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志林记六一语 东坡志林记六一语翻译
尝的意思是曾经。尝组词有:品尝、尝试、何尝、未尝、尝新、蒸尝、孟尝、浅尝、尝尝、备尝等。
东坡志林记六一语 东坡志林记六一语翻译
东坡志林记六一语 东坡志林记六一语翻译
东坡志林记六一语 东坡志林记六一语翻译
一、品尝 [ pǐn cháng ]
1、谓帝王进膳前先由人遍尝各种食物。
2、尝;仔细品味。
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招饮醉成此诗》:“酒名记注细可数,觥船潋灧同品尝。”清·俞樾《茶香室三钞·欢门》:“诸酒肆结彩欢门,游人随处品尝,追欢买笑。”
二、尝试 [ cháng shì ]
试;试验。
宋·苏轼《东坡志林·记六一语》:“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闲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冰心《寄小读者》十八:“大同的世界,原是从无数的尝试和奋斗中得来的!”
三、何尝 [ hé cháng ]
副词。表示婉转的否定,带有反问和辩解的语气。相当于“未曾”、“哪里”、“并不是”等。在肯定形式前表示否定;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
【释义】 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使肯定的意思表达得委婉些。 “未尝不”是一个固定用法,这里“尝”解释为“曾经”也欠通,只能作为一个完整的词组使用,“未尝不”就是“不是不”的意思,表示“是”。具体意思是“并不是不可以”。
尝:【cháng】
释义:是,可以,认同的意思。
未尝不可,拼音【wèi cháng bù kě】
未尝: 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使肯定的意思表达得委婉些。 "未尝不"是一个固定用法,这里"尝"解释为"曾经"也欠通,只能作为一个完整的词组使用,"未尝不"就是"不是不"的意思,表示"是"。具体意思是"并不是不可以"。
【出处】 宋·王安石《上执政书》:"方今宽裕广大,有古之道,大臣之在内,有不便于京而求出,小臣之在外,有不便于身而求归,朝廷未尝不可,而士亦未有以此非之者也。"
组词:
未尝
造句: 但今天如果能有几百个“赤脚医生”深入到偏远地区,满足农民们的医疗需求,或者是照顾到大城市的穷人,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解释:(1)未曾:终夜~合眼。(2)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没)’相同,但口气更委婉:这~不是一个好建议|你的办法固然有优点,但是也~没有缺点。
尝试
造句:相反的,我们编故事说自己是一个多么失败的人以及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把这件事做好,因而我们停止了尝试。
解释:试;试验: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过各种方法。
3.品尝
造句:你看不见、闻不到、也品尝不了能,但是,它始终存在着,关于能量,吸引人的就是,它具有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的能力,简直如同魔术。
解释:仔细地辨别;尝试(滋味)。
4.浅尝
造句:然而当今的观光客已不再满足于走马看花、浅尝即止式的团队旅游,因此观光业者无不绞尽脑汁设计更多元且能深入在地文化的行程。
解释:不往深处研究(知识、问题等):~辄止(刚入门就停止了钻研)。
5.尝新
造句:延伸生活的乐趣,来自我们开始的探索与学习。毕竟生活不是天生的只是很喜欢尝新罢了。
解释:吃应时的新鲜食品。
这是个整体,几乎不能单独解释这个字的意思,未尝倒是可以解释为是不是
尝试的一
《东坡志林》是2010年4月1日在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宋)苏轼。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
基本介绍 书名 :东坡志林 作者 :(宋)苏轼 ISBN :9787543627673 定价 :25.00元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开本 :16开 点评 :乔丽华 内容,作者,图书目录,原文选载,校勘纪, 内容 《东坡志林》, 苏轼 [宋]著。此书所载为作者自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 此书宋时或称《东坡手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即着录《东坡手泽》三卷,并注云:“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谓《志林》也。”《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盖轼随手所记,本非著作,亦无书名。其后人裒而录之,命曰《手泽》;而刊轼集者不欲以父书目之,故题曰《志林》耳。”然黄庭坚《豫章集》卷二九《跋东坡叙英皇事帖》云:“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手泽袋盖二十余,皆平生作字,语意类小人不欲闻者,辄付诸郎入袋中,而后可出示人者。”则《手泽》之名为作者生前自定。又苏轼元符三年内移过廉州,有《与郑靖老书》云:“《志林》竟未成,但草得《书传》十三卷。”是作者亦曾预有《志林》之名。此书传本颇多,卷数亦不一,有一卷、五卷、十二卷本。较通行之一卷本有宋左圭《百川学海》本(《百川》本),明成化《东坡七集》本;五卷本有明万历赵开美刊本(赵本),清嘉庆张海鹏重刊赵本(张本),次年复辑入《学津讨原》本(《学津》本),涵芬楼据赵本校印本;十二卷本则有明万历商濬《稗海》本(商本)。一卷本仅载史论而无杂说;十二卷本皆杂说而无史论,虽收罗甚丰,然讹误亦不少;五卷本兼有杂说史论,去取较为精审,一般认为它是宋人所裒录,故《四库提要》以之着录。 作者 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也是卷入北宋斗争旋涡的中心人物之一。青年时代的苏轼以其横溢的才华和渊博的学识,二十二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入制科第三等,仕途上一帆风顺。神宗初年王安石变法,苏轼上书反对,因此出为杭州通判,嗣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新法,自湖州任上追赴诏狱,狱尽,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幼年嗣位,旧秉政,苏轼还朝任翰林学士。时执政大臣尽废新法,一意孤行,苏轼则主张保留新法中的免役法和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等措施,因此又招致旧里程颐一派的攻击排挤,先后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哲宗亲政,东山再起,苏轼以垂暮之年,被贬至岭南惠州和海南岛儋州,元符三年遇赦内徙,次年病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苏轼是豪放,又具有情趣的人,这一点在《东坡志林》一书中可以体现。谈天说地,出游交友,入仕致仕,他的洒脱豪放,在这本书上体现得淋漓酣畅。《东坡志林》不失为一个文人眼中的另一个世界。 图书目录 卷一 记游 记过合浦 逸人游浙东 记承天寺夜游 游沙湖 记游松江 游白水书付过 记游庐山 记游松风亭 儋耳夜书 忆王子立 黎(左“禾”右上“业”去“一”右下“蒙”去“艹”) 记游松风亭 记刘原父语 怀古 广武叹 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 修养 养生说 论雨井水 论修养帖寄子由 导引语 录赵贫子语 养生难在去欲 阳丹诀 阴丹诀 梦南轩 乐天烧丹 赠张鹗 记三养 谢鲁元翰寄(日耎)肚饼 辟谷说 记服绢 记养黄中 疾病 子瞻患赤眼 治眼齿 庞安常耳聩 梦寐 记梦参寥茶诗 记梦赋诗 记子由梦 记子由梦塔 梦中作祭春牛文 梦中论左传 梦中作靴铭 记梦 梦南轩 措大吃饭 题李岩老 学问 记六一语 命分 退之平生多得谤誉 马梦得同岁 人生有定分 送别 措大吃饭 别子开 昙秀相别 别王子直 别石塔 别姜君 别文甫子辩 卷二 祭祀 八蜡三代之戏礼 记朝斗 兵略 匈奴全兵 八阵图 时事 唐村老人言 记告讦事 官职 记讲筵 禁同省往来 记盛度诰词 张平叔制词 致仕 请广陵 买田求归 贺下不贺上 隐逸 书杨朴事 白云居士 读坛经 改观音呪 诵经帖 诵金刚经帖 僧伽何国人 袁宏论佛说 道释 赠邵道士 书李若之事 记苏佛儿语 记道人戏语 陆道士能诗 朱氏子出家 寿禅师放生 僧正兼州博士 卓契顺祥话 僧文荤食名 本秀非浮图之福 付僧惠诚游吴中代书十二 异事上 王烈石髓 记道人问真 记刘梦得有诗记罗浮山 记罗浮异境 东坡升仙 黄仆射 冲退处士 臞仙帖 记 李氏子再生说冥闲事 道士张易简 辨附语 三老语 桃花悟道 尔朱道士炼朱砂丹 卷三 异事下 朱炎学禅 故南华长老重辨师逸事 家中弃儿吸蟾气 石普见奴为祟 陈昱被冥吏误追 记异 猪母佛 王翊梦鹿剖桃核而得雄黄 徐则不传晋王广道 先夫人不许发藏 太白山旧封公爵 记范蜀公遗事 记张憨子 记女仙 池鱼踊起 孙抃见异人 修身历 技术 医生 论医和语 记与欧公语 参寥求医 王元龙治大风方 延年术 单骧孙兆 僧相欧阳公 记真君签 信道智法说 记筮卦 费孝先卦影 记天心正法呪 辨五星聚东井 四民 论贫士 梁贾说 梁工说 女妾 贾氏可 贾婆婆荐昌朝 石崇家婢 贼盗 盗不劫秀才酒 梁上君子 夷狄 曹玮语王鬷元昊为患 高丽 高丽公案 卷四 古迹 铁墓厄台 黄州隋永安郡 汉讲堂 记樊山 赤壁洞穴 玉石 辨真玉 红丝石 井河 筒井用水鞴法 汴河斗门 卜居 太行卜居 范蜀公呼我卜邻 合江楼下戏 名西阁 亭堂 临皋闲题 名容安亭 陈氏草堂 雪堂问潘邠老 人物 尧舜之事 论汉高祖羹颉侯事 武帝踞而见卫青 元帝诏与论语孝经小异 跋李主词〔二〕 真宗仁宗之信任 孔子诛少正卯 戏书颜回事 辨荀卿言青出于蓝 颜蠋巧于安贫 张仪欺楚商于地 赵尧设计代周昌 黄霸以鹖为神爵 王嘉轻减法律事见梁统传 李邦直言周瑜 勃逊之〔三〕 刘聪吴中高士二事 郄超出与恒温密谋书以解父 论桓范陈宫 绿温峤问郭文语 刘伯伦 房琯陈涛斜事 张华鹪鹩赋 王济王恺 王夷甫 卫瓘欲废晋惠帝 裴頠对武帝 刘凝之沈麟士 柳宗元敢为诞妄 卷五 论古 武王非圣人 周东迁失计 秦拙取楚 秦废封建 论子胥种蠡 论鲁三桓 司马迁二大罪 论范增 游土失职之祸 赵高李斯 摄主 隐公不幸 七德八戒 跋 原文选载 王烈石髓 王烈入山得石髓,怀之以饷嵇叔夜。叔夜视之,则坚为石矣。当时若杵碎或错磨食之,岂不贤于云母、钟乳辈哉?然神仙要有定分,不可力求。退之有言:「我宁诘曲自世间,安能从汝巢神仙。」如退之性气,虽出世间人亦不能容,叔夜婞直,又甚于退之也。 记道人问真 道人徐问真,自言潍州人,嗜酒狂肆,能啖生葱鲜鱼,以指为针,以土为,治病良有验。欧阳文忠公为青州,问真来从公游,久之乃求去。闻公致仕,复来汝南,公常馆之,使伯和父兄弟为之主。公常有足疾,状少异,医莫能喻。问真教公汲引气血自踵至顶,公用其言,病辄已。忽一日求去甚力,公留之,不可,曰:「我有罪,我与公卿游,我不复留。」公使人送之,果有冠铁冠丈夫长八尺许,立道周俟之。问真出城,顾村童使持笥。行数里,童告之求去。问真于髻中出小瓢如枣大,再三覆之掌中,得酒满掬者二,以饮童子,良酒也。自尔不复知其存亡,而童子径发狂,亦莫知其所终。轼过汝阴,公具言如此。其后贬黄州,而黄冈县令周孝孙暴得重膇疾,轼试以问真口诀授之,七日而愈。元佑六年十一月二日,与叔弼父、季默父夜坐话其事,事复有甚异者,不欲尽书,然问真要为异人也。 记刘梦得有诗记罗浮山 山不甚高,而夜见日,此可异也。山有二楼,今延祥寺在南楼下,朱明洞在冲虚观后,云是蓬莱第七洞天。唐永乐道士侯道华以食邓天师枣仙去,永乐有无核枣,人不可得,道华得之。余在岐下,亦得食一枚云。唐僧契虚遇人导游稚川仙府,真人问曰:「汝绝三彭之仇乎?」虚不能答。冲虚观后有米真人朝斗坛,近于坛上获铜龙六,铜鱼一。唐有《梦铭》,云「 真人山玄卿撰」。又有蔡少霞者,梦遣书牌,题云:「五云阁吏蔡少霞书。」 记罗浮异境 有官吏自罗浮都虚观游长寿,中路覩见道室数十间,有道士据槛坐,见吏不起。吏大怒,使人诘之,至则人室皆亡矣。乃知罗浮凡圣杂处,似此等异境,平生修行人有不得见者,吏何人,乃独见之。正使一凡道士见己不起,何足怒?吏无状如此,得见此者必前缘也。 东坡升仙 吾昔谪黄州,曾子固居忧临川,焉。人有妄传吾与子固同日化去,且云:「如李长吉时事,以上帝召他。」时先帝亦闻其语,以问蜀人蒲宗孟,且有叹息语。今谪海南,又有传吾得道,乘小舟入海不复返者,京师皆云,儿子书来言之。今日有从广州来者,云太守柯述言吾在儋耳一日忽失所在,独道服在耳,盖上宾也。吾平生遭口语无数,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吾命在斗间而身宫在焉。故其诗曰:「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且曰:「无善声以闻,无恶声以扬。」今谤我者,或云,或云仙,退之之言良非虚尔。 黄仆射 虔州布衣赖仙芝言:连州有黄损仆射者,五代时人。仆射盖仕南汉官也,未老退归,一日忽遁去,莫知其存亡。子孙画像事之,凡三十二年。复归,坐阼阶上,呼家人。其子适不在,孙出见之。索笔书壁云:「一别人间岁月多,归来人事已消磨。惟有门前鉴池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投笔竟去,不可留。子归,问其状貌,孙云:「甚似影堂老人也。」连人相传如此。其后颇有禄仕者。 冲退处士 章詧,字隐之,本闽人,迁于成都数世矣。善属文,不仕,晚用太守王素荐,赐号冲退处士。一日,梦有人寄书召之者,云东岳道士书也。明日,与李士宁游青城,濯足水中,詧谓士宁曰:「脚踏西溪流去水。」士宁答曰:「手持东岳寄来书。」詧大惊,不知其所自来也。未几,詧果。其子禩亦以逸民举,仕一命乃。士宁,蓬州人也,语默不常,或以为得道者,百岁乃。常见余成都,曰:「子甚贵,当策举首。」已而果然。 臞仙帖 司马相如谄事武帝,开夷之隙。及病且,犹草《封禅书》,此所谓而不已者耶?列仙之隐居山泽间,形容甚臞,此殆「四果」人也。而相如鄙之,作《大人赋》,不过欲以侈言广武帝意耳。夫所谓大人者,相如孺子,何足以知之!若贾生《鵩 [fú] 鸟赋》,真大人者也。庚辰八月二十二日,东坡书。 记 秦太虚言:宝应民有以嫁娶会客者,酒半,客一人竟起出门。主人追之,客若醉甚将赴水者,主人急持之。客曰:「妇人以诗招我,其辞云:『长桥直下有兰舟,破月冲烟任意游。金玉满堂何所用,争如年少去来休。』仓皇就之,不知其为水也。」然客竟亦无他。夜会说,参寥举此,聊为之记。 李氏子再生说冥间事 戊寅十一月,余在儋耳,闻城西民李氏处子病卒两日复生。余与进士何旻同往见其父,问生状。云:初昏,若有人引去,至官府幕下。有言:「此误追。」庭下一吏云:「可且寄禁。」又一吏云:「此无罪,当放还。」见狱在地窟中,隧而出入。系者皆儋人,僧居十六七。有一妪身皆黄毛如驴马,械而坐,处子识之,盖儋僧之室也。曰:「吾坐用檀越钱物,已三易毛矣。」又一僧亦处子邻里,已二年矣,其家方大祥,有人持盘飡及钱数千,云:「付某僧。」僧得钱,分数百遗门者,乃持饭入门去,系者皆争取其饭。僧饭,所食无几。又一僧至,见者擎跪作礼。僧曰:「此女可人速送还。」送者以手擘墙壁使过,复见一河,有舟,使登之。送者以手推舟,舟跃,处子惊而寤。是僧岂所谓菩萨耶?书此为世戒。 校勘纪 〔一〕原本此则有目无文,明万历赵开美刊本(以下简称赵本)、清嘉庆张海鹏照旷阁刊本及《学津讨原》本《东坡志林》(以下分别简称《张本》、《学津本》)同。 〔二〕李主 原本误作“李玉”,从正文标题改正。 〔三〕勃逊之 原本目录无此条,从《学津》本目录补。
1. 高中文言文翻译苏轼《东坡志林》《流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当天,(我们)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2. 文言文 欧阳修论文选自《东坡志林》
原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东坡志林卷一 记六一语)
注释:
(1)顷岁:昔年。按,“顷岁”有两义,一为“近年”,一为“昔年”;文中既称欧阳修的谥号,则此时他已,“顷岁”应指昔年。(2)欧阳文忠公: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文忠”是他的谥号。(3)孙莘老:孙觉,字莘老。(4)乘间:乘机。(5)工:精妙,好。(6)患:毛病,弊病。(7)至:达到。(8)指摘:挑出毛病、错误,加以批评。
译文:
昔年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直译: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得好。世人的弊病在于:文章写得太少,又懒于读书,而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这样很少有能达到目的的。文章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欧阳修先生把他自己摸索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特别耐人寻味。
说明:
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此外别无他法。
3. 《东坡志林·三老语》翻译
苏东坡《三老语》苏轼《东坡志林》:“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记,但忆少年时与有旧.’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一人曰:‘吾所食蟠pan桃,弃其核于昆仑山下,今已与昆仑齐矣.’以余观之,三子者与蜉fu蝣you朝菌何以异哉?”【翻译】:曾经有三个老人碰到一起,有人问他们多大年纪了,其中一个老人说:“我也不记得我有多少岁了,只记得小时候认识一个叫的人.”另外一个老人说:“每当沧海变成桑田的时候,我就拿一个竹筹记录一次,现在已经积满十间屋子了.”第三个老人说:“我曾经吃了一个蟠桃,把桃核丢在了昆仑山下,现在这枚桃核长出的树已经和昆仑山一样高了”.在我看来,如此长的寿命与朝生夕的浮游、朝菌有什么区别呢?。
4. 【苏轼《东坡志林》鸟说】
(甲)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 译文: 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武阳君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巢把树枝都压弯了,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乙)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为於蛇、鼠之类也."苛政猛於虎",信哉! 译文: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严酷的政策比虎凶猛”,(我)信了。
5. 文言文勤读书解释
①[原文]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⑤,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又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⑦.疵病⑧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注释]①本文选自宋人苏轼《东坡志林》.②顷岁:年初 ③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文忠是其谥号,公是尊称 ④乘间:乘机 ⑤术:方法 ⑥工:擅长 ⑦至者:成功的事 ⑧疵病:毛病 ⑨指摘:指出过错.[译文]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我认为)特别有意义.[简析]勤读书,多作文,才能提高文章的质量,此外别无蹊径.文学大家苏东坡,才华绝世,饮誉古今,犹能这样重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引为良训,足见他治学的严谨、刻苦.由此,它给了我们—个很大的教益:文章的好坏与读书的勤懒、练笔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
尝试是什么意思。
释义:
1、 试行;试验。
2、试探。
尝试是指人的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挑战,尝试,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拼音:cháng shì
近义词:试验、实验、测试、考试、试一试、试探、突破、采取、 保留、 采用、 抉择、 执著、 行使、 占有、 保持、 憧憬、 采纳、 争取、行动
反义词:放弃、舍弃、罢休、 摒弃、 丢弃、 遗弃、 吐弃、 松手、 废弃、 抛弃、 撒手、 甩手、放任、 摈弃、 屏弃、 抛却、 放手、 停止、 唾弃、 罢休、 扬弃、 甩掉
扩展资料:
尝试近义词相关:
1、试验:已知某种事物的时候,为了了解它的性能或者结果而进行的试用作,与实验不同,若您想了解有关“用来检验某种设或者验证某种已经存在的理论而进行的作”。还指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在旧时指考试;测验。
2、试探:指对某种问题试着进行探索。又指用某种方法引起对方反应,借以了解对方的意思。
3、行动:行动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亦指活动,行动是动词,附属含义为行者动着做,能有行走动作的意思。
尝试反义词相关:
1、放弃:做某件事做到中途就不做了,指丢掉;不坚持。
2、停止:指不再进行;不再实行。
3、舍弃:指选择性的放弃;抛弃;割舍,抛舍
4、丢弃:指放弃实施、实行或运用;由于失去用处、价值或兴趣而扔掉。
尝试意思是:一般是指人的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挑战,尝试,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读音:[ cháng shì ]
近义词:测试、试验、实验、测验、考试。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荀子·王制》。
造句:
1、我曾经反复尝试过用左手写字,但效果并不理想。
2、这种努力是达到了一定效果和值得称道的,但这种尝试也应说是瑕瑜互见的。
3、在事情没弄清楚之前,我能一无所知地去尝试吗?
扩展资料:
详细解释:
1、试行;试验。
《孟子·梁惠王上》:“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翻译:我虽然天生并不聪明,但是愿意请求您让我尝试着做这件事。
宋苏轼《东坡志林·记六一语》:“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嬾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翻译:
昔年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直译: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得好。
世人的弊病在于:文章写得太少,又懒于读书,而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这样很少有能达到目的的。文章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欧阳修先生把他自己摸索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特别耐人寻味。
2、试探。
《荀子·王制》:“奸言并至,尝试之说锋起。”
翻译:奸诈邪恶的言论就会纷至沓来,试探性的谈说就会蜂拥而起。
尝试,一般是指人的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挑战,尝试,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
如有疑问欢迎追问!
满意请点击右上方【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尝试是北风呼啸的冬日里含芳吐蕊的一枝红梅,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尝试是乌云蔽日时直上云霄高傲飞翔的海燕。对于勇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尝试则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筑的墙。
欧阳修文言文顷岁
1.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译文 昔年,孙莘老认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这是欧阳先生拿他尝试的经验告诉他人,所以特别耐人寻味。
扩展资料:
《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是苏轼的一篇文章,又名《记六一语》,出自《东坡志林》。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教益:文章的好坏与读书的勤懒、练笔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东坡志林》,苏轼著,相当于他学习见闻感慨的笔记。此书所载为作者自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
《记六一语》出自《东坡志林·卷一·学问·记六一语》
勤读书,多作文,才能提高所写文章的质量,此外别无蹊径。大文学家苏东坡,才华绝世,饮誉古今,犹能重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引为良训,足见他治学的严谨、刻苦。由此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教益:文章的好坏与读书的勤懒、练笔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