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结婚风俗主要步骤二

福建的风俗有:

客家人的习俗 客家人有什么风俗客家人的习俗 客家人有什么风俗


客家人的习俗 客家人有什么风俗


1、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

客家山歌是我国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3、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4、泉州民俗风情

泉州地处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古1.春节:春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入年界到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到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为闽越族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千百年来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们勤奋坚毅,知礼乐善的遗风世代相传,形成独特的泉州民俗民风。

5、宁德民俗风情

龙川习俗是什么

回乡探亲送欢心。外出南洋或再远地工作数年回乡后,左邻右舍纷纷到其家中叙旧,外出回乡人员也要到各家各户中去拜访,送上红包、番饼、衣物等。

龙川有很多客家习俗,习俗主要为婚姻礼俗和民间娱乐。

·1、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养花,钓鱼等。

扩展资料传统喜庆习俗: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客家的成年礼仪俗称“出花园”)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

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315.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送灶君爷上天”之说。常用糖瓜祭灶,为求“把灶王爷的嘴抹甜了,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客家人过年风俗有哪些

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必须摆上各式果品进行“拜月光”的仪式。清代有首《羊城竹枝词》云:“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香芋啖遍更炒螺。”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没天台的人家在家门前,摆开八仙桌,焚香礼拜,贡品除了月饼外,还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油甘子、芋头等,芋头讲究“母子相连”(在盘的放芋母,周围摆芋仔,寓意合家团聚)。拜月光后合家围坐,分享各种贡品,外加炒田螺等,畅叙天伦,直到深夜。

客家人过年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过年是订婚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炒粉皮、结米糖、炸豆腐,以及购买鸡鸭鱼肉、香烛爆竹之类。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岁(年)饭”,亦称“隔年饭”。

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炒粉皮、结米糖、炸豆腐,以及购买鸡鸭鱼肉、香烛爆竹之类。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岁(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祇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逢闰年要加一双筷子和一根大蒜),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这种吃“隔年饭”的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客家人有哪些传统节日?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县、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海南、福建部分地区,分布约120馀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后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山歌别具风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於进取。近代,太平天国之乱失败后,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有的转徙、,或侨居南洋一带。

客家习俗

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我作为梅州人非常荣幸能回答你这个问题,欢迎来梅州!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客家族的风俗?

3.元宵节:正月十五是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客家民间城市乡村到处点缀着各种花灯,十分美丽。汀州风俗元宵节前,做母亲的要送莲花灯给出嫁而未生孩子的女儿,灯谐“丁”音,取“送丁,添丁”之意。各地元宵节大同小异。

客家传统

客家风俗民情之客家人的节日、岁时习俗客家人的岁时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神明和杂神的崇拜。透过这些民间习俗,可以探索到客家民系文体的一些来源。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客家语言

在语言方面主要分为语系: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为它具有汉语的语言特点。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但是,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但是,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

传统的习俗

客家人过中秋时有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人早早地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草地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老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边赏月、边沟通,增加家庭和谐气纷,小孩子则边赏月,边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玩耍,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也有些讲究,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有些地方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会更有福气、会更吉利。

在客家地区,除了吃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赏月杀柚

客家地区盛产柚子,客家人中秋赏月总少不了柚子。剖柚子我们也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有些地方说剥柚子皮是“剥皮”,也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圆圆的柚子也代表了一家人团团圆圆。

扎灯笼

客家人常在春节中秋等喜庆活动中使用的传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统竹编纸灯笼。制作竹灯笼的传统手艺复杂,买来竹坯后,还要进行收口、吊样、裱糊、晒干、过浆、再晒干、写字和过漆等9道工序才能制成。客家红灯笼去年登上央视“秋晚,“秋晚”开场中会有这样一幕:200多名演员手提写着百家姓氏和堂号的客家传统竹编纸灯笼,从各个入口登上舞台,形成一个壮观的场景。

树中秋

在客家地区,有树灯笼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每逢中秋,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拜月光

吃五仁月饼

客家地区的月,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客家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还会买“五仁月饼”,祈祷五谷丰登、五彩缤纷的收获和生活。

唱山歌

月下对歌是客家地区一项长盛不衰的中秋活动。已故广东省民俗学会会员黄火兴说过:“很多地方过中秋的时候都有唱山歌、斗山歌的活动。像在梅县、松口这些地方都非常盛行唱山歌,到了八月半就显得特别热闹。”“月光华华照山坡,山峦山岭树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客家山村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对月当歌,赏月谈心,这就是客家上述内容不代表齐家意见,不承担法律人特有的山歌中秋夜。

传统节日及习俗有:除夕(腊月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等等。

1、除夕(腊月一天)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正月初一)

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3、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大祭日。寒食节是传统节日中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在广西一些地方有七夕储水的习俗,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所以,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客家人结婚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结婚风俗介绍

7.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前几日,以竹叶包糯米做粽子,亲友互赠。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用“把水”洗浴,以桃树枝挂门首以避邪等。

按照平时的理解可能会把客家人理解成客居他乡的客人,其实不是这样的。客家人是一个汉族民系,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最为广阔、影响也最深远。而客家的传统文化习俗传承很久远,客家婚俗也是客家文化习俗中较有特色的一种习俗。下面就随我一起来了解一下 客家人结婚风俗 。

☆七月节:也即节。议婚

按 客家人结婚风俗 ,女子十多岁的时候家人就会选择一个时间做些东西然后分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来示意自己的女儿已经长大,到了可以配婚的年龄。而有的男子要是得知了可以托媒人来向女子方提亲。然后根据两个人的生辰八字来进行推算,看似否合适或门当户对。如果算出来是“相生”而不是“相克”,则是“天作之合”,就可以委托媒人前往女家进行议聘和订婚。

过去的人把订婚叫做定亲,订婚是男方家择日请媒人带上鸡鸭鱼肉、喜炮花烛、首饰、衣服及聘金等送到女方家。在和双方父母商量从而选择娶亲日子。选好及确定了婚期后,男方提前数月或半年用红贴写好送至女家。此后,男方加紧布置新房、准备礼品、筹备婚宴及婚礼事宜备等来准备迎娶,而女方家则也抓紧为女儿准备嫁妆,为女儿出嫁做好准备。

迎亲、拜堂

迎娶当天也就是接亲,男女双方的家里都要布置好为了两个新人婚礼。而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再将嫁妆送到男方家。嫁妆主要有四季的衣服、箱子之类等。还要注意的是接亲的人数必须是单数去,而双数回。新娘迎回男方家后,在布置好的大厅有父母、有长辈、还有红烛高香,伴随着喜炮举行两人的拜堂仪式。一是拜天地、二是拜高堂、三是夫妻交拜。接着再由新娘为男方的父母奉茶,新娘作揖,受礼者要给新娘拜见的红包,以表诚意及接受之意。

合卺、闹洞房

拜完堂及奉完茶后,接下来就是两位新人喝合卺酒即交杯酒,意思是新人以后婚姻生活和和满满的,幸福。紧接着就是闹洞房了,也是 客家人结婚风俗 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编辑小结: 客家人结婚风俗 的礼节和程序多,给人一种很繁琐、复杂的感觉。但是还是很被客家人所认同。 客家人结婚风俗 可能有别于 其他 种族婚嫁风俗,它不存在包办婚姻的现象,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客家人的青年男女婚姻都很自由。

客家人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 注意要简短

守岁

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常受他人干扰,他们深深懂得,得到一个地方安居,就必须十分注重和当地搞好邻里关系,和睦相处。客家人采用一种和蔼仁爱的金子般的心,广结善缘,在友好的气氛中,和睦相处。

2、客家山歌

过门当客送冰心。客家人以一片倾心善待客人,不论是本村邻居,还是外村人,过往的挑担夫,买糖客、阉鸡、理发者,甚至走江湖卖膏的人,只要进了家门,一律当作自家人,送上一杯茶水,兜一张椅子让其暂歇。

有病有痛送爱心。邻里之间嘘寒问暖,遇到困难,积极与之排忧解难,如有病有痛,三长两短,时间去探望、慰问、共度难关。

修桥修路送善心。村中别村的道路桥梁不通或坏了,路中的茶亭受捐,本着修桥铺路有公德的观念出发,做到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同心协力共同修筑平安路、避雨亭。

结婚办喜事送甜心。村中的人结婚办喜事,必请亲朋好友、四邻五居,对来看新人、新郎新娘必须用四只手送一只糖果,一支香烟,并敬上一杯好茶,喝完喜酒后,送上一包精美的喜糖带回家,让众人共祝这个甜蜜的婚姻。

坐月煮鸡送喜心。生了小孩不论生男生女,头朝要宰大鸡公加娘酒煮熟敬天神,随后,给亲戚邻居送上一碗鸡酒,告知家中得一贵子女,向亲邻报喜。

蒸酒煮糯米饭送香心。坐月子、冬至、过年每家每户都要蒸娘酒,然后趁热用碗装好送到各家各户,,让这香喷喷的糯米饭干,香宰每一家人的心里。

宰猪分猪红猪肉松禄心。旧时一家人,一年到头才养上一两头大猪,宰后把猪红搭配猪大肠,猪肉等一起煮好后,给近邻亲朋送上一大碗,对长辈老人,加送猪肝瘦肉,一家宰猪,邻里有禄。

摘水果送仁心。三月枇杷、六月番石榴、八月龙眼、冬至柑柚,收成时带给邻里亲朋,接这些果地仁,表达友爱的情感。

打旱塘送关心。客家人祖堂门前一般有口鱼塘养鱼,逢年过节会放干塘里的水,打起塘中放养的鱼,塘主挑出的鱼送给邻居长辈老人,并送上一句年年有余。同时还把塘中的各种杂小的鱼,让四邻去捉,让户户有余。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俗

除夕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俗有“大埔花萼楼祈福”、“迎白马”、“春祭”、“跳火堆”、“迎灯迎阿娘闹元宵”、“烧火龙”等,以俗是客家先民结合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逐渐演变而成,也是客家人勤劳、勇敢、智慧的表现。

梅州客家文化特色

客家先民多由中原“书香门第“家族整体迁移,多次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饮食习惯,建筑风格等客家独特的人文特点。

1、客家文化特色

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是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形式,其中以客家情歌最为精彩。

2、客家建筑风格

围龙式围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整体呈圆形,犹如太极图,多依山而建。还有土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等多种建筑形式。

3、客家饮食文化客家人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一些地方性的神社祭会、农事会以及天穿节、立秋节等。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承继良俗、增添新俗,使传统的民俗活动更加丰富,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风采。

求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急急急!!谢谢

客家人就是热情好客,特别是世界客都梅州!客家传统

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有“铁汉”之称;早期客家人作为,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广东汉剧

3、报日子和送聘金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全省约有二十多个县市属客家方言福建宁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从唐朝开始,畲族先民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一带陆续迁移到福建东部。畲族作为一个古老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习俗风情。畲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通用汉族文字,他们自称“山哈”,意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喜唱山歌,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常以歌代言,以歌传情,歌颂劳动。区。它以梅县话为标准,因为梅县话影响大,语言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迁移中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东晋以前,客家先民原来聚居在中原一带。西晋末,中原地区发生了各种和自然灾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有的移居于湖北、湖南等地,后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又有的进一步南迁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进一步移入广东,逐渐入居粤东一带。宋代户口有主户和客户之分,分,后来者入客户,故有客家之称。在移居的过程中,由于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时间,至唐、宋时期方入粤,因此其方言较接近两湖方言。在广东四种方言中,也显得与普通话异最小。客家方言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人声韵尾。其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语音上有较大别。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话,入居广东后,受着不同广东方言和地理历史环境影响,因而逐渐消失了卷舌音。

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年头一个月圆之夜,它象征着幸福美满。广大侨乡迎神赛会。闹大锣鼓,舞金狮,迎花灯,烧烟火,以祈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丰顺县埔寨镇元宵之夜迎锣鼓,烧“烟架”、“火龙”,久负盛名,饮誉海内外。据传,埔寨烧火龙己有二三百年历史。起初是由、白硝、木炭未制成,做火箭、火花、大犁等燃放,经过几百年来的不断演变,烟架由原来的五七架发展到今十三架,高达十多米;火龙由原来的三四段发展到今十一段,长达三十余米。并采用有声有色的烟花,表演奇特,惊险壮观。在广场上,礼炮三声巨响,在锣鼓声中,舞龙开始,百来个小伙子挥舞火炬,赤膊飞路登场,二十多个壮士高举五米龙头,由绣球引路,近百名勇士手擎“金鲤”、“龙虾”、“鳌鱼”漫游广场。由长者点燃引火索,龙口吐出金珠来后,各段火龙发出五光十色的火花,火箭呼啸腾空,五彩缤纷。舞龙者在火海中翻腾,场面壮观。现在,埔寨火龙已腾跃于揭阳、梅县、深圳等地。画报、等十数家报刊、电台均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