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唐诗宋词 经典唐诗宋词名句
经典的三首宋词原文与鉴赏
【 #诗词鉴赏# 导语】宋词是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下面 考 网就给大家分享下经典的三首宋词原文与鉴赏,欢迎阅读!
经典唐诗宋词 经典唐诗宋词名句
经典唐诗宋词 经典唐诗宋词名句
【篇一】经典的三首宋词原文与鉴赏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
阳关常恨不堪闻。
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
一江离恨恰平分。
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鉴赏:
首二句回忆昔日送别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长江边上的浮玉亭,是词人经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时节,他曾多次到此送友远行。饯宴在绿树繁茂、浓荫蔽日的亭子里举行。词人不停地举起酒杯,向挚友频频劝酒,殷殷话别,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绪不宁,为离别在即而不胜感伤。“阳关”句即描写这种恨别之情。“阳关”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代称,亦名《渭城曲》。此诗将人类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谊,写得十分真挚感人,因此,它在当时就被谱上乐曲,作为“送别曲”、“友谊歌”而广为传唱,世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词人这里说“阳关常恨”,是因为别时与友唱阳关,唱罢阳关别故人,而他经常与友分别,故谓“常恨”;正因“常恨”,故再听到阳关唱起,就“不堪闻”了。“不堪”,意为禁不起。词的四五句写词人远行时的情景。陆游这次离开京口赴南昌任职,正是冷落清秋节。从前于春残花尽时与人分别,对方是行人,自己已觉伤心;今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自己是行人,将别故人而远去,其悲伤之情当然要倍增于过去了。因此,此时此刻,词人的离别之恨和远行之悲,充盈胸臆,溢于颜面。
下片仍写离情。饯宴将止,别离在即。居人和游子依依惜别,互相慰藉,想到别后天各一方,音讯难达,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泪下。“清泪”二句,生动地表现了居人和游子之间真诚而又深厚的友谊。下面“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语颇隽永,意蕴深邃。离愁别恨是十分抽象的东西,难以言状。在古典诗词中,虽然以江水之无穷喻愁情之不尽的不计其数,但写得耐人寻味的佳句却殊鲜见。陆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谓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居人),一半给我(游子)。如此描写,就把离恨的深重具体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离恨的轻重,体会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词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别具。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居人也可将我留住,这该有很好的事,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幻想,表达了词人希冀与友人长在一离的良愿,也反映了词人与挚友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痛苦。
【篇二】经典的三首宋词原文与鉴赏
《梅花引·荆溪阻雪》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鉴赏:
荆溪(在今江苏南部)是作者蒋捷的家乡,可谓词人行踪的一个见证。他曾多次经此乘舟外行或归家,而这首《梅花引》正是他在途中为雪困,孤寂无聊之际,心有所感而写成的词作,以表达当时的惆怅情怀。词中以悠扬的节奏、活泼的笔调,在冷清的画面上,织进了热烈的回忆和洒脱的情趣;在淡淡的哀愁中,展示了一个清妍潇洒的艺术境界。它即兴抒情,旋律自由又富于幻想,吟诵起来,给人的感受,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随想曲。清代词评家刘熙载对此词推崇备至,曾称之为“长短句之长城”。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这几句,承上文,写身留,描绘了孤舟中的冷清。在笔法上,从前面的虚笔侧写,转为实笔正写。作者发挥了炼字的功夫,通过“拍”字、“舞”字,写出了寒风吹袭下,舱帘掀打和灯焰闪烁的动态,突出了一个“冷”字;又用“对”字、“闲”字,刻划了他对着缄默的身影孤寂地的静态,突出了一个“孤”字。在这一动一静之中,渲染了冷清的气氛。又用“冷清清”一句,予以点破,兼指环境和心境。人们在孤寂的时候,往往会自然地怀念起旧日的朋友。正是这种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因而逗引出“忆旧游”的思绪。
【篇三】经典的三首宋词原文与鉴赏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写的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名篇佳作,这首小令,寥寥数语,却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造诣。
这首词是李清照出嫁之前的早期作品之一,描写了女词人的闺中生活。词意与唐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唐韩偓《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二诗相似。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揭示了女词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内容曲折含蓄,语言清新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起首之句写景,“昨夜雨疏风骤”,雨点稀疏而风声急促,当此芳春,花开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词人或许正是担忧惋惜风雨中的花儿,所以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自然也睡得浓了,这正是第二句话的背景所在。第二句写人:“浓睡不消残酒”,“浓睡”和“残酒”二词搭桥,写了词人昨夜酒醉之后陷入沉睡的,点出了自夜至昼的时间变化,睡得香甜而残醉未消,表现了词人此时的慵懒惺忪,可以窥见闺阁女儿的娇俏之态,虽然此时她的头脑并不十分清醒,但昨夜之事却萦绕心间,并未遗忘。
后面的一句是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了自己与侍女的一番对话,这个转折精妙灵动,词人想必是不忍亲见残花狼藉,落红满地的景象,又实在关切,只好去询问侍女,一个试字,表露了她这种矛盾的心理。“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之后,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是不相称的,词人问得多情急切,侍女却答得非常淡漠,似乎并不当回事,因答语的漫不经心,才逼出了词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斜光到晓穿朱户。?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杨敏如语)词人并不想海棠凋零,但又觉得花儿必定无法抵御住昨夜的风雨,对侍女的回答十分怀疑,觉得她粗心大意,没有认真观察。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风雨过后,绿叶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而花朵却凋零残败。绿肥红瘦四字用了写人之词来写叶子和花,色彩浓艳,对比强烈,给读者以鲜明醒目的印象。这一句并非写实,而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红花绽放的春季即将逝去,绿叶成荫的夏季即将到来,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或许她并不是仅仅在写春季花事,而是以花自喻,睹物伤怀,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对未来的命运充满怀疑和忧虑,在古代,女性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人生,命运系于他人之手,正如花朵一般柔弱无力,难耐风吹雨打,令人心生怜惜,历朝历代的闺阁少女读后或许都心有戚戚焉。
李清照的这首小词,寥寥数语,意蕴却非常丰富;言语清新自然、精巧灵动,显示了女词人杰出的艺术功力;在短幅中潜藏无数曲折,传神有致;在韵律中抑扬声调,传情而动听。词意隽永,回味无穷,堪称易安词中的佳作。
唐诗宋词为何值得反复阅读?
罗幕“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词的起笔就很不落俗。既没有描绘雪景,又没有直叙受阻,而是幻想出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白鸥栖息水滨,形象飘逸,出现在荆溪泊舟的背景中,显得十分和谐。这里借助白鸥,构思已属新颖,而它的问法,尤为巧妙。它将孤舟主人的停泊究竟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这个问题,极其简明地用“是身留,是心留”来概括。步先作一个选择式的询问,第二步紧接着又用“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来反问。似乎它已经看出苗头,但仍避免作出判断。这种表现方法,较之作者在《喜迁莺·金村阻风》中,“风涛如此,被闲鸥诮我,君行良苦”的写法,虽然同样都借助了白鸥,却显得更俏皮而又有迂回之趣。这样,一起笔就用空灵的笔墨,虚笔侧写,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时而写“身留”,时而写心未留──提供了线索。轻寒,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星。唐诗宋词,它就是中华文学本身。董卿在朗读者中说到,值得反复阅读的还是只有唐诗宋词,因为它经典。不同的年龄阶段,读唐诗宋词会有不同的感悟。“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你说它简单吗,耳熟能详的一句诗,启蒙儿童都会背,但是我们可以写的出这样的经典吗?不能。任何一种文体都是用汉字表达,只要它有了节奏感、有了押韵、有了高低起伏,其实就是我们的诗。
的文史哲不分家,史就是文学史,文学史就是诗歌史。我们读到古人辉煌的作品,自然就会发现时代的映射,历史的足迹。不读历史,难以理解诗歌史,不懂诗歌史,也难以理解诗人的作品。
所以诗歌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全面的,是对枯燥的历史记录的情感补充。我们有了史书,知道了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有了诗歌,就会还原当时的情境。二者相辅相成,让历史活生生地再现于我们面前。
唐诗宋词经典元曲
10、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元·王恽)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8、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尔。知我者,二三子。(宋·辛弃疾)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司空图)
2、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杜甫)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
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
6、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清·顾贞观)
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郑风·风雨)
9、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
唐诗宋词属于经典吗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唐诗宋词不属于经典。
槛菊愁烟兰泣露,因为,真正的传统文化经典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吟诗作对,而是治国平天下的典籍,这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基所在。过去人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全系于此,未来我们复兴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文明也全系于此。
而唐诗宋词只是文人消遣,并不是治国大道。
供参考。
唐诗宋词中有经典的诗词广泛流传后世,被称为经典佳作,录入小学、中学及大学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的篇章。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经典的唐诗宋词是在广义范围内指流传后世的无法被超越的优美佳作。
有没有什么经典传唱,意味无穷的唐诗宋词?介绍给我,并且要很详细的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分别是三首词/。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弃疾的《青玉案》三首词中的三句话。(PS:详细请见下。)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在“一叶”的飘零中觉察到秋的到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仿佛看到了秋后的冬以及紧接着的烂漫的春。
第二境重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种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牺牲其一生之福祉”。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鲜花如潮,就在这样的情景千百度地寻觅,可怎么也找不到,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却发现佳人就在灯火阑珊处。换言之,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辛万苦,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入真理之长河中,这是何等的欣慰 。
蝶恋花
【宋】晏殊
明月不谙离恨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yu虞美人 李煜
五十六个字的经典宋词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虞美人(李煜写的)
燕子双飞去。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玉楼春·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苏轼【石苍舒醉墨堂 】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