行列的重要原因。
其实,平心而论,凭曹的聪明和眼光,当时是应该看到刘备种菜浇园的掩饰和计谋的。但当时曹为什么没有指出刘备的破绽,并借机杀掉刘备呢?我想大致有这两个原因:一是,曹为实现王霸之业,当时正是用人之际,如果杀掉很有名望的刘备,天下的精英人才便会望而却步,这样不利于他笼络人才,完成雄霸之业;再者,刘备当时没有任何实力和他抗衡,再加之刘备实施韬光养晦的谋略遮人耳目,看起来很归顺曹,循规蹈矩,没有任何异心和企图,这就无形中给曹吃了定心丸,使曹不再怀疑刘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