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什么样子的?是怎样建造的?

七大奇迹,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土耳其的月亮神阿泰密斯女神庙、位于地中海的罗得岛太阳神铜像、灯塔、希腊奥林匹克的宙斯神像、土耳其国王摩索拉斯陵墓。

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外观 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外观描述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外观 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外观描述


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外观 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外观描述


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外观 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外观描述


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外观 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外观描述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是什么样的

罗得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园的遗迹,事实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园的古人也只是从别人口中听回的,并没有真的看到,到底空中花园是否纯粹传说呢?

空中花园位于Euphrates河东面,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外左右,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中。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

知识点:空中花园是公元前7世纪,由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远嫁而来的王妃建造的绿色花园。之所以叫做“空中花园”是因为建在高处,从远处看就像浮在空中一样。花园整个呈梯状,据说里面还种着花和草本植物。巴比伦是很少能看到绿色的干旱地区,需要从附近的河流引水灌溉。花园从上到下随着阶梯都可以得到灌溉,可见当时的建筑技术多么发达。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

千百年来,关于“空中花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 II, 在位605 BC - 562 BC)娶了米底的公主米梯斯为王后。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原来公主得了思乡病。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们还在花园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公主的欢心。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以,到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建筑和雕塑品时,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从此以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

空中花园[1]周长500多米,采用立体造园方法,建于高高的平台上。山用石柱和石板一层层向上堆砌,直达天空。从远望去,花园就像在天空中一样。山共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用大石柱支撑,层层盖有殿阁。为防止渗水,每层都铺上浸透柏油的柳条垫,垫上再铺两层砖,还浇注一层铅,然后在上面培上肥沃的土壤,种植了许多来自异域他乡的奇花异草,并设有灌溉的水源和水管。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有什么特点?

空中花园(HigingGarden)按阿卡德语为“神之门”。巴比伦建筑的代表是献给女神伊丝塔尔而建的伊丝塔尔门。南宫是国王的主要宫殿,由5个院落组成,主门开在东侧。南宫东北角即为古代地中海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巴比伦“空中花园”建于公元前6世纪初,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的花园。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曾经做过记载。日本学者针之谷钟吉说:“巴比伦的‘悬空园’,直译为‘悬挂园’,或依其景观译为‘架空园’或‘空中园’,它依附在‘巴比伦城墙’之上。”其实所谓空中花园只是各层土台屋顶上的屋顶花园。据说整体是金字塔形的台地层(约四层或更多),也有说是建有不同高度的越上越小的台层建筑组合成剧场般的建筑物。其底边长及台高,一般推测为每边120米,呈方形,高约23米。各个台地用墙或拱廊支撑,内部有很多洞窟和浴室。近台地的四边,覆土种植各种树木花草,从整体上看,像是被树林覆盖着,呈小山的景观,高高耸立在巴比伦平原的。“空中花园”,同样具有礼仪的作用,它的产生是由于从马尔都克神庙出城到依斯特庙、年节庙举办宗教的需要。

介绍一下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什么?有?

世界八大奇迹

一提到巴比伦文明,令人津津乐道、浮想联翩的首先是“空中花园”。它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空中花园造型(18张)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为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其妃子所建造。

动人传说

千百年来,关于“空中花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 Nebuchadnezzar II, 在位605 BC - 562 BC)娶了米底的公主安美依迪丝(Amyitis)为王后。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原来公主得了思乡病。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 的宫殿里,建造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们还在花园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公主的欢心。

名称由来

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以,到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建筑和雕塑品时,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从此以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

空中花园复原

令人遗憾的是,“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其他的建筑一样,早已淹没在滚滚黄沙之中。我们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 不过也有些记载,虽然提到了“空中花园”,但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并不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而是一位叙利亚国王为取悦他的一个爱妃而特意修筑的。有些记载甚至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实际上指的是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在其都城尼尼微修筑的皇家园林。

文明优越论是产生“欲”的心理基础。历史上曾创造了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新巴比伦文明,在辉煌的帝国阿拔斯王朝又充当了中坚,这份遗产让历代人自豪不已,更是继承了这份遗产,并在新的时代里大加兜售。他曾对外国记者们自豪地说:“世界上古老的文明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一次公开演说中他提到,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盏闪光的指路明灯”。他上台以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掘、整理、保护和恢复历史古迹,在全国设置了1万多处古迹保护场所。在巴格达的枣拉公园原样复建了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巴格达市内博物馆众多,其数量在中东各大城市中首屈一指,其中巴格达博物馆众多,其数量在中东各大城市中首屈一指,其中的巴格达博物馆可位列世界博物馆的行列之一,里面收藏了远古时期曾经在两河流域生活过的各个民族的文物,反映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塞尔柱和萨珊等各个时代的文明情况。复兴通过这些手段激发国民的历史自豪感,向世界展示民族超人的智慧。这些做法为世界各国所共用,无可厚非,但确实也折射出复兴强烈的民族优越感,这一点,联系到他们的一系列主张和行为,便可一目了然。

巴比伦城的遗址

直到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出巴比伦城的遗址。他们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 出一个不寻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面积约1260平方米。这个建筑物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两排小屋由一走廊分开,对称布局,周围被高而宽厚的围墙所环绕。西边那排的一间小屋中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一个是正方形的,两个是椭圆形的。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这些小屋可能是原来的水房,那些水槽则是用来安装压水机的。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遗址。当年巴比伦人用土铺垫在这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上,层层加高,栽种花木。至于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那时的压水机使用的原理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链泵基本一致。它把几个水桶系在一个链带上与放在墙上的一个轮子相连,轮子转动一周,水桶就跟着转动,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个过程,水再通过水槽流到花园中进行灌溉。这种压水机现在仍在两河流域广泛使用。

供水系统

巴比伦空中花园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如图所示的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紧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要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Mesopotamianplain)没有太多石块,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是与别不同,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更有文献指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今天的“空中花园”

为了发展旅游业,1978年,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

当代的空中花园(20张)建巴比伦遗址的,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犹以一块高逾2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品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是镌刻太阳神将权标授予汉穆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莫拉比法典》全文。这部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制定的世界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现保存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此外,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仿古重建了宁马克神庙和空中花园,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蓝色城墙高数丈,重现了这座古城昔日的风韵。[1]

而且,考古学家也的确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种植花木痕迹。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所发现的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因此,考古学家的解释是否正确仍需进一步研究。总之,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它的真实面目依旧隐身于历史的迷雾之中。

编辑本段

发展历史

巴比伦诞生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也就是1894年,(夏朝的时候)就孕育了人类有史以来早的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还制定了一部法典名叫《汉莫拉比法典》;这个地区由于没有天然的屏障,所以产生了古巴比伦多样化的文化发展趋势。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间的地方叫“美索不达米亚”,意思就是“两河之间”。每年春天,高原地区的积雪融化,这两条河就在美索不达米亚泛滥成灾。特别是下游一带,地势低凹,几乎全被淹没。一个流传到今天的巴比伦神话,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形:一位巴比伦国王的祖先梦见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诉他,洪水就要淹没大地,来惩罚人类的罪恶。因为他一向对神十分虔诚,所以神要搭救他。这个人听从神的吩咐,造了一只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还带了几只动物和一些种子。没过多久,乌云布满天空,黑暗笼罩了大地,袭来,滔滔洪水淹没了一切生命,只有那只方舟在茫茫无边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风住了,河水平静下来。这时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动物放出方舟,将种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开始了。人类许多民族的神话都受到巴比伦这个古老传说的影响。西方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也是从这个传说演变来的:一个叫诺亚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只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过了。当洪水退落的时候,挪亚放出一只鸽子。不久,鸽子衔着一片新拧下的橄榄叶子飞回来,使诺亚知道洪水已经退去,万物又恢复了生命。后来,西方人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当然,无论是神仙还是和平鸽,都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安宁和幸福。要战胜洪水,还得靠人们自己。巴比伦人在和洪水斗争中,学会了修堤筑坝,开渠造河。当洪水被制服以后,他们和埃及人一样,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滥的好处。泛滥的洪水带来大量淤泥,使两岸的土壤变得十分肥沃。再加上这里阳光强烈,水量充足,庄稼年年丰收。据说,小麦早就是生长在巴比伦的。

巴比伦被征服

住在巴比伦北面的亚述人十分强悍。公元前8世纪(已经进入春秋时代),亚述成为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巴比伦被它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埃及,也都先后归入它的版图。除了希腊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几乎都被它占领了。亚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里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宫殿。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伦的迦勒底人联合东边的米堤亚人进攻亚达。他们手执带血的长矛和盾牌冲进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亚述一代国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宫殿一起被烧成灰烬。从此,这个庞大帝国连同它的首都就从地面上消失了。

卡拉被发掘

底格里斯河边有两堆很大的荒丘,据说是尼尼微的遗址。1845年,英国人拉雅 得在这里发掘出两座亚述王宫,发现了的带有双翼的人头牛身巨大雕像和许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后来他继续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宫大厅。但是,这里并不是尼尼微,而是亚述的另一个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宫殿遗址。这座宫殿曾经遭到米堤亚人的焚毁。许多刻有图画和楔形文字的泥版还有大火烧过的痕迹。王宫的两间藏书室堆满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的一块长3米,宽2米多,小的还不到1寸长,只刻着一两行文字。这些泥版就是0多年前亚述的图书,内容很丰富,包括历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过了几年,考古学家姆又发现了亚述巴尼拔王的王宫大殿和另一处王宫藏书室。藏书室内收藏的泥版文书上,刻有许多关于亚述和巴比伦的神话。亚述的宫殿是由成千上万的奴隶修建的,他们多半是亚述人在中掠夺来的俘虏。奴隶劳动的时候,有的带着锁链和脚镣,有的被铁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边还有手执武器的兵士监视着。反映这些场面的图画也被发掘出来了。在尼尼微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使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亚述帝国兴衰的历史。

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

战胜了亚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一个新的。为了和那个被亚述灭掉的古巴比伦王国区别开,人们把它叫做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伦城建成一座堡垒般的城市。它的规模就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也是非常壮观的。城市是方形的,每边长22.2公里。围绕城市的城墙大约有8.5米高,是用砖砌和油漆浇灌而成的。四匹马拉的战车可以在宽阔的城墙上奔驰。全城有100扇用铜做成的城门。城墙周围还有很深的护城河。幼发拉底河从城墙下流进来,穿城而过。巴比伦城里还有一座很大的皇宫,皇宫内修建了一个“空中花园”,被后世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国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间(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伦的国力为强大。他率兵攻打叙利亚,出兵巴勒斯坦,夺占耶路撒冷,灭掉犹太王国,犹太人迁居巴比伦当奴隶,成为“巴比伦之囚”。在晚年,他还侵入埃及。在这几十年里,巴比伦城人口达到10多万,还有来自各地的商人,奴隶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强盛的背后,已经埋伏了危机,被征服的外族人对巴比伦奴隶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断发生,本族的贫民和农民因破产沦为奴隶,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尼布甲尼撒后,国内政局立即动荡起来,6年中8个国王被废,其中两个。在东面,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的盟邦米堤亚,对巴比伦形成了大军压境的局面。

巴比伦的奴隶主们忙于争权夺利,纵情享乐,他们以为他们的城墙是那样高大而坚固,谁也攻不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敌人会利用穿过城墙的幼发拉底河打进来。一天晚上,巴比伦的一个年轻王子正在举行狂欢宴会。波斯王居鲁士下令在幼发拉底河中修筑了一座水坝,把河水放到坝的一边去。他的从另一边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进到城里,未经交战就占领了巴比伦。据说,有一些巴比伦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内应。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38年(春秋末年)。

巴比伦王国灭亡

存在仅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灭亡了。巴比伦的繁华,巴比伦的奇迹,巴比伦的高墙铜门和它的“空中花园”,都变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废土。巴比伦遗址从1899年开始逐渐发掘出来,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研究它的过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难题,地下水的冲击使古巴比伦城有完全被毁的危险。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为许多的专家们研究的课题。

巴比伦空中花园是怎样的?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首都巴格达以南90千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距今约3800年前。

巴比伦的含意是“神之门”。大约公元前19世纪,叙利亚沙漠地带的闪族人东迁两河流域中下游一带,建立巴比伦帝国。该国六世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建都城,立法律,制日历,形成巴比伦文化。公元前1595年,巴比伦城遭到西北方的赫提王国的洗劫。公元前13世纪后期,巴比伦被亚述人征服。在此期间,古城多次被毁坏,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新巴比伦王国再度兴起,巴比伦城又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一前563年在位)东征西伐,于公元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俘虏大批犹太人,史称巴比伦囚虏。他以囚虏的无偿劳动来大兴土木营造宫室和城墙。

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摆脱幼发拉底河地下水的侵蚀,将祖先营造的城垣和宫殿都填平了,在这个更高的地基上重建新城。据对遗址的实测,全城占地41平方千米,由护城壕、外城墙。内城墙三重环绕。外墙长16千米,内墙长8千米,均以砖砌成。犹太俘虏就囚禁在内、外墙之间。9个城门,门高4米多,宽2米多,上有塔楼。漂亮的阿什塔尔门以彩色玻璃砖饰面,雕有野兽和各种图案。

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宫在城南,俗称南宫,面积5700平方米,由5个建筑群组成。闻名于世的空中花园就在王宫旁边,据说是座110米高的山,依附于两堵城墙之间,层层种植花草树木,以人力引河水上山,既浇灌了花木,又制作了人造溪流和瀑布奇景。相传王后来自满目葱绿的多山之国,看到巴比伦平平荡荡,无山无林,郁郁寡欢。尼布甲尼撒二世为此特建了空中花园,以取悦爱妻。

为什么埃及的金字塔、神庙、古墓能保留到今天,而同时期的巴比伦却荡然无存了呢?这与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有关。尼罗河两岸有的是石头,什么建筑都是用石头建造的。而巴比伦千里之内,无石可取,只有就地取材.使用土坯或土坯烧成的砖,土坯其内,砖包其外,大小建筑无一例外。这样即使砖墙无恙,泥坯墙也会软坍下来。而建筑物坍塌之后,当地居民又把墓址上的砖块挖走去建造住宅,这样古城遗址上就出现了一个个被挖走砖块的深坑。就这样一块块、一层层地扒下去,直至出水没法再挖为止。与此同时,巴比伦城还遭到地下水的浸、盐碱的腐蚀、洪水的泛滥,从而使它难以长存人间,而外族的多次入侵,每一次也都给巴比伦城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现代强盗以考古为名的掠夺,更使巴比伦遭到的毁灭。1901年德国人以“考古”挖掘为名义,用了18年时间,把阿什塔尔门搬走了,甚至一条近百米长的沥青和砖块路面也被挖走了,然后复原于柏林帝国博物馆的门前。

这一切使我们难以见到巴比伦的原貌,巴比伦空中花园也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