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泥鳅养殖场(广东泥鳅养殖场)
本文目录一览:
- 1、泥鳅养殖场怎么建造
- 2、养泥鳅黄鳝要具备什么条件
- 3、黑龙江哪有养泥鳅鱼的
- 4、泥鳅养殖场地怎样建设?
泥鳅养殖场怎么建造
泥鳅的养殖场是大规模养殖泥鳅的场所,你知道怎样去建设泥鳅养殖场吗,有什么好的技术和方法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泥鳅养殖场地建设,希望对你有帮助。
鹤岗泥鳅养殖场(广东泥鳅养殖场)
鹤岗泥鳅养殖场(广东泥鳅养殖场)
泥鳅养殖场地的建设方法
1、养殖场的正确选址
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因为泥鳅也是一种鱼,是鱼就离不开水,所以,必须得有干净无污染的水源才能养殖泥鳅。其次,要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仅仅选择好了场地还不够,在建设养殖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周全,现在,我们就看看养殖场的布局。
2、养殖场总体布局
泥鳅养殖场肯定是以池塘为主体,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但以东西长,南北短为,这样的池塘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有利于泥鳅的生长。池塘的两侧分别为进水渠和排水渠,这样池塘沿着两边的渠道依次排列,形成了并联的结构,并联的目的是为了单独管理,如果一个池塘的水质不好,不会影响到别的池塘。在每一个池塘中间和池塘与渠道之间,留出行走的道路,用来作为日常管理的通道。在泥鳅养殖场建设中,还要留出晾水池的位置。在泥鳅的管理中,水温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使用与池塘水温一致的水,这也是需要一个晾水池的原因。到此为止,养殖场的主体已经完成,但是,咱们还需要有单独的管理区。管理区一般设定在池塘的一侧,的办公室,饲料车间及饲料仓库都安置在这里,管理区中除了常规的设施,还需要加盖一座暂养池,同很多的鱼类一样,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鱼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养殖场建设好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沿着场子的周围,要用围网严严实实地围起来,使用围网的目的是防止小猫小狗等动物进入养殖场,给养殖场造成污染和危害。
到此为止,整个养殖场的布局您就看明白了吧,接下来,咱们具体讲讲养殖池塘的建设要求。刚才我们说过,池塘的长和宽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面自行设计,不过长长于100米,宽不要超过80米,因为面积太大了不利于管理。泥鳅养殖池对深度是有严格要求的,池塘的深度1到1.2米最为适宜。
泥鳅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潜逃性。由于它体型小巧,只要有小小的缝隙,它便能钻出去。如果池塘有漏洞,泥鳅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乾乾净净。所以啊,在给泥鳅建池塘的时候,这一点,需要特别的注意。
①处理池塘的底部: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实实。
②处理池塘的边缘:沿着池塘的边缘挖出近 1米深的沟,然后把厚实的塑料布从沟底一直铺到地面,塑料布的介面也得连线紧密。将塑料布沿着池子的边缘铺满之后,用挖出的土将塑料布压实,这样塑料布就和池塘连成了一体。塑料布的上端,每隔1米左右用木桩固定,保证塑料布不被大风刮开。
③处理池塘的进、出水口:因为现在的PVC管道造价比较便宜,所以养殖场可以考虑用PVC管道作为池塘的进水管道,它的一端出自蓄水池边的提水装置,另一端直接通道池塘的一边。
池塘的出水口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我们希望抽出去的水是池塘的底层水,池塘的底层水有泥鳅的粪便污染,剩余的饲料污染,所以水质较,换水时,就是要把这层水质比较的水排出去。咱们来看一个巧妙的出水口设计:这个出水口有里外两个套管组成,外面的大套管,也就是这个白色的管子,上头可以伸出水面;下头,也就是位于池塘底部的位置,有一圈缝隙,用来排出底层水,这一圈缝隙都很小,因此泥鳅是逃不出去的。白色的套管里边是一个略细的塑料管,放水的时候,将它抽出来,水就从缝隙中流了出去,不放水的时候,就将它放下去,堵住排水的缝隙,起到了开关的作用。仅仅是这两个套管还不够,为了对付顽皮的泥鳅,还要加一层筛网,这个方形的细筛网深深的插到池塘里,泥鳅想要穿过这几条封锁线,就不那么容易了。
泥鳅的人工繁育
1、泥鳅人工繁育的时间和方式:春季来临,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泥鳅的人工繁育采取的是创造自然环境,让其自然受精的繁殖方式。人工繁殖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选择好亲鳅,二是造一个合适的繁殖池,三是孵化时的科学管理。
2、选择健壮的亲鳅:用于繁殖的亲鳅可从沟塘捕捞,也可以到集贸市场上选购。亲鳅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长10厘米以上的二龄泥鳅,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 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期的雌泥鳅肚大腹圆,整个腹部膨胀的颜色发白,有光泽,用手轻压感觉柔软,器突出。
3、繁育池的准备:繁育池可因地制宜建造,一般选择在进排水方便、靠近养殖场的地方,可用砖临时垒个池子,然后铺上干净的塑料布,也可采用长方形不锈钢铁箱为繁育池,面积根据孵化数量而定。池子的深度在1米至1米五左右,不可以太深。繁育池在使用之前要打扫干净,用清水将池壁和池底都刷干净。繁育池使用前三天注入新水,水深不超过50厘米,为了提高孵化的成活率,新水晾晒三天之后才可以放入亲鱼,放鱼前需要测量水温,合适的水温是18摄氏度到30摄氏度。水温稳定之后,在池塘边上采集自然生长的水草,把水草用清水冲洗干净,仔细检查水草,去除水草上附生的小虫子等等,然后将水草放入繁育池,这样就为泥鳅的自然交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个繁育池中一般放入两条雄泥鳅,一条雌泥鳅。泥鳅一般在傍晚或清晨产卵,所以养殖人员要勤于观察,等到雌鳅排出卵后,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因受精卵粘附性,容易从水草上脱落而被泥鳅吞食掉,所以等受精卵形成后,就要把亲鳅从繁育池中捞出。
4、鳅苗的孵化和饲养:水温在18摄氏度到25摄氏度的情况下,3天即可孵出鳅苗。刚刚孵化出的鳅苗长度大约5毫米,由逐渐变成黑色,3天后开始主动摄食。从第3天到第8天,可以用煮熟的鸡蛋黄投喂,每隔三至5小时投喂一次,投喂量不宜太大,以1小时内吃完为度。鳅苗繁育的时间是4到5月份,这时河水或湖水逐渐变绿,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为鳅苗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饵料。泥鳅喜欢动物性饵料,因而,从第5天开始,就要加喂洄水等有营养的饵料。洄水是指的是自然界中湖泊、坑塘里富含大量草履虫的水体。因为草履虫大量繁殖时,在水层中呈灰白色云雾状成群漂动回荡,所以称之为“洄水”。打捞鱼虫之后,用200目筛网过滤,过滤后这些极小的浮游生物是鳅苗最喜爱的饲料。孵化后10天左右,泥鳅渐渐长大,可以摄食更大一些的鱼虫,所以饲喂的饵料从200目筛的洄水,逐渐增大到100目筛,80目筛的鱼虫。随着鳅苗摄食量的增加,随时调整饲喂的次数,到30天为止,调整为每天投喂两次,早晨一次,傍晚一次。泥鳅的生长速度很快,孵化后30天,就能长到3厘米左右,如果是规模化养殖,这时便可以给它经过碾碎泡制的配合饲料了。由于鳅苗采用的是静水养殖法,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2次,要使用经过晾晒的水,与繁育池里水温不超过1-2℃。
?
泥鳅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鱼类,泥鳅的养殖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水产养殖项目,在养殖过程当中,泥鳅养殖场所的建造特别关键,我们要进行合理的建造,那么,泥鳅养殖场怎么建造?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泥鳅养殖基地建设方案。 一、泥鳅池的选址 1、交通:交通对于泥鳅的养殖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交通方便的地方,进苗、购买饲料、出售泥鳅等都很便利,不受季节天气的影响。 2、用电:泥鳅池一般要选在电压较为稳定的地方,这对养殖过程中换水的快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各地农村大多已经进行农网改造,但也还有一些地区由于变压器容量小、线路老化等原因,在用电髙峰无法启动水泵抽水,这很容易给泥鳅养殖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初次养鳅的朋友在选择养殖场地时一定要引起重视。 3、水源:水源是否充足决定着泥鳅养殖密度的髙低,因此泥鳅池一般都建造在离江河、湖泊较近的地方,但是水源一定不能受到较重的污染(能够适合鱼类生存)。如果你当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地下水,也可以用井水养殖,效果几乎是一样的。 4、土质:土质以黑土、黄土等较黏的土质为好,沙土保水性能,不要选用。 5、地势:地势要稍高,排水方便,而且在夏季洪水季节要不被淹没。 二、泥鳅塘的建造 1、时间:北方地区建造泥鳅塘一般在冬季建造比较合适,冬季建造的泥鳅塘经过下个冬天的冰冻,土质慢慢疏松,对于第二年养殖过程中的保水有较大的作用,当然其他季节也可以,只是要注意渗水的问题。 2、开挖:对于原来田埂较为矮小的稻田或者是在平地新建养鳅池塘,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小型的推土机或挖掘机进行开挖池塘。在开挖之前,能用旋耕机把地耙一遍,然后再开挖,这样,泥土松软,对保水同样有利。对于稻田田埂已经比较牢实的,也可以采用人工将田埂适当加高加宽即可。 3、池的深度:建成后的泥鳅池深度一般保持在1米左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太深,太深了,开挖的费用也较高。 4、埂(坝)宽度及防渗漏处理:一般保持在1-2米即可(具体根据当地土质确定>,只要能够蓄水在70厘米左右且渗水较慢即可。部分稻田有野生龙虾打洞,容易导致田埂漏水。有的地区土壤含沙较多,防渗效果不佳。对于这样的稻田,可以在度边覆盖土工膜,以防止出现塘水渗漏。一般每平方米130克规格的土工膜价格大约为3元,处理1条100米长的田埂大约需要花费600元,但一般可以使用3年。如果有条件,能将田埂用砖或混凝土进行防渗漏处理当然更好,只是这样一次性的投入就要大一些。- 5、池塘的大小:养鳅池塘一般以长70~120米,宽8~15米,面积1~3亩为宜。如果宽度过宽,投料等管理不是很方便;如果长度过长,换水很难达到比较。池塘当然也不要太小,那样管理起来也有些麻烦。 三、相关材料的准备 1、竹竿和铁丝:竹竿一般买6米长左右的即可,每根竹竿截成4节,每节1.5米,最上面的一节因为较细,所以不能用,其余3节可以用。在养殖泥鳅池毎3?5米就要用到一节竹竿,这样,就可以算出竹竿的购买量。支撑网布用水泥棒也可以,一般6?10米用一根水泥棒。可以向预制构件厂定购水泥棒,长度大约为1.5米(就是很多葡萄种植户用于搭架的那种)。此外还要准备适量的细钢丝绳或铁丝,其长度能够绕稻田1周即可,用于把每根竹竿或水泥棒连接起来,便于固定网布的一侧。 2、网布:网布主要用于防止泥揪在田埂四周打洞和外逃。为了保证网布的使用寿命和确保泥鳅不外逃,购买网布一定要选择质量较好的聚乙烯网布,网目的大小应根据所放的泥鳅苗而定(一般10~20目的网布均可)。质量较好的网布在日晒雨淋的露天场地可以使用3年以上,但质量的网布有的不到1年就老化变脆,容易造成养殖的泥鳅逃逸。网布的宽度(高度)以1.5米左右为宜。由于池水的深度可能在70厘米左右,加上泥下要埋入约50厘米,所以绝不能使用宽度仅为1.2米的网布代替。网布的长度视泥鳅池的周长而定。一般情况下若泥鳅池的周长为100米,购买布网时多买几米,因为网布在埋设时不一定能够做到完全拉直,这样就有可能增加网布的用量。 四、相关设施的设置 1、埋网:在放苗前1个月,就要把网埋在池塘里,埋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养殖泥鳅的成与败,可以说,它与泥鳅的养殖同样重要,埋得不好,会造成泥鳅大量逃跑。埋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埋网之前,池塘中不能有水,如果有水,网就埋不结实,但也不能太干,若太干,硬泥块在填埋时容易把网布戳破。 ②埋网沟要用人工挖,所挖的泥土不能放在池塘埂上,要放在池子中,以方便埋网时的回填。埋网沟要在距离池埂底部20厘米左右的地方开挖,如果距离池埂太近,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雨水的冲刷,埂上的泥土难免不出现塌陷,这些塌陷的泥土容易把围泥压垮,造成泥鳅逃跑。埋网沟的深度一般以30厘米为宜,这主要是根据泥鳅的好动性设计的,如果埋得太浅,泥鳅容易把埋网的泥扫开,造成泥鳅从网底逃跑;埋得太深,上面的防逃高度就很难保证。在挖到池子四个角的时候,要把沟挖成弧形的而不能顺池埂挖成直角,以免在四角埋网时出现皱褶。 ③埋网沟挖好后,要立即进行埋网,以免泥土变干不利于填埋。网布与池底形成一个“」”形,这样能有效地预防泥鳅逃跑。埋网时,一定要把网拉紧拉直,千万不要让网起皱打兜,否则在养殖过程中,泥鳅容易在皱褶处聚集,时间长了容易把网“拱”破。 2、打桩:网捕埋好后,应在网布靠池埂一侧进行打粧(使用竹竿、杂木棒、水泥棒均可)。若使用竹竿或木棒的,可以将其一端削尖,然后使用锤子将其打入泥内即可(打入泥内的长度约30厘米),每隔3~5米打1个桩;若是使用水泥棒作为支撑的,可以在网外每隔6~10米用铲或锄挖1个坑(坑深30厘米左右),然后放入水泥棒并回填踏实。无论使用哪种材料打桩,都应尽量保证每根桩达到直立,以确保网布能够绷直。 3、拉线及绷网:桩打好后,应使用铁丝或细钢丝绳(铁丝或细钢丝绳的直径大约为3~5毫米即可)从桩的中上部将毎个桩连接起来。铁丝或钢丝绳的高度以略高于网布为宜。连接线拉好并固定到每1个桩上后,应将网布的一侧使用细铁丝或尼龙线捆扎到拉线上(每50厘米左右捆扎一下)。捆扎的时候应注意:部分地方网布边缘离铁丝的距离稍大,只要略微拉紧即可,不要把网布硬拉到拉线上,以防把网布撕破。捆扎好网布后,池塘围网的主要工作也就算基本完成了。 4、安装进排水管:泥鳅池塘的排水管道一般由1个弯头和2节排水管组成。排水管道的一般为大小100~160毫米,一节排水管的长度大约是池塘埂的宽度,挖开塘埂把其埋在略低于池塘底部的位置,在埋好管道的池内一端套上一个同规格的弯头/并用胶水粘好固定,使弯头口向上。在弯头口再插上一段长度约70厘米的同规格水管(不用抹胶),这样泥鳅池塘的排水管道就算安装完成。以后在养殖中,若池塘需要排水,把池塘内弯头上的那节水管抽掉即可。下雨或往池塘加水时,若池塘水位高于池塘内的水管,池塘水便可以通过排水管道流出,完全不必要担心池塘水满漫塘引起泥鳅逃跑。为了增大池塘围网的安全系数,防止万一出现网布破口造成泥鳅逃跑,也可以在排水管处再用小块网布进行围拦,这样即使有个别泥鳅侥幸逃出围网,也不可能逃跑到池塘外。养殖者在平时管理中,若发现有逃跑到围网外的泥鳅,可以使用捞网等将其榜起放回到围网中。由于泥鳅喜憨在进水口附近蹿跳,所以我们在安置池塘的进水管时,应让冲到离池边围网1米以上的位置,以免泥鳅在网布边聚集蹿跳造成头部擦伤。有的养殖户在出水管的下面放置了一小块木板,使抽水入塘时水花四溅,既增加了池水的溶氧,又可以有效地防止泥献在抽水时过度聚集,这一做法值得大家借鉴。 5、其他附属设施 ①打井:如果泥鳅池塘附近没有可靠的水源,则应考虑在塘边打井。在平原地区地下水一般都比较丰富,用直径40厘米左右的水泥管往下打几米即可有比较丰富的水源,放入水泵就可以连续不断地抽水,而且花费一般也就几百元。对于山区、?陵地区,若要依靠井水,则应该是先打井,再建塘,以免池塘建好了打的井却没有多少出水量,使泥鳅养殖无常开展。 ②建鱼棚:鱼棚的作用主要是供看守的人住宿和存放养殖的饲料等物品和养殖用具,一般可搭一个几平方米的简易棚即可。由于养殖泥鳅的投入比较大,在塘边搭建鱼棚并派认真负责的人进行日夜看守也是非常必要的。 ③塘埂的平整:由于开展泥鳅的养殖管理需要经常在塘埂上行走,因此对于新做的塘埂或新加高的塘埂,稍加平整,以方便管理人员行走。 以上设施准备完成以后,围网养殖泥鳅的池塘也就完成了。将池塘注满水(池水深度为50^60厘米),浸泡7天以上(主要是让网布泡软并着生浮游生物,使其光滑避免擦伤鳅体)就可以投放泥鳅入池开始养殖了。 通过以上关于泥鳅养殖基地建设方案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泥鳅养殖场怎么建造,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其次,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
养泥鳅黄鳝要具备什么条件
泥鳅的养殖场是大规模养殖泥鳅的场所,你知道怎样去建设泥鳅养殖场吗,有什么好的技术和方法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泥鳅养殖场地建设,希望对你有帮助。
泥鳅养殖场地的建设方法
1、养殖场的正确选址
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因为泥鳅也是一种鱼,是鱼就离不开水,所以,必须得有干净无污染的水源才能养殖泥鳅。其次,要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仅仅选择好了场地还不够,在建设养殖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周全,现在,我们就看看养殖场的布局。
2、养殖场总体布局
泥鳅养殖场肯定是以池塘为主体,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但以东西长,南北短为,这样的池塘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有利于泥鳅的生长。池塘的两侧分别为进水渠和排水渠,这样池塘沿着两边的渠道依次排列,形成了并联的结构,并联的目的是为了单独管理,如果一个池塘的水质不好,不会影响到别的池塘。在每一个池塘中间和池塘与渠道之间,留出行走的道路,用来作为日常管理的通道。在泥鳅养殖场建设中,还要留出晾水池的位置。在泥鳅的管理中,水温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使用与池塘水温一致的水,这也是需要一个晾水池的原因。到此为止,养殖场的主体已经完成,但是,咱们还需要有单独的管理区。管理区一般设定在池塘的一侧,的办公室,饲料车间及饲料仓库都安置在这里,管理区中除了常规的设施,还需要加盖一座暂养池,同很多的鱼类一样,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鱼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养殖场建设好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沿着场子的周围,要用围网严严实实地围起来,使用围网的目的是防止小猫小狗等动物进入养殖场,给养殖场造成污染和危害。
到此为止,整个养殖场的布局您就看明白了吧,接下来,咱们具体讲讲养殖池塘的建设要求。刚才我们说过,池塘的长和宽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面自行设计,不过长长于100米,宽不要超过80米,因为面积太大了不利于管理。泥鳅养殖池对深度是有严格要求的,池塘的深度1到1.2米最为适宜。
泥鳅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潜逃性。由于它体型小巧,只要有小小的缝隙,它便能钻出去。如果池塘有漏洞,泥鳅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乾乾净净。所以啊,在给泥鳅建池塘的时候,这一点,需要特别的注意。
①处理池塘的底部: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实实。
②处理池塘的边缘:沿着池塘的边缘挖出近 1米深的沟,然后把厚实的塑料布从沟底一直铺到地面,塑料布的介面也得连线紧密。将塑料布沿着池子的边缘铺满之后,用挖出的土将塑料布压实,这样塑料布就和池塘连成了一体。塑料布的上端,每隔1米左右用木桩固定,保证塑料布不被大风刮开。
③处理池塘的进、出水口:因为现在的PVC管道造价比较便宜,所以养殖场可以考虑用PVC管道作为池塘的进水管道,它的一端出自蓄水池边的提水装置,另一端直接通道池塘的一边。
池塘的出水口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我们希望抽出去的水是池塘的底层水,池塘的底层水有泥鳅的粪便污染,剩余的饲料污染,所以水质较,换水时,就是要把这层水质比较的水排出去。咱们来看一个巧妙的出水口设计:这个出水口有里外两个套管组成,外面的大套管,也就是这个白色的管子,上头可以伸出水面;下头,也就是位于池塘底部的位置,有一圈缝隙,用来排出底层水,这一圈缝隙都很小,因此泥鳅是逃不出去的。白色的套管里边是一个略细的塑料管,放水的时候,将它抽出来,水就从缝隙中流了出去,不放水的时候,就将它放下去,堵住排水的缝隙,起到了开关的作用。仅仅是这两个套管还不够,为了对付顽皮的泥鳅,还要加一层筛网,这个方形的细筛网深深的插到池塘里,泥鳅想要穿过这几条封锁线,就不那么容易了。
泥鳅的人工繁育
1、泥鳅人工繁育的时间和方式:春季来临,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泥鳅的人工繁育采取的是创造自然环境,让其自然受精的繁殖方式。人工繁殖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选择好亲鳅,二是造一个合适的繁殖池,三是孵化时的科学管理。
2、选择健壮的亲鳅:用于繁殖的亲鳅可从沟塘捕捞,也可以到集贸市场上选购。亲鳅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长10厘米以上的二龄泥鳅,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 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期的雌泥鳅肚大腹圆,整个腹部膨胀的颜色发白,有光泽,用手轻压感觉柔软,器突出。
3、繁育池的准备:繁育池可因地制宜建造,一般选择在进排水方便、靠近养殖场的地方,可用砖临时垒个池子,然后铺上干净的塑料布,也可采用长方形不锈钢铁箱为繁育池,面积根据孵化数量而定。池子的深度在1米至1米五左右,不可以太深。繁育池在使用之前要打扫干净,用清水将池壁和池底都刷干净。繁育池使用前三天注入新水,水深不超过50厘米,为了提高孵化的成活率,新水晾晒三天之后才可以放入亲鱼,放鱼前需要测量水温,合适的水温是18摄氏度到30摄氏度。水温稳定之后,在池塘边上采集自然生长的水草,把水草用清水冲洗干净,仔细检查水草,去除水草上附生的小虫子等等,然后将水草放入繁育池,这样就为泥鳅的自然交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个繁育池中一般放入两条雄泥鳅,一条雌泥鳅。泥鳅一般在傍晚或清晨产卵,所以养殖人员要勤于观察,等到雌鳅排出卵后,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因受精卵粘附性,容易从水草上脱落而被泥鳅吞食掉,所以等受精卵形成后,就要把亲鳅从繁育池中捞出。
4、鳅苗的孵化和饲养:水温在18摄氏度到25摄氏度的情况下,3天即可孵出鳅苗。刚刚孵化出的鳅苗长度大约5毫米,由逐渐变成黑色,3天后开始主动摄食。从第3天到第8天,可以用煮熟的鸡蛋黄投喂,每隔三至5小时投喂一次,投喂量不宜太大,以1小时内吃完为度。鳅苗繁育的时间是4到5月份,这时河水或湖水逐渐变绿,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为鳅苗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饵料。泥鳅喜欢动物性饵料,因而,从第5天开始,就要加喂洄水等有营养的饵料。洄水是指的是自然界中湖泊、坑塘里富含大量草履虫的水体。因为草履虫大量繁殖时,在水层中呈灰白色云雾状成群漂动回荡,所以称之为“洄水”。打捞鱼虫之后,用200目筛网过滤,过滤后这些极小的浮游生物是鳅苗最喜爱的饲料。孵化后10天左右,泥鳅渐渐长大,可以摄食更大一些的鱼虫,所以饲喂的饵料从200目筛的洄水,逐渐增大到100目筛,80目筛的鱼虫。随着鳅苗摄食量的增加,随时调整饲喂的次数,到30天为止,调整为每天投喂两次,早晨一次,傍晚一次。泥鳅的生长速度很快,孵化后30天,就能长到3厘米左右,如果是规模化养殖,这时便可以给它经过碾碎泡制的配合饲料了。由于鳅苗采用的是静水养殖法,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2次,要使用经过晾晒的水,与繁育池里水温不超过1-2℃。
?
泥鳅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鱼类,泥鳅的养殖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水产养殖项目,在养殖过程当中,泥鳅养殖场所的建造特别关键,我们要进行合理的建造,那么,泥鳅养殖场怎么建造?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泥鳅养殖基地建设方案。 一、泥鳅池的选址 1、交通:交通对于泥鳅的养殖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交通方便的地方,进苗、购买饲料、出售泥鳅等都很便利,不受季节天气的影响。 2、用电:泥鳅池一般要选在电压较为稳定的地方,这对养殖过程中换水的快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各地农村大多已经进行农网改造,但也还有一些地区由于变压器容量小、线路老化等原因,在用电髙峰无法启动水泵抽水,这很容易给泥鳅养殖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初次养鳅的朋友在选择养殖场地时一定要引起重视。 3、水源:水源是否充足决定着泥鳅养殖密度的髙低,因此泥鳅池一般都建造在离江河、湖泊较近的地方,但是水源一定不能受到较重的污染(能够适合鱼类生存)。如果你当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地下水,也可以用井水养殖,效果几乎是一样的。 4、土质:土质以黑土、黄土等较黏的土质为好,沙土保水性能,不要选用。 5、地势:地势要稍高,排水方便,而且在夏季洪水季节要不被淹没。 二、泥鳅塘的建造 1、时间:北方地区建造泥鳅塘一般在冬季建造比较合适,冬季建造的泥鳅塘经过下个冬天的冰冻,土质慢慢疏松,对于第二年养殖过程中的保水有较大的作用,当然其他季节也可以,只是要注意渗水的问题。 2、开挖:对于原来田埂较为矮小的稻田或者是在平地新建养鳅池塘,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小型的推土机或挖掘机进行开挖池塘。在开挖之前,能用旋耕机把地耙一遍,然后再开挖,这样,泥土松软,对保水同样有利。对于稻田田埂已经比较牢实的,也可以采用人工将田埂适当加高加宽即可。 3、池的深度:建成后的泥鳅池深度一般保持在1米左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太深,太深了,开挖的费用也较高。 4、埂(坝)宽度及防渗漏处理:一般保持在1-2米即可(具体根据当地土质确定>,只要能够蓄水在70厘米左右且渗水较慢即可。部分稻田有野生龙虾打洞,容易导致田埂漏水。有的地区土壤含沙较多,防渗效果不佳。对于这样的稻田,可以在度边覆盖土工膜,以防止出现塘水渗漏。一般每平方米130克规格的土工膜价格大约为3元,处理1条100米长的田埂大约需要花费600元,但一般可以使用3年。如果有条件,能将田埂用砖或混凝土进行防渗漏处理当然更好,只是这样一次性的投入就要大一些。- 5、池塘的大小:养鳅池塘一般以长70~120米,宽8~15米,面积1~3亩为宜。如果宽度过宽,投料等管理不是很方便;如果长度过长,换水很难达到比较。池塘当然也不要太小,那样管理起来也有些麻烦。 三、相关材料的准备 1、竹竿和铁丝:竹竿一般买6米长左右的即可,每根竹竿截成4节,每节1.5米,最上面的一节因为较细,所以不能用,其余3节可以用。在养殖泥鳅池毎3?5米就要用到一节竹竿,这样,就可以算出竹竿的购买量。支撑网布用水泥棒也可以,一般6?10米用一根水泥棒。可以向预制构件厂定购水泥棒,长度大约为1.5米(就是很多葡萄种植户用于搭架的那种)。此外还要准备适量的细钢丝绳或铁丝,其长度能够绕稻田1周即可,用于把每根竹竿或水泥棒连接起来,便于固定网布的一侧。 2、网布:网布主要用于防止泥揪在田埂四周打洞和外逃。为了保证网布的使用寿命和确保泥鳅不外逃,购买网布一定要选择质量较好的聚乙烯网布,网目的大小应根据所放的泥鳅苗而定(一般10~20目的网布均可)。质量较好的网布在日晒雨淋的露天场地可以使用3年以上,但质量的网布有的不到1年就老化变脆,容易造成养殖的泥鳅逃逸。网布的宽度(高度)以1.5米左右为宜。由于池水的深度可能在70厘米左右,加上泥下要埋入约50厘米,所以绝不能使用宽度仅为1.2米的网布代替。网布的长度视泥鳅池的周长而定。一般情况下若泥鳅池的周长为100米,购买布网时多买几米,因为网布在埋设时不一定能够做到完全拉直,这样就有可能增加网布的用量。 四、相关设施的设置 1、埋网:在放苗前1个月,就要把网埋在池塘里,埋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养殖泥鳅的成与败,可以说,它与泥鳅的养殖同样重要,埋得不好,会造成泥鳅大量逃跑。埋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埋网之前,池塘中不能有水,如果有水,网就埋不结实,但也不能太干,若太干,硬泥块在填埋时容易把网布戳破。 ②埋网沟要用人工挖,所挖的泥土不能放在池塘埂上,要放在池子中,以方便埋网时的回填。埋网沟要在距离池埂底部20厘米左右的地方开挖,如果距离池埂太近,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雨水的冲刷,埂上的泥土难免不出现塌陷,这些塌陷的泥土容易把围泥压垮,造成泥鳅逃跑。埋网沟的深度一般以30厘米为宜,这主要是根据泥鳅的好动性设计的,如果埋得太浅,泥鳅容易把埋网的泥扫开,造成泥鳅从网底逃跑;埋得太深,上面的防逃高度就很难保证。在挖到池子四个角的时候,要把沟挖成弧形的而不能顺池埂挖成直角,以免在四角埋网时出现皱褶。 ③埋网沟挖好后,要立即进行埋网,以免泥土变干不利于填埋。网布与池底形成一个“」”形,这样能有效地预防泥鳅逃跑。埋网时,一定要把网拉紧拉直,千万不要让网起皱打兜,否则在养殖过程中,泥鳅容易在皱褶处聚集,时间长了容易把网“拱”破。 2、打桩:网捕埋好后,应在网布靠池埂一侧进行打粧(使用竹竿、杂木棒、水泥棒均可)。若使用竹竿或木棒的,可以将其一端削尖,然后使用锤子将其打入泥内即可(打入泥内的长度约30厘米),每隔3~5米打1个桩;若是使用水泥棒作为支撑的,可以在网外每隔6~10米用铲或锄挖1个坑(坑深30厘米左右),然后放入水泥棒并回填踏实。无论使用哪种材料打桩,都应尽量保证每根桩达到直立,以确保网布能够绷直。 3、拉线及绷网:桩打好后,应使用铁丝或细钢丝绳(铁丝或细钢丝绳的直径大约为3~5毫米即可)从桩的中上部将毎个桩连接起来。铁丝或钢丝绳的高度以略高于网布为宜。连接线拉好并固定到每1个桩上后,应将网布的一侧使用细铁丝或尼龙线捆扎到拉线上(每50厘米左右捆扎一下)。捆扎的时候应注意:部分地方网布边缘离铁丝的距离稍大,只要略微拉紧即可,不要把网布硬拉到拉线上,以防把网布撕破。捆扎好网布后,池塘围网的主要工作也就算基本完成了。 4、安装进排水管:泥鳅池塘的排水管道一般由1个弯头和2节排水管组成。排水管道的一般为大小100~160毫米,一节排水管的长度大约是池塘埂的宽度,挖开塘埂把其埋在略低于池塘底部的位置,在埋好管道的池内一端套上一个同规格的弯头/并用胶水粘好固定,使弯头口向上。在弯头口再插上一段长度约70厘米的同规格水管(不用抹胶),这样泥鳅池塘的排水管道就算安装完成。以后在养殖中,若池塘需要排水,把池塘内弯头上的那节水管抽掉即可。下雨或往池塘加水时,若池塘水位高于池塘内的水管,池塘水便可以通过排水管道流出,完全不必要担心池塘水满漫塘引起泥鳅逃跑。为了增大池塘围网的安全系数,防止万一出现网布破口造成泥鳅逃跑,也可以在排水管处再用小块网布进行围拦,这样即使有个别泥鳅侥幸逃出围网,也不可能逃跑到池塘外。养殖者在平时管理中,若发现有逃跑到围网外的泥鳅,可以使用捞网等将其榜起放回到围网中。由于泥鳅喜憨在进水口附近蹿跳,所以我们在安置池塘的进水管时,应让冲到离池边围网1米以上的位置,以免泥鳅在网布边聚集蹿跳造成头部擦伤。有的养殖户在出水管的下面放置了一小块木板,使抽水入塘时水花四溅,既增加了池水的溶氧,又可以有效地防止泥献在抽水时过度聚集,这一做法值得大家借鉴。 5、其他附属设施 ①打井:如果泥鳅池塘附近没有可靠的水源,则应考虑在塘边打井。在平原地区地下水一般都比较丰富,用直径40厘米左右的水泥管往下打几米即可有比较丰富的水源,放入水泵就可以连续不断地抽水,而且花费一般也就几百元。对于山区、?陵地区,若要依靠井水,则应该是先打井,再建塘,以免池塘建好了打的井却没有多少出水量,使泥鳅养殖无常开展。 ②建鱼棚:鱼棚的作用主要是供看守的人住宿和存放养殖的饲料等物品和养殖用具,一般可搭一个几平方米的简易棚即可。由于养殖泥鳅的投入比较大,在塘边搭建鱼棚并派认真负责的人进行日夜看守也是非常必要的。 ③塘埂的平整:由于开展泥鳅的养殖管理需要经常在塘埂上行走,因此对于新做的塘埂或新加高的塘埂,稍加平整,以方便管理人员行走。 以上设施准备完成以后,围网养殖泥鳅的池塘也就完成了。将池塘注满水(池水深度为50^60厘米),浸泡7天以上(主要是让网布泡软并着生浮游生物,使其光滑避免擦伤鳅体)就可以投放泥鳅入池开始养殖了。 通过以上关于泥鳅养殖基地建设方案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泥鳅养殖场怎么建造,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其次,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
环境要求
1
通风、向阳、环境僻静,冬暖夏凉。
2
交通方便,电力供应要有保障。
3
水源丰富,排灌方便,无工业污染源。
2
.土质
1
泥鳅养殖场建在黏质土壤(带腐殖质)上,这样建成的养殖池保水性能好,而且,带腐殖质的黏土中生长的泥鳅,体色黄,脂肪多,骨骼软,味鲜美,泥鳅的天然饵料易繁殖。沙土中生长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质。所以,养殖泥鳅时,使用含丰富腐殖质的黏土。
2
对渗水性较快的土壤,修建养殖池时,池底要铺垫厚的塑料布,上面垫
23~30
厘米厚的三合土。将三合土夯实后,上面垫
30~50
厘米厚的淤泥。池壁四周要防渗漏。
3
.水源水质和排灌条件
1
水源水质:江湖水、井水、地下水、水库水、山泉、溪水、自来水等均可。井水、地下水、自来水应在阳光下暴晒
3~4
天后,再引入养殖池。被农或其他化学物质污染的水,不能用于养殖泥鳅。
2
排灌条件:养殖池池水更换、排灌要方便,水位应能控制自如。要求暴雨时不涝不淹,干旱时能及时供水。
4
.场地建设
泥鳅养殖场包括产卵池、种泥鳅池、孵化池、育苗池、商品泥鳅池、饲料加工场等。
1
产卵池。用于种泥鳅经人工催产后泥鳅产卵用。
2
孵化池。孵化池是受精卵专用孵化池,也可以用孵化网箱、孵化框、水缸、水盆、流水孵化槽等作为孵化工具。孵化网箱用
80
目的尼龙网制成,一般长
3
米,宽
2
米,高
30~40
厘米。
3
育苗池。又叫苗种培育池,供培育泥鳅幼苗用。
4
成泥鳅池。又叫商品泥鳅池,供泥鳅育成用。
5
排灌方便:
养殖池要做到旱能灌水。涝能及时排水,使水位控制在适宜的水平,良好而充足的水源是泥鳅养殖场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6.
具备各种配套设施:
泥鳅养殖场应具备工作用房、简易宿舍,存放用具的仓库、电力设施、水泵等。如无电力供应或经常停电,应备有发电机。
黑龙江哪有养泥鳅鱼的
泥鳅的养殖场是大规模养殖泥鳅的场所,你知道怎样去建设泥鳅养殖场吗,有什么好的技术和方法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泥鳅养殖场地建设,希望对你有帮助。
泥鳅养殖场地的建设方法
1、养殖场的正确选址
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因为泥鳅也是一种鱼,是鱼就离不开水,所以,必须得有干净无污染的水源才能养殖泥鳅。其次,要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仅仅选择好了场地还不够,在建设养殖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周全,现在,我们就看看养殖场的布局。
2、养殖场总体布局
泥鳅养殖场肯定是以池塘为主体,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但以东西长,南北短为,这样的池塘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有利于泥鳅的生长。池塘的两侧分别为进水渠和排水渠,这样池塘沿着两边的渠道依次排列,形成了并联的结构,并联的目的是为了单独管理,如果一个池塘的水质不好,不会影响到别的池塘。在每一个池塘中间和池塘与渠道之间,留出行走的道路,用来作为日常管理的通道。在泥鳅养殖场建设中,还要留出晾水池的位置。在泥鳅的管理中,水温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使用与池塘水温一致的水,这也是需要一个晾水池的原因。到此为止,养殖场的主体已经完成,但是,咱们还需要有单独的管理区。管理区一般设定在池塘的一侧,的办公室,饲料车间及饲料仓库都安置在这里,管理区中除了常规的设施,还需要加盖一座暂养池,同很多的鱼类一样,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鱼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养殖场建设好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沿着场子的周围,要用围网严严实实地围起来,使用围网的目的是防止小猫小狗等动物进入养殖场,给养殖场造成污染和危害。
到此为止,整个养殖场的布局您就看明白了吧,接下来,咱们具体讲讲养殖池塘的建设要求。刚才我们说过,池塘的长和宽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面自行设计,不过长长于100米,宽不要超过80米,因为面积太大了不利于管理。泥鳅养殖池对深度是有严格要求的,池塘的深度1到1.2米最为适宜。
泥鳅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潜逃性。由于它体型小巧,只要有小小的缝隙,它便能钻出去。如果池塘有漏洞,泥鳅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乾乾净净。所以啊,在给泥鳅建池塘的时候,这一点,需要特别的注意。
①处理池塘的底部: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实实。
②处理池塘的边缘:沿着池塘的边缘挖出近 1米深的沟,然后把厚实的塑料布从沟底一直铺到地面,塑料布的介面也得连线紧密。将塑料布沿着池子的边缘铺满之后,用挖出的土将塑料布压实,这样塑料布就和池塘连成了一体。塑料布的上端,每隔1米左右用木桩固定,保证塑料布不被大风刮开。
③处理池塘的进、出水口:因为现在的PVC管道造价比较便宜,所以养殖场可以考虑用PVC管道作为池塘的进水管道,它的一端出自蓄水池边的提水装置,另一端直接通道池塘的一边。
池塘的出水口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我们希望抽出去的水是池塘的底层水,池塘的底层水有泥鳅的粪便污染,剩余的饲料污染,所以水质较,换水时,就是要把这层水质比较的水排出去。咱们来看一个巧妙的出水口设计:这个出水口有里外两个套管组成,外面的大套管,也就是这个白色的管子,上头可以伸出水面;下头,也就是位于池塘底部的位置,有一圈缝隙,用来排出底层水,这一圈缝隙都很小,因此泥鳅是逃不出去的。白色的套管里边是一个略细的塑料管,放水的时候,将它抽出来,水就从缝隙中流了出去,不放水的时候,就将它放下去,堵住排水的缝隙,起到了开关的作用。仅仅是这两个套管还不够,为了对付顽皮的泥鳅,还要加一层筛网,这个方形的细筛网深深的插到池塘里,泥鳅想要穿过这几条封锁线,就不那么容易了。
泥鳅的人工繁育
1、泥鳅人工繁育的时间和方式:春季来临,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泥鳅的人工繁育采取的是创造自然环境,让其自然受精的繁殖方式。人工繁殖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选择好亲鳅,二是造一个合适的繁殖池,三是孵化时的科学管理。
2、选择健壮的亲鳅:用于繁殖的亲鳅可从沟塘捕捞,也可以到集贸市场上选购。亲鳅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长10厘米以上的二龄泥鳅,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 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期的雌泥鳅肚大腹圆,整个腹部膨胀的颜色发白,有光泽,用手轻压感觉柔软,器突出。
3、繁育池的准备:繁育池可因地制宜建造,一般选择在进排水方便、靠近养殖场的地方,可用砖临时垒个池子,然后铺上干净的塑料布,也可采用长方形不锈钢铁箱为繁育池,面积根据孵化数量而定。池子的深度在1米至1米五左右,不可以太深。繁育池在使用之前要打扫干净,用清水将池壁和池底都刷干净。繁育池使用前三天注入新水,水深不超过50厘米,为了提高孵化的成活率,新水晾晒三天之后才可以放入亲鱼,放鱼前需要测量水温,合适的水温是18摄氏度到30摄氏度。水温稳定之后,在池塘边上采集自然生长的水草,把水草用清水冲洗干净,仔细检查水草,去除水草上附生的小虫子等等,然后将水草放入繁育池,这样就为泥鳅的自然交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个繁育池中一般放入两条雄泥鳅,一条雌泥鳅。泥鳅一般在傍晚或清晨产卵,所以养殖人员要勤于观察,等到雌鳅排出卵后,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因受精卵粘附性,容易从水草上脱落而被泥鳅吞食掉,所以等受精卵形成后,就要把亲鳅从繁育池中捞出。
4、鳅苗的孵化和饲养:水温在18摄氏度到25摄氏度的情况下,3天即可孵出鳅苗。刚刚孵化出的鳅苗长度大约5毫米,由逐渐变成黑色,3天后开始主动摄食。从第3天到第8天,可以用煮熟的鸡蛋黄投喂,每隔三至5小时投喂一次,投喂量不宜太大,以1小时内吃完为度。鳅苗繁育的时间是4到5月份,这时河水或湖水逐渐变绿,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为鳅苗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饵料。泥鳅喜欢动物性饵料,因而,从第5天开始,就要加喂洄水等有营养的饵料。洄水是指的是自然界中湖泊、坑塘里富含大量草履虫的水体。因为草履虫大量繁殖时,在水层中呈灰白色云雾状成群漂动回荡,所以称之为“洄水”。打捞鱼虫之后,用200目筛网过滤,过滤后这些极小的浮游生物是鳅苗最喜爱的饲料。孵化后10天左右,泥鳅渐渐长大,可以摄食更大一些的鱼虫,所以饲喂的饵料从200目筛的洄水,逐渐增大到100目筛,80目筛的鱼虫。随着鳅苗摄食量的增加,随时调整饲喂的次数,到30天为止,调整为每天投喂两次,早晨一次,傍晚一次。泥鳅的生长速度很快,孵化后30天,就能长到3厘米左右,如果是规模化养殖,这时便可以给它经过碾碎泡制的配合饲料了。由于鳅苗采用的是静水养殖法,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2次,要使用经过晾晒的水,与繁育池里水温不超过1-2℃。
?
泥鳅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鱼类,泥鳅的养殖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水产养殖项目,在养殖过程当中,泥鳅养殖场所的建造特别关键,我们要进行合理的建造,那么,泥鳅养殖场怎么建造?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泥鳅养殖基地建设方案。 一、泥鳅池的选址 1、交通:交通对于泥鳅的养殖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交通方便的地方,进苗、购买饲料、出售泥鳅等都很便利,不受季节天气的影响。 2、用电:泥鳅池一般要选在电压较为稳定的地方,这对养殖过程中换水的快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各地农村大多已经进行农网改造,但也还有一些地区由于变压器容量小、线路老化等原因,在用电髙峰无法启动水泵抽水,这很容易给泥鳅养殖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初次养鳅的朋友在选择养殖场地时一定要引起重视。 3、水源:水源是否充足决定着泥鳅养殖密度的髙低,因此泥鳅池一般都建造在离江河、湖泊较近的地方,但是水源一定不能受到较重的污染(能够适合鱼类生存)。如果你当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地下水,也可以用井水养殖,效果几乎是一样的。 4、土质:土质以黑土、黄土等较黏的土质为好,沙土保水性能,不要选用。 5、地势:地势要稍高,排水方便,而且在夏季洪水季节要不被淹没。 二、泥鳅塘的建造 1、时间:北方地区建造泥鳅塘一般在冬季建造比较合适,冬季建造的泥鳅塘经过下个冬天的冰冻,土质慢慢疏松,对于第二年养殖过程中的保水有较大的作用,当然其他季节也可以,只是要注意渗水的问题。 2、开挖:对于原来田埂较为矮小的稻田或者是在平地新建养鳅池塘,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小型的推土机或挖掘机进行开挖池塘。在开挖之前,能用旋耕机把地耙一遍,然后再开挖,这样,泥土松软,对保水同样有利。对于稻田田埂已经比较牢实的,也可以采用人工将田埂适当加高加宽即可。 3、池的深度:建成后的泥鳅池深度一般保持在1米左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太深,太深了,开挖的费用也较高。 4、埂(坝)宽度及防渗漏处理:一般保持在1-2米即可(具体根据当地土质确定>,只要能够蓄水在70厘米左右且渗水较慢即可。部分稻田有野生龙虾打洞,容易导致田埂漏水。有的地区土壤含沙较多,防渗效果不佳。对于这样的稻田,可以在度边覆盖土工膜,以防止出现塘水渗漏。一般每平方米130克规格的土工膜价格大约为3元,处理1条100米长的田埂大约需要花费600元,但一般可以使用3年。如果有条件,能将田埂用砖或混凝土进行防渗漏处理当然更好,只是这样一次性的投入就要大一些。- 5、池塘的大小:养鳅池塘一般以长70~120米,宽8~15米,面积1~3亩为宜。如果宽度过宽,投料等管理不是很方便;如果长度过长,换水很难达到比较。池塘当然也不要太小,那样管理起来也有些麻烦。 三、相关材料的准备 1、竹竿和铁丝:竹竿一般买6米长左右的即可,每根竹竿截成4节,每节1.5米,最上面的一节因为较细,所以不能用,其余3节可以用。在养殖泥鳅池毎3?5米就要用到一节竹竿,这样,就可以算出竹竿的购买量。支撑网布用水泥棒也可以,一般6?10米用一根水泥棒。可以向预制构件厂定购水泥棒,长度大约为1.5米(就是很多葡萄种植户用于搭架的那种)。此外还要准备适量的细钢丝绳或铁丝,其长度能够绕稻田1周即可,用于把每根竹竿或水泥棒连接起来,便于固定网布的一侧。 2、网布:网布主要用于防止泥揪在田埂四周打洞和外逃。为了保证网布的使用寿命和确保泥鳅不外逃,购买网布一定要选择质量较好的聚乙烯网布,网目的大小应根据所放的泥鳅苗而定(一般10~20目的网布均可)。质量较好的网布在日晒雨淋的露天场地可以使用3年以上,但质量的网布有的不到1年就老化变脆,容易造成养殖的泥鳅逃逸。网布的宽度(高度)以1.5米左右为宜。由于池水的深度可能在70厘米左右,加上泥下要埋入约50厘米,所以绝不能使用宽度仅为1.2米的网布代替。网布的长度视泥鳅池的周长而定。一般情况下若泥鳅池的周长为100米,购买布网时多买几米,因为网布在埋设时不一定能够做到完全拉直,这样就有可能增加网布的用量。 四、相关设施的设置 1、埋网:在放苗前1个月,就要把网埋在池塘里,埋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养殖泥鳅的成与败,可以说,它与泥鳅的养殖同样重要,埋得不好,会造成泥鳅大量逃跑。埋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埋网之前,池塘中不能有水,如果有水,网就埋不结实,但也不能太干,若太干,硬泥块在填埋时容易把网布戳破。 ②埋网沟要用人工挖,所挖的泥土不能放在池塘埂上,要放在池子中,以方便埋网时的回填。埋网沟要在距离池埂底部20厘米左右的地方开挖,如果距离池埂太近,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雨水的冲刷,埂上的泥土难免不出现塌陷,这些塌陷的泥土容易把围泥压垮,造成泥鳅逃跑。埋网沟的深度一般以30厘米为宜,这主要是根据泥鳅的好动性设计的,如果埋得太浅,泥鳅容易把埋网的泥扫开,造成泥鳅从网底逃跑;埋得太深,上面的防逃高度就很难保证。在挖到池子四个角的时候,要把沟挖成弧形的而不能顺池埂挖成直角,以免在四角埋网时出现皱褶。 ③埋网沟挖好后,要立即进行埋网,以免泥土变干不利于填埋。网布与池底形成一个“」”形,这样能有效地预防泥鳅逃跑。埋网时,一定要把网拉紧拉直,千万不要让网起皱打兜,否则在养殖过程中,泥鳅容易在皱褶处聚集,时间长了容易把网“拱”破。 2、打桩:网捕埋好后,应在网布靠池埂一侧进行打粧(使用竹竿、杂木棒、水泥棒均可)。若使用竹竿或木棒的,可以将其一端削尖,然后使用锤子将其打入泥内即可(打入泥内的长度约30厘米),每隔3~5米打1个桩;若是使用水泥棒作为支撑的,可以在网外每隔6~10米用铲或锄挖1个坑(坑深30厘米左右),然后放入水泥棒并回填踏实。无论使用哪种材料打桩,都应尽量保证每根桩达到直立,以确保网布能够绷直。 3、拉线及绷网:桩打好后,应使用铁丝或细钢丝绳(铁丝或细钢丝绳的直径大约为3~5毫米即可)从桩的中上部将毎个桩连接起来。铁丝或钢丝绳的高度以略高于网布为宜。连接线拉好并固定到每1个桩上后,应将网布的一侧使用细铁丝或尼龙线捆扎到拉线上(每50厘米左右捆扎一下)。捆扎的时候应注意:部分地方网布边缘离铁丝的距离稍大,只要略微拉紧即可,不要把网布硬拉到拉线上,以防把网布撕破。捆扎好网布后,池塘围网的主要工作也就算基本完成了。 4、安装进排水管:泥鳅池塘的排水管道一般由1个弯头和2节排水管组成。排水管道的一般为大小100~160毫米,一节排水管的长度大约是池塘埂的宽度,挖开塘埂把其埋在略低于池塘底部的位置,在埋好管道的池内一端套上一个同规格的弯头/并用胶水粘好固定,使弯头口向上。在弯头口再插上一段长度约70厘米的同规格水管(不用抹胶),这样泥鳅池塘的排水管道就算安装完成。以后在养殖中,若池塘需要排水,把池塘内弯头上的那节水管抽掉即可。下雨或往池塘加水时,若池塘水位高于池塘内的水管,池塘水便可以通过排水管道流出,完全不必要担心池塘水满漫塘引起泥鳅逃跑。为了增大池塘围网的安全系数,防止万一出现网布破口造成泥鳅逃跑,也可以在排水管处再用小块网布进行围拦,这样即使有个别泥鳅侥幸逃出围网,也不可能逃跑到池塘外。养殖者在平时管理中,若发现有逃跑到围网外的泥鳅,可以使用捞网等将其榜起放回到围网中。由于泥鳅喜憨在进水口附近蹿跳,所以我们在安置池塘的进水管时,应让冲到离池边围网1米以上的位置,以免泥鳅在网布边聚集蹿跳造成头部擦伤。有的养殖户在出水管的下面放置了一小块木板,使抽水入塘时水花四溅,既增加了池水的溶氧,又可以有效地防止泥献在抽水时过度聚集,这一做法值得大家借鉴。 5、其他附属设施 ①打井:如果泥鳅池塘附近没有可靠的水源,则应考虑在塘边打井。在平原地区地下水一般都比较丰富,用直径40厘米左右的水泥管往下打几米即可有比较丰富的水源,放入水泵就可以连续不断地抽水,而且花费一般也就几百元。对于山区、?陵地区,若要依靠井水,则应该是先打井,再建塘,以免池塘建好了打的井却没有多少出水量,使泥鳅养殖无常开展。 ②建鱼棚:鱼棚的作用主要是供看守的人住宿和存放养殖的饲料等物品和养殖用具,一般可搭一个几平方米的简易棚即可。由于养殖泥鳅的投入比较大,在塘边搭建鱼棚并派认真负责的人进行日夜看守也是非常必要的。 ③塘埂的平整:由于开展泥鳅的养殖管理需要经常在塘埂上行走,因此对于新做的塘埂或新加高的塘埂,稍加平整,以方便管理人员行走。 以上设施准备完成以后,围网养殖泥鳅的池塘也就完成了。将池塘注满水(池水深度为50^60厘米),浸泡7天以上(主要是让网布泡软并着生浮游生物,使其光滑避免擦伤鳅体)就可以投放泥鳅入池开始养殖了。 通过以上关于泥鳅养殖基地建设方案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泥鳅养殖场怎么建造,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其次,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
环境要求
1
通风、向阳、环境僻静,冬暖夏凉。
2
交通方便,电力供应要有保障。
3
水源丰富,排灌方便,无工业污染源。
2
.土质
1
泥鳅养殖场建在黏质土壤(带腐殖质)上,这样建成的养殖池保水性能好,而且,带腐殖质的黏土中生长的泥鳅,体色黄,脂肪多,骨骼软,味鲜美,泥鳅的天然饵料易繁殖。沙土中生长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质。所以,养殖泥鳅时,使用含丰富腐殖质的黏土。
2
对渗水性较快的土壤,修建养殖池时,池底要铺垫厚的塑料布,上面垫
23~30
厘米厚的三合土。将三合土夯实后,上面垫
30~50
厘米厚的淤泥。池壁四周要防渗漏。
3
.水源水质和排灌条件
1
水源水质:江湖水、井水、地下水、水库水、山泉、溪水、自来水等均可。井水、地下水、自来水应在阳光下暴晒
3~4
天后,再引入养殖池。被农或其他化学物质污染的水,不能用于养殖泥鳅。
2
排灌条件:养殖池池水更换、排灌要方便,水位应能控制自如。要求暴雨时不涝不淹,干旱时能及时供水。
4
.场地建设
泥鳅养殖场包括产卵池、种泥鳅池、孵化池、育苗池、商品泥鳅池、饲料加工场等。
1
产卵池。用于种泥鳅经人工催产后泥鳅产卵用。
2
孵化池。孵化池是受精卵专用孵化池,也可以用孵化网箱、孵化框、水缸、水盆、流水孵化槽等作为孵化工具。孵化网箱用
80
目的尼龙网制成,一般长
3
米,宽
2
米,高
30~40
厘米。
3
育苗池。又叫苗种培育池,供培育泥鳅幼苗用。
4
成泥鳅池。又叫商品泥鳅池,供泥鳅育成用。
5
排灌方便:
养殖池要做到旱能灌水。涝能及时排水,使水位控制在适宜的水平,良好而充足的水源是泥鳅养殖场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6.
具备各种配套设施:
泥鳅养殖场应具备工作用房、简易宿舍,存放用具的仓库、电力设施、水泵等。如无电力供应或经常停电,应备有发电机。
尊敬的百度用户您好!
欢迎使用百度知道!很高兴为您解答!
双鸭山那边就有泥鳅鱼养殖,你可以去双鸭山宝清县那边考察了解。泥鳅鱼养殖场:泥鳅的无土养殖,大棚养殖,水泥池养殖,塑料布池子养殖,室外土池养殖以及泥鳅的冬季越冬养殖全过程。
本解答由【谢小夫】友情提供! 若有不足之处望谅解, 希望本次解答对您有帮助! 望您能及时【采纳】,在此表示谢谢!有缘下次再见!!!!
泥鳅养殖场地怎样建设?
泥鳅的养殖场是大规模养殖泥鳅的场所,你知道怎样去建设泥鳅养殖场吗,有什么好的技术和方法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泥鳅养殖场地建设,希望对你有帮助。
泥鳅养殖场地的建设方法
1、养殖场的正确选址
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因为泥鳅也是一种鱼,是鱼就离不开水,所以,必须得有干净无污染的水源才能养殖泥鳅。其次,要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仅仅选择好了场地还不够,在建设养殖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周全,现在,我们就看看养殖场的布局。
2、养殖场总体布局
泥鳅养殖场肯定是以池塘为主体,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但以东西长,南北短为,这样的池塘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有利于泥鳅的生长。池塘的两侧分别为进水渠和排水渠,这样池塘沿着两边的渠道依次排列,形成了并联的结构,并联的目的是为了单独管理,如果一个池塘的水质不好,不会影响到别的池塘。在每一个池塘中间和池塘与渠道之间,留出行走的道路,用来作为日常管理的通道。在泥鳅养殖场建设中,还要留出晾水池的位置。在泥鳅的管理中,水温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使用与池塘水温一致的水,这也是需要一个晾水池的原因。到此为止,养殖场的主体已经完成,但是,咱们还需要有单独的管理区。管理区一般设定在池塘的一侧,的办公室,饲料车间及饲料仓库都安置在这里,管理区中除了常规的设施,还需要加盖一座暂养池,同很多的鱼类一样,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鱼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养殖场建设好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沿着场子的周围,要用围网严严实实地围起来,使用围网的目的是防止小猫小狗等动物进入养殖场,给养殖场造成污染和危害。
到此为止,整个养殖场的布局您就看明白了吧,接下来,咱们具体讲讲养殖池塘的建设要求。刚才我们说过,池塘的长和宽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面自行设计,不过长长于100米,宽不要超过80米,因为面积太大了不利于管理。泥鳅养殖池对深度是有严格要求的,池塘的深度1到1.2米最为适宜。
泥鳅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潜逃性。由于它体型小巧,只要有小小的缝隙,它便能钻出去。如果池塘有漏洞,泥鳅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乾乾净净。所以啊,在给泥鳅建池塘的时候,这一点,需要特别的注意。
①处理池塘的底部: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实实。
②处理池塘的边缘:沿着池塘的边缘挖出近 1米深的沟,然后把厚实的塑料布从沟底一直铺到地面,塑料布的介面也得连线紧密。将塑料布沿着池子的边缘铺满之后,用挖出的土将塑料布压实,这样塑料布就和池塘连成了一体。塑料布的上端,每隔1米左右用木桩固定,保证塑料布不被大风刮开。
③处理池塘的进、出水口:因为现在的PVC管道造价比较便宜,所以养殖场可以考虑用PVC管道作为池塘的进水管道,它的一端出自蓄水池边的提水装置,另一端直接通道池塘的一边。
池塘的出水口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我们希望抽出去的水是池塘的底层水,池塘的底层水有泥鳅的粪便污染,剩余的饲料污染,所以水质较,换水时,就是要把这层水质比较的水排出去。咱们来看一个巧妙的出水口设计:这个出水口有里外两个套管组成,外面的大套管,也就是这个白色的管子,上头可以伸出水面;下头,也就是位于池塘底部的位置,有一圈缝隙,用来排出底层水,这一圈缝隙都很小,因此泥鳅是逃不出去的。白色的套管里边是一个略细的塑料管,放水的时候,将它抽出来,水就从缝隙中流了出去,不放水的时候,就将它放下去,堵住排水的缝隙,起到了开关的作用。仅仅是这两个套管还不够,为了对付顽皮的泥鳅,还要加一层筛网,这个方形的细筛网深深的插到池塘里,泥鳅想要穿过这几条封锁线,就不那么容易了。
泥鳅的人工繁育
1、泥鳅人工繁育的时间和方式:春季来临,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泥鳅的人工繁育采取的是创造自然环境,让其自然受精的繁殖方式。人工繁殖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选择好亲鳅,二是造一个合适的繁殖池,三是孵化时的科学管理。
2、选择健壮的亲鳅:用于繁殖的亲鳅可从沟塘捕捞,也可以到集贸市场上选购。亲鳅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长10厘米以上的二龄泥鳅,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 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期的雌泥鳅肚大腹圆,整个腹部膨胀的颜色发白,有光泽,用手轻压感觉柔软,器突出。
3、繁育池的准备:繁育池可因地制宜建造,一般选择在进排水方便、靠近养殖场的地方,可用砖临时垒个池子,然后铺上干净的塑料布,也可采用长方形不锈钢铁箱为繁育池,面积根据孵化数量而定。池子的深度在1米至1米五左右,不可以太深。繁育池在使用之前要打扫干净,用清水将池壁和池底都刷干净。繁育池使用前三天注入新水,水深不超过50厘米,为了提高孵化的成活率,新水晾晒三天之后才可以放入亲鱼,放鱼前需要测量水温,合适的水温是18摄氏度到30摄氏度。水温稳定之后,在池塘边上采集自然生长的水草,把水草用清水冲洗干净,仔细检查水草,去除水草上附生的小虫子等等,然后将水草放入繁育池,这样就为泥鳅的自然交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个繁育池中一般放入两条雄泥鳅,一条雌泥鳅。泥鳅一般在傍晚或清晨产卵,所以养殖人员要勤于观察,等到雌鳅排出卵后,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因受精卵粘附性,容易从水草上脱落而被泥鳅吞食掉,所以等受精卵形成后,就要把亲鳅从繁育池中捞出。
4、鳅苗的孵化和饲养:水温在18摄氏度到25摄氏度的情况下,3天即可孵出鳅苗。刚刚孵化出的鳅苗长度大约5毫米,由逐渐变成黑色,3天后开始主动摄食。从第3天到第8天,可以用煮熟的鸡蛋黄投喂,每隔三至5小时投喂一次,投喂量不宜太大,以1小时内吃完为度。鳅苗繁育的时间是4到5月份,这时河水或湖水逐渐变绿,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为鳅苗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饵料。泥鳅喜欢动物性饵料,因而,从第5天开始,就要加喂洄水等有营养的饵料。洄水是指的是自然界中湖泊、坑塘里富含大量草履虫的水体。因为草履虫大量繁殖时,在水层中呈灰白色云雾状成群漂动回荡,所以称之为“洄水”。打捞鱼虫之后,用200目筛网过滤,过滤后这些极小的浮游生物是鳅苗最喜爱的饲料。孵化后10天左右,泥鳅渐渐长大,可以摄食更大一些的鱼虫,所以饲喂的饵料从200目筛的洄水,逐渐增大到100目筛,80目筛的鱼虫。随着鳅苗摄食量的增加,随时调整饲喂的次数,到30天为止,调整为每天投喂两次,早晨一次,傍晚一次。泥鳅的生长速度很快,孵化后30天,就能长到3厘米左右,如果是规模化养殖,这时便可以给它经过碾碎泡制的配合饲料了。由于鳅苗采用的是静水养殖法,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2次,要使用经过晾晒的水,与繁育池里水温不超过1-2℃。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