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包括_四书五经春秋原文包括春秋三传吗
先秦散文包括两大类?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所谓编年体,就是“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
春秋三传包括_四书五经春秋原文包括春秋三传吗
春秋三传包括_四书五经春秋原文包括春秋三传吗
扩展资料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阶段以《尚书》、《春秋》为代表。《尚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记言文之祖,这里要特别注意《尚书》是记言而不是记事类的。
而《春秋》是我国部编年体断代史,记事文之祖。即这部分个考点是记言与记事的区分;第二个要注意《春秋》是编年体断代史,其用语精炼,所以后世出现了几部详细解释《春秋》的著作。
最为的一部就是《左传》即《左氏春秋》,这是我国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另外两部《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被合称为“春秋三传”。
第二阶段代表作品有《左传》、《国语》。《左传》不再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在世界上,我国起源最早。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赘述,《国语》属国别体史书,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刻画了众多形象丰富的谋臣形象。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这一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于自然、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代表著作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等。
地位:
先秦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学习对象。
韩愈《进学解》说他“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传》。宋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同作为文学范本。情韵丰富的《左传》散文,也深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对《国语》语言艺术的赞誉,历来甚多。
以上内容参考:
编年体是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那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左传》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记录春秋时期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左氏传:《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拓展资料: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的。
参考资料:
我国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学术界对于《春秋》的史学价值存在质疑。胡适认为:“《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参考资料
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相续”。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
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
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因商代和西周
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
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
《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梼杌》。
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
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孔子周游列国经历了14年之
久,他在68岁返鲁后,以“国老”身份问政,因此有条件阅读鲁国档案。他为寓寄自己
的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编纂《春秋》等“六经”。关
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
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
《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所谓“知我者”,是指那些理解他的苦心孤诣
的人(理解他的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所谓“罪我者《夹氏传》11卷”,是指那些指责他不该修订
便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春秋》的字里行间,即所谓“微言大义”。
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
制的尊卑贵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在
《春秋》中却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对这些诸侯竟敢僭拟天子专用王号的谴责。对
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这样的结论: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本人把
经他删订的《春秋》看成是他的第二生命。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
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
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因此,史学家就把200多年的
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孔子是活到73岁才辞世的,那么,为什么孔子到71岁时就停止写《春秋》呢?鲁哀
公十四年春天,管理山林的“虞人”和叔孙氏的仆从鉏商,在曲阜西(今巨野县一带)
打猎(“大野”),捕获一只怪兽归来,叔孙氏看到此怪兽,以为不吉祥,便赐给“虞
人”。孔子看了说:“这是麟啊!它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边说边掩面大哭,涕
泪沾襟。孔子这时正在写《春秋》,他认为麟是“仁兽”,太平盛世才出现,现在不是
太平盛世,出非其时而被猎获,因而伤感。于是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之后,就不写
了。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春秋·经》:鲁哀公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活动,包括诸
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山崩、
星变、、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
等。
在对待人与神关系上,孔子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王道的兴衰取
神而远之”,这说明他对神是抱怀疑和保留态度的。对于一些灾异现象与人事有什么
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可见,他持保留态度。
孔子编订的《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的特点,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如北宋时由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就是按年、月、日顺
族对于史学的垄断和控制,因此它在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孔子开创了私人著
书的学术风气,开辟研究近现代史的风气,成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的历史
上的“百家争鸣”的先声。
孔子的“春秋”笔法,还表现在敢于揭露统治者纳贿、仇杀助乱的黑暗面。如
隐公元年,记载了周平王向鲁惠公的妾仲子赠送葬礼的东西。在孔子看来,这是为君者
《春秋》也记载自然现状。如它精辟地记叙了公元前611年彗星(哈雷彗星)入紫
微境的事:“秋七月,有星孝入于北斗。”(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史上彗星运行的最早
记录。)又如,它记录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夜中星陨如雨”的陨石雨情况。孔子保
《春秋》的文字过于简洁,有的只记结果,没有写它的原委,要读懂它,确实不容
易。如隐公八年(前715年),在一条记事中,只记了一个“螟”字,它仅是告诉人们,
这年发生了螟虫灾害,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多大?却没有记清楚。所以,后世的学
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
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
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
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
参考的。
《春秋》有些材料的来源也有些问题,对材料又未剪裁,尤其是记别国的事,人云
亦云。至于鲁国,“事无大小,苟涉嫌疑,动称耻讳”。《史记·孔子世家》称:“至
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实际上这是夸大之词。王安
石称《春秋》为“断烂朝报”,也有点过分。而梁启超称《春秋》为“流水账簿”,却
编年体史书的优点,在于它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使人看清之间发生
的联系。它的缺点,主要是同一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记载时就难免犯前后割裂
的毛病;
还有记人物活动时,更难详其来龙去脉。因此,后来才有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
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如何比较《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三国
这一点,才是《左传》难以被现代人深刻理解的关键。为什么呢?在我们一部分现代人的眼中,古代都是封建,古代就是古代,我们现代以前的时代,都叫古代。然而,我们忽略了,在古代,也有着不同的时期。可以根据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体裁、起讫时间、主要内容偏向、历史地位及影响、作者等.
战国策,春秋左传,孟子,国语,成书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左传》 编年体(最早) 作者:左丘明
3、《春秋》相传是由孔子所著,而左传是由左丘明所著作。是记录春秋时期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国语》 国别体(最早) 作者:可能是左丘明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与传说故事.
《战国策》 国别体 作者:没有确定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影响的著作之一.
《史记》 纪传体通史(最早) 作者:司马迁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三国志》 纪传体断代史 作者:陈寿
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作者:司马光
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1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春秋三传是?谷梁传是?左传是?公羊传是?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8ttt8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采纳哦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8ttt8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海丰吴氏《家塾授蒙浅语》:三字经可读,千字文、百家姓可不读。小学必须读。……读四书,先读大字。大学、中庸序尤不可不读,次读诗、书、易、春秋、孝经,……读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全读、勿删,其公羊、谷梁传、国语、国策,则以余力及之。
《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的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留了这些记录,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期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后人注释:《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撰;《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等撰;《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撰。
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事各方面的历史。
1.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年)
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定公15年者,对《春秋》作了许多的引申和解释。(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公羊传》11卷68年)
13.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
加载全文
《春秋》和《左传》的关系
2.《春秋》的“微言大义”并不是从它自身而来。经典究竟是什么意思,它本身讲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怎么被解读的,而谁的解读更正确,并不取决于谁在程度上接近经典,而取决于谁的解读被奉为经典。《左传》是以《春秋》的内容为基础记述春秋时期具体史实的史书。
是有点道理的。《春秋》所记,是二《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因此,史学家就把200多年的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文字简练,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左传》就是以《春秋》为本的史书,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左传》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春秋三传是?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音谷梁)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春秋》言简义深,若无注释,则难以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国学的开端——《春秋》与“春秋三传”
“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写在前面
不守君道的表现,不成体统,记上这一笔,让后来的统治者有所警惕。提起国学,我总是会先想到《论语》。最近这几年,国学班火热,各种辅导班关于国学的课程,也大部分是围绕着《千字文》、《百家姓》等蒙学诵读为主。大略的讲讲每句话的意思,并学生熟读成诵。
《春秋》与《春秋左传》的区别有以下几点:我一直怀疑这种对于国学的认知方式。然而,国学是什么,我也一直在思考。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
这种观点,是目前来说最被普遍认同的观点。
追本溯源,不一定是为了有用,而是在看待更多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文化的本源。
《春秋》的微言大义,终于让我了解到,为什么古人的科举考试要考“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这不仅仅是为了显示学识的渊博,更因为古人常用 引古论今 的做法。也就是说,朝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大臣们经常引经据典,阐明事情应该秉承了哪个道理。而深谙圣人意者,总是会胜出。那些早朝,其实都是古人每日引经据典的一个舞台。所以,背下来经典还不行,还得用经典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事情。
就像,我们当今奉行的主义,你不能仅仅知道理论,你还要知道怎么运用原理解释实例。这种类比,不见得准确。但也足可以说明,引经据典,对于古人的重要性。
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总是看到,古人拿着一本古书,想来想去,看了半天,也不翻一页。那时候,估计是琢磨着明日早朝怎么和其他同僚应对呢!
我们熟悉的和珅,他和纪晓岚都是熟读经典的人才。但乾隆更偏爱和珅,想来还是因为和珅总是更明圣心的缘故。(参见《和珅秘传》)
就在当今,我们说明一个问题,非要引经据典的习惯,还在得以流传。其根源大概就在于此。
孔子编订《春秋》,言简意赅,记录的通常都是大事。体例常为:某年某月某日,某国发生了什么事。
就是这样一部书,怎么会成为宪法意义上的存在呢!
儒家经典可以分为“经”和“传”两类,《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传说作者是一位叫左丘明的史官。这位史官,把《春秋》言简意赅的叙述,用家的笔法,对历史进行了演绎。然而,正是因为它是从“史”的角度去切入,地位远远低于《公羊传》、《毂梁传》。因为后两者是从哲学的角度,也就是“经”的角度,去解释《春秋》的。(经史子集的排序更明确了当时《左传》的地位。)
以此,有这么一个规律:
这句话让我醍醐观点。
统治者确立宪法,以《春秋》的一切作为行为准绳,那对《春秋》的解释就更为重要了。《公羊传》、《毂梁传》就是对《春秋》做出解释的两大实力阵营。汉武帝“九世复仇”就是标榜《公羊传》的结果,其风格偏于狠辣。而汉宣帝因其祖父对《毂梁传》的偏爱,而格外扶持《毂梁传》,相对来说,更重视宗法,显得更为温婉。
两者对于《春秋》的解释上,本身没有太多的别。但这些细微的别,只要进入到意识形态斗争中,便会势如水火。
自东汉以后,《左传》的地位逐步提升,而后两者的地位逐渐没落。这是因为:
1.语言古奥。
相信这一点是阻挡大家阅读古籍的一大因素,但其实还不是最关键的点。
2.时代不同。
春秋时期,小国林立。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语言不通,一个扩张到再大一点的领土,要想管理起来,就非常的不便利。周朝开国者的办法,就是化大为小,把子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全国各地,分封建国,这就是 “封建” 。孔子的儒学,也就是在那样一种环境下衍生出来的。 封建制,是以宗法关系为主的。和后来的封建不是一个概念。
这里面,就有一个孔子一直强调的“礼”。孔子的“仁爱”并非我们现阶段理解的博爱,而是“宗法之爱”,是一种“等之爱”。后来的“礼崩乐坏”指的就是宗法制度的无法恢复,而渐渐被另一种制度所取代。
这种制度,就是“集权”。
因为,文字越来越成熟,交通越来越便利,治大国不再像原来那样困难了。所以,帝王拆散了宗法,推行编户齐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再有那么多特权的贵族,集权制,整个只有一个天子,而其他的人都是臣民。大家不再有宗亲的勾连,也便不复有孔子主张的“礼”。这也就是为什么: 帝王虽然在上尊崇儒学,却总是外儒内法的原因。
以上,是关于【熊逸书院】前两周的一个课程总结。其中,有一些刷新三观的认识。
1.孔子一生主张恢复的“周礼”,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制度。周代的封建制是儒学诞生的土壤,但儒学和孔子,偏偏是在秦汉以后的集权里才得到了高度的推崇,两者有着本质上的矛盾,这也就是统治者通常“外儒内法”的原因。
以上的内容,如有不当之处,也请各位多多指点。
感谢你的阅读。
文|升腾的信徒
春秋与左传与春秋三传有什么区别
的出现。《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音谷梁)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春秋》言简义深,若无注释,则难以理解。那么春秋与左传与春秋三传有什么区别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决于“天命”,表现了天命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确表示“敬春秋与左传与春秋三传有什么区别
序写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又是我国部私修的史书,它打破了西周以来奴隶主贵1、编纂者不同。
2、创作时代不同。
3、内容不同,范围不同。
4、《春秋》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左传》旧时相传是左丘明所作;“春秋三传”由战国人编订。
5、《春秋》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左传》是春秋末年的著作;“春秋三传”是战国时期编订的。
6、所以,《春秋》是一部国史;《左传》是对《春秋》的注解;“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音谷梁)三本典籍的合称,包括《左传》,是后人对《春秋》的注解的合称。
以上的就是关于春秋与左传与春秋三传有什么区别的内容介绍了。
《左传》与《春秋》的区别
《春秋》的人。可见,孔子编订《春秋》的目的是为匡救时弊,因此,他的思想和主张1、内容不同,《春秋》是按时间来的,只有对历史的大略记载。《春秋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2、作者以及写作的年代不同,《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扩展资料:
一、《春秋》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思想的学著作,这是从先秦孟、荀到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看法。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开始视《春秋》为历史学著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
围绕《春秋》是历史学著作还是学著作这一问题,千余年来先后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
1、传统今文经学家的观点,即以《春秋》为学著作,持此说者如清人皮锡瑞,近人徐复观、吕思勉、胡适等;
2、古文经学家及近代“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即认为《春秋》是历史学著作,古文经学家如晋人杜预,近人钱玄同、顾颉刚、刘节等人坚持这种看法;
3、调和说,即认为《春秋》“亦经亦史”,持此说者如钱穆、雷戈。就“亦经亦史”的说法,钱穆认为《春秋》是一部“亦经亦史的一家言”,理由是古无经、史的区别,经、史之分是后代才有的观念。
二、《春秋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也是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传文比《春秋》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参考资料:
,《春秋》是按时间来的,只有对历史的大略记载。《左传》(《左氏春秋》)与《公羊传》(《公羊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详细阐释《春秋》的书,其中《左传》对《春秋》的阐释重在记事,就是把《春秋》里很简单的记载详细补充,因为是以记叙为主的史料,所以今天提得最多;而《公羊传》是根据《春秋》里的句子,专门阐发微言大义;《谷梁传》则是解释《春秋》里的字词,并说明义理
春秋》和《左传》都是我国学术史中的名著,它们的区别是:
1、《春秋》是按时间来的,只有对历史的大略记载。《左传》是对《春秋》里面所记载的某些事的详细描述。
2、《春秋》是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左传》相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左传》传文比《春秋》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编年体:。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本来就是注释春秋的。
春秋之中记载的太简单,再重大历史,基本上就是一句,没有注释根本看不懂。
从战国时代,各家学者就开始注释春秋,并且阐发自己的理解。
最的,剩下的就是三家,称之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战国策和春秋左传有什么不同?
断代编年史,是写一个封建王朝兴亡的历史著作,如东汉荀悦《汉纪》、明谈迁《国榷》等。战国策和春秋左传有什么不同? 《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风貌。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国语,战国策的语言特点有什么不同?
《左传》的辞令十分优美, 说理透辟,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但是,《左传》受编年体影响,为了寻求的戏剧性、情节的联贯性而大量运用严谨、后重的词语,从而道德意味浓厚,艺术趣味只能次之。而《战国策》则语言流畅犀利,辩丽恣肆、放言无忌。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它的叙事更生动、更曲折、更波澜迭起、更扣人心弦。一扫《左传》的古朴、典雅、厚重而代之以新鲜、活泼、浪漫。 《战国策》是策士之言,讲究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叙事状物,置地有声;议论说理,气势恢巨集。大量运用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加了文章气势和语言的力量。如《苏秦以连横说秦王》中,段苏秦的说辞,对偶句、排比句叠出,大肆铺叙夸张秦国的地势、物势、政势、军势、民势,句式短促,整中有变,声调铿锵和谐,词锋雄辩犀利,造成了咄咄逼人的气势,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这与《左传》行文辞令所表现出来的委婉曲折的特点有很大区别。
左传和战国策中谋士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
左传和战国策中谋士的人生观区别:
1)《左传》每每称引孔子之言以为褒贬,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大体上和当时的儒家思想境向是相一致的。维护旧的礼制,非议革新;称道神占卜,宣扬迷信。
2)《战国策》记叙了纵横游说之士急功好利,朝秦暮楚、玩弄权术的行为和耸人听闻、放言无惮的辞令,突出表现出纵横家的思想: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成书的先后顺序应该是:春秋、左传、国语、孟子、战国策。
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左丘明是真的吗
是真的
《吕氏春秋》约完成于公元前239年(战国
文学体裁:
古散文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纪、览、论。“纪”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分为十二纪,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五篇文章,总共60篇。“览”按照内容分为八览,每览八篇,八八六十四篇(览有始览缺一篇,现有63篇)。“论”也是按内容分为六论,每论六篇,六六三十六篇。还有一篇序意,即全书的序言(今本已残缺),放在十二纪后边。总括起来《吕氏春秋》全书共160篇,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它的哲学思想、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约完成于公元前239年(战国)
文学体裁
古散文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是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汉朝时《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讲了“相门有相”,“鸡鸣狗盗”“狡兔三窟”三个故事。具体故事内容太多,可以自己看书。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事各方面的历史。共18万字。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的单篇。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左丘明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储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左丘明是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史学的开山鼻祖,他还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的利益和要求。
春秋,战国策,国语,左传的总称是什么
没什么总称吧,都不是一个性质的。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希望采纳
战国策和史记的孟尝君有什么不同?
总的来说,孟尝君是个很会察言观色的人,深谙官场文化,又笼络了三千门客为他效命,有了自己的智囊团,也正是这些人在孟尝君遇到危机时,利用自己的所长,化解危机,为自己的从政铺平道路。战国四君子,莫不如此。
《战国策》,《史记》,《左传》有什么异同?
一、不同点:
1、《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二历史散文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相同点:
记载的时间点有重叠的,都是战国时期的事情。
《左传》与《战国策》的不同点?
《战国策》的事实依据不如《左传》 《左传》写的是以鲁国为中心的故事,《战国策》则是士阶层的游说故事!
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3、《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拓展资料: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的。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是我国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为《资治通鉴》作序的宋神宗便称赞此书“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刑、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院、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断之以邪正,要之以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拓展资料《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参考资料
我国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
在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原本秦代以后已经失传,现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中拼凑的。
所以《左传·昭公二年》叙述晋平公派遣韩宣子(起)出使鲁国,看到《易》《象》和《鲁春秋》。
不过韩起所看到的《鲁春秋》,一定是从周公姬旦叙起,才能说:“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而现存的《春秋》,才从鲁隐公叙起。隐公父亲惠公以上的鲁国历史原始记载已经完全亡佚。
《楚语上》也说:“教之《春秋》”,就是说,对太子,用史书他。
《墨子·明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齐诸国都有史书,墨子曾读过。
拓展资料:
是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
先秦编年体史书流传至今的,有《春秋》、《左传》、《竹书纪年》(辑本)等。
编年体通史的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清毕沅《续资治通鉴》等。
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相续”。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
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
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因商代和西周
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
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
《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梼杌》。
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
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孔子周游列国经历了14年之
久,他在68岁返鲁后,以“国老”身份问政,因此有条件阅读鲁国档案。他为寓寄自己
的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编纂《春秋》等“六经”。关
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
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
《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所谓“知我者”,是指那些理解他的苦心孤诣
的人(理解他的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所谓“罪我者”,是指那些指责他不该修订
便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春秋》的字里行间,即所谓“微言大义”。
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
制的尊卑贵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在
《春秋》中却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对这些诸侯竟敢僭拟天子专用王号的谴责。对
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这样的结论: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本人把
经他删订的《春秋》看成是他的第二生命。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
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
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因此,史学家就把200多年的
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孔子是活到73岁才辞世的,那么,为什么孔子到71岁时就停止写《春秋》呢?鲁哀
公十四年春天,管理山林的“虞人”和叔孙氏的仆从鉏商,在曲阜西(今巨野县一带)
打猎(“大野”),捕获一只怪兽归来,叔孙氏看到此怪兽,以为不吉祥,便赐给“虞
人”。孔子看了说:“这是麟啊!它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边说边掩面大哭,涕
泪沾襟。孔子这时正在写《春秋》,他认为麟是“仁兽”,太平盛世才出现,现在不是
太平盛世,出非其时而被猎获,因而伤感。于是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之后,就不写
了。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春秋·经》:鲁哀公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活动,包括诸
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山崩、
星变、、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
等。
在对待人与神关系上,孔子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王道的兴衰取
神而远之”,这说明他对神是抱怀疑和保留态度的。对于一些灾异现象与人事有什么
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可见,他持保留态度。
孔子编订的《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的特点,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如北宋时由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就是按年、月、日顺
族对于史学的垄断和控制,因此它在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孔子开创了私人著
书的学术风气,开辟研究近现代史的风气,成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的历史
上的“百家争鸣”的先声。
孔子的“春秋”笔法,还表现在敢于揭露统治者纳贿、仇杀助乱的黑暗面。如
隐公元年,记载了周平王向鲁惠公的妾仲子赠送葬礼的东西。在孔子看来,这是为君者
《春秋》也记载自然现状。如它精辟地记叙了公元前611年彗星(哈雷彗星)入紫
微境的事:“秋七月,有星孝入于北斗。”(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史上彗星运行的最早
记录。)又如,它记录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夜中星陨如雨”的陨石雨情况。孔子保
《春秋》的文字过于简洁,有的只记结果,没有写它的原委,要读懂它,确实不容
易。如隐公八年(前715年),在一条记事中,只记了一个“螟”字,它仅是告诉人们,
这年发生了螟虫灾害,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多大?却没有记清楚。所以,后世的学
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
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
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
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
参考的。
《春秋》有些材料的来源也有些问题,对材料又未剪裁,尤其是记别国的事,人云
亦云。至于鲁国,“事无大小,苟涉嫌疑,动称耻讳”。《史记·孔子世家》称:“至
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实际上这是夸大之词。王安
石称《春秋》为“断烂朝报”,也有点过分。而梁启超称《春秋》为“流水账簿”,却
编年体史书的优点,在于它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使人看清之间发生
的联系。它的缺点,主要是同一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记载时就难免犯前后割裂
的毛病;
还有记人物活动时,更难详其来龙去脉。因此,后来才有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
我国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学术界对于《春秋》的史学价值存在质疑。胡适认为:“《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参考资料春秋(春秋经)百度百科
于 2019-10-25这三传之间的学术之争,也是东西两汉的儒家思想的斗争。
查看全部24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我国部编年体史书是
我国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后世影响: 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所致。 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 扩展资料: 史书体例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按在世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通史中影响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我国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2、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 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 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是以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年体
109 浏览481072019-04-19
我国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为目,从公元前403年写起,至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代1362年的历史。 它是我国部编年体通史,在我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浏览3452020-01-03
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吗?
是《春秋》。 《春秋》本是鲁国的国史,经过孔子的修订后,这部编年体史书被赋予了十分浓厚的与道德意涵,因而名列经部书籍,而被尊为《春秋经》。 《春秋》是我国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是我国的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扩展资料胡适认为:“《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 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 然而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对《春秋》的历史记载产生怀疑。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朱熹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参考资料:网-史书的三大体裁:编年体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14 浏览65692019-10-04
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著作是什么?
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是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扩展资料:《左传》的记叙范围起自 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 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 东周前期十四年间各国、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和重要人物,是研究 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的散文著作。 《左传》传文比《春秋》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左氏传》
17 浏览89302019-08-12
历史上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我国历史上部编年体史书是 《春秋》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的联系。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如: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是我国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是我国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它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却不完备。
在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的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以前曾认为《春秋》一书孔子曾经修订。现在则认为是鲁国的史官所作,与孔子没有关系。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的记载很简略,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谷梁传》《战国策》中讲了“狡兔三窟”,孟尝君让冯谖去薛地收债,临行前问孟尝君:“要带点什么回来吗?”孟尝君说:“ 你看我这里缺什么,就带点什么回来。”冯谖到了薛地,烧了欠条,为孟尝君收买人心;一年后,齐王想自己掌权,让孟尝君退休,这时冯谖去游说魏王,放出讯息说,魏王要重用孟尝君,齐王听说后,又不让孟尝君退休了。孟尝君相齐几十年,谖之功也。11篇
《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将的是所谓“微言大义”,就是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因而许多内容太过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而左传则以史实为主,补充并纠正《春秋》中错误或没有记录的大事。而且左传的文学性也很高,因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影响力都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最权威的在此!
《左传》是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也是我国现存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左传》传文比《春秋》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春秋》,又称《麟经》。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拓展资料《春秋》是古代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参考资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