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的知识点有哪些?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的知识点如下:

四年级科学资料上册 四年级科学资料上册多样的动物四年级科学资料上册 四年级科学资料上册多样的动物


四年级科学资料上册 四年级科学资料上册多样的动物


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2、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5、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6、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一声带。

7、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8、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9、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0、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科学学习方法

1、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主要内容

主要材料:

“溶解”单元过滤器材: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气体溶解器材:带有橡皮帽的注射器;蒸发器材:蒸发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其他器材:放大镜、搅拌棒。

“声音”单元发声器材: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铁钉、锣、鼓、钢尺;传声器材:铝箔(能折叠成1米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尼龙绳。

“天气”单元测温器材:温度计;制作雨量器器材:高于15厘米的直筒透明杯子。

“我们的身体”单元模型:人体结构模型、人体骨骼模型、心模型;其他器材:哑铃、吸耳球、大约1米长的塑料管。溶解

谢谢!

(棵)。。。。。。四年级棵树

的是事实上是事实上是是是是

下册的行么,亲?

有: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的知识点有哪些?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的知识点如下:

1、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2、像猫、狗这样后代在母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生的繁殖方式是胎生。

3、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的,也是世界濒危动物种类较多的。

4、熊猫会濒临灭绝的原因是繁殖能力下降,适应环境能力减退。

5、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水很烫、水凉了,这些都与水的温度有关。

6、常见的温度计有气温计、水温计和体温计。

7、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要根据被测物体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8、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9、测水温时,要将水温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在水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

10、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身体》教案大全

【 #教案# 导语】身体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ēn tǐ,指人或动物的整个生理组织,有时特指躯干和四肢。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1、身体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2、过程与方法: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3、观察身体的内部。

出示人体外表的轮廓图,让学生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课后总结:

1、人体从外形上看,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2、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均衡)、(对称)。

2、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交流: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四、课后总结:

1、骨骼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器官和支持运动。

2、骨骼不能运动,它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播放录像。(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后总结: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二、认识心和心跳

1、(出示心模型)了解人的心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的位置和大小。

2、看书了解心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3、(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在跳动,也就是心在收缩和舒张。心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4、(播放视频)认识心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

5、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心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模拟心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总结: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一、教学目标

1、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及每个器官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了解食道、胃、小肠等消化器官的特征和功能。

二、教学重点

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和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和特征。

四、教学准备

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人体消化器官记录单。为每组准备:模拟胃的蠕动实验用的塑料口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模拟食道输送食物实验用的透明塑料软管、熟米饭粒。

五、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一日三餐都要吃食物,那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谁来说说?

生:......

师:吃了食物我们才有力气去做事,力气从哪里来?

那么,食物是怎样为我们提供力气和能量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一、吃下去的食物去哪里了?

1、食物经过了哪些主要消化器官

(1)首先要考考你: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从嘴里又去哪里了?

学生回答。

还可能到哪里?(学生补充回答)师反馈:不错,食物就像一位游客在我们体内旅行。

(2)我们身体里哪些器官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

二、探究人体的消化器官。

1、刚才同学们说到的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这些器官都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你们想知道这些重要的器官张什么样吗?它们都是怎样参与把食物变成能量的?

好!让我们看看食物旅行的站:口腔

☆(1)口腔里有什么?食物在口腔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口腔:牙,舌,唾液。(功能:食物被磨碎了)

问:为什么要把食物磨碎呢?(容易吞下去)

没有磨碎就咽下去了会怎样?(卡住喉咙)

☆(2)喉咙我们把它叫做“食道”。食物就是通过食道被运输到胃里的。

实验一:②在一根塑料管中,装入几粒米饭。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米饭向前移动?实验中的塑料管相当于我们消化器官的哪一部分?

方法:蠕动

这个器官有什么特点?

食道:直、光滑、软

功能:把食物运输到胃里

☆(3)这就是食物旅行的第二站:胃。胃是什么样的呢?像什么?(袋子)

实验二:①在一个塑料袋里装、切成小块馒头和蔬菜。如果我们反复捏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的哪一个消化器官的活动像这个袋子?

功能:暂时储存食物,分解、磨碎,使食物成为食糜

磨细成为食糜的东西又去哪里了?

☆(4)第三站:小肠。小肠有什么特点?

小肠:长、弯曲

功能:消化和吸收食物营养最主要的地方

师:小肠比较长,就可以把食物中有用的东西充分吸收后为我们提供能量,但它能吸收完吗?(不能)留下的残渣就要到下一站进一步被吸收。

☆(五)第四站:大肠。它的特点是什么?比小肠粗,短

功能: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储存干燥的未消化的食物(粪便)

2、出示消化过程图

3、小结:原来食物就是这样在体内旅行的。

师讲述:食物在口腔被咬碎之后,经过食道来到胃,胃把小馒头进一步分解,变成粥一样的食糜,逐步送入小肠,小肠再进行消化吸收,只留下残渣来到大肠,大肠吸收其中的水分。这就是食物的消化过程。

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路线。请同学们拿出铅笔试着画一画食物从口腔出发,依次去了哪里。

三、总结。

有了这些消化器官,食物才能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和吸收。为我们提供能量让我们菜有力气去学习和生活。

那消化器官重要吗?怎样保护好自己的消化器官?吃食物要养成哪些好习惯?

小结:(1)细嚼慢咽,不“囫囵吞枣”;

(2)饮食有节制,不暴饮暴食、不贪吃生冷辛辣性食物;

(3)起居有规律,定时排便。

6、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教学难点:

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1、观察口腔图

2、观察牙齿

①观察牙齿,讨论牙齿的不同形状,并画牙齿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及标名。

②讨论牙齿的作用。知道牙起着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齿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由大变小,加快了消化的速度。

③了解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

二、讨论对牙齿的保护

1、讨论什么是蛀牙(龋病牙)?

2、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讨论交流:

(1)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护牙的?

(2)你觉得哪些坏习惯是会影响牙齿生长的?

三、课后总结:

1、口腔中的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2、牙齿按形状可以分为门齿、犬齿、臼齿。

3、每一颗牙齿都由牙冠和牙根。

7、呵护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能够在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教学难点:

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人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人体的各个感官怎样协同工作

(1)小组讨论: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的?用图、文呈现。

(2)交流研讨,共享彼此的认识

(3)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

(4)交流研讨,在简单绘图的基础上寻找图与图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关系绘制新图。

2、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画出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

二、健康生活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

三、课后总结:

1、呼吸让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2、身体内分布最广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四年级上册科学整册知识点

知识在人群的分布与构成,决定了这人群的进化级别与方向,人的生命只是人类知识构成,知识的质量,决定了生命的质量,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四年级上册科学整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目录

四年级上册科学整册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整册知识点

声音

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 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P5)

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 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 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 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 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 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 小会其镇听钟鼓膜。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真会 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 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 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把振动传达 到内耳,并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1-5用不同力度敲打音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强,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弱。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 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 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6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 振动越快,发出的 声音越高。越长、越大、越多、越 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6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1-6 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1-6 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报 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报动的快慢改变

了。

1-6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 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赵低·

1-7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 音越低。

1-8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1-8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

呼吸和消化

2-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文气管、肺、横膈膜等。

2-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 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 排出二氧化碳。

2-1吸气。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 气,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2呼出的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增加了,不变

2-2一个正常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20 次左右。每分钟心跳80 次左右。

2-2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2-2人体需要的 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 心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2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2-3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2-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2-3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2-4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

2-4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荩菜、肉类、奶制品、水果、调味品等:

2-4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分成 植物类 食物和 动物类 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式可以分成生食 和熟食:根据食物的重要性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另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

2-4我们常吃的主食有米饭、面条、馒头等,副食有肉、蛋、奶等,夏天常吃的凉菜中包含黄瓜、 粉丝、粉皮等食物,从食物来源上分类,属于植物类食物。

2-4植物类食物有:谷物、水果、蔬菜等:动物类食物有:奶、奶制品、蛋、肉等。

2-5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5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5淀粉是富含糖类的食物。肥肉、芝麻等食物富含脂肪。

2-5 蛋白质是构体肌肉、内、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支持生长发育。含有丰富蛋

白质的食物有:大豆、牛肉、鱼肉、鸡蛋、纯牛奶、开心果等。蛋白质燃烧后有一股焦臭味。

2-5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身体可以储存大量的脂防和糖类。含有丰富脂肪的 食物有:食用油、花生、核桃、猪肉、巧克力等: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有:大米、面条、果汁饮料、、烹调淀粉、马铃薯等。

2-5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它们的各类非常多,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 养。藁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西红柿、四季豆、南瓜、花菜、芹菜等,盐是一种矿物质极其丰富的食物,水也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成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从食物中来。

2-5 如果把食物放在白纸上挤压、滑动,白纸上留下了油渍,说明这种食物含有脂肪。在食 物上滴碘酒,是为了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2-5想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我们可以采用看标签或查责 料的 方法 。

2-5 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

2-5人的生长与活动需要营养,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6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2-6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2-6膳食营养搭配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运 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等。

2-6只有营养均衡,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的生活和成长。

2-6各类食物在均衡营养中的地位和比重是不一样的。

2-6手指脱皮、口腔溃疡时,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6谷物类、油脂类食物含有糖类和脂肪,可以给我们提供能量。

2-6奶制品、豆类、鱼虾类和蛋类等含有蛋白质,可以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2-6蔬菜和水果类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能让我们保持健康。

2-6不偏食、不挑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营养获取 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

2-7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口腔是人体 的消化器官之一。

2-7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 n%的。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大臼齿(20个)。0

2-7 门齿:用来切割食物:白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2-7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 大物在体内消化。

2-7如果 牙齿不妊,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门 牙流的分布排列图

2-7 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 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2-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食物被食道运输到胃里, 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2-8口腔:食物初步消化:食道特点:光滑且直,作用:输送食物到胃部:置特点:肌肉发 达,有胃酸。作用:把食物变成食糜:小肠特点:5-7米长,有很多消化液,作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储存食物残渣,并吸收少量水分。

2-8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2-8 食物的旅行线路:食物>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一体外

2-8人体按工作类型分类可以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

运动系统:(骨骼、关节、肌肉)

消化系统:(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血液循环 系统:(心,血管)

呼吸系统:(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运动和力

3-1物体都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3-1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 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1在做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实验时,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

3-1 提供动力可以使小车启动,有阻力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3-2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2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3-2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3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 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3用橡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寓越远:橡皮筋绕的圈 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4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3-4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仲得越长,示数也越大”的特征制成的。弹簧秤由:(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弹簧)五部分组成。

3-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 力。它是以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3-4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中数量。

3-4跳板、健身球、撑杆和海绵垫、蹦床等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3-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 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3-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 力。

3-5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5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 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3-5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利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 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3-6飞行的将物体击穿,踢飞的 足球 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 驱动水轮转动··.它们都具有能量。

3-6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

3-6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 橡皮筋·······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四年级上册科学整册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 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 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 四年级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复习资料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2)

★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