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饭”与“八本堂”之思

——《曾国藩挺经》(家范篇)(七)

“八宝饭”与“八本堂”之思——《曾国藩挺经》(家范篇)“八宝饭”与“八本堂”之思——《曾国藩挺经》(家范篇)


“八宝饭”与“八本堂”之思——《曾国藩挺经》(家范篇)


曾国藩言:唯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这八个字也被称为“八宝饭”。

曾国藩又言: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晚起为本,做官以不贪财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本也被称为“八本堂”。

现在来看这“八宝饭”和“八本堂”依然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读书明理,诗韵人生。 通过不断读书,感悟着“上善若水”、“君子不器”、“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历史经典,提升人生智慧;理解着交通策略、发展动向、先进理念,锤炼专业技能;改善着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塑造生命幸福;背读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愉悦着那不知所措的烦躁心境。

(2)孝亲尊祖,和睦邻里。 终身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辛苦的生养之恩,尊拜先辈诚朴的传承之恩,崇敬老师谆谆的教导之恩;现代高楼大厦那砖墙灰壁不应成为我们和邻里沟通的障碍,因为邻里也是的亲人,“远亲不如近邻”,怀有一种“出门见喜”的心态,和睦邻里关系。

(3)早睡早起,勤劳自力。 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不熬夜不懒床,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即使事情再多,一次只能穿一根线,到了该上床睡觉的时间也需要轻轻放下明早再说;积极主动做家务,做饭、刷碗、扫地、洗衣,买菜等,通过劳动和谐家庭关系、保持一颗不怠惰的心。

(4)戒怒戒妄,敬民不贪。 遇到问题要“四戒”,即戒急、戒怒、戒妄、戒嗔,就是不要急躁、不要恼怒、不说狂话、不怪别人,当遇到急、怒、妄、嗔的时,要通过想象力、意识等做出正确的回应,避免造成对别人、对自己的伤害;真心诚意做事,尊重身边每一位普通人,大家共谋共进;不贪心、不吝啬,扎扎实实迈好每一步,不把物质追求作为长久的奋斗目标,让自己一直向正确的方向迈进!

对于“八宝饭”和“八本堂”,我们也需时常翻看和记诵,及时提醒一下自己。

《曾国藩日记》:读书之道

曾国藩在这篇日记里说到了他自以为豪的“八本论”,为此他还把自己的居所改名为“八本堂”。

在这“八本论”中提到了“读书以训诂为本”,训诂是什么意思呢?古人把用通俗的话去解释词义叫训,把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语或用较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叫诂。训诂的意思就是用自己的话能把读到的书简洁的说出来。只有能把书中的内容和意思简单的说出来,这本书你才真正的读懂了,这本书的思想才真的属于你。

一直以来在寻找一个阅读的标准,怎么样才算是读好了,读懂了。没想到曾国藩那么早就已经思考到啦!果然在迷茫的时候读书总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如今我们遇到的问题,在阅读中看看别人是怎么解决的,是否符合自己,有哪些优缺点。只有读懂了书让其成为自己的养料才能活学活用,而不是生搬硬套。

所以每当我们读完一本书时,可以用自己的话简洁的写下这本书的内容和思想,作为自己的读后感。一方面检查自己是否读懂了,一方面加深映像,保存下来作为素材积累。

以后再看到这本书时不至于毫无映像,需要用到这样的素材时也能随手拈来,岂不美哉!

【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五——“曾氏八本”

《曾国藩日记》中,在同治六年二月初九这一天,这样记到:“接腊月廿五日家信,知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钱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浩费如此,深为骇叹!余生平以起屋买田为仕宦之,誓不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颜见人!平日所说之话全不践言,可羞孰甚!屋既如此,以后诸事,不问可知。大官之家子弟,无不骄奢逸者,忧灼曷已!”

短短百多字的一则日记,竟然一连串地使用了“深为骇叹”、“何颜见人”、“可羞孰甚”、“忧灼曷已”等强烈表达不满和忧虑的词句。

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讲,用得着这样子吗?无非是修缮、装饰一下老家的房子,也就花了7000串钱。在当时,这些钱约在5000两银子左右。曾国藩年奉虽不高,大致150两银子,可是他的养廉银高达18000两,这还不算陋规等灰色收入。即使这样,拿出不到三分之一的年收入搞搞装修,还说得过去。

可在曾国藩看来,我一辈子对当官之人买地盖房子一事深恶痛绝,家里的兄侄却还是这么做,这不是打我脸吗?再说,由此而开启家人子孙诸事的风气,这个头,开得实在是不好!

到这儿,我们应该理解,因为曾国藩不是常人,他是一位讲求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理学大家,他的修身就是从一点一滴、日用平常做起。

曾国藩提及的老家这所房子富厚堂,原来叫八本堂,出自曾国藩的“八本”家训。

“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

这“八本”讲的是,读书,首先端正学习态度,要学深、学透、学懂、弄通。

诗文创作,不单是表情达意,还要讲究起承转合,平仄押韵,读来琅琅上口,体现出诗文格律之美。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给予满足,奉养、赡养,更要让父母开心、高兴,精神愉悦,用当下的一句话,叫“康养乐活”。孔子早在《论语》里就这样讲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敬父母,既要“养”,更要“敬”。

养身要戒恼怒,不发火,不冲动,不暴躁,不“路怒”,说话不气自己,也不怼别人。总之,不带着情绪处理问题,就有助于解决问题,不把事办砸。

为人处世,诚信为本,不说大话、话、空话,不,不吹牛皮,不自以为是。要向孔夫子学习,“子绝四:意、必、固、我。”

不晏起,就是早起床,不赖床,不睡回笼觉,珍惜早晨的大好时光,活动筋骨,梳理思路,思考问题。在曾国藩日课十二条中,第三条就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做官不要钱,曾国藩曾经为此立誓,“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不仅他这么做,在他的战友中,更是出现了以“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三不要”著称的彭玉麟等同道中人,形成晚清官场上的一小股清流。

行军不扰民,这是曾国藩在湘军创建之初确立的一条建军思想。以有别于当时的八旗兵、绿营兵,乃至太平军、捻军。客观讲,湘军初始执行的较好,中期还算可以,后来就完全不行了,忘了初心,有违初衷。

按曾国藩的话说:“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宝’,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这就是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的实践心得和经验总结,也是很好的家训家规,值得我们闲暇时阅读、品味和借鉴。

八本堂的出处

《曾国藩全集·家书》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谕纪泽、纪鸿》: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不晏⑤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曾国藩八本是什么

曾国藩说:思凡事皆有至浅至要之道,不可须臾离者,因欲名其堂曰“八本堂。分别为:

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之不扰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