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有什么不同?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的特点分别是?
特点在于一个是唐代和北魏雕刻的一个是北魏雕刻的,因为年代的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格。而且云冈的因为时代早些但是纷乱,人物雕像表现的更加古朴清新,没有更多的修饰。反观龙门石窟的雕像都是晚些的时间,太平盛世,人物表现的更加雍容华贵,就像现在的一张修饰过的一样。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有什么不同?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有什么不同?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法,坚劲质朴
大同云冈石窟修建比龙门石窟要早;彩绘保存比龙门石窟要好的多;云冈石窟石刻外包泥胎后彩绘,龙门石窟没有包泥
为什么说:云冈石窟是艺术个
云冈石窟位于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5.1万余尊,是我国大的石窟群之一。始凿于北魏和平元年,大部完成于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之前。佛像者17米,小者仅几厘米。
云冈第17窟为交脚弥勒像(来源:凤凰网华人 摄影:印媛)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生活的反映。
云冈第16窟像(来源:凤凰网华人 摄影:印媛)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艺术向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造像在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中的塔(来源:凤凰网华人 摄影:印媛)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艺术“化”的不断深入。
云冈音乐窟造像(来源:凤凰网华人 摄影:印媛)
纵观53个洞窟,在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彩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与其它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云冈七菩萨像(来源:凤凰网华人 摄影:印媛)
云冈石窟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杰出的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艺术个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有哪些特色?
1. 规模宏大:云冈石窟是现存规模、保存完整的艺术瑰宝,总兴建时间达四百余年,共有209个洞窟、50万余尊塑像和10万余幅壁画,规模之大超过任何以艺术为主题的世界遗产。2. 艺术价值:云冈石窟被誉为古代绘画的三大宝藏之一,因其绘画风格独特、塑像精美、构图复杂、造像形态多样而广受世人赞誉,不仅是艺术的代表,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 新型造像:云冈石窟是建筑与造像史上一次重要的创新,江南工匠在《书经》、《易经》、《道德经》等经典中寻求形式感所激发的新型造像,名为“麻袋造像”,彰显了北魏独特的艺术风格。4. 彩绘技术:云冈石窟的壁画技术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得到了发展,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则达到了。石窟中的许多壁画采用了光影、色彩、线条相结合的技法,表现了魂动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5. 石窟文化:云冈石窟被视为中华文化的绝佳窗口,既展示了五代北魏时期的历史文化面貌,也凸显了文化的精髓,兼具文化史与艺术史价值。
大同云冈石窟是什么时期什么人建造的?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时期建造的,是一群熟练的工匠建造的。
北魏时期,昙矅的僧人召集工匠来挖掘石窟。云冈石窟建于北魏,从文成帝太平初年到明帝郑光孝五年。
北魏时期,昙矅的僧人召集工匠来挖掘石窟。云冈石窟建于北魏,从文成帝太平初年到明帝郑光孝五年。
北魏时期一群熟练的工匠建造的。一项由亲自督导,在印度及西域僧人指导下实施的工程。
始建于北魏年间, 是一项由亲自督导,出巨资,在印度及西城僧人指导下实施的皇家工程,上万名工匠历经70多年才完成这一气势恢宏、雄伟博大的不朽巨作 。
云冈石窟有哪些特点云冈石窟的历史
有些地方或许我只会去一次,但是这里的风景确实是的,也的确是不可多得的,观看这些精致的时候,我们时常会感叹,大地是一个神奇的造物主,居然会有这样的能力,让古时候的人们能造出这样的景致,所以云冈石窟我来了,为这里的美好而来的。
1、景区特点洞内别样景致
一千多年前开凿在山壁上的巨大佛像是云冈石窟的标志,。但是,当我顶着36度的烈日,走到大佛脚下时,除了钦佩,想不到其他的形容词。
走上石阶,穿过一道门,就进入了石窟景区。天气很热,但站到洞口便能感受到洞里的凉意,一步之隔仿佛两个季节。
开始一段路是一些小洞窟,直到走进了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洞。穿过一个小空间,踏过几块石阶,发现里面竟然别有洞天——一个狭长而极高的空间,内有十足的凉意,几只鸟飞进飞出。沿着路的方向望去,一尊大佛就那么突然地出现了。那场景非常有冲击力:蓦然回首,前路光明处有佛等你。当年造佛像的工匠们倘若知道自己的作品在一千多年后还能散发出健壮的生命力,大概也是喜悦的吧。
一只鸟从佛前的洞口直飞进来,从我的角度看,就像和佛对话的使者,被佛像慈爱地注视着,无声地交流着。突然很羡慕这些鸟,可以在佛洞里自由穿梭,想飞多高飞多高,想停在哪就停在哪——停在佛的指尖是什么感觉?坐在佛像肩头,是不是可以和佛聊聊天?
佛像高大心生敬仰
在凉爽的石窟里,佛和菩萨们或立或坐,结着手印,慈悲地望着信众和路人。绵延了千年,也会继续绵延下去。
那座常用在宣传画上的露天大佛,是北魏高僧昙曜主持建造的佛之一,象征北魏的开国道武帝拓跋_,被称为20窟。其实原本也是在洞里的,只不过该窟的前立壁塌了,才有了现在可以随便拍照的露天大佛。
由于不少洞内的佛身都有油彩,为防止颜色氧化之类的原因,很多洞都不能拍照。我回家之后买了本云冈石窟研究院出的世界遗产丛书《云冈石窟》,几个因为维修没看成的窟也能知道了,挺值的,原价28,比请导游划算多了。
在石窟尽头的云冈石窟博物馆也值得一看。在室外温度三十多的时候走进去,一下子整个人都舒爽了,就像刚刚喝了一罐冰汽水,极其惬意。值得称道的还有大厅里的长椅,竟然都是皮面的,摸起来倍感舒适。倘若周围没有人,真想躺在上面睡个午觉。
不虚此行
出了博物馆,坐电瓶车直接到了出口,出去了才想起来,入口附近有个云冈美术馆还没去逛呢。就当给下次来云冈留个念想吧。
不管怎么说,能亲眼感受大佛的壮观,真是不虚此行。
这一次虽然受时间所限,没能好好的玩一玩,但是次看到这样高耸的大佛,心中难免还是生出不少的敬仰之情,我相信下一次我还会来,为这里别样的景致,到时候一定会好好的游玩一番的。
2、历史介绍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
唐代,据金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凉传》卷上(古今胜迹三)记载,当时有一位俨禅师"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终于石室"。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
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大金西京重修华严寺碑》)。金皇统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师禀慧重修"灵岩大阁"(今第三窟外的阁楼),"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金碑》)。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
明代,大同云冈再度荒废。云冈之称始于明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
清代,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1696年,康熙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清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有修葺。
近代,1949年中华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3、遗产介绍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艺术向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造像在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艺术“化”的不断深入。
云冈石窟里的佛像为什么出现外国人的模样呢?
云冈石窟的早期石窟中豪华讲究的一个窟无意是第十八窟,主像一手抚胸,一手垂地身披千佛袈裟,,目前尚未发现有此规模的千佛装饰。两边上方各五尊形象生动的形象,雕凿风格与其他四窟表现现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这个窟会出现外国人的模样呢?
外观明窗开凿,站在远处,一眼就可以看到主像带有傲慢又谦逊的表情,似乎在未某种目的而特别设计。
第十八窟主像高达15.5米,头像是犍陀罗艺术造像特征的佛头,身子却是秣mo菟罗立式(似水波状的衣褶处理,轻薄优雅),但是又改变了“薄衣透体”手法,独特的千佛袈裟,为云冈石窟中所特有。
左手抚胸,右手下垂,体态健壮雄伟。主像身边有四尊胁侍,都为立像,靠内两尊稍小。小者为菩萨,大者为佛。左右的胁侍佛与主像相似,身着通肩大衣,为犍陀罗艺术特点之一。
何为犍陀罗艺术造像?犍陀罗是古印度地名,是以希腊式的太阳神阿波罗的头像与罗马式的长老身披长袍的身像二者结合构成,在细部又有古印度所描述的三十二相的刻画。其特征为脸型椭圆,眉毛细长弯曲,眼窝深陷,鼻梁端直与额头呈直线,嘴唇薄而上翘,嘴边有髭,眉间有白毫。头顶肉髻多波纹状卷发。身上通肩式袈裟,衣纹交叠厚重。这种艺术流传很广,阿富汗巴米羊石窟便是后期犍陀罗艺术巨作,沿丝绸之路传入内地,在东传朝鲜日本。
秣菟罗则为印度造像的原型代表。具有印度人风格,袒右肩,薄衣透体,突出健壮的美。
传入的佛陀造像,基本是这两种古印度及其融合体。造像标准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内容是雕凿佛像的依据,《造像量度经》中将佛像比例有严格的规定。
身高与臂长等同,为一身,一身为120指,12指又为一?ü。
头顶肉髻、肉即到发际,发际到眉毛,眉毛到鼻,鼻子到下巴,以及脖子长度都为4指。塑像面12指半。鼻子为脸长三分之一,嘴宽两指,嘴角各一指。上嘴唇厚一指,人中宽三分之一指,下嘴唇厚一指半,口角上扬,露笑。鼻子宽2指,准头高一指半。两眼之间宽2指,眼睛长4指,眼角各占半指,眼珠占三分之一。眉毛长四指,眉梢比耳尖低。耳朵宽2指,耳廓与眉弓等高,耳叶四指半,耳垂五指。面宽18指(平面12指,佛脸圆的缘故),肉髻周长12指,脖宽8指,周长24指。肩膀脖边到肩12指,脖子左右各16指。肩宽,厚4指。
故而主相注重三十二相,胁侍带有感情和现实贴近,其他的供养人像就更加被工匠们赋予鲜活的生活气息了。
主像身边有四尊胁侍,都为立像,靠内两尊稍小。小者为菩萨,大者为佛。左右的胁侍佛与主像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两边胁侍菩萨头顶的比丘像,左右共计十尊。有的双手合十面露微笑,有的捏莲花或水瓶,有闭目倾听,有若有所悟,身姿各异,形象生动,可能为十大或者听法罗汉。
这所窟代表的争议不是很大,基本都认同为灭佛的太武拓跋焘。认为其灭佛有过,故而呈一手抚胸一手垂下的扪心自问状,表示忏悔。不过这无非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直到拓跋焘被宗杀刺杀前,还在下诏追查灭佛进度及僧侣逃亡情况。
正是象征太武帝,故而身后的是大或者罗汉也或者是供养人像容貌各异,几乎每个人物都可以代表一个,中亚、波斯、西域、天竺等等,有可能是北魏时期武功的太武帝四方征战又掳掠至平城的北凉僧人工匠们,也可以代表当年在云冈石窟的斧凿声中,夹杂着这些高鼻深目的外来工匠忙碌的身影。
十八窟内,佛像庄严菩萨温柔,有的年老苦行,有的少年英俊,有的拈花微笑......人物表情刻画细致入微,尤其是像的个性情调及神态描绘,下半身隐于壁中,令人物形象跃然而出,为早期石窟艺术高超的技艺代表.
云冈石窟分为哪几个时期呢?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的武周山南麓,距离大同市16公里。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的主要洞窟有45个,大小佛龛252个,造像5万余尊,气势恢宏。云冈石窟反映了北魏早期的文化艺术,也是是早期石雕艺术的代表,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成为四大石窟。
云冈石窟的建造时间及其特点
云冈石窟的开凿时间,从文成帝和平初(公元460年)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5年(公元524)年,不多60年的时间,距现在大约1500多年的历史。石窟建设主要经历了早、中、晚三个不同的时期,其中早中时期都是在北魏没有迁都到洛阳时候建造。
早期阶段:主要是现代编号16-20窟,由高僧昙曜负责选址和建造,因此又被成为昙曜五窟。
特点:建筑方面,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外壁凿千佛(主要是三世佛),这些建筑风格明显受到了西域和印度风格的影响;雕塑方面,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是典型的胡人造型,衣服也是胡服造型。体现出一种雄健质朴的西域情调。
石窟早期阶段的造像
中期阶段:这段时期为雕凿鼎盛的时期,大概在471-494年间,这段时间处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前的孝文帝时期,这段时期是北魏国力为鼎盛的时期,因此能够云集全国秀的工匠。洞窟主要有1窟、2窟、5-13窟,以及没有完工的第三窟。
特点:建筑方面大部分平面成方形,脱离了早期的拱形;在雕刻艺术上主要以内容繁复,精雕细琢为主,显示了北魏鼎盛时期华丽为主的艺术特征。不论建筑形制和造像题材内容,较早期都产生了变化,突出了释迦和弥勒佛,显示了当时北魏的艺术已经逐渐的特征。
中期阶段造像
晚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建筑主要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建造的,大约在494年以后,一直持续到524年。这段时间,大型凿窟已经停止了,因此都是一些中小型洞窟。洞窟主要有21-45窟。
特点:建筑方面流行三壁三龛式的洞窟;艺术特征方面,佛像和菩萨面型消瘦,长颈窄肩且下削,这种造像风格是北魏晚期民族大融合之后,推行的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一种艺术风格,注重形式美,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风格,与龙门造像风格极为接近。
云冈石窟建成以后,历朝历代都进行了修缮,特别是辽代,对石窟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整修。明朝受到战火毁坏,清朝顺治八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
晚期阶段造像
1952年,专门设置机构对石窟进行保护,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