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古诗词》教学设计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以下是我整理的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设计一等奖微课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设计一等奖微课


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设计一等奖微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借助工具书排除字词等阅读障碍,结合课后注释与练习默读 一:引出古诗课文并做预习批注。

教学过程

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1)王安石,北宋时期的家,文学家,诗人。

(2)“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2、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1、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温馨提示可以“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指名答,点评。

3、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选“绿”?

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足见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4、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精读诗句,感悟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2、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本诗的写作时代背景: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撼了我们。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2、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七、学法迁移,学习《秋思》

1、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2、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4、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5、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八、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6、小结。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1、3题。

2、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预习《长相思》。

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2、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

3、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课文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第2题和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思家切不能还思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意万重作家书

说不尽又开封————思乡情(叙事抒情)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身向榆关(难)心在故园(苦)

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齐背。

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 篇1

封闭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从“零”教起,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原有水平。而在开放的古诗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本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他们学习古诗的资源。《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不多每个学生都会背,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把重点放在识字和吟诵上。

1.自主识字学词,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共9个,放在诗中都会认,挑出来认就有些困难了。这一次,我事先布置了学生做字卡,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互认字卡,口头组词。全班交流时,采用了摘苹果的游戏。把生字写在吹塑纸做成的苹果上,学生摘个说一说字的识记方法,再组词。学生兴致很高,摘到苹果我就把苹果送给了他们。虽然只是个被教师们用滥了的小把戏,但孩子们仍然兴致盎然,想必这些字他也已牢牢记在心间了。

2.演读唱诵,体会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我注意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而意境的引入,需要多种手段。课前,我参考了一些舞蹈动作,编入这首诗的诵读中。课堂上,我边诵边演,在优美姿势的配合下,吟诵的味道出来了,诗人月下思乡的意境也体会到了。

谷建芬的新学堂歌,有《静夜思》的曲目。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旋律,学生唱出来、演出来,诗的韵味更浓了,情感得到了升华,我觉得这是这节课的成功。

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 篇2

《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在教学中,我学生结合挂图以及诗歌进行大胆想象,自我进行换位想象,忆起家乡的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经过情感的融入,让学生读起来韵味十足,朗朗上口。经过情感的融入,学生也许不能说出一些字义,但能理解诗意。对于培智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很有利于促进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1、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一、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我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然后请学生自愿站起来展示自我的风采,让学生都很羡慕他,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也愿意站起来读,还经过小教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从读中感知诗意。

二、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必须的韵律节拍。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培智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三、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境下写了这首古诗。”能够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构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到达共鸣。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学生自主欢乐的学习。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问题,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沉稳,教学速度有点快,个别化教育不够深刻,这几个方面还需继续培养,也是我今后教学异常注意的环节。应当说这次公开课让我收获匪浅。

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 篇3

今日我教学了第六课《静夜思》这首诗,教学之后感触不少。

《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其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了外出游子深夜思乡之情。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结合预习,让学生看拼音自读《静夜思》要求读准字音,初步识字。因为学生有以前的基础,再加上预习,所以对于古诗的背诵是很简便的事。然后我就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巩固识字。(一年级的识字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通了生字后重点就是朗读感悟古诗的意境了。对此我先让学生读,然后我范读,经过比较让他们发现自我的不足,从而想去学,读好古诗。再经过教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的乐趣。

在学生熟读后,我又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随机予以解决。学生在教师的下问题很丰富,有字词类的、有诗句资料的,还有的问他为什么想家乡呀等,这些问题都说明孩子们在动脑思考了。我们就应当从小就培养学生进取动脑思考的本事。

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 篇4

《静夜思》这首古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是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李白的经典诗作,它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深夜思乡之情。

此篇课文大多数孩子都早已熟背,然而能真正了解其中深层含义,体会诗人情感的仍是少数。全诗总共4句,其中“疑是地上霜”这句是本诗的难点。我首先借用,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霜,再结合现实生活。“霜”会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呢?“凉、冷、冻”有孩子抢答了。是啊。这时孩子们最终能够体会到,当时诗人李白在外游荡时,在静静的夜里那种迫切的思念家乡的之情,像“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此时的凄凉孤寂的夜晚,说明当时李白的心境十分的孤单、十分的,懂得了这种感觉,对读好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很大的帮忙。正因为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无法立刻回去和他们团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像这样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我在学生熟读古诗以后,又他们提出还有不懂的问题吗?随机给以解决。所以学生在教师的下问题很多,还有的问他为什么想家乡呀,这些说明孩子们动脑思考了。但因为孩子们都还小,对漂泊游子孤身在外的寂寥无法切身知晓,对此文的理解可能仍还有限。这些可能都将慢慢沉寂,期望在孩子们以后的人生中终会顿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内涵吧。

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⑴、出示词语,指名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1

《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在教学中,我学生结合挂图以及诗歌进行大胆想象,自我进行换位想象,忆起家乡的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经过情感的融入,让学生读起来韵味十足,朗朗上口。经过情感的融入,学生也许不能说出一些字义,但能理解诗意。对于培智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很有利于促进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我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然后请学生自愿站起来展示自我的风采,让学生都很羡慕他,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也愿意站起来读,还经过小教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从读中感知诗意。

二、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必须的韵律节拍。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培智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三、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境下写了这首古诗。”能够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构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到达共鸣。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学生自主欢乐的学习。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问题,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沉稳,教学速度有点快,个别化教育不够深刻,这几个方面还需继续培养,也是我今后教学异常注意的环节。应当说这次公开课让我收获匪浅。

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2

《静夜思》这首古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是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李白的经典诗作,它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深夜思乡之情。

此篇课文大多数孩子都早已熟背,然而能真正了解其中深层含义,体会诗人情感的仍是少数。全诗总共4句,其中“疑是地上霜”这句是本诗的难点。我首先借用,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霜,再结合现实生活。“霜”会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呢?“凉、冷、冻”有孩子抢答了。是啊。这时孩子们最终能够体会到,当时诗人李白在外游荡时,在静静的夜里那种迫切的思念家乡的之情,像“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此时的凄凉孤寂的夜晚,说明当时李白的心境十分的孤单、十分的,懂得了这种感觉,对读好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很大的帮忙。正因为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无法立刻回去和他们团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像这样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我在学生熟读古诗以后,又他们提出还有不懂的问题吗?随机给以解决。所以学生在教师的下问题很多,还有的问他为什么想家乡呀,这些说明孩子们动脑思考了。但因为孩子们都还小,对漂泊游子孤身在外的寂寥无法切身知晓,对此文的理解可能仍还有限。这些可能都将慢慢沉寂,期望在孩子们以后的人生中终会顿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内涵吧。

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3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在时就能背诵自如,也都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思,更能明白诗中所隐含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对于李白学生也不陌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写李白的课文:铁棒磨成针》。所以一上课当我刚揭示课题时,学生就在下头说开了,有的甚至就背诵起了《静夜思》,看到这种情景,我停止了原先的教学安排,而是话题一转,问学生:"你能站起来背背你所明白的古诗吗"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纷纷举手,都想站起来一背方休,但请了几个同学后,我发现他们背的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古诗,应对这样的情景,我又微笑着问学生:"你能背诵一些教师没有介绍过,你也没有从课文中学过的古诗吗"这下举起的小手减少了一些,但仍有很多学生抢着要背,一时间,教室里简直成了吟诗诵诗的地方,很多同学站起来背了一些其他同学没读过,背过的诗,看到听的学生的情形,我又提高了要求,"小朋友真能干,记住的古诗真多,那谁有本事把你背诵的古诗的意思讲解给大家听呢"这下无疑在教室里扔下了一个重磅炸弹,一时间教室了静了很多,但不一会,就有学生蠢蠢欲动了,先后有学生站起来了背诵,讲解了《春晓》,《锄禾》,《静夜思》等,但仍局限与书本中学过的诗句,其中沈思言同学站

起来了背诵了一首同学们都没有听过的诗经上的诗篇,但解释不出来,只能照着所有的课外书念,因为有些字不认识,再加上不理解,所以解释的让人一头雾水,连我都听着累,何况学生呢!针对这样的情景,联系到平时不主动去看课外书的情景,我问学生:"这个时候,你最想的是什么"学生纷纷表示"以后回家都看点书本以外的知识,增加自我的知识量,丰富自我的课外知识,那么下次就能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了。"我想此时的教育可能比平时空洞的说教,空洞的要他们看半小时课外书的魅力更足,效果更佳。

接下来,我就针对学生的情景让学生自由地读〈静夜思〉,看着学生摇头晃脑的诵读着诗句,听着学生琅琅地朗读,我想诗句的意思学生都懂,要不要再按照事先备好的课讲解呢最终我决定屏弃教案上的东西,让学生在找朋友说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自我找朋友,准备表演《静夜思》,事先我作了说明怎样表演,一组三人,一人背诵古诗,一人在旁边讲解,还有一人表演诗人李白的情景。如在一生摇头晃脑的诵读中,负责解释诗句意思的同学在边上开始合着节拍一句一句的解释,而此时李白也在台上表演开了,一会举头望明月,一会低头思故乡等等。学生准备时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人都进取参与,出谋划策,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的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

人教版下册语文教学重难点《静夜思》教学反思4

封闭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从“零”教起,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原有水平。而在开放的古诗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本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他们学习古诗的资源。《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不多每个学生都会背,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把重点放在识字和吟诵上。

1。自主识字学词,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共9个,放在诗中都会认,挑出来认就有些困难了。这一次,我事先布置了学生做字卡,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互认字卡,口头组词。全班交流时,采用了摘苹果的游戏。把生字写在吹塑纸做成的苹果上,学生摘个说一说字的识记方法,再组词。学生兴致很高,摘到苹果我就把苹果送给了他们。虽然只是个被教师们用滥了的小把戏,但孩子们仍然兴致盎然,想必这些字他也已牢牢记在心间了。

2。演读唱诵,体会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我注意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而意境的引入,需要多种手段。课前,我参考了一些舞蹈动作,编入这首诗的诵读中。课堂上,我边诵边演,在优美姿势的配合下,吟诵的味道出来了,诗人月下思乡的意境也体会到了。

谷建芬的新学堂歌,有《静夜思》的曲目。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旋律,学生唱出来、演出来,诗的韵味更浓了,情感得到了升华,我觉得这是这节课的成功。

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5

今日我教学了第六课《静夜思》这首诗,教学之后感触不少。

《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其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了外出游子深夜思乡之情。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结合预习,让学生看拼音自读《静夜思》要求读准字音,初步识字。因为学生有以前的基础,再加上预习,所以对于古诗的背诵是很简便的事。然后我就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巩固识字。(一年级的识字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通了生字后重点就是朗读感悟古诗的意境了。对此我先让学生读,然后我范读,经过比较让他们发现自我的不足,从而想去学,读好古诗。再经过教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的乐趣。

在学生熟读后,我又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随机予以解决。低头/思故乡。学生在教师的下问题很丰富,有字词类的、有诗句资料的,还有的问他为什么想家乡呀等,这些问题都说明孩子们在动脑思考了。我们就应当从小就培养学生进取动脑思考的本事。

静夜思教案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静夜思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静夜思教案 篇1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2个偏旁“亠、攵”。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当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材说明

这是本册教材中第二次出现古诗。该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描绘的情境。

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可准备描绘宁静月夜的图画、音乐,也可让学生选一处较为空旷的地方,观察夜空。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10个生字,“静”“床”“光”“望”“乡”是后鼻音,要读准。“静、夜、望、故”笔画较多,字形复杂,让学生多读读,多认认。要结合“夜、故”的认记,认识“亠、攵”这两个偏旁。

2。写字

“目、耳、头、米”是要求写的字,要让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是怎样摆放的。“头、米”的两笔是“”和“” (或“丶”),写时,要注意这两个笔画的呼应。

(三)朗读

要先让学生读准诗中的每一个字,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古诗的朗读,速度要稍慢,要有抑扬顿挫。五言诗,每句都有停顿,可一句句标出并朗读。在学生对诗意大概有所了解后,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诵,达到能够背诵。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四)词句

诗中的“疑”,可联系诗句理解;“霜”,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初冬时看到的霜;“低头”、“举头”这组反义词,可用动作示意。对于诗句的意思,只要大体了解就行,不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解。

(五)实践活动

课后安排了一项“我会说”的练习,目的是学生观察和说话。学完这首诗,可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夜晚的天空。观察以后,可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夜空说一说。

对学生的发言,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相互吸取长处,丰富说话的内容。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释题

“思”,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

(二)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三)细读古诗

1。互相交流,读懂了哪些词句。如,说说自己见过的“霜”,用动作表示“举头”“低头”的意思等。

2。配乐朗读《静夜思》。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认记生字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学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六)练习写字

(七)布置作业

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

五、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李白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附近),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全家迁居四川江油,因此他一直把四川当作自己的故乡。李白的一生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唐朝由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他的一生中,既亲见了历史上的太平盛世,也遭遇到惨不忍睹的战乱祸端,他的诗歌创作是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分不开的。李白一生怀着远大志向,但是生活道路坎坷难言,在上也未能展翅凌云。一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其诗风格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是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静夜思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喻户晓的诗。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感情尽显。

本课是一首古诗,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这首诗通俗易懂,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思""床""前""光"等7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节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中识字、语境中识字等方法认识9个生字,会写"思""床""前""光"等7个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作者导入(介绍诗人)

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古诗作品,写出这些古诗的作者我们把他们叫作("诗人")。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

1.课件出现李白画像,让学生介绍一下对李白的了解。

2.介绍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号称"青莲居士",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

3.引入课题

李白和很多诗人一样也很喜欢月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1)齐读课题。

(2)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重点认读生字"夜",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组词:安静夜晚思念)

(3)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安静的夜晚,大诗人李白在思念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识字

1.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诗,把诗中你不会读的生字圈出来,一会儿我们一块解决。

(1)课件出示:

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

(2)指名带拼音读。读后同桌互读。

(3)开火车组词语。

(4)游戏巩固:做"摘苹果"的游戏。

2.识记字形。

(1)交流方法。

这么多的生字中,你记得最牢的字是哪个呢?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的?把你的识字方法教给大家吧!

加一加:床--广+木;故--古+攵。

加偏旁:光--恍。

形近字:疑--凝。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来识记这些生字。识记生字的方师:要想读好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自己想个办法记住它。老师愿意帮助你,你还可以请教同伴,用拼音朋友帮忙也行。法很多,我们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还可以编字谜、儿歌、故事,还可以做动作,只要大家仔细观察,认真动脑筋,一定会认识更多的字。

(2)猜谜语强化巩固。

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脑筋动的快!听老师说字谜,猜猜是什么字。

谜语一:此木虽宽,供人卧躺。(床)

谜语二:他是何方人氏,老爱脚踢石子。(低)

三、指导书写

现在我们要学会写生字。比比看,谁能把今天学的生字写得最漂亮。

课件出示:

思床前光低故乡

1.齐读。

2.观察字形。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生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学生书空。

思:注意"心"字底的写法。

低:左窄右宽,书写比例1:2。

4.学生书写,师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写字要注意身坐直,本放正,拿稳笔,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

5.练一练。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学生注意读的韵律和节奏。)

播放视频

2.划分节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指导朗读。

诗人离家在外,在静静的夜里,是多么思念家乡和亲人啊。朗读本诗时语气深沉些,速度放慢,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来。

4.师生看图朗读想象,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背诵古诗。

静夜思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

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室; CAI课件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

(背景屏幕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屏幕上的字。背背喜欢的古诗。

〖设计意图:音乐、背景、文字,首先在课前营造一种古香古色的韵味,背背喜欢的古诗,学生们进入古诗境地,从而给整堂课罩上古诗的氛围。

二、介绍诗人

叠纪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古诗作品,写出这些古诗的作者我们把他们叫作(“诗人”)。咱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

1、屏幕演示:出现李白像,让学生介绍一下对李白的了解。

2、课件演示,介绍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们不但会背诵古诗,而且知晓古诗的作者,了解诗人,喜欢诗人,近而也更加喜欢我们的古诗文化。

三、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学生看图说一说

3、揭示诗题

师:这是秋天,一个静悄悄夜晚,李白正离家在外,看到这样圆圆的月亮,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于是写下了一首留传千古的诗作──“静夜思”

4、齐读课题

5、知道这首诗吗?让学生背一背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图画浓郁的意境,从已有的古诗理解察觉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四、认读生字

1、读字正音

⑴ 指名读古诗

⑵ 在书圏出本课生字,边圈边读

⑶ 同位互相检查,互读互听。(出示课件)

静 夜 床 光 举 头 望 低 故 乡

⑷ 指名领读,并让学生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是哪个字,三拼音节的字有哪些。理解“故乡”,故乡是哪?我们的故乡是哪?

⑸ 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准生字的字音,并随时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如三拼、整体认读音节。通过相互检查的方法让同位两个小伙伴合作学习,互相纠正。

静夜思教案 篇5

语言活动:《静夜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朗诵诗句,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2.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

3.喜欢学习古诗。

活动准备:

1.打印的古诗一首,《静夜思》两张

2.刚过了中秋节,幼儿知道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

活动过程:

师;小朋友们,谁会朗诵古诗,请你来为大家朗诵一首。

唐代的诗人李白写了很多首诗,其中有一首诗是他在外地做客时写的,流传了千百年,你们想不想听?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提问:古诗的名称叫什么?作者是谁?

2.理解古诗

(1)逐句欣赏

一边看古诗,一边听老师逐句朗诵。

教师解释句中“疑”、“举”的意思。

(2)说说自己听了诗后有什么感觉?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球上铺了一层银白色的寒霜。抬起头,遥望天边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离别的故乡。

(4)看,想象诗中的意境,并说一说使人会想到故乡的什么?

(5)迁移经验,联想中秋节的含义。

师:中秋节有什么意义?中秋节家家都要团圆,可有很多人在外地工作或上学不能回家,他们都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中的月亮很明亮,李白在外地做客的那一天正好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诗人看见月亮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古诗朗诵表演

请幼儿大胆地上台朗诵古诗。

注意4、教师根据学生书写情况指导,学生练写。: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秋思教学设计

(3)指名领读全部生字,比一比,谁学得最快。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我整理的秋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秋思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读准诗中多音字的读音。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初步体会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生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生回答)

师:像这样抒发思乡情感的诗歌我们把它叫作“思乡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它是唐朝诗人张籍写的《秋思》。(板书:秋思)(生齐读诗题)

师:诗题怎么理解?(生交流)

师:在秋天里思念家乡,这样的思念应该是悠长的,所以朗读诗题时,可以把秋思这两个字稍微拉长一点,这样就更有味道了,请大家再试一试!(生再次齐读诗题)

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一)指导读准多音字

师:嗯,有点味道了。课前已经预习过诗歌,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诗歌)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生评价)

师指导读准多音字“重”。

(生交流)

师:没错,“意万重”就是想说的意思很多,这是虚指。你看,根据多音字的意思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上这样的方法,我们再来读读第四句诗。(生齐读)

师:读得正确,也读得流利,不过,朗读古诗还要能够读出节奏来。现代人朗读古诗,常常根据音节或意义来划分节奏。如果按音节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四个节拍。如果按意义来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三个节拍。知道了古诗的朗读节奏,大家就可以选择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喜欢的一种练习读一读,一会儿我们来展示。

(生自选节奏练习朗读)

师:读得真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看能不能听出他是采用第几种节奏来朗读的。(指名朗读)(生齐读)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情

(一)感知诗意

师:听你们朗读诗歌真是一种享受。这样读着读着,诗句的意思应该也有所了解了吧!请大家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生练习说诗句意思)

师:谁来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生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师:基本上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了。关于诗句的意思,我们先说到这儿。我想,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你们对诗句的.理解还会更加到位的。

(二)体会诗情

1、品读“见秋风”

师:同学们,这首诗只有28个字,却饱含着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愁绪。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这份思乡情感,让他急着给家人写信呢?请大家默读古诗,找出其中原因。(生默读)

师:读着诗句中的“见秋风”三个字,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都说风儿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诗人为什么却说见到秋风了呢?展开想象,此时此刻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吹来,他可能会看到什么?

指导学生想象,读出“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忧伤和孤独。

师:都说诗中有画,瞧,你们已经读出画面来了,了不起。通过这样读诗句想画面,我们就会明白秋风看不到,但是秋风带来的萧瑟景象却处处可见。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忧伤,这种孤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声音压低点,努力读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2、品读“意万重”

师:正是这样的忧伤,正是这样的孤独,使得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事?

师:那他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出练习本,任意选择一个写信对象练习写话,帮张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生练习写话,师巡视指导。)交流。

3、品读“说不尽”

这样的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这说不尽的是什么?(生交流)……

4、品读“又开封”

师:正是这许许多多的说不尽,使得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起读——(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行人”是指什么人?

古时候没有邮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的家书往往只能托人捎带。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信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张籍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又开封”?又把信打开一、猜古诗引入,复习古诗,增加积累,读着“又开封”,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张籍为什么又开封呢?现在,老师就是行人,你们就是张籍,我想采访一下大家,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师采访学生)

师:其实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张籍此时此刻的心情,相信了解了他的经历,你会明白他内心的情感。张籍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三十岁左右,他得到韩愈的赏识和,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手中。

师:听了张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十年了,十年没回家了,难怪他会这么思念家乡,这么思念亲人。而这样的思念就蕴含在“作家书”中。像这样通过叙述一件事情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我们把它叫作叙事抒情。

(板书:叙事抒情)体会到诗人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愁绪后,如果让我们再来读读张籍的这首诗,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一起读——(生齐读)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师:背诵《秋思》。其实像这样表达思乡怀亲的诗歌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叙事抒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反思

师述:这幅图画得很美,在晴朗的夜空,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所以,叶圣陶老把《小小的船》写成课文给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你们喜欢吗?请小朋友在学课文时,要一字一句认真地学习,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这课有几句话?

一年一期的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不准。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二)读出节奏

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反思 篇1

《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资料的形象反映,可帮忙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然后意读的同学站起来战时自己的风采,让学生都很羡慕他,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也愿意站起来读,还透过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会读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是否能牢固掌握,我还透过复习巩固加深写生对字型的认识。首先,在教学中,能够用组词的方式帮忙学生了解字义,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还让认识字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认识的,请认识的学生当小老师,,教那些不认识字的同学。于是我采用包干到人的方法,让认字有困难的同学自己去给自己选取小老师。大家互相帮忙、一齐学习、一齐读字、一齐读书。这种方法一经实施,同学们都十分喜欢。小老师认真负责得教,同学们也喜欢学,到了第二节语文课,大伙儿基本上都能熟练地读出这些字了。最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团结合作,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个性是: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问问你当时在思念故乡的什么人?你想对他说什么呢?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用心动脑思考。想象潜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潜力,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潜力和创新潜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反思 篇2

《静夜思》这首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十分熟悉,甚至很多孩子都能够倒背如流。如何让孩子在诵读中去体会李白望月思乡的感情就成了本课人文主义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因此,在学生体会李白只身在外,望月思乡的情感之前,我便用了很多的语言去铺垫。如月亮常被人用来寄托思乡之情;八月十五团圆夜,全家一齐团圆赏月。在这些基础上,我再让孩子去体会如果一个人身在异地,不能和家人团聚,吃不到父母亲手做的菜,听不到父母的声音讲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境。而此时的李白就身处于这样的情境下,你觉得他的情绪会是怎样的?伴随着音乐,再加上我绘声绘色地渲染,我看到大部分孩子此时的表情都是复杂的。此时,仿佛大家都沉浸在李白思乡,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悲伤情感中,想让每个孩子都走进文本,贴近作者的感情。

课后,我一向在思索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怎样才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呢?让孩子真正去体会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当课堂上发生预设之外的状况,是不是就应在意外发生之前就就应有所警觉,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呢?归根结底,是不是我对孩子上课注意力的关注是不是还没真正铺开呢?

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反思 篇3

今天我教学了第六课《静夜思》这首诗,教学之后感触不少。

《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其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了外出游子深夜思乡之情。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结合预习,让学生看拼音自读《静夜思》要求读准字音,初步识字。因为学生有以前的基础,再加上预习,所以对于古诗的背诵是很轻松的事。然后我就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巩固识字。在学生读通了生字后重点就是朗读感悟古诗的意境了。对此我先让学生读,然后我范读,通过对比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想去学,读好古诗。再通过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的乐趣。

在学生熟读后,我又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随机予以解决。学生在教师的下问题很丰富,有字词类的、有诗句内容的,还有的问他为什么想家乡呀等,这些问题都说明孩子们在动脑思考了。我们就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

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反思 篇4

在高呼素质教育的这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古诗怎样“自主学习”呢?尤其是低段的古诗教学。我从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潜力入手,虽然孩子们的精力不是时刻集中,但我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带读、自由讨论识字办法、领头书空、展示自己、自我评价……看着他们兴冲冲的小脸,我想他们还是有所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就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古诗的教学尤其不能拘束了学生的想象力,应在教学中把课堂的发言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潜力。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在介绍背景解诗题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潜力。课标十分重视口头交际潜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潜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所以,不用旧模式老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效果更好。学生在介绍李白和写作背景时,便培养了口头表达潜力及听说潜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资料做好准备。

在理解诗意时我注重多让学生朗读、交流。这样既不会破坏诗歌的朦胧美,又能够促使他们动脑思考,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没错,学生们喜欢读书,喜欢多种形式、变着花样读书!

“我们应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的阅读、鉴赏潜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构成言简意赅的文风。那么教会学生自学的潜力,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大的一笔人生财富啊!

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反思 篇5

《静夜思》是我们册语文中学到的第二首古诗,整首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堪称李白诗中的经典,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会背诵了,故教学重点放在了读准字音和理解古诗上。

家长教孩子背古诗,一般不会注重字音有没有念准了,所以听孩子们背诵这首诗,要么全都是前鼻音,要么全都是平舌音,所以纠正字音,要花一定的功夫。首先课题中的“静”,很多孩子都没读准,它是后鼻音,比较难度,“思”是平舌音,个别孩子常读成翘舌音了,把古诗的题目读正确,也花费了不少时间。

其次在理解诗意时,大部分孩子都对第二行有疑问——疑是地上霜。抓住了这个难点,我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霜,恰好今天早上发现塑胶跑道上有一层白白的霜,就带孩子们去看了看,并加以解释,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接着让孩子们读读行和第二行,说说李白觉得什么像地上的霜,到底是一年级的孩子,很多孩子没认真读就开始乱猜“月亮”、“床”,甚至猜到了“李白”,于是我让孩子们别急,再仔细读读一、二两行,第二次读,很多孩子都有了新的体会,“月光像地上霜。”是啊,李白觉得月光洒在床前就像地上的霜一样。

此时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到,当时李白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此时的凄凉孤寂让孩子们去体会可能困难了点。于是我试着让孩子们想一想,你们觉得月光洒在地上像什么,孩子们对这种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最有兴趣了,有的说像一层白白的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条白裙子……

是啊,为什么作者不把月光比作白纱、白裙,而是比作寒冷的霜呢?说明当时李白的心情如何?孩子们慢慢地体会到,李白当时孤单、的感觉,这样对读好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很大的帮助。正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无法立刻回去和他们团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

像这样突破难点,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反思 篇6

一年级学期的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样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我特意让父母在深圳做工,托给外婆照顾的林XX先说,她说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

,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和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没想到这节课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也尝试。

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反思 篇7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生动有趣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李白天鹅来牵线,在意境中完成识字、朗读。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认识字宝宝。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反思 篇8

古诗文的教学,一般来说都偏于单调,老师讲得乏味,学生也听得疲倦。更何况是低年级的学生,好动永远是他们的天性,怎么保持好课堂纪律已经成为我的难点,更不必说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一阵苦思冥想后,我决定放长线掉大鱼。

在上课起初,我是这样问学生的:你们看过夜空吗?通过这样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着手,渐渐把他们带入到学习中去。

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两大主脉入手。一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次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由小组长带头,组内的各个成员分工合作,每位学生对此都是乐于接受的。(这个手法,我是主要在朗读初期和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时采用的)。我的另一个方法是,抱着指导学生背诵的愿望,而进行的对诗逐句逐句的翻译。用上了师生合作的方式,我翻译一句诗意,学生来说诗文。后来直接让学生站起来说说诗意,让我来对诗。在平常的教学中,都是由老师向学生提问,这次换成学生来向他们老师挑战,胆子大一点的学生,对这种兑换角色的教学,是乐此不疲的。

教学后,我是这样问我们学生的:从今天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是学生回答不上来那样也不要紧,我可以变换我的提问内容,选择更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特色语言:在课文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虽说是相无几,可我认为,这节课,我的初衷是达到了,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反思 篇9

《静夜思》这首古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是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李白的经典诗作,它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深夜思乡之情。

此篇课文大多数孩子都早已熟背,然而能真正了解其中深层含义,体会诗人情感的仍是少数。全诗总共4句,其中“疑是地上霜”这句是本诗的难点。我首先借用,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霜,再结合现实生活。“霜”会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呢?“凉、冷、冻”有孩子抢答了。是啊。这时孩子们终于可以体会到,当时诗人李白在外游荡时,在静静的夜里那种迫切的思念家乡的之情,像“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此时的凄凉孤寂的夜晚,说明当时李白的心情非常的孤单、非常的,懂得了这种感觉,对读好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很大的帮助。正因为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无法立刻回去和他们团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像这样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我在学生熟读古诗以后,又他们提出还有不懂的问题吗?随机给以解决。所以学生在教师的下问题很多,还有的问他为什么想家乡呀,这些说明孩子们动脑思考了。但因为孩子们都还小,对漂泊游子孤身在外的寂寥无法切身知晓,对此文的理解可能仍还有限。这些可能都将慢慢沉寂,希望在孩子们以后的人生中终会顿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内涵吧。

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教学反思 篇10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异和不一样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

(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教师)一齐借助拼音师:请你再来读一读,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一样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终,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我评议。这期间,教师必须要兼顾不一样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一样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感悟,应当让学生在主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境下写了这首古诗。”能够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2。、知作者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3)竞赛读。看谁认得快记得多;你已经认识了多少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2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这是我们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特别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两句?(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3

摘要: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

正文: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书: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背诵。

1、用各种方式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5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二行诗。

(4)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己练习读,发现自己读得不正确的能够请同桌帮忙。然后透过与“字娃娃”交朋友的游戏来调动认字的用心性。、将生字与音节打乱,“找朋友”、“认朋友”等游戏性的教学环节中,同学们都十分喜欢。学生愿意在玩中学,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习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在认读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字音的纠正,如:“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学生读起来不容易读标准,我采取的方法是:注意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读不准的就看老师的口型读,直到学生读准为止。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闪闪的星星像______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

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

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

二、层层深入,学习新课

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注意纠正,评价)【多读】

认识生字,字音,写法

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

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男生女生比较读)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

①整体感悟古诗。

师: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那里。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轻时的李白刚离开四川时的作品。

师: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大家看大屏幕,找一找在哪里?(思,月)(板书)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师:这两首诗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不是)这首诗中,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 流 发 向 下 (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师: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找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 平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②逐句理解古诗,解决难理解的字词。

师:诗人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那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我们来继续欣赏。

师:齐读行诗,想一想诗人在这一句中写的是什么?(月,峨眉山月)它是什么样的呢?(半轮)在这里“秋”是在什么意思呢?(秋季)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一句吗?

师:行诗,诗人写出了一副青山吐月的美景,第二行写的什么什么呢?齐读第二行诗,看一看诗人在这一句里写的是什么。(影--指月影。流--流动,诗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这里的月亮是有感情的,月影倒映在江水中,像一个一样,陪伴着诗人。如果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不理解“影”的再读一整句诗)这一句诗人写的是水中的月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师:前两句都在写景,一行写山月,一行写水中的倒影,第三行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第三行诗,读完之后找同学试着翻译一下。

师:诗人晚上出发,看到了这些景色会有什么心情呢?再读第四行诗,想一想诗人是在思念什么呢?(“君”)君有哪些意思呢?(先生,朋友······)在这里,君是指什么呢?(月亮)(不理解“君”的再读句)对,但是这里的君如果只是指月亮,那这一句为什么不用“思月不见”呢?(这里的月亮是一种寄托,诗人借月亮寄托了对故乡,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月亮时而被两岸的高山挡着,使诗人更增添了对亲友的思念)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亲友。)

⒊再整体感悟古诗

师:请大家通读全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看能不能把它串起来。(点人说)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老师根据大家的理解,整理出了这首诗的意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幻灯片)请大家齐声读一读。

师:我们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那么,你能不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呢?(多点人读,自己读,再找人读,齐读)

师:现在,借助课本中的插图,设我们自己是诗人,在这样的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师:找几位同学分别来读一下,看一看哪一位更有感情,读的更好。(角色读)

师:大家一起试着读一下!(齐读)

三、巩固加深,理解背诵

师:大家读的都非常好,对作者的心情也都有自己的体会。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看背诵一下这首诗呢?(出示插图,学生背诵。)全班一起看图背诵一下。

师:大家背的不错,再读一遍,然后我们一起看着这些地点,再背一背。

师:找几位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我们再试着看着这些表示位置变化的词背一下。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自己的心里默背一下。

师:再齐读诗文,刚才哪里背得不熟的地方,重点记忆一下,看一看哪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记忆。

(集体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一下书本。会背的同学请举手,点人背。)

四、课外拓展

师:诗人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课时

教学任务 :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1、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4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学实录(送教课)(简)

时间:9月11日 地点:新教育小学小圆厅 班级:四(4) 教师:张立华

诵读诗歌

张老师在台前一站,给人感觉很沉稳。

老师显然准备了课件,因为没有电脑,而上课钟已响,张老师果断地开始上课了。

板书了“唐·李白”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楚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背诵的节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学生平素的古诗积累功夫很扎实。

了解了李白,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李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峨嵋山月歌。老师请学生跟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了课题。

老师问,歌是歌咏的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一名男生说,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有一个学生说在四川省,另一个补充峨眉山有一块石头叫峨眉石。

2、读诗。老师请大家自由练读。学生读了大约两三遍,只是没有自由读,一直是齐读。老师要求大家停下,请了两位女同学来读诗。读后,老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学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这首诗押什么韵呢?学生也能很准确的说出诗押的是什么韵。

了解了这些之后,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进行了朗读,提示注意节奏。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张老师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点。

1、圈画诗中地名。张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

张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师问: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张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为课件中音乐没有播放出声,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明朗的景象。然后学生体会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半轮月,怎么是半轮秋?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这是倒置。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学生回答的很美,说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随波流动。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学生没有很好的领会老师的意思,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在老师的下,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老师相机板书: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这几个字在老师的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感悟意境

感悟诗的意境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张老师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来促成学生感悟。

1、感情诵读。老师大段的抒情独白:年轻的李白次离开家乡,乘舟驶向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尽管他是一个三尺男儿,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谁来读一下。

一名女生读的有声有色。

老师感情充沛地说: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后面是怎样的一种之感啊,请再读。

再站起的这位女生读得更有感情。

2、补充诗句。老师说,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乡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孤单,但是,当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见着。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月亮。

老师说,对。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这只是老师的理解,到底要不要给你一个,我相信随着岁流逝,你们慢慢长大,一定会寻找到一个。

拓展阅读

老师提出: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学生回答了《静夜思》《塞下曲》等古诗。

老师课件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师请学生比较三首古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一名学生回答:都是写思念别人的。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见解,说月亮在古诗的意象中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

老师略作总结后,本节课教学结束。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庐山瀑布

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3篇1

五、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诗六个生字,认识二类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这首古诗。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理解本诗的意思和作者创作意图。

3.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意,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准备: 庐山风光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庐山瀑布的资料,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自己积累的有关古诗、名句等。

二、小组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1.庐:简陋的房子;姓。(注意里边不是卢)。组词:庐山、庐舍、茅庐。

2.三顾茅庐:1.原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2引申为刚走上或工作岗位,经验不足。

3.瀑:瀑布、飞瀑。炉:火炉、锅炉、炉子。遥:遥远、摇不可及、遥控。疑:怀疑、疑问、质问。银:银河、银色、白银、银子、银两。

三、小组合作,根据预习资料和书中主力理解诗意。

1.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江南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它山峰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聚伞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得名。

四、配乐朗读本诗。

五、尝试背诵古诗

六、古诗大擂台,背一背,看谁会背的李白的诗多。

七、补充《早发白帝城》。

诗意:黎明,为我送行;彩云,笼罩着白帝城。一叶轻快的小舟,会把我带到千里外的江陵,两岸的猿猴,不停啼叫。小舟载着我的欢乐,穿过了,重重高山,重重险峻。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据称殿前井内首有白龙跃出,囚自称白帝,称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

八、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写生字。

九、板书设计。古诗

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3篇2

教材简析: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及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段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情景,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切热爱。诗的开头写香炉峰的壮丽奇观,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烟。接着笔锋一转进入主题,“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作者远望瀑布的情景:白色的瀑布从峰顶上的紫烟中喷涌而出,直挂在苍翠的香炉峰前面,在阳光、紫烟、绿茵的掩映下,瀑布既显得雪白如练,又是银光闪烁。整个景色非常丰富多彩,清丽奇巧。紧接着诗人以夸张比喻的手法极写了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构思奇特,可谓古今之绝唱。

教材选编这首唐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感受大自然之奇美,是围绕单元主题所选的精心之作。

学情简析:

随着“书香校园、诵读经典”系列活动的开展,二年级小学生均可以背诵二十首左右的古诗。《望庐山瀑布》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背诵,但由于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学生对于对诗意不能完整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更是知之甚少,或停留在表面。学生很少接触过瀑布面对与瀑布的壮美不容易体会。

设计理念

古典诗词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贯穿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课标准》对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有一条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这一目标,我们体会到在低年级古诗的教学要尽量避免逐字逐句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开展想象,理解诗意,领悟内蕴。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诗体图画,声效启迪,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美的情景,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领悟古诗中所蕴涵的意味。通过教师一次次的及指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走进“诗”意,使他们达到身临其境的妙感。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炉”等三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积累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查找李白资料,积累李杜诗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积累读,导入揭示诗题。

1、课前活动:我会背古诗。(学生展示会背的古诗。)

2、了解诗人,解题读题。(相机认识生字“庐”“瀑”)

3、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媒体使用:播放庐山风景画卷,师配乐解说: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长江,山青水秀,景色泛胜。这儿的山,这儿的雾,这儿的飞流瀑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人苏轼漫游庐山时曾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问:你能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庐山?

过渡:庐山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画卷,是大自然造物的杰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设计意图:展示背诵,开始新课。给学生充分的成就感。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开启诗题,在媒体的音画效果中,走进庐山身临其境,情景交融为本诗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试读,识字读通诗句。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2、学习生字,交流方法成果。指导写字“炉”字。

3、展示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4、范读:让我们来仔细听听播音员的朗读吧。

【媒体使用:出示本课的生字,形式多样,直观丰富地学生识字写字,学生读顺全诗之后,播放范读音频,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提供。】

(设计意图:次初读过程中,以读通读顺为基本要求;这一环节学习重点是识字写字,完成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一。在此基础上,学生达到正确、通顺地朗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三、细研读,入境理解诗意。

1、自学解诗:合作交流,相互讨论,说说诗句的意思。

3、画中悟诗情。

(在情境理解中,教师简笔成画。难点教学预设如下:)

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这里香炉指的是庐山上的香炉峰。形状上尖下圆,经常有云雾笼罩,就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所以人们为它取名香炉峰。

相机理解“生紫烟”、“遥看”、“挂前川”这些词。

小结:这短短的七个字就为我们勾画出一幅人间仙境般的美景。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故意将瀑布画成弯的。问:老师吧瀑布画得漂亮吗?

生:提出质疑,引出“飞流直下”出瀑布水流速度很急、很快。

师继续作画,抓“直”,我该画多长呢?(三千尺)

师:瀑布真的是从三千尺的.地方落下来吗?我们这一层楼房大约有十尺,这样计算,三千尺也该有三百多层吧,这世界高楼也没这么高呢?那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理解:“三千尺”是夸张的说法,也是李白诗歌的风格。学生联系旧知,如“挑花潭水深千尺”等加以理解。

小结:这就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阿!他的笔下才会出现这么奇丽的夸张啊!让我们齐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朗读,体会瀑布之壮美。

4、诵读小结。

(设计意图: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通过诗画结合,入情入境,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使这一层次的研读能达到感情表现的要求和提升。)

四、品味读,想象领悟诗韵。

1、配乐诵读,创境想象。

2、观看瀑布,激发联想:此刻你就站在这样的瀑布前,陶醉在这样壮美的大自然中:

你好像看到了——你似乎听到了——

你仿佛感觉到——你在内心赞叹到——

3、熟读成诵,积累名句。

【媒体使用:优美的古筝音乐,使学生的吟诵更富韵味。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然后播放瀑布。让学生的想象转化为现实,避免以课件画面先入为主而失却文本体验的遗憾,这样,更好的使多媒体和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既体会到诗词之风韵,又领略自然之壮美。】

(设计意图:欣赏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配乐朗读,感受景美诗美情美,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突破难点,巧妙结旨,用心诵读,熟读成诵。)

五、拓展读,升华激发诗情。

1、教师小结全诗。

在精练的28个字当中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红日、青峰、紫烟和白瀑,色泽鲜明,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2、拓展阅读李白名句,进一步了解这位浪漫主义大诗人。

3、拓展实践。

①、自学预习:总结古诗学法,学生用本课积累的“读-说-画-背”的方法学习另一首古诗《绝句》。

②、阅读:登录洋县教育资源网,阅读其余文人墨客描写庐山的诗作。

【媒体使用:出示李白的诗句进行拓展阅读,感受杜甫诗中的李白,再次感知李白夸张豪放的诗歌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经典诵读经典的热情。】

(设计意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激发对古诗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走出课堂,却走进诗的宝库,走进大自然的广阔中。)

板书设计:

李白

读—说—画—背

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3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展开想象,初步感悟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之情和语言的优美。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学生进行识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初步感悟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之情,感悟古诗语言的优美。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看图学生猜入学后学过的古诗《草》《宿新市徐公店》《牧童》《小池》《赠汪伦》《静夜思》

(设计意图:古诗词教学重在学生的背诵和积累,重在学生兴趣的激发。学过古诗以猜谜的形式呈现,能极大第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后面学习《望庐山瀑布》打下情感基础。)

二、初读古诗,自学字词,指导书写

1、孩子们,《静夜思》的作者是谁?(李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仙”。他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他游览过庐山后,写下了古诗《望庐山瀑布》。(板书:望庐山瀑布)

2、指名拼读“庐”和“瀑”

3、看图介绍“庐山”和“庐山瀑布“

4、自读古诗。把字音读准,不会读的字拼一拼课本上诗句下面“小树叶”中的拼音,或者问一问身边的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5、检查学生读古诗情况。指名学生读古诗,相机出示生字:炉、疑,指名学生读生字并组词。

6、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相机学生通过记忆“炉”和“庐”;强调“疑”在《静夜思》中学过,其部首是“疋”字部。

7、指导书写(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炉银流烟;指名学生读生字;观察“炉”“烟”占格;教师范写,强调左窄右宽的字在书写时左边一定要占位下,火字旁要让着右边的部分,捺变为点;学生写,展示,讲评。)

8、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因此,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也应该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来教。教师把自主识字和教师巧妙地结合起来,并针对低年级孩子容易混淆字形的思维特点,通过对形近字进行比较记忆,既强调了字形,又巩固了字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再读古诗,讲究形式,读出节奏和韵味

过渡:孩子们,学习古诗,光能读准字音还不行,还要能读出节奏和韵味。

1、老师“二二一二”节奏,拍手读。学生拍手读古诗。(齐读,男女生分开读)

2、师生拍课桌读,读出节奏。

3、能不能像古人一样读得更有韵味?做到声断气不断。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通过表扬学生读出韵味。

4、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读。

(设计意图:“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段诗歌教学的要求,因此,该环节的设计,重在采用多种方法学生诵读古诗,其儿童化、游戏化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并在诵读中初步理解了诗意。)

四、展开想象,初悟诗意,体会诗情

过渡:孩子们,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意蕴深远,内涵丰富,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大家看视频,听朗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学生看视频,听朗读。

2、同桌说说看到的景物和想到的。

3、指名学生交流(相机学生理解“香炉峰”“川”“九天”等词语)

小结:是啊,孩子们,读着古诗,我们心中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美丽壮观的画面。那么,当我们看到瀑布时,会不会想起古诗呢?

(设计意图:古诗意蕴深远的特点决定了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即重在兴趣的培养,重在诵读,弱化逐句理解,提倡整体感悟,初步体验。该环节,举重若轻,让学生在看、听、想、说中轻松地感悟了古诗的意境美,简单而不简约。)

五、创设情景,迁移古诗,运用

1、去年暑,三年级的小丽跟妈妈到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旅游,看到瀑布,小丽这样写:站在黄果树瀑布之前,看着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倾斜而下,我不由得想起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

谁来帮小丽填一填?

2、去年我们班的黎明到我们省罗平的九龙瀑布去玩,回来后写了一篇日记,可是他记不清诗句了,谁来帮帮他?

期,爸妈带我到罗平的九龙瀑布游玩,当我看到九龙瀑布的时候,那般景象没法比喻,瀑布从高山上倾泻下来,溅起团团水花,形成一层层薄薄的雾,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李白的名句:。

(设计意图:xx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即使说古诗教学,也应遵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迁移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学习规律。创设学生写话情景,巧用“帮一帮”的方式,有效地促发了学生思考的动力,做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六、立足学情,拓展延伸,背诵

1、出示现代诗人叶圣陶的《瀑布》,老师背诵。教师介绍背诵的秘笈:小时候背诵了许许多多的古诗词,现在能张口就来。多读多背是学习语文积累好词佳句的好方式。

2、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强调李白诗中的虚指“深千尺”和“三千尺”,是夸张的说法,说说像这样的诗句还有哪些?

3、回去自己阅读李白的诗并背诵。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本身是的范本,老师的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效仿老师的兴趣和欲望,孩子们去背诵更多的经典。夸张诗句的延伸,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该环节的设计和拓展均符合低年级认知特征和思维发展,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小学小故事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小故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小故事教案1

知识师:“重”在这儿的意思是——那么“意万重”就是——与能力:

1、了解童话作品大胆想象的特点。

2、培养复述课文的口才能力。

(一)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积累语言,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儿童心灵的清纯与丰富多彩。

(二)教学重点

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本课学生反复研读精彩语段,了解童话大胆想象的特点,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去品味、感悟,在品味、感悟的基础上在发挥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五、总结。

小学小故事教案2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带有生字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积累优美词句。

3.能读懂课文,想象“月明星稀”的景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

4.能仿照旁批,写出自己读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朗读磁带,有关夏夜星空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词语引入课文学习

课件出示以下词语:

无聊榆树陡然蓦地调皮精灵

灿灿的灼灼的弱弱的漠漠的

面面相觑不得其解目不暇接大吃一惊

精光灵气没精打采天涯海角

1.抽生读词语,齐读词语。

2.如果能够体会一下词语的意思,你能读得更好。读这些词时要把词语的含义连同你的想象都留存在心间。再读一读,好吗?相信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你会理解得更好。

3.在你们心中,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在夏天的夜晚,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请你说一说。

过渡:夏天的夜晚,天上有无数的星星闪闪发光,星星们就像孩子们那样调皮、可爱,让夏夜的天空显得那么的热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天上的星星。(齐读课题)

二、快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对星星的喜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星星的“热闹”和“月明星稀”的景象

1.生自读文,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在课文旁边批写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

啊,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理解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预设2:

一时间,夜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的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接。这些星星又像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

“目不暇接”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两个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吗?(陡然——蓦地)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预设3:

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这些精灵,从哪儿来的?是一个家族的兄妹?还是从天涯海角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

从这句话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之情,星星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

预设4:

夜空再也不荒凉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勺的,有挑担的,也有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的……

从“热闹”一词体会到什么?星星们是怎样“热闹”的呢?这些都是对星空中一些星座的描写。你能根据平时对星空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有……有……有……”来说说星星们热闹的样子吗?

3.星星是这样的美,天空是这样的热闹。可当月亮出来了时二、读准古诗,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为什么“大吃一惊”?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月明星稀”的内容,用“”勾画出来。

(1)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相机:

①我们为什么会“大吃一惊”?

②“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

③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我们对星星的喜爱?理解“可怜”“不忍心”“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等句,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怜惜之情。

四、总结,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本文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优美。

2.学了本文,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可从文章感情、表达方法、字词积累、写作等方面来谈。)

小学小故事教案3

一、导入

《天上的街市》表现了作者追求怎么样的生活?(自由、幸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思?(光明的向往)

同学们能背一背与之近似的同名古诗吗?(《静夜思》)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中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

二、整体感知

1、放录音,整体感知

2、自由模仿声音,

3、想想这首诗里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

书写实,写人间幽美的静夜图。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突出夜晚的“静”。

4、本诗中的哪些诗句充满了迷惘、追求?(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5、鲛人的这泪为什么而流呢?

明确: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岸边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是诗人的“流珠”吧。

7、好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哀伤、无奈、惆怅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写作背景。

(《静夜》和《天上的街市》都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我们将讲《天上的街市》的时候也说了当时的情况。那本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

8、再次诵读中,感悟了诗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怎么说呢?

明确: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之情(包含了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9、全班齐读全诗,赏析写作特色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揣摩作者的语言。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全诗齐读这首诗。试着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

《静夜》通过对月光、白云、星星、天河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月色朦胧,星光闪烁、海雾迷蒙的幽美空灵的宁静世界,包含了个人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小学小故事教案4

知识目标:

(1)掌握字词、积累词语

(2)把握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学习诗的联想、想象和虚实结合写法。

(2)理解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理解作者当时对时代的失望情绪,和也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情感目标:

(1)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理解作者当时对时代的失望情绪,和也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两首诗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习诗的联想、想象和虚实结合写法。

(2)通过想像和联想去品味诗歌和蕴含。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遐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朋友,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天上的街市》,与诗人共同进入神奇美妙的星空世界。

二、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依旧被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统治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四、熟悉诗歌,指导朗读。(听录音)

五、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以简练的'语言陈述诗的内容

2、节中诗人远望,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诗人仰望,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而产生联想。

接着诗人又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

3、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找同学来说说。

明确:街灯联想到明星。

明星联想到街灯。

(什么是联想?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的双方要有类似的地方,有一定的联系,才能由此及彼,联想开去。)

4、在节诗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如何?请仔细揣摩。

明确:写街灯用了“明”和“点”;写明星用了“闪”和“现”。因为街灯是人使它亮的,所以用“点”;而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所以用“现”。街灯亮后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却是不停地闪烁,所以用“闪”。

5、由这天上的街灯,诗人发挥了他大胆的想象力,他奇思妙想想到了什么?

明确: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牛郎织女

(什么是想象?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

6、天上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明确:街市繁华富贵、牛郎织女自由来往、闲游,人们的生活是自由、美满、幸福、光明的。

7、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爱情生活是悲惨的,而诗人却想象他们过着自由、美满、幸福的光明生活,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明确:诗人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不满,对自由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六、探究

1、后三节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定然”和“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是想象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感染和鼓舞。

七、全诗齐读这首诗。试着背诵这首诗。

八、小结:

《天上的街市》通过对天上街市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理想而奋斗。

小学小故事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积累运用文中形容表情的词语复述、续编故事。

3、知道生活中,光会笑是远远不够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续编故事。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内心活动,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木偶的资料,了解什么是木偶,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模拟表演,导入新课

1、今天我请大家当一回演员,看看谁能表演出这些词语表示的表情。课件出示:

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

2、你怎么看待这些表情?你最喜欢哪种表情?

3、小结: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样样都会。但我们都喜欢“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这节课,让我们读一读《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交流课前预习情况:木偶是什么?

2、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⑵、开火车读课文。

过渡:看来,大家已经把字词方面的“拦路虎”扫除了,下面我们就进一步来研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课件出示相应,学生边听边思考: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读了课文以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相机板书:只会笑(画笑脸)、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不信)。

3、重点指导:课文一句“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说,并从文中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研读重点,想象心理

1.从哪里看出“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

重点句:

“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尖叫。

2.学生从三个“我的”“尖叫”中,联系上下文体会小木偶内心的愤怒。指导感情朗读。

“小木偶委屈极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3.读这句话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小木偶的委屈、无奈、愤怒,还有可能身上已经伤痕累累)再次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笑嘻嘻地回答。

“嘻。装得一点都不像!……”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真不像话,连小木头人都学着撒谎!”

4.分角色朗读对话。从对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小木偶内心的痛苦、伤心。)

小组分角色读读11--30节

小结:

因只会笑,小木偶受尽委屈,漂亮的红背包被抢走,熊警察却不信;小木偶头疼得厉害,小兔子和老婆婆却说是撒谎。唉!好可怜的小木偶呀!

5.如果你是小木偶,这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木偶的痛苦、伤心被小女巫用鼻子闻出了。请听听他们的对话。

分角色读。(同桌对读 、师生合作演)

6.表演过程中,教师故意问“小木偶”:啊,可怜的小木偶,你现在的愿望是什么?

在演到小女巫送表情部分时,教师说:是呀,只有一种表情哪成啊。小木偶啊,我把人类所有的表情都送给你!并一边在空中点几下,一边说:“给你,这是着急!给你,这是愤怒!给你,这是生气!口头完成练习:

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是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体现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地尖叫。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是一副()的表情。

“是,而且越来越疼了。”小木偶()地说。

五、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如你遇见当初做小木偶的那个老木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由小木偶的遭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笑很重要,但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板书)让我们再来看课文的一段话。

2、齐读一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需要我们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

4、在蓝鼻子小女巫的帮助下,小木偶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小木偶拥有了所有的表情,他向警察局走去……

六、课外作业

你阅读《木偶奇遇记》

板书设计:

小木偶的故事

笑很重要,但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