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的压痛点 十二指肠溃疡疼在哪个部位?
怎样鉴别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统称为消化性溃疡。胃溃疡的发病率要少于十二指肠溃疡,两者溃疡发病的部位不同。胃溃疡好发于胃窦小弯部、胃角部,少数发于胃体部和胃底部;十二指肠溃疡绝大多数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以前壁为多。两者都会出现上腹部疼痛,不能够根据上腹部疼痛的部位,判断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有夜间痛,半夜或者凌晨出现胃痛;而胃溃疡多在餐后出现疼痛。两者都会出现并发症,比如溃疡深大造成穿孔;溃疡侵犯血管,引起上消化道出血。鉴别这两种溃疡,主要的方法是做胃镜检查。
十二指肠溃疡的压痛点 十二指肠溃疡疼在哪个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的压痛点 十二指肠溃疡疼在哪个部位?
腹部压痛点的位置描述?
腹部局部压痛:腹部炎症,如较轻的阑尾炎,胰腺炎。
腹部弥漫性压痛:腹膜炎等广泛性炎症。
胸壁压痛:胸膜炎,胸骨骨折等。
压痛的部位常提示相关腹腔器的病变。临床常见的压痛点和压痛部位有:阑尾点叉称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处,阑尾炎时此处有压痛;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
急性肝炎时,可在右季肋部、上腹部产生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可在中上腹部产生压痛;胰腺炎症,可在左侧腹部产生压痛;及附件的疾病,可在下腹部产生压痛等。
胸骨压痛
胸骨压痛是白血病的重要体征之一。除此还可见于恶性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但后两者较为少见。
白血病,又叫血癌,当人们患有白血病,特别是患有急性白血病时,胸骨压痛便成为重要的体征之一。据临床观察,多数病人胸骨压痛明显的部位在胸骨下部,即相当于第四、第五肋间的胸骨部。
医学家们认为,产生骨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骨髓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引起骨髓腔容积压力增高,以及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感觉神经而引起。从解剖学上看,胸骨板很薄,覆盖此部的皮肤也很薄,骨膜感觉神经也较丰富,所以,对触压很敏感,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压痛。
以上内容参考
这里图是有大致位置,在那个区域按压的时候,感觉有凹陷,按压部位有胀痛或酸疼,若有病变就会很疼。
腹部压痛点的位置描述?
腹部局部压痛:腹部炎症,如较轻的阑尾炎,胰腺炎。
腹部弥漫性压痛:腹膜炎等广泛性炎症。
胸壁压痛:胸膜炎,胸骨骨折等。
压痛的部位常提示相关腹腔器的病变。临床常见的压痛点和压痛部位有:阑尾点叉称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处,阑尾炎时此处有压痛;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
急性肝炎时,可在右季肋部、上腹部产生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可在中上腹部产生压痛;胰腺炎症,可在左侧腹部产生压痛;及附件的疾病,可在下腹部产生压痛等。
胸骨压痛
胸骨压痛是白血病的重要体征之一。除此还可见于恶性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但后两者较为少见。
白血病,又叫血癌,当人们患有白血病,特别是患有急性白血病时,胸骨压痛便成为重要的体征之一。据临床观察,多数病人胸骨压痛明显的部位在胸骨下部,即相当于第四、第五肋间的胸骨部。
医学家们认为,产生骨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骨髓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引起骨髓腔容积压力增高,以及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感觉神经而引起。从解剖学上看,胸骨板很薄,覆盖此部的皮肤也很薄,骨膜感觉神经也较丰富,所以,对触压很敏感,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压痛。
以上内容参考
半夜总饿醒是怎么回事
半夜总饿醒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跟随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学习一下吧。
该症状多是由于胃肠病变导致的,常见的为十二指肠溃疡,在夜间胃排空后胃酸导致的。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十二指肠黏膜层和肌层的缺损。在临床表现和物等方面虽与胃溃疡相似,但在发病情况,年龄、性别、发病机制等方面却有明显不同。
症状体征
1.典型表现 消化性溃疡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或消化不良。疼痛位于上腹部中线偏右,部位较为局限。患者常常将疼痛描述为“咬蚀样”(gnawing)或“饥饿样”。疼痛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可因进食食物或服用抗酸而缓解,常在餐后1~3h(饮食胃酸持续分泌3~4h,而食物完全从胃排空约2h)再发。患者常在凌晨1:00~3:00点于睡眠中疼醒,尤其是对那些睡前吃零食者。疼痛可向右季肋区或右背部放射,若无合并症很少发生放射性疼痛。持续的后背痛常预示后壁溃疡的穿透。溃疡病疼痛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周期性,即间隔数周到数月常可复发。加重期腹痛常每天发作,持续数周后缓解,直至下一次复发。发病多在秋末春初。由于进食常可缓解疼痛,十二指肠患者常喜欢吃零食,其体重常略高于正常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腹痛明显加剧并扩散至全腹部,常提示溃疡已经穿孔。常随之很快出现肠鸣音消失及大面积的反跳痛。同样,疼痛失去正常的节律而转变为持续性疼痛常提示穿透可能。某些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出现“口腔内涌水症状”(water-brash),即口腔内突然充满清亮、无色、无味的液体(如唾液)。这与胃食管反流导致的胃内容物流入口腔不同(胃内容物有色且有酸苦味),不应将两者混淆。胃食管反流症状如反酸、烧心等在溃疡病患者中并不少见,尤其见于那些合并不同程度胃排空障碍的患者。不过,烧心乃是胃食管反流的表现,而非十二指肠溃疡的表现。体格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在急性溃疡发作期,可出现上腹部轻压痛,压痛点常位于上腹正中偏右2.5cm或更多。检查潜血是必要的,如发现潜血,应进一步检查,不宜延迟。
2.非典型表现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非典型病例十分常见。事实上,“典型表现”仅见于少数病例,而非衡量的尺度。因此,单纯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来诊断或鉴别十二指肠溃疡并不可靠。许多患者没有明确的腹痛,或疼痛定位模糊。患者可完全没症状,或仅主诉“消化不良”或隐隐的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非常不特异,很大部分并非溃疡所致。不足1%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稍高比例的球后及空肠溃疡的发病与潜在的高胃酸分泌状态有关,例如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胃窦旷置综合征、系统性肥大细胞贮积症、粒细胞性白血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小肠切除术后。临床提示可能存在这种病变的表现有:腹泻、体重下降、胃内pH持续接近1.0。有明确的高胃酸表现而无其他症状时,还需测定空腹血清胃泌素及血钙辅助诊断。这些检查在临床实践中用得很少,且如果没有对胃酸分泌进行仔细研究,常很难作出解释。
饮食保健
十二指肠溃疡吃什么好?
1.宜食用质软、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体积大、坚硬、粗纤维多的食物,以减少对溃疡面的机械性。
2、选用含纤维少的瓜果、蔬菜,如嫩黄瓜、嫩茄子、嫩白菜叶、西红柿(去皮、籽)、冬瓜、胡萝卜和成熟的苹果、桃梨等。
十二指肠溃疡不要吃哪些食物?
1.避免能强烈胃液分泌的食物,如咖啡、浓茶、可可、巧克力、浓肉汤、鸡汤、过甜食物、酒精、地瓜等食物;各种香料及强烈调味品,如味精、芥末、胡椒、辣椒、茴香、花椒等也应加以控制。
2.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玉米面、高粱米等粗粮,干黄豆、茭白、竹笋、芹菜、藕、韭菜、黄豆芽等要加以限制。坚硬的食物,如腊肉、火腿、香肠、蚌肉、花生米不宜食用。
3.生葱、生蒜、生萝卜、洋葱、蒜苗等产气多的食物对溃疡病不利。
4、忌过甜、过咸、过热及生冷食物。
预防护理
1.戒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溃疡病发生率高2倍,吸烟影响溃疡愈合和可促进溃疡复发,其可能机制:
(1)吸烟可以促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多。
(2)吸烟可能抑制胰腺分泌HCO3-盐,从而削弱中和球部内酸性液体的能力。
(3)吸烟可影响幽门括约肌关闭功能而导致胆汁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吸烟可使胃排空延缓和影响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4)吸烟可影响胃十二指肠黏膜内前列腺素合成,减少黏液量和黏膜血流量,从而降低黏膜的防御功能。
2.饮食控制。酒、咖啡、浓茶、可口可乐等饮料能胃酸分泌增多,易诱发溃疡病。制低纤维素食物者比吃高纤维素者溃疡发病率高。有人认为多渣食物或许有促进表皮生长因子或前列腺素释放增多的作用。
3.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十二指肠溃疡。人在应激状态时,可能促进胃的分泌和运动功能增强,胃酸分泌增多和加速胃的排空,同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使胃十二指肠血管收缩,黏膜血流量下降,削弱了黏膜自身防御功能。
4.物。长期口服非甾体类抗炎约有10%~25%患者发生溃疡病,其中以胃溃疡更为多见。除物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直接作用外,主要是由于这类物抑制体内的环氧化酶活性使黏膜内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削弱了对黏膜的保护作用。原物是脂溶性的,能穿透上皮细胞膜破坏黏膜屏障。
以上是我为您整理,欢迎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
消化性溃疡的外科指标
诊断依据
(1)上腹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但无疼痛者亦不少。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常呈节律性和周期性,可被进食或服用抗酸剂缓解。这些特点在胃溃疡中不甚明显。胃或十二指肠后壁溃疡,特别是穿透性溃疡的疼痛可放射至背部。
(2)可有反酸、嗳气、烧心、上腹饱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但这些症状均缺乏特异性,并发出血时,可出现呕血和(或)黑粪。
(3)活动期溃疡患者多有上腹部局限性轻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压痛点略偏右。少数患者可因慢性失血或营养不良而有贫血。并发幽门梗阻者,可有胃蠕动波及振水音。溃疡穿孔时可有局限或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4)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十二指肠黏膜和取黏膜标本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查,对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良性溃疡、恶性溃疡鉴别诊断的准确性高。内镜检查应记录溃疡的部位、大小、数目等。内镜下溃疡可分为活动期(A1、A2)、愈合期(H1、H2)和瘢痕期(S1、S2)。胃溃疡均须在溃疡边缘多点标本送病理检查。溃疡合并出血时,急诊内镜检查可见活动性出血或近期出血的征象;合并幽门梗阻时,胃内有潴留物。
(5)X线钡餐检查多采用气钡双对比造影。消化性溃疡的X线征象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前者是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后者特异性有限。龛影是溃疡的直接征象;局部痉挛、激惹现象、球部畸形和局部压痛等是溃疡的间接征象。
(6)幽门螺杆菌检测:内镜检查时,在距幽门3~5cm处取胃窦黏膜标本作幽门螺杆菌检测。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对既往有多次溃疡复发或有出血史者,应复查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此时可选择作14C或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
(7)怀疑胃泌素瘤时,作血清胃泌素测定和胃液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时,做粪便隐血试验。
十二指肠溃疡
1.疼痛疼痛是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突出症状。至少90%的病例有疼痛表现。一些病人没有疼痛,然而感觉上腹不适。少数病人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所谓无症状性溃疡病。约有10%的病人,个提示溃疡病的征象是呕血、黑粪或二者兼有。极少数病人,溃疡病的首发症状是急性穿孔。
(1)疼痛的部位和放射: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位于剑突和脐之间,多在上腹部,靠近中线的任何一侧,通常是右侧。疼痛的范围往往非常局限,病人常可用一、二个手指明确指出疼痛区域,直径约在2~10cm之间。
一些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的疼痛部位可以不典型。有时疼痛的原发部位在右上腹而不在上腹部靠近中线处,这多见于球后十二指肠溃疡或累及肝、胰腺、胆囊或胃肝网膜的穿透性溃疡。偶尔,疼痛在背部中线T7~T12之间,而上腹部疼痛极为轻微或缺如。这一部位的疼痛常见于溃疡的向后穿透。个别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的疼痛位于脐部以下,在右下腹部。对于这样一个不寻常的疼痛部位的出现原因,现在还缺乏满意的解释,它可能是胃回肠反射增强伴回盲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的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可以自上腹中线向其他部位,如背部、肋缘和胸部放射。疼痛的放射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①的强度:增强时可以出现放射痛,常见的增强的原因是溃疡向纵深穿透和溃疡周围具有明显的炎性反应。
②病人的敏感性:病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时可以出现广泛的放射痛。
③溃疡与其他器官的接触和黏连:疼痛自上腹部向背部放射常常提示溃疡穿透到浆膜并和胰腺黏连。溃疡穿孔并与肝和胆囊黏连时,疼痛向右上腹部和背部放射。
(2)疼痛的性质和强度: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的疼痛性质和强度变化很大。病人的感受可以不是真正的疼痛,而是一种“压迫感”、“堵胀感”和“烧灼感”。有时病人的感觉很难和饥饿相鉴别。无并发症的病人即使感到疼痛,往往不是剧痛,而是“隐痛” 和“钝痛”。
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的疼痛性质和强度受一些因素的影响。溃疡的大小影响较小。和胃酸的水平也没有明确的关系。病人的痛阈和对疼痛的反应性这两个因素影响较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溃疡病疼痛的性质和强度。痛阈因人而异;对疼痛的反应性,不但人与人之间有很大别,即在同一病人,不同时间亦大不相同。浆膜受累是一个重要因素,溃疡穿透至浆膜时,疼痛剧烈而持久。并发症的发生常常改变溃疡病疼痛的性质和强度。例如,出血后疼痛常常缓解,急性穿孔时疼痛极为剧烈,发生梗阻时典型的空腹疼痛常常被上腹胀满感或痉挛性疼痛所取代。
(3)疼痛的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病疼痛的另一特征就是和进食有固定关系。疼痛往往发生在胃处于空虚状态时,即上午11:00时,下午16:00时左右,进餐后消失。因此,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发生于餐前。餐后疼痛消失是酸被食物缓冲的结果。夜间痛很常见,病人常常在凌晨1:00~2:00时因疼痛而醒来,稍进食物或服抗酸即可缓解。疼痛很少发生在清晨起床时。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的胃分泌一般在夜间,高峰在凌晨1:00~2:00时,其后胃分泌减少。在清晨6:00~7:00时达水平。这可能是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常见夜间痛,且常在夜间1:00~2:00时痛醒的原因。
如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在溃疡发作时失去其既往的疼痛节律则应视为一不良的征兆,它多表示溃疡向深部穿透累及浆膜。或具有并发症,如穿孔、梗阻的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病伴发慢性胃炎时,疼痛亦缺乏典型的节律特征。
(4)疼痛的周期性:这是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另一特征性表现。所谓周期性系指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症状逐天出现,持续数天、数周或数月而后缓解,缓解数月至数年后又行复发。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复发常常在春季和晚秋,整个冬季都在复发也并不少见。大多数病人在夏季感觉良好。对于这样一个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季节因素,现尚无合理的解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周期性特征与胃分泌水平没有肯定的关联。世界各个地区均有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发病,从而排除了气候因素的影响。除季节因素以外,其他常见的复发因素有疲劳、情绪紧张、焦虑、呼吸道感染、饮食失当、纵酒、应用致溃疡物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溃疡疼痛的发作在频度、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均有所增加;病人可以几乎每天都有明显的疼痛。这种周期性的消失多见于穿透性和梗阻性溃疡。然而也有一些病人,复发逐渐减少,程度逐渐减轻,疾病完全痊愈。
(5)疼痛的长期性:如上所述,十二指肠溃疡病具有反复发作和自然缓解的特点,因此疾病持续时间较长。多数病人就医时已有数月、数年,甚至20~30年以上的病史。
(6)疼痛的原因: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系胃内容中的盐酸引起。酸引起化学性炎症。从而降低了溃疡边缘和基底部神经末梢的痛阈。血管充血进一步使痛阈降低。在无并发症的溃疡病,疼痛属于真性内痛,疼痛感觉来自病变处,经内神经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动力异常、蠕动增强或胃内压增高都不是溃疡疼痛的原因,然而蠕动增强或肌肉痉挛可使疼痛加重。应用抗毒蕈碱物后疼痛消失不能归因于迷走神经的抑制或胃肠动力性的降低,而是由于胃排空延缓从而盐酸不能达到溃疡所致。
2.其他症状在多数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上述典型的溃疡疼痛是主要的症状。然而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还可出现一些其他症状。现择其重要者,简述如下
(1)反酸和泛口水:一些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可以反复反流上来大量不含有食物的酸性胃液,称为反酸。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还可有泛口水,即口中迅速涌出大量水样唾液,这是迷走神经活动度增强的表现。
(2)烧心:烧心,即胸骨后烧灼感,是溃疡病病人极为常见的症状。它的发生可能是酸性胃液反流至食管造成,也可能是反射性食管痉挛的结果。烧心时有时有酸性胃液反流至口腔。
(3)食欲和体重: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食欲通常良好,而且往往由于频繁进食以缓解疼痛,体重常常增加,然而发生慢性十二指肠梗阻时,体重可以减轻。
(4)结肠症状:不少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伴有肠易激综合征。这些病人可以表现为便秘和左下腹痛。疼痛呈持续性或绞痛性,排便后缓解。
(5)贫血症状: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有时因溃疡慢性失血而导致贫血和力弱。
无并发症的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体征贫乏,即使在活动期,体格检查亦可无阳性发现。常见的阳性体征是上腹部,特别是中线右侧有限局性轻压痛。在穿透性溃疡周围有较多的炎性反应时,压痛范围可能较大,甚至出现腹肌紧张,并且可以在上腹部触到具有压痛的包块。活动性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特别是伴有后壁封闭性穿孔(confinedperforation)病例,分别在胸椎10、11或12棘突的左侧和右侧出现压痛点(Boas压痛点),然而Bockus发现背部压痛点的位置往往较高,常在胸椎6~10之间。活动性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还可分别在左侧和右侧臀部出现压痛点(小野寺臀部压痛点)。相似部位的压痛点也可出现于上腹部的其他疾病,如胆囊疾病的急性发作,因此诊断意义较小。
典型的节律性、周期性上腹部疼痛是诊断溃疡病的重要依据,但要注意有10%以上的溃疡病人可无症状。此外,慢性胃炎病人虽有类似溃疡病的上腹疼痛症状但无溃疡。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至几周或几个月。症状易于复发的,十二指肠溃疡常无痛复发或发生合并症。缓解周期通常是几个月或几年,几乎经常长于发作痛的时间。然而在一些患者疼痛是更为侵袭性的,症状频繁和持续发作或发生并发症。溃疡疼痛性质的改变可能是产生合并症的信号。例如溃疡疼痛变成持续性,不再为食物或抗酸物所缓解,或放射至背部,可显示穿透(常向后穿透至胰腺)。
许多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没有溃疡症状。用内镜上消化道检查显示近半数的十二指肠复发溃疡是没有症状的。内镜检查亦显示在溃疡活动,症状缓解和溃疡愈合间缺乏良好的相互关系。没有溃疡疼痛并不能排除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是急性或慢性胃肠出血,胃出口梗阻或溃疡穿孔的潜在原因。
X线钡餐检查见十二指肠龛影可作为十二指肠溃疡诊断依据。内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活检胃窦黏膜组织可作HP检查。胃酸测定在诊断胃素瘤有意义,但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作用不大。
赶快治
十二指肠溃疡有哪些症状?
疼痛疼痛是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突出症状。至少90%的病例有疼痛表现。一些病人没有疼痛,然而感觉上腹不适。少数病人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所谓无症状性溃疡病。约有10%的病人,个提示溃疡病的征象是呕血、黑粪或二者兼有。极少数病人,溃疡病的首发症状是急性穿孔。
(1)疼痛的部位和放射: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位于剑突和脐之间,多在上腹部,靠近中线的任何一侧,通常是右侧。疼痛的范围往往非常局限,病人常可用一、二个手指明确指出疼痛区域,直径约在2~10cm之间。
一些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的疼痛部位可以不典型。有时疼痛的原发部位在右上腹而不在上腹部靠近中线处,这多见于球后十二指肠溃疡或累及肝、胰腺、胆囊或胃肝网膜的穿透性溃疡。偶尔,疼痛在背部中线T7~T12之间,而上腹部疼痛极为轻微或缺如。这一部位的疼痛常见于溃疡的向后穿透。个别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的疼痛位于脐部以下,在右下腹部。对于这样一个不寻常的疼痛部位的出现原因,现在还缺乏满意的解释,它可能是胃回肠反射增强伴回盲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的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典型症状是饥饿后上腹,特别是剑突下疼痛。胃溃疡的治疗要看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没有感染只用抑酸,调节胃动力。有感染要加抗幽门螺杆菌的。有消化道溃疡一定要规范治疗,不然会有穿孔的危险。治疗期间软食,不能吃过辣,过甜,过酸的东西。治疗好了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行了。按时吃饭。
十二指肠溃疡的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反酸、烧心、打嗝、嗳气、消化不良等。比较有特征的临床症状为空腹痛,但并不具有特异性,需注意与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相鉴别。在急性溃疡发作期,可出现上腹部轻压痛,压痛点常位于上腹正中偏右2.5cm或更多。检查潜血是必要的,如发现潜血,应进一步检查,不宜延迟。
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食后2~4小时又痛,进餐后可缓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