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实守信的典故 关于诚实守信的经典故事
诚信的典故
诚信的典故如下:
关于诚实守信的典故 关于诚实守信的经典故事
关于诚实守信的典故 关于诚实守信的经典故事
关于诚实守信的典故 关于诚实守信的经典故事
1、烽火戏诸候。故事的主人公是西周后一个天子周幽王,周幽王为了让自己的爱妃褒姒一笑,竟然屡屡点燃召集诸侯的烽火,久而久之诸侯就不在听周幽王的号令了。这个故事寓意失信于人后果是很的,弄不好会把自己的性命送掉。
2、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秦未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
3、商鞅立木取信。商鞅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有能把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4、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后来,季布跟随项羽,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关于诚信的典故
1、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
晋公子重耳因蒙难而他乡,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困难的时候介子推只能从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
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
重耳说:“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托你洪福,以后我如果做了晋国国君,若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
后来,重耳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
五年之后,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果然与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确实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
2、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
魏文侯在与群臣饮酒,兴致盎然,而此时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与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约当日要打猎,于是,他便“命驾将适野”。
左右大臣惊诧道:“大家喝得正起劲,而又下着大雨,君侯又要去哪里?”
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今天打猎,虽然下雨不能打猎了,岂可因为自己喝得高兴就不去跟人家说一声呢?”于是便亲自前往。
魏文侯原为晋国臣下,后来和魏、韩、赵,三家分晋,为侯,饱受传统思想者诟病。
但它是一个很有作为的诸侯,特别是在诚信方面,堪称楷模。
3、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十分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之后,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我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4、查道吃枣留钱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的亲戚。
到了中午,两个人都饿了,可路上没有饭铺,怎样办呢?仆人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一些来吃。
查道说:“那怎样能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
我们要讲信用,怎样能偷吃呢?”结果两人只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一个枣园。
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十分招人喜爱。
查道和仆人本来已经饿得发慌,更觉得饥饿难耐,便停了下来。
查道叫仆人去树上采些枣子来吃。
两人吃完枣,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采过枣子的树上。
仆人奇怪地问:“这是什么意思?”查道说:“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给钱。
”仆人说:“枣园的主人不在,别人也没看见,何必这样认真呢?”查道严肃地说:“讲诚实是人应有的道德,虽然枣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就应给钱。”
5、郭伋不失信于孩子
郭伋在担任并州牧时,曾经到下属处巡视,到达西河郡美稷县(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北),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竹马,在道旁依次拜迎。
郭伋问:“孩儿们为何远道而来”。
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前来欢迎。
”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
事情办完后,各儿童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何时回来”。
郭伋告诉别驾从事史,算好日子告诉他们。
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儿童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