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原因?

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背景原因是: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资格证书查询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资格证书查询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资格证书查询


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普及,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传统教育和培训体系无法满足这种需求,需要有更加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

其次,高技能人才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质量和数量的提高对促进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和发展高技能人才群体本身的权益和利益。

“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壮大高技能人才

“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壮大高技能人才

“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壮大高技能人才,就业新的增长点和新就业形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迫切需要劳动者提升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壮大高技能人才。

“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壮大高技能人才1

据广播电视总台之声《和报纸摘要》,人社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近日研究编制了《“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2021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为:组织实施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500万人次以上。

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5000万人。“十四五”时期,就业新的增长点和新就业形态不断发展变化,迫切需要劳动者提升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完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等主要目标。

人社部副汤涛:具体目标是组织实施补贴性培训达7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要达到4000万人次以上,其中能够达到高级技工、、高级的高技能人才要达到800万人次以上;新增公共实训基地200个。

针对劳动者不愿当工人,技能成才、技能就业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刘康回应,要打破目前的“天花板”“门”。

刘康:探索拓展技能人才“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等相应人才可以贯通发展;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职业培训补贴,推动后辈技能人才的成长。

“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壮大高技能人才2

作为我国首次编制的职业技能培训五年专项规划,《“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公布。《规划》有何亮点?未来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和重点是什么?怎样完善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在1月7日国新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规划》有关情况,并释放了一系列重要信号。

高层次技能人才培训成“重中之重”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全国共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近1亿人次;其中培训企业职工超过3000万人次,农民工超过4000万人次,劳动力超过900万人次。技工教育每年输送毕业生能够达到100万以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过400万以上。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5000万人。

人力资源和保障部副汤涛介绍,“十四五”时期,就业新的增长点和新就业形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迫切需要劳动者提升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与此同时,职业培训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是技能人才培养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二是 “就业难”和“招工难”两难并存;三是培训基础能力薄弱。

作为我国首次编制的职业技能培训五年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组织实施补贴性培训达7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要达到4000万人次以上,其中能够达到高级技工、、高级的高技能人才要达到800万人次以上;新增公共实训基地200个。

《规划》提出五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二是培训的供给能力要提升。三是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四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化建设。五是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加强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保障工作。

汤涛表示,下一步将加大投入力度。多方筹集资金,做好培训资金的保障工作,健全市场化投入机制,鼓励资本投入。统筹利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和已有的职业培训资金,包括已有的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行动专账的.结余资金,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参训人员给予培训补贴、技能提升补贴和相关的生活补贴。

“要把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训作为‘十四五’的重中之重。”汤涛强调,目前制造业、企业对技工、的需求非常急迫,很多企业在实施新技术的时候都面临高层次技能人才短缺、招工紧缺的问题,将指导各地根据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需求,动态调整培训专业设置补贴项目,提升培训层次,为企业培养更多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技能人才。

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如何进一步激发技能劳动者参与职业培训的内生动力,提升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吸引力?

人力资源和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刘康介绍,为了不断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的技能人才队伍,《规划》专门就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完善技术工人的整个职业发展通道。要打破目前的“天花板”“门”,形成技能人才的纵向职业技能等级阶梯,探索拓展技能人才“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横向是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等相应的人才可以贯通发展。

二是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并且要将评价结果和使用、待遇挂钩。

三是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推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这个重要文件落实、落地落企,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探索技能激励办法。

四是加强对技能人才的表彰激励。完善以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在各级各类表彰当中的倾斜力度。要做好“中华技能”、“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而且要给他们更高的待遇。

五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要为技能人才搭建展示精湛技艺的平台,促进技能人才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为他们创造出彩的机会。

与此同时,推动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职业培训补贴,推动后辈技能人才的成长。

首次提出产训结合 促进高质量就业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关键就是要千方百计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真正通过高质量培训促进高质量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哈增友表示,《规划》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紧紧牵住提高培训质量这个“牛鼻子”,首次提出产训结合的理念和举措。就是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需要搞培训,核心要义就是要切实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哈增友表示,下一步,发展改革委将与有关部门按照产训结合理念,从供需两端精准发力,推动培训规划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从供给侧角度讲,主要是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扩容提质。对企业来说,重在发挥培训主体作用。作为部门,要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帮助企业落实好开展培训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相关补贴政策,真正支持企业开展多层次、大规模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稳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同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建立自己的职工培训机构,面向本单位的企业职工,包括产业链中关联度比较高的中小微企业的职工开展培训。

对院校来讲,重在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支持一万多所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持续提升培训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真正落地见效。下一步一定要加大院校面向企业职工、重点就业群体的开放度。

对各类培训机构来说,重在健康有序发展。将为各类培训机构开展正常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也将加速推进规范化管理。

对各类公共实训基地来说,重在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利用公共实训基地开展培训的相关制度,推动培训资源进一步实现共建共享。要提升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等重点就业群体共享公共培训资源的可及性和便利度。

从需求侧角度讲,主要是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面关键要做到“两个有”,个是个人有意愿,第二个是有实招。

“持续增加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切实提高广大技能劳动者的待遇水平,推动更多技能劳动者早日跨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哈增友说。

“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壮大高技能人才3

近日,《“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正式印发,对未来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

“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是什么?如何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有哪些创新举措?7日,国新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回应关切。

1月7日,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人力资源和保障部副汤涛、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哈增友、人力资源和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刘康介绍《“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刘健摄)

明确未来目标,重视落实落地

“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完善,共建共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更加有效等四个主要目标。”人力资源保障部副汤涛说。

会上,汤涛给出了未来具体目标的一组数据:

——组织实施补贴性培训7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

——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员4000万人次以上,其中能够达到高级技工、、高级的高技能人才达到800万人次以上;

——新增公共实训基地200个。

同时,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培训供给能力、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化建设、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

方向明确,重在落实。汤涛表示,要加大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健全市场化投入机制,鼓励资本投入,并统筹利用好就业补助资金。

同“十三五”时期相比,“十四五”时期培训人次减少了很多。“质量上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培训量的减少和培训规模的缩小,最主要的是要把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训作为‘十四五’的重中之重。”汤涛认为,目前制造业、企业对技工、的需求非常急迫,很多企业面临高层次技能人才短缺、招工紧缺的问题。为此,将指导各地根据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培训专业设置补贴项目,提升培训层次,为企业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新经济有新助力,“老问题”走新路径

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经济不断向各个行业领域渗透,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如何在职业培训中加快“数字步伐”?人力资源保障部职业能力司司长刘康给出了五个方面的“助力”:

——修订职业分类大典,对数字技能类职业要特别进行标注,积极开发数字技能类新职业,制定数字技能类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

——发布培训标准和课程方案,加大数字技能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开发力度,组织开发数字技能通用素质培训教材。

——推进数字技能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引入数字技术,创新评价方式。

——指导各地在开展各类比赛时把数字技能类职业作为相应内容加以推进,全面推动数字技能提升。

——培育一批具有数字技能培养优势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工作室,遴选培育一批数字技能培训优质职业院校,打造一批功能突出、资源共享的区域性数字技能公共实训基地。

新经济有新助力,“老问题”也有新路径。针对不少劳动者不愿当工人,技能成才、技能就业吸引力不足的情况,刘康表示,要形成技能人才纵向职业技能等级阶梯,探索拓展技能人才“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并形成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等相应人才横向贯通发展的路径。

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加强对技能人才的表彰激励、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推动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一系列助推技能人才发展的“大礼包”正在陆续推出,促进技能人才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

让职业技能培训真正扩容提质

此次印发的规划明确提出进一步拓展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通道。

“有的人30岁、40岁已经是高级了,等他到50岁以后,他的职业不能进一步提升,往上发展要捅破这个‘天花板’,让他往特级、甚至更高的层级发展。”汤涛说。

在提升培训供给能力方面,汤涛表示,以前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低端培训较多,中端和高端培训较少,要鼓励更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企业参与更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中。

适应产业发展,高质量推动“产训结合”促进产业链和职业技能培训链的有效衔接,也是规划的一个亮点。

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哈增友介绍,规划首次提出了产训结合的理念和举措。“产训结合,就是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需要搞培训,核心要义就是要切实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十四五”期间,职业技能培训能否真正扩容提质,重在发挥好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提高院校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各类培训机构重在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各类公共实训基地基础支撑作用。

哈增友表示,部门要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导向,切实提高广大技能劳动者的待遇水平;广大劳动者要踏踏实实参与到职业技能培训中,努力钻研,掌握就业创业的真本领,端上勤劳创新致富的“金饭碗”。

解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解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组织部、人力资源保障部近日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是新建国以来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是人才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如何?如何打造一支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同时又具备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日前,人社部有关负责同志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据统计,到2009年底,我国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据预测,2015年和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近1900万人和32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

规模扩大 结构优化

记者:哪些人才是高技能人才?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如何?

负责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和高级职业资格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一是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截至2009年底,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二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制定了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特殊津贴制度的范围。三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企业行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开始得到发挥,一批高级技工学校、学院、高职院校紧贴市场需求,与企业密切合作,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四是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得到加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化鉴定、企业评价、院校资格认证等多元评价机制初步形成。五是高技能人才竞赛选拔机制逐步健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蓬勃开展,已成为加快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渠道。六是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加强。以首席、首席工人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开始建立,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工艺创新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发挥。七是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崇尚劳动、尊重技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记者:现有的高技能人才能否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目前,还有哪些工作有待突破和解决?

负责人:近年来,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才匮乏;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高技能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对加强高技能人才素质培养提出新要求。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具备高超技能、良好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将成为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需求主体。

经济发展对技能人员的需求日益强劲。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迫切需要提升技能劳动者队伍素质。二是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技能的人员。三是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技能人员。

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对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人口和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变化对就业形势产生深刻影响,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未来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每年实际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呈下降趋势。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将加快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转移。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多依赖人口素质和劳动者技能的提高。

高端带动整体推进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同时,全国将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00个左右技能工作室。

记者:我国为什么要制定一部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这一规划的现实背景是怎样的?

负责人: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指导调控作用和市场在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为基础,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为龙头,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用好用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贯彻实施这一规划,我们将坚持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市场调节与推动相结合的原则,二是产业政策与高技能人才开发政策相互协调的原则,三是高端带动与整体推动有机结合的原则,四是机制建设与能力建设并重的原则。

记者:这部规划提出了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哪些目标?

负责人:总体来说,我们的努力目标主要有三个基本方向。一是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明显提升。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15天,拥有特殊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50%。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30天,拥有特殊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

二是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统筹优质资源,建立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0年底前,全国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00个左右技能工作室。

三是高技能人才开发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培训机构及个人在职业培训和技能开发方面的权利、义务将得到明确和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同时,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和地位显著提高。

培养好技能人才 使用好技能人才

我国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二是完善公平公正、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构建有效激励、切实保障、合理流动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四是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氛围。五是形成多方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记者: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面临哪些主要任务?我国将在哪些方面找到突破口?

负责人:到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组织、各类行业和企业,结合生产和技术发展需求,大力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培训,积极探索职工在实践中学习和成才的有效途径。推动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同时,建设一批城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二是完善公平公正、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多元评价机制,进一步健业技能鉴定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规范鉴定程序,构建和完善体现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

三是构建有效激励、切实保障、合理流动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以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标,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保障的各项政策,建立有利于激发高技能人才岗位感和创新创造活力,实现高技能人才资源利用效率化、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

四是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氛围。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选拔和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典型,使劳动光荣、技能成才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全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五是形成多方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委统一,组织部门牵头,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

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为龙头,以加强、高级培训为重点,我国将通过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工作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大幅度提高,使用效能明显增强。重点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为龙头,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以、高级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到2020年底,全国新增350万名、100万名高级,使和高级总量达到100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围绕十大振兴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经济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依托具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城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0年底,全国建设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基本形成覆盖重点产业和中心城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同时,制定完善支持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制定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办法,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协商确定初次就业工资水平,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参照大专毕业生待遇确定。

二是以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为重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进一步加强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并能适应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要的职业培训制度,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得到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参加一次创业培训。

三是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拔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

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中的作用,和带动广大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为更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同时,按照世界技能组织的要求,积极组织我国选手参加技能大赛,推动我国技能人才走向世界。

四是以建设技能工作室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鼓励企业以岗位为基础,建立高技能人才多层次发展通道并给予相应待遇,实现职业发展。鼓励各级、行业、企业选拔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一批技能工作室。到2020年底,重点支持1000个左右技能工作室建设,基本形成覆盖重点行业、特色行业的技能传承与推广网络。

五是以完善流动配置机制为重点,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畅通高技能人才流动渠道,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人事、保险、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六是以完善制度和落实政策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奖励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地位。对为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同时,重视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

七是以强化技术支持为重点,夯实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有关立法,完善培训鉴定配套规章制度,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制定出台《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等法规,修订《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制定出台《技工院校管理办法》等规章。

修订《中华职业分类大典》,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建立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同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和专家队伍建设和管理。

八是切实加大投入,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健全、用人单位、和个人多渠道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各级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投入,确保高技能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并对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评选、表彰和教材开发等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记者: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我国将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来实施这一战略?

负责人: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各级委、要将贯彻实施本规划作为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推动,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全国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体系。

二是建立规划实施目标制度。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单位绩效评估、干部政绩(业绩)考核、相关经费划拨的重要依据,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和评估。建立高技能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测指标体系和报告制度。除不定期抽查各地执行情况外,2015年和2020年,还将分别开展两次大规模检查评估,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总结。 ;

技能人才是支撑什么的重要力量加强什么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技能人才是支撑制造、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技能人才是支撑制造、创造的重要力量。针对如何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制度,《意见》给出了详细部署。

高技能人才

在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上,《意见》鼓励各类企业结合实际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依托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等,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在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上,《意见》支持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同时,鼓励企业根据需要,建立高技能领才“揭榜领题”以及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制度。

在技能要素参与分配上,《意见》明确用人单位在聘的高技能人才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工资等方面,分别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企业可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特岗特酬,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

专家认为,《意见》从层面对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了体系性、纲领性的强化,标志着对于技术工人的培养、使用、奖励等的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框架已经形成。

以上内容参考:

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看看下面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必须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舆论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的设立优势,推进公司“高端领才引进工程”,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公司下属企业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能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习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习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化培训,为下一步“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人员的理论学习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后备干部到各类校、高校学习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有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能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人员管理办法,使企业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办法。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席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公司各类专家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2、制定实施首席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公司专家、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