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无题》李商隐 古诗词鉴赏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唐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怎样赏析?
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全诗哀婉凄凉,其中更是包含了一种似解未解的情感,也表达了诗人对不能相守爱人的不舍,又在哀叹君臣的遇合。《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全篇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首诗全篇上下内涵意蕴深厚,又有沉郁悲凉的自伤自叹之情。
鉴赏《无题》李商隐 古诗词鉴赏李商隐无题
鉴赏《无题》李商隐 古诗词鉴赏李商隐无题
讲的就是李商隐刚被流放,那个时候他的心境是非常不好的,觉得自己的胸怀壮志都被磨灭了。
李商隐的这首诗书写了感情,十七言律诗。书写了诗人和爱人之间的分离思念惆怅。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原文与赏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抒写暮春时节与恋人别离的忧伤。
唐代男女之间的情爱,并不象封建晚期防范得那么严厉,青年男女多少还是有一点自由的。从末联“蓬山此去”看来,这对恋人的分离,并不是来自礼教的压迫,而是另有一种外力在。他们已经难得相见,而这一次别后又恐怕永无再见之期。诗人满腔的忧思,在胸中潜流,肠回气摇,终于在千回万转之后吐出了这饱含哀思的声: “相见时难别亦难。”曹丕《燕歌行》: “别日何易会日难。”李商隐则用“相见”取代“会”,去掉“何”字,加叠“难”字,不仅音节和鸣,也使这一“情语”略具才一相见又将相别的形象。特别是两个“难”字重叠在前后音步的末顿上,形成诗句的往复纡回,更使两人睽隔之态、聚少离多之情随文而生。后来诗人在抒写“别” “会”时,总不能超越这一句。唐彦谦《无题》云“谁知别易会应难”,韩偓《复偶见》“别易会难长自叹”,都显得瘦硬乏情。只有李煜“别时容易见时难”,写出了心中的感慨,但终不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深情绵邈,曲折回肠。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第二句横 来,似乎显得有点突兀,实在却是神来之笔。清人冯舒以为“第二句毕世接不出”,评价很高。“东风无力”即春风绵绵,连下“百花残”,不仅点明相别的时令在春之将暮,而且为两人的别离设置了一幅黯然销魂的背景。如果说句是情语,那么第二句便是景语。情语所表现的只是一种潜藏的心态,单有情语,意象常常不够鲜明,有了这第二句,男女主人公话别的情景便具象化了,达到情与景谐。所以,春风绵绵,百花凋零,既是引触他们内心伤怀的客观物象,又是别离双方忧伤、痛苦情感的外化;既是男女双方发自内心深处的咏叹,又象征了他们青春、爱情的即将消逝。
李商隐善于化用前人诗句,第二联也是很典型的。乐府西曲歌有“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思)”,南齐王融云“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但都未若李商隐“春蚕到”、“蜡炬成灰”来得沉痛执着。出句说“丝尽”,对句说“泪干”,但着眼点却在“丝(思)不尽”,“泪不干”,以表示虽后会无期,而相思之情永在,离恨之苦难消;除非身成灰,此情不泯。诗人《暮秋独游曲江》云“深知身在情长在”,和这两句同一意绪,对生离别寄托了深刻的悲哀,而对人生“乐聚恨别”的感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为了欢聚,是可以用生命去换取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秀句”,刘勰所谓“篇中之独拔者也”( 《文心雕龙·隐秀》)。这种“秀句”,唐以后才多起来,而李商隐尤多。其意象所蕴含的丰富情思远远超过形象本身,成为一种蕴含哲理的警策之言。蘅塘退士孙洙评这两句说: “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由于它高度的典型化,故意蕴深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和审美情趣,越出“春蚕”、“蜡炬”在诗中的意象,进行由此及彼的象外之旨、弦外之音的联想。
五、六句的表现手法又不相同。放开自己,从对方落笔,是翻过一步法。诗人设想恋人别后的情景:早晨照镜,愁白了头发;长夜吟诗,难耐孤寂。不说自己的相思,而拟想恋人对自己的深切怀恋,从脉络上说是透过一层或翻过一步,但从立意上看,却正是从相反方面拓展和深化了第二联,为全诗平添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末联“蓬山”指的是恋人被迫而必须去的遥远的地方,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仙界所在。对于凡人来说,“蓬山”是无法到达的,这是物理的距离。但从心理距离来说,不管天边海角,恋人们都是永远贴近的,所以又说是“无多路”。而更妙的在于以慰安之辞写心中之苦:别伤心难受了,你所去的蓬山离开这里也没有多少路程,我会经常捎信去探望你的。何义门评说: “末路人不作绝望语,愈悲。”自己已经伤痛到了极点,却反过来安慰对方,强抑自己内心的苦楚,更显悲痛。
显然,这首《无题》是恋人被迫离去时的哀诉,是诗人青年时期心路历程中一曲失恋的哀怨、苦痛的歌。
仲长统云: “垂露成纬,张霄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盖取无情之物作有情用也。自后窃取其意者甚多。……李义山《无题》诗云: “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体为俚语小词传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
绮靡浓艳,伤春悲秋,至于“春蚕到”、“蜡炬成灰”,深情罕譬,可以涸爱河而干 。( 〔清〕钱谦益《李义山诗笺注序》)
此等诗似寄情男女,而世间君臣朋友之间,若无此意,便泛泛然与陌路人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卷十)
迮鹤寿云:义山诗,当赏其体物之工,毋羡其丽事之密。《马嵬》诗“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尚不过作对活泼。《无题》诗“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非体贴人情,推寻物理者,岂能出此。( 〔清〕王鸣盛《蛾术编》卷七十七引)
无题李商隐翻译及赏析
1、译文:昨夜的众星璀璨,凉风习习,酒筵设在画楼的西畔、厅堂的东面。身上虽然没有彩凤双翅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相通。隔着座位对饮春酒,酒暖身心。分组来行酒令,蜡灯分外红。可叹啊,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飘转的蓬蒿。2、赏析:全诗抒发了诗人与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的怀想和惆怅。
《无题》的全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赏析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由今宵的情景引发对昨夜的追忆,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倾注了诗人强烈的向往倾慕之情和“身无彩凤双飞翼”的感慨。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将爱情间隔的怅惘与身世飘蓬的慨叹结合起来,不但扩大了诗的内涵,而且深化了诗的意蕴,使得这首无题诗,含有某种自伤身世的意味。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无题二首原文: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转蓬 一作:断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无题二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萼绿华,但总觉得她在那遥远的天涯。可到像萧史那样参加盛宴后,没想到竟然可以偷窥宫内花。
注释 1「昨夜」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此含有好会的意思。2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一作「画堂」。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3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4「隔座」二句:送钩、射覆,均为古代酒席间游戏。分曹:分组。5嗟:叹词。余:我。鼓:报更的鼓。唐制,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6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这里借指诗人供职的秘书省。类:类似。转:一作「断」。7阊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真诰·运象》:「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辄六过。来与权尸解。」《零陵县志》:「秦萼绿华,女仙也,以晋穆帝升平三年,降于羊权家。自谓行道已九百年,授权道术及尸解,亦隐影化形而去。好事者比之九疑仙人萼绿华。」8抵:至,到。《广雅·释诂》:「抵至也。」《史记·秦始皇本纪》:「遂从井陉抵九原。」一作「尚」。相望:期盼伊。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望,盼望,期待。《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考兮谁思。」此言昔年期盼一见伊人,乃咫尺天涯,难得一见。9秦楼客:用《列仙传》萧史事。十看:一作「著」。吴王苑内花:冯浩注:「暗用西施。」李商隐《病中早访招国李十将军遇挈家游曲江》:「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可与此同参。
无题二首鉴赏
李商隐的爱情诗以《无题》最。这是两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其中首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更是脍炙人口。
这首七律,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开始了又一天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
首七律确实是很出色的爱情诗,而其内容是通过第二首七绝补充说明的。第二首无题诗(「闻道阊门萼绿华」)大致意思是说:当年常常听到人们谈论阊门中有位叫萼绿华的女子长得美丽绝伦,但总是觉得在天边那么遥远,却没想到昨晚像萧史那样参加一次豪门盛宴后,竟然产生了偷窥的冲动。诗人说的是吴宫苑内花,当然不会是花园里的花卉植物,而是如花似玉的美女。秦楼客,用萧史典故,显言己之为爱婿身份。诗意中既有寓慨,又有艳情,但主要还是表达男女之间心心相印的恋情。
这组诗在艺术上有极高的价值,尤其的首七律,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无题二首赏析
李商隐的爱情诗以《无题》最。这是两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其中首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更是脍炙人口。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看法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君臣遇合之作,有人说是窥贵家姬妾之作,还有人说是追想京华游宴之作……但羁宦思乐境也好,觊觎貌美女郎也罢,诗中所表达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皆然心态显是力透纸背,那些寻常或普通的意象,被有规律的置放在短短八句五十六字当中,表现了一种追寻的热切和悲哀的失落。
起联两句,交明时间和地点。叠言昨夜,更有追思不止的意思,同时给人阅读上的审美享受。这七个字,表现了一种高寒旷远、清丽婉转之感,诗作展现的是一片静谧的星空,清风泠然而至,似乎从墨蓝色的天幕后吹来。再往深处看,诗人独独写到星辰和风这两个概念性意象,是简单的随性拈来,或是具有某种丰厚的内蕴和象征。星辰在古代不仅是星星的意思,「中夜登高楼,忆我旧星辰」(孟郊《感怀》),夜晚登上高楼思念往昔的美好,有岁月的意思;「新欢继明烛,梁栋星辰飞」(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喻指辉煌的灯火;古人还称入朝为郎为「上星辰」。自然界的风有暖风、凉风、冷风、阴风等,与人类联系起来,又有了风化、风度、风骨、黑风,甚至还暗合了男女情爱之意。这样一来,仅开头这一句,就带出了无限的遐想和疑惑。
画楼西畔桂堂东,雕画的阁楼,以桂木为材的厅堂,极言其奢华绮丽。画楼为辅,桂堂是主,引画楼西为桂堂东穿针引线,「隐然有一人影在内」,诗人的眼光转向了桂堂,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是不在桂堂内的,他身处的环境是星辰高挂的静谧幽深的夜空下。
后二句圆转溢辉,精工富丽,脍炙人口,是一组绝妙的对句,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颈联写送钩覆射酒暖灯红之乐。送钩覆射两个游戏都是需要多人参加配合才能完成的,与前两联诗联系起来,前面还是星辰高挂,泠然清风的空旷夜幕,这里却人影憧憧,酒暖灯红。「暖」字和「红」字,一个形容春酒,一个形容蜡灯,充溢着恣荡欢笑,一派和谐景象。前后对比,令人心生不安。林庚在《 唐诗 综述》中说:「红是暖色,它是流动的,热闹的,所以近于复杂」,颜色的暗示性在文艺上最富感染力,诗歌中的红色有时是反著说的,古有「寥落古行宫,宫花红」(元稹《行宫》),「斜拔玉钗灯影畔,别开红焰救飞蛾」(张祜《赠内人》),红花后面有人,红焰影中只能与飞蛾作伴,枯索之况弥观,惋伤之态弥切。满堂的红影衬托出作者的萧索孤独,一个世界中竟有反如此大的两种景象,诗人的,是深藏在热闹里的,红,是和谐外表下的激流涌动。
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开始了又一天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
在此诗中,诗人的情感运势十分自然流畅,但如果定要深究诗里说的具体的事情,便又有了好多种想像且个个都合情合理。叶嘉莹说,诗是显意识活动,词则是隐意识的。李商隐的无题诗近乎词的情境,在工整的诗歌格式下抒发的是一种词所擅长的隐约难言的显意识表达。单看这首无题诗,全诗在哀婉凄凉的乐调下有一种似解非解的感觉,既像是写给不能长久相伴的恋人的,又像哀叹君臣遇合,却似乎没有这么世俗,如此,就是李义山无题诗的妙处所在了。
首七律确实是很出色的爱情诗,而其内容是通过第二首七绝补充说明的。第二首无题诗(「闻道阊门萼绿华」)大致意思是说:当年常常听到人们谈论阊门中有位叫萼绿华的女子长得美丽绝伦,但总是觉得在天边那么遥远,却没想到昨晚像萧史那样参加一次豪门盛宴后,竟然产生了偷窥的冲动。诗人说的是吴宫苑内花,当然不会是花园里的花卉植物,而是如花似玉的美女。秦楼客,用萧史典故,显言己之为爱婿身份。诗意中既有寓慨,又有艳情,但主要还是表达男女之间心心相印的恋情。
这组诗在艺术上有极高的价值,尤其的首七律,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诗词作品: 无题二首 诗词作者:【 唐代 】 李商隐 诗词归类: 【爱情】、【组诗】
李商隐的《无题》赏析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始从觉醒的甜梦中醒来觉得怅然若失,回忆起梦中依依惜别的情景,又匆忙地写信给她。从借用刘郎的典故,显见今后要再会是几乎不可能了。
全诗着意摹写缠绵悱恻的相思相忆和不知所以的婉曲心理,而整个相思相忆的心理流程又与斜月、晨钟、烛影、香晕的环境描写层递而下,在梦幻交织中创造出一个凄迷哀丽的境界,既避免了艺术上的平直,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远别之恨”的主旨。
刘郎是古代一个男子,他遇到了神仙女子,醒来后到天台山再找已经不见了。我们想想那神仙女子是永远见不到了,对李商隐来说,他所爱的人,是被幽闭在重重深墙之内,见她好象比神仙女子还要难,所以说「更隔蓬山一万重」。
韩寿,晋人,司空贾充的僚属,充每在家聚会,贾女从窗格中偷窥,见其貌美而爱之,与私通,充发觉后乃以妻寿。
宓妃留枕:曹植《洛神赋·序》:“黄初三年,作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植过洛水时,忽见一女子来,赠所用枕。宓妃,传说中伏羲氏之女。
首是情诗,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始从觉醒的甜梦中醒来觉得怅然若失,回忆起梦中依依惜别的情景,又匆忙地写信给她。从借用刘郎的典故,显见今后要再会是几乎不可能了。第二首也是情诗,但比较隐晦、深沉而痛苦,结尾二句为千古佳句,引人共鸣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导语:李商隐《无题》表现了一种未知的神秘,无解的悲观。下面是关于李商隐无题诗的赏析,欢迎参考!
李商隐《无题》诗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没有原由,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让读者在朦胧含蓄之中去自由联想、任意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用“无题”的方式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使读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对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向往是人类心底不变的渴求。爱情素来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唐代诗人因其自身的文学修养,对于“爱情”这一包含着爱慕、追求、欢会、伤别、遥思等心绪意思的内在体验,有着表达上的优势,或悲,或喜,把诗歌美学弘扬到极高的高度。说“痛苦中尚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李商隐用痛苦的爱情种子孕育出真性真情的神圣情感,用细腻而富于灵敏触角的思维汲取出人性之泉最源头最甘美的水,用荒凉沙漠般的心寻觅着幸福人生的丰美草原。
无题诗在李商隐爱情诗中占据主要地位,多数充满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与仿徨交织一起的矛盾心情,这实际上与整个时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展开来,可看到其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一面。(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有:
1、表现的是主观世界。重现一时的情绪。诗人同自己谈话。
李商隐的无题诗“略去了爱情的线索,隐去了主人公的`身分,将非情的成分脱略殆尽”;“《无题》诗往往是围绕着理想'郁结'所形成的中心去构思。”。这些评论都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个特点;
2、多用象征、隐喻、夸张,形式精巧优雅,语言含蓄凝炼。吸取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赋予抽象的观念以具体的富于质感的形式。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典型感情的概括能力,复杂的心理描绘,以及通过背景气氛的渲染和用象征手法抒怀, 并不注重爱情的交待与勾勒,它抒发的是一种纯粹的情致。”“无题诗……犹如无标题音乐,往往是作者某种潜在情绪的触发及展现。”这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第二个特点;
“这些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的顾虑。”(《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弱者的强爱’这种特殊的爱情形态深刻揭示了人间爱情悲剧的共性”(苏涵的《一个弱者的爱情世界》)。
“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文人以诗歌创作作为舒泄哀怨愤懑和克服身心困厄的根本手段这一传统。”
但他的抒情诗并不因悲美而流于俗软,“他和那些消极的颓废诗人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可看出'无限好'的晚晴景色。”在宣泄痛苦方面,他的爱情诗感情沉郁,表达婉曲,“一往情深,而不能自遣”,“普天下揣摩逢世之人,读此同声一哭” ;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他以深厚的学力和过人的才华创造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诗美,使诗的思想容量和艺术质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董乃斌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这就是他的诗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感的所在了。
无题古诗 李商隐诗句赏析
无题这首古诗就是李商隐所写的,那你读懂这首诗了吗?其实无题全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表述出作者的情感。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述了作者久别后的思念。那不妨一起详细的去欣赏欣赏李商隐的《无题》。
七律《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不容易,分别也痛苦辛酸,东风柔弱无力,百花一片凋落。春蚕直到时丝才可吐尽,蜡烛烧成灰烬泪珠方能流干。晨起看见容颜憔悴,晚上吟诗只觉得月色分外清寒。好在此去蓬莱山路程不太远,请青鸟传书代我勤把你探看。
[赏析]
此诗是写爱情相思的名篇。诗中表现了深深相爱的情人别后呕心沥血的相思和生不渝的忠贞。全诗缠绵悱恻,荡气回肠。"春蚕"一联为千古名联。
品读唐诗《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难,分别更让人痛苦不堪,更何况在百花凋残的暮春时节。
"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写久别的情思:这份思念如春蚕,吐尽一根丝;如烛火,升华出一分光和热。"春蚕"、"烛火"是人所习见,诗人移情于物,写得浑然天成,形神兼备。""丝"和"思"谐音,诗人独具匠心,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写出了至不渝的相爱之情,其深蕴的内涵,其情思的缠绵深痛,堪称千古绝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从此联可以看出,诗中抒情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诗人为她设身代言,抒发了离别的感伤,别后悠长的思念。"晓镜"早起对镜梳妆。"但愁",只是愁。清晨对镜,不免愁思满怀:美好的容颜在一天天变得憔悴。夜吟遣怀,因相思而无法入眠,清凉的月光十分凄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逢山",此指情人所居之处;"青鸟",传说中一种有灵气的鸟,可传递信息。末句构思极富有创意。分别既久,相见遥遥无期,借用一种有灵气的鸟为我打探,想来蓬莱山此去没有多远吧!
全诗行文流畅,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出了深沉绵邈的情感。全诗构思新颖巧妙,想象细致入微,比喻贴切,语言生动精彩,意境优美动人。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原文与赏析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无题》是诗人婚前追慕妻子、两人深挚相爱的恋歌。李商隐二十六岁考中进士,第二年春天即到泾川(今甘肃)王茂元幕府为掌,并得侍御史衔(《旧唐书》本传)。汉代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后世因通称御史府为兰台寺。诗末“走马兰台类转蓬”句可证这诗正作于泾川时候。
联说昨天晚上,在画楼西畔、桂堂东面和她甜蜜的幽会。“昨夜”复叠,强调这是难得的相会的时刻,是令人消魂的时刻。作者采用环境气氛的烘染和象征的手法,把自己心中的追求婉曲地表露出来。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春宵!天空缀着稀稀点点的星儿,微微的春飔轻轻地吹拂。在这种恬静的春夜,同自己的心上人相遇,是人生最惬意的事。《诗·绸缪》中写到“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邂逅”,“今夕何夕,见此粲者(美女)”。“昨夜星辰”正暗用了《绸缪》篇抒写男女相爱及夜间邂逅相会的情景。而“风”,又有男女相恋的特定情韵。再加上“画楼”、“桂堂”,就使这一相遇的环境充满着温馨的诗情和缠绵的意绪。
二、三两联用的是倒折法。“送钩”、“射覆”都是酒席上的游戏:席间各分为两座(隔座),或称两曹(分曹)即两班人,有时传送酒钩,叫对座猜;有时覆物于盂,让匹曹射,以中否角胜负,负者罚酒。三联说的即是今晚的事:你在私宅“送钩”、“射覆”,酒暖灯红,好不热闹,而我却不能身与其中,徒羡望而不可即也。赵臣瑗《山满楼唐诗七律笺注》云: “此义山在茂元家窃窥其闺人而为之。”弃去“窃”字,这个见解是可以接受的。由于不与其中,未能和心上人相近,诗人充满着寂寥和惘怅。但心中热烈的爱情,化成了执着的追求,他想插上双翅飞到她身边,可是“身无彩凤双飞翼”。他深信不仅是自己眷眷于她,而且意中人也和自己心心相印,正如犀角之两端,有白理如线相彻。于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喻象同出句工丽相对。这一联千百年来成为恋人传递相思的妙联佳句。屈复笺释说: “身虽似远,心已相通。”孙洙说: “形相隔,心相通。”但是,真挚的爱情只有“心相通”是不能满足双方的相思之渴的,任何感情的升华都抵不过现实分隔的煎熬。因而诗人惘怅、忧思、哀怨……触绪纷来,郁勃于心,逼出“嗟予”的一喟。“应官”就是应官府的点卯,走马供,往来兰台,象飘转的断蓬,真是身不由己啊。
这首抒情小诗,从听见“灯红酒暖”的 ,引出落漠惆怅的主体感受;从灼烧的爱情的苦痛,升华为热烈执着的追求;从心幻的优美的情思,跌落到现实阻隔的忧伤和感喟,各种复杂的感情,抑郁心中,万转千回却又从“昨夜”这一特定的时间切入,曲折地流出,节奏虽缓而深沉,沁人心肺。
冯舒云: “妙在首二句。次联衬贴,流丽圆美,‘西昆’一世所效,然义山高处不在此。” (何焯《义门读》卷五十七引)
冯班云: “起句妙。三、四不过可望不可即之意,点化工丽如此!” (吴乔《西昆发微》引)
首句“星辰”字、“风”字,非泛然写景,正得昨夜乃良夜也。( 〔清〕陆昆曾《李义山七律诗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