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名人名言

1.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实用的读书名人名言62条

得益匪浅的意思_得益匪浅的拼音是什么得益匪浅的意思_得益匪浅的拼音是什么


得益匪浅的意思_得益匪浅的拼音是什么


1、经过每期坚持不懈的给小云姐姐发造句和作文,这让我受益无穷。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荀况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读书名人名言62条,欢迎阅读。

1、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2、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 ——塔帕(英国)

3、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恃此用为命,纵横堆满前。——杨循吉《题书橱》

4、读点专业书,文学作品、历史、地理全要读。养成习惯,再忙再累,每天也要读两个钟头。——夏衍

5、有的书给了我许多启发,有的书令我失望,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还是感觉有收获。——严文井

6、读书眼欲黠,如贾胡,到处辄止;心欲检,如惜福人,饭间粒坠,必拾入口。——陈士奇

7、一个人不爱读书,不爱与书作伴,是真贫穷,是真孤独,是真堕落,是真偷懒。而且,因不知利用现代文明,也难免成为非现代人。——杨贤江

8、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就是财富;人才创造财 富,人才就是财富。

9、书的作者如果不比自己更贤明,就没有必要去读那本书。……读书是为要了解作者的意见而不是要发现自己的意见。——罗斯金

10、疯狂的书籍同疯狂的人一样数量有限。——刘易斯·卡洛尔

11、读书之所以是一种艺术,是因为读者在读书时,要按照认识规律,在自己良好素质的支配下,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调解读书方法,正确地进行时间运筹。——张之

12、外物之昧,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颢

13、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切斯特菲尔德

14、当你把所读的和已经知道的联系起来时,阅读马上变得有趣了。

15、一字绕龙蛇,书法不儿戏。

16、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17、读书是至乐的事。——林语堂

18、我们常从读书中得到很多好处,但也只有在成年后自觉地不按照作者有意安排的那种方式去读时,才能得益匪浅。

19、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辛弃疾

20、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

2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22、不去读书就不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辨别力。

2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

24、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法]孟德斯鸠

25、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26、宇宙的伟大建筑是现在开始以纯数学家的面目出现了。

27、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佚名

28、才既难得,而又难知;则当博采,多而蓄之。

29、养性不须烹紫雪;读书何但出青云。

30、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

31、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明)吴梦祥

3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33、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

35、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佚名

36、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佚名

37、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提问的人,毕生为愚人。

38、三国的马谡也是饱读兵法,但言过其实,导致失街亭。

39、看书未必有益,因为有些书实在不适合我们少年儿童来看,不是因为书出得不好,而是因为有些书的内容,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思想就会跟着走,所以就影响了学习。

40、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41、读书的真谛,就是通过读书使你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读出真理,读出自己,读出乐,读出趣,读出雅,读出妙,读出一个自己的'世界。

42、古人之言云:"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说读书与交友像游山玩水一般,应该是最轻松愉快的。

43、书是灵魂的。

44、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

45、坏书如同坏朋友,能使我们堕落。

4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9、年轻的作者要多读书,善于思考,一个不懂历史的人,绝不会正确的看待现在。当然,要写好作品,也离不开对技巧的学习。要扩大美学视野,广泛浏览各种流派,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而不是生搬硬套,食洋不化……——柯岩

50、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1、不读书,不识字,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作者:无名氏 出处:中吕朝天子志感

52、创业首先是去做,想多了没用,光想不做那是乌托邦。很多时候创业者因为自己搞不清楚而不去创业,实际上等你搞清楚以后就更不会去创业了。书读的不多没有关系,就怕不在上读书。

53、现在我是了,不该再像伐木工人砍树那样读书。暴饮暴食必定引起消化不良,看书贪多贪快,如饥似渴,也会不解其中滋味。作者:安妮·弗朗索瓦 出处:闲话读书

54、咱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咱们思想,咱们只但是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咱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咱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简单,然而在读书时,咱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户外场了。因此,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潜质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人步行潜质必定较,道理相同。——叔本华

55、坏书如同坏兄弟姐妹,能使咱们堕落。——菲尔丁

56、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57、书籍是人类的,也是人类最需要的老师。

58、念书对付我来说是驱散糊口中的不愉快的最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念书所不能驱散的。——孟德斯鸠

59、念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清)冯班

60、书本上的常识而外,尚须从糊口的人生中得到常识。 —— 茅盾

61、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便是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足用,不能博搜资料。—— 梁启超

62、好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受益无穷什么意思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小男孩,相信他第二天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1、受到的启发或益处很大。受益非浅,收获很大。益不是利益,是好处。

作为学文的大佬,鲁迅也被人diss过学文有什么用:

2、穷是没有尽头的意思,这里是为了说明受益之大得到不可的好处。受到的启发或益处很大。

3、近义词:受益匪浅

形容受益的程度很深,时间很长,无穷那是夸张的手法。

得到不可的好处。受到的启发或益处很大。

接受到的教育、经验等等很多

得到不可的好处。受到的启发或益处很大。

近义词:受益匪浅

对应英语:gain the endless benefits

受,受到,得到

益,好处

穷,尽头

终生得益

《周易》中为人处世的智慧,受益匪浅,你怎么看呢?

寿老师来到课堂上出题,那厮站起答到:四眼狗!被老师狠狠瞪了一眼。其他同学回答的九头鸟,五花马……都不够精彩,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甚为欣赏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确实在生活中为人处事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懂的一些人际关系和情感上面的道理的话,在生活中是很难过下去的。

周易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里面蕴含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可以说你读懂了周易,那么生活中90%的问题都可以解决,所以周易是一部非常值得读的书。

我觉得这本书讲得非常好,教会了我们很多人生道理,值得去读。

能不能举一些科学家在获得成功前都犯了哪些错误或者科学家是怎样从前人的错误中获得成功的例子?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1爱迪生想发明电话,已做了99%的努力 最终放弃 贝尔在他的基础上 只是多加了一个线圈 便成功了

范特霍夫的父亲从这件事中得知儿子很喜欢化学,就从家里让出一间房子作为工作室,专门供儿子做化学实验。从此,范特霍夫就开始“经营”自己的小实验室。他把父母给的零用钱和从其他亲友那里得到的“赞助”积累起来购买了各种实验器具和品,课余时间从事自己的化学实验。

2汤姆生的枣糕结构模型被卢瑟夫通过做轰击金箔的试验 推翻 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后来 又发现了质子命名了中子 学生查的威客又在他的基础上发现了中子

3爱因斯坦结合前人的光的波动理论和电磁理论 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4爱因斯坦结合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以及洛仑兹等一些人的理论 质疑牛顿经典力学在微观粒子上的适用性 最终提出光子说 写出了相对论

KING!! 又复习了一遍高中课本啊 不期望能帮上什么 不过 看些 关于名人自传的书 应该更好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意思?

"物以类聚"指的是类似的物品或事物会被吸引到一起。这表明不同的事物有着相似的属性、性质或特征,因此它们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比如,相同类型的动物会形成一个群体,具有相似兴趣爱好的人会组成同好会等。

"人以群分"则强调了人们会因为共同的利益、文“孵什么蛋,快点出来!”爸爸大声喝道。化、信仰或爱好而聚集在一起。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观念和价值观,这导致他们与其他人形成了不同的群体或社区。例如,同一个社区里的居民、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同一个行业的从业者等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群体,因为他们之间有相似的经历、共通的兴趣或共享的目标。

这句告诉我们鲁迅先生到理发店理发,理发师看到他穿着一件就袍子,就马马虎虎的给他理了一下。,相似的事物和人自然而然地会聚集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群体或社区。它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异性和多样性,使得每个人都能找到与自己相似或理解的群体,并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汪曾棋的生平以及典故?

48、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学历,不是大学的学历,是读了多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就是这个道理,行万里路是阅历。——熊召政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锦绣江南,历史悠久,名城座座,人文荟萃。汪曾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尤感兴趣。1947年,汪曾祺到上海一所中学教书,星期天除了听戏写作外,他看戏考。一日,他又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老戏考,上面有一段滩簧,其中有句唱词“春风弹动半天霞”,令他大为惊异,并夸道:“这是李贺的诗!”汪曾祺对昆曲也情有独钟。《打虎游街》、《借茶活捉》诸戏,他百看不厌。一日,汪曾祺去剧场看昆曲,一小丑在舞台上表演得非常出色,尤其是那小丑传神的苏白,使他听得心醉神迷,不时发出笑声。不料,邻座是一个唱花旦的京剧女演员,听来听去不知所云,直着急,老问:“他说什么?说什么?”汪曾祺于是充当了那位京剧女演员的临时翻译。 汪曾祺曾说过:“一个作家读很多书,但是真正影响到他的风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那么,哪些作家的作品对汪曾祺产生过影响呢?他坦言,古人里是归有光,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废名,外国作家是契诃夫和阿左林。归有光是明代吴中散文家,名文有《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诸篇,由于归有光“无意为文”,写得像谈家常话似的,其结构“随事曲折”,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若无痕迹,汪曾祺的创作从中得益匪浅。他觉得归有光是和现代创作方法最能相通,最有现代味儿的一位古代作家。通过比较,他还认为归有光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方法很像契诃夫,并说:“归有光是的契诃夫!” “能多掌握几种方言,也是作家生活知识比较丰富的标志。”汪曾祺对吴语非常稔熟,颇知其传神妙处。他在《星期天》、散文《安乐居》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上海方言,如“那起来”、“斜其盎赛”等,既有地方色彩,又写活了人物,吴地读者赏来自有动人情趣。在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意思是物品会因为相似的特征而聚集在一起,而人们则会因为共同的兴趣、价值观或背景而结成群体。海,卖糖炒热白果的小贩在街头常吆喝道:“阿要吃糖炒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那句中的“糯”字,使汪曾祺竟“嚼”出细腻、柔软而有弹性的韵味来,他在形容女作家铁凝的《孕妇和牛》的语言风格时,便油然想起吴语里的这个字:糯。他怕这位北方作家不能体会这种语感,就说:“什么时候我们到上海去,我买一把烤白果让你尝尝。” 江南作家徐卓人在许多里保留了吴语的韵味,引起了汪曾祺的浓厚兴趣,赞不绝口。他希望徐卓人在今后的创作中“能深入研究吴语的魅力,保持自己的特点。”他还向她指出:“不要为了具有江南特点,过多地装点吴语的句式和词汇。”此述堪称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在写作中如何调理吴语颇有启发。 参考资料:

科学家的故事96

现代观点认为,苯分子是由6个具有sp2 杂化轨道的碳原子通过σ键结合的一个六元环,每个碳原子上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从侧面相互重叠,形成一个封闭的大Л键,并垂直于碳环的平面。这样,就使Л电子云高度离域,达到完全平均化。因此,苯分子中的C—C与H—C键角都是120°,C—C键长都是1.39牛挥械ニ那稹O衷冢椒肿咏峁瓜肮呱先杂每饫帐表示,也可用表示

一、牛顿的故事

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 1852--11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园里观赏月亮。他仰望那镶着点点繁星的苍穹,思索着为什么月亮会绕着地球运转而不会掉落下来。忽然,有个东西打在了他的头上,这并不很重的一击,把他从沉思中惊醒。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熟透的大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他捡起苹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不落向两旁,不飞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这一定是地球有某种引力,把所有的东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苹果是这样,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运转。因为有引力,使它不能远离地球;因为有速度,使它不会像苹果一样掉落下来……夜渐渐地深了,青年手中拿着苹果,开心地笑了。他就是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科学家牛顿。这一年,他才24岁。

二、 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小板凳,说:“这是我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三、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动手试一试。有一次,他看到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上不动呢?是不是生病了?”妈妈告诉他,这是在孵小鸡,过一些日子,蛋壳里就会钻出鸡宝宝来。”

听了妈话,爱迪生感到新奇极了,他想,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人卧在上边行不行?他决定试一试。爱迪生从家里拿来几个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他先搭好一个窝,在下边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就蹲坐在上边,他要亲眼看一看鸡蛋是怎样孵成小鸡的。天快黑下来了,还不见爱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于是到处去找他。找来找去,才在邻居的后院找到了爱迪生。只见他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有不少草叶。家里人见了,又生气又好笑,问他:

“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我在这儿孵蛋啊!小鸡快要孵出来了。”

“母鸡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样孵出小鸡来。”

妈妈却没有责怪和取笑他,因为她知道这孩子的性格,微笑着说:“人的体温没有鸡的体温高,你这样孵是孵不出来的。”爱迪生虽然没有孵出鸡来,但是通过这次孵蛋活动增长了知识。还有一次,爱迪生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心想,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给人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气球没翅膀也能飞上天,那么在人的身体里充上气行不行?于是全找来一种能产生气体的粉,让一个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气球一样飞起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小伙伴肚子疼了起来,大声哭喊,点儿送了命。为了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顿,还说不准他以后搞什么实验了。可是爱迪生还是不服气,说:“我不做实验,怎么会知道人能不能飞起来呢?ceh希望采纳我的

18世纪以后,冶金工业的大发展,促进了焦炭生产和煤气生产,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

最初,被看作一种废物而被弃掉。19世纪初期,人们从中分离提取苯、萘、蒽、甲苯、、、苯胺等物质。1856年,英国化学家珀金以苯胺为原料合成了苯胺紫,首次实现了染料的人工合成,使人们进一步看到了苯和其他芳香族化合物的应用价值。

在从中大量提取芳香族化合物并以它们为原料生产染料等产品的过程中,人们迫切需要知道这些芳香族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以便指导生产。但是,当时人们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却一无所知。

我们知道,苯是1825年英国化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的,以后劳伦和日拉尔等人把苯的分子式确定为C6H6。

在这以前,化学家们对脂肪族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过探讨,这些探讨都比较顺利。然而,苯就不同了。别看它的分子式那么简单,但对其结构式的探讨却遇到了相当大的麻烦。原因是如果只从分子式中碳氢比例来考虑,它和乙炔中碳氢比例一样,由此推论,苯应当是一种及不饱和的有机化合物,实际上,苯的反应能力与脂肪族中不饱和化合物相甚远。例如,烯、炔都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能使溶液氧化,而苯却不能,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能被卤素、硝基、磺酸基等取代。更为奇怪的是,在上述所有反应中,苯本身的“体系”保持不变,这说明苯具有特殊的稳定性,也就是说,绝不能把苯看成是和一般的分子中含有双键或叁键的脂肪族化合物相类似的物质。这些矛盾的事实,使人们对苯的结构的认识深深限于迷茫之中。

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凯库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e)决心揭开这个难解之谜。

凯库勒善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来研究问题。他认为,在分子中原子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分子性质取决于原子是如何排布的。他经常思想高度集中地闭上眼睛想像在碳链上添加或去掉原子后,使一个分子奇妙地变成另一个分子的景象。对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的排布,凯库勒曾先后考虑过几十种排布法,但却都经不起推敲,也解释不了关于苯的实验事实。

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1865年的一天晚上,凯库勒坐在家中编写《化学教程》教材,写到苯分子结构这一部分时,对其分子结构仍然是百思不得其解,难以下笔,只得停笔进行深思。沉思中,他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朦胧中,他看到碳原子形成的长列像蛇一样,在眼前不断翻腾,突然间,一只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一个环状,不停地旋转着┅┅凯库勒猛然惊醒了,受梦中所见形象的启发,凯库勒迅速画出了苯分子的封闭式结构。他曾先后用下列图式表示苯分子的结构:

,他们把苯分子结构确定为六角形环状结构:

这样,苯分子新的结构就诞生了。

凯库勒认为,苯分子这种封闭式但双键交替形成的结构,既能满足碳原子是4价的要求,又符合分子式C6H6的要求。他还断言,所有芳香族化合物的衍生物都可以从这种结构推论出来。虽然这时还有一些化学家提出过苯的其他结构式,但科学界公认凯库勒的结构式最合理,使其很快就被采用。俗话说:“梦笔生花。”对此虽然不可完全相信,但梦想成真却在凯库勒身上得到了体现。

凯库勒青年时期曾学过建筑,形象思维很发达,十分善于捕捉直观形象,因此,他的梦想和灵感绝非凭空而来,而是朝思暮想的结果。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当大脑中的记忆细胞存储了足够多的信息且人在高度紧张的思索时,这些脑细胞是不容易停止工作的;甚至在大脑的其他部分处于休息状态时,记忆细胞仍可工作,而且由于此时干扰因素少,精力可以高度集中,往往会有奇想出现。凯库勒对苯环结构的发现属于这种情况。

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学说对有机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890年,在纪念苯环结构学说发表十时,伦敦化学会指出:“苯作为一个封闭链式结构的奇妙构思,对于化学理论的发展,对于研究这一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的异构现象的指导作用,对于发展为原料的染料工业所起的先导作用,都已是举世公认的了。”

当然,凯库勒的苯的结构的学说,也存在着不足,仍然有一些实验事实得不到解释:一是苯分子内既然含有双键,但是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苯不能与那些能和不饱和烃发生加成反应的试剂发生加成反应;二是按照凯库勒的苯分子结构式,在苯的邻位二取代物中,应该存在两种异构体:

但实验证明,苯的邻位二取代物只有一种。

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范特霍夫

雅可比?亨利克?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荷兰化学家,1852年8月30日生于荷兰。因为在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研究上的贡献,获得190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范特霍夫为什么能成为诺贝尔化学奖的人呢?从他的经历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原因,同时也学到一些东西。

寻找奥妙,自己动手试试

1852年8月30日诞生于荷兰的鹿特丹市,父亲是当地一位有名的医生。上中学时,他看到在实验室中做的各种变幻无穷的化学实验非常有趣,因此总想知道其中的奥秘。看别人做,太不过瘾了,能自己动手那该多好呀。”寻找奥妙,自己动手做做”应该是他后来成功的一个因素吧。

投身化学,义无反顾

1869年,范特霍夫从鹿特丹五年制中学毕业了。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呢?在当时,光靠化学是解决不了生活问题的,父亲是为了让他增加知识才答应给他实验室试试.但要以化学为职业,父亲就不答应了,可范特霍夫觉得学化学对自己比较合适.

父母并不想让他成为一个化学家,而想把他培养成一名工程师。几经周折,范特霍夫进入了荷兰的台夫特工业专科学校学习。这个学校虽然是专门学习工艺技术的,但讲授化学课的奥德曼却是一个很有水平的。他推理清晰,论述有序,很能激发起人们对化学的兴趣。范特霍夫在奥德曼的指导下进步很快。由于范特霍夫的努力,仅用了2年时间就学完了一般人3年才能学完的课程。1871年,范特霍夫毕业了,他终于说服了父母,可以全力进行化学研究了。

为了打好基础,找准研究的方向,必须拜师求教。范特霍夫只身来到德国的波恩,拜当时世界的有机化学家佛莱德?凯库勒为师。佛莱德?凯库勒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化学家,他在梦中见蛇在狂舞,首尾相接,从而解决了苯环的结构。在波恩期间,范特霍夫在有机化学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随后,他又前往法国巴黎向医学化学家武兹请教。1874年,回到荷兰,在乌特勒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此他就开始了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范特霍夫首先提出了碳的四面体结构学说。过去的有机结构理论认为有机分子中的原子都处在一个平面内,这与很多现象是矛盾的。范特霍夫的理论纠正了过去的错误。

但是这一新的理论却遭到了一些权威人士的反对,当时德国有机化学家哈曼?柯尔比就是其中一个。这位老科学家倚老卖老,根本不愿学习新的东西。在没有认真研究的情况下,就毫无根据地把范特霍夫斥责了一顿。范特霍夫对这位老先生的高论嗤之以鼻,不与其辩论。柯尔比不远千里从德国来到荷兰,要和范特霍夫一比高低。毕竟范特霍夫是晚辈,当柯尔比气势汹汹地冲进范特霍夫的办公室时,范特霍夫已经恭恭敬敬地等候他了。待柯尔比的火气稍稍减退之后,范特霍夫平心静气地向他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条理清楚,论证有力,并请柯尔比用事实来批评自己的理论。范特霍夫的观点征服了柯尔比.柯尔比毕竟还是要讲道理、讲事实的。平心而论,范特霍夫的理论是正确的,他刚来时的火气完全消失了,并邀请范特霍夫去普鲁士科学院工作。范特霍夫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使很多人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理论。

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范特霍夫是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者。

11年3月1日,范特霍夫在柏林附近的斯特利茨逝世。终年59岁。tvm希望采纳我的

科学家的故事

每个科学家都有他失败的一面,现在,我就来看一看科学家的故事.

故事一:

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由于战乱、父亲、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国随姐姐居住在伦敦。在那里开始学医学和农业。学习中接触了很多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很快成为一位训练有素的化学实验家,同时也成为一位有创造能力的理论家。在这期间,他同许多学者一起组织一个科学学会,进行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主要讨论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在实验室中遇到的问题。波义耳称这个组织为“无形大学”。这个学会就是的以促进自然科学发展为宗旨的“皇家学会”的前身。波义耳是该学会的重要成员。由于学会的分会设在牛津,波义耳于1654年迁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并聘用了一些很有才华的学者作为助手,他们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他的许多科研成果是在这里取得的。那本划时代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本书以对话的体裁,写四位哲学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他们分别为怀疑派化学家、逍遥派化学家、化学家和哲学家。逍遥派化学家代表亚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说”观点,化学家代表“三元素说”观点,哲学家在争论中保持中立。在这里,怀疑派化学家毫不畏惧地向历史上权威的各种传统学说提出挑战,以明快和有力的论述批驳了许多旧观念,提出新见解。该书曾广泛流传于欧洲大陆。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从小家境困难,由亲戚抚养。175年进入神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1764年他31岁时写成《电学史》。当时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由于这部书的出版,1766年他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22年他39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光学史》。也是18世纪后期的一本名著。当时,他在利兹一方面担任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他对气体的研究是颇有成效的。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还将木炭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燃素说,因此把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显然他用木炭燃烧和碱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此外,他发现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气的分析上。还发现或研究了、氨气、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三卷本书出版。该书详细叙述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由于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在气体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的发现。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荣誉。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发现含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玛丽和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1867--1934)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O0 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位女。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xaw希望采纳我的

科学家的故事50字

无,没有

在卢瑟福从阿尔法粒子小散射实验证实原子核存在后,许多科学家都发现原子核的质量数与质子数不符,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终于成功的预言了中子的存在,极大的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

据说鲁迅先生到理发店理发,理发师看到他穿着一件就袍子,就马马虎虎的给他理了一下。

爱迪生,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邓稼先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在邓稼先回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

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并首次以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仍想参加会议。医生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丁肇中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科学家的故事

每个科学家都有他失败的一面,现在,我就来看一看科学家的故事.

故事一:

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由于战乱、父亲、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国随姐姐居住在伦敦。在那里开始学医学和农业。学习中接触了很多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很快成为一位训练有素的化学实验家,同时也成为一位有创造能力的理论家。在这期间,他同许多学者一起组织一个科学学会,进行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主要讨论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在实验室中遇到的问题。波义耳称这个组织为“无形大学”。这个学会就是的以促进自然科学发展为宗旨的“皇家学会”的前身。波义耳是该学会的重要成员。由于学会的分会设在牛津,波义耳于1654年迁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并聘用了一些很有才华的学者作为助手,他们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他的许多科研成果是在这里取得的。那本划时代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本书以对话的体裁,写四位哲学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他们分别为怀疑派化学家、逍遥派化学家、化学家和哲学家。逍遥派化学家代表亚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说”观点,化学家代表“三元素说”观点,哲学家在争论中保持中立。在这里,怀疑派化学家毫不畏惧地向历史上权威的各种传统学说提出挑战,以明快和有力的论述批驳了许多旧观念,提出新见解。该书曾广泛流传于欧洲大陆。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从小家境困难,由亲戚抚养。175年进入神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1764年他31岁时写成《电学史》。当时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由于这部书的出版,1766年他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22年他39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光学史》。也是18世纪后期的一本名著。当时,他在利兹一方面担任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他对气体的研究是颇有成效的。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还将木炭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燃素说,因此把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显然他用木炭燃烧和碱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此外,他发现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气的分析上。还发现或研究了、氨气、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三卷本书出版。该书详细叙述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由于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在气体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的发现。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荣誉。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发现含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玛丽和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1867--1934)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O0 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位女。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在卢瑟福从阿尔法粒子小散射实验证实原子核存在后,许多科学家都发现原子核的质量数与质子数不符,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终于成功的预言了中子的存在,极大的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检举

远远的我看见一苹果树,太高兴了,几下窜上去,吃了个饱还摘光打包。这时牛顿来了,我很害怕,要是牛顿发现没苹果掉下砸他头怎么办,会不会打我

发现,经过240天远航探险,终于凯旋,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横渡大西洋的壮举,甚至还发现了新天地于新人种。

benefited的用法

得到的好处太多了。

Benefited是benefit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形式,表示受益、获得利益或得到好处的意思。它通常用于被动语态,例如“The company was greatly benefited by the new marketing strategy.”(该公司受益匪浅,得益于新的市场策略)。在这个句子中,benefited强调了公司是如何从新市场策略中获得好处和利益的。

除了被动语态外,benefited也可以用于主动语态,例如“Many people he greatly benefited from the new healthcare program.”(许多人从新的医疗保健中获益匪浅)。这个句子中,benefited突出了许多人是如何获得好处和利益的。

需要注意的是,benefited与benefited from的区别。benefited通常用于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表示受益或获得好处;而benefited from则表示“受益于”或“从…中获得好处”,后面需要加上具体的对象,例如“I he benefited from my mentor's guidance.”(我从我的导师的指导中获益匪浅)。

总之,benefited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词汇,可以用于各种实事求是,不惧权威场合,强调个人或组织从某些事物中获益或得到好处。

受用无穷是什么意思

“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受用无穷的意思介绍如下:

受到的益处用不完.多比喻从别人那里得到了见解,启发或好处终身受用,无可。

受用无穷的相关造句如下:

3. 无论如何,加强词汇的记忆力在课堂上可说是受用无穷,而且显然更利于学习外国语言。

4. 比赛结果并不重要,准备过程中的经历将使他们受用无穷。

5. 有机会一定要多向您请教,您讲的每一句话,都叫我终身受用无穷。在我的印象当中,您是一个富有活力且极富魅力的人。

6. 如果在旅途中发掘乐趣,那么过程就成了终点,而且将是一个人终身的、受用无穷的终点。

7. 阴阳之道也,天人相应,人身之阴阳与天道之变化暗暗相对,若能契合,岂非受用无穷哉!唏嘘,天下之大……

受益无穷造句:

2、多积累好词好句,对我们今后的'写作可以说是受益无穷。

3、看了这本书,我受益无穷。

4、每个暑老师都会出去旅游,每次老师都会将所见所闻告诉我们,让我们受益无穷。

5、听了老师的话,我受益无穷。

6、爸爸告诉我要诚实,我顿然觉得是受益无穷。

2. 人宠之间的亲昵关系让我们以及我们年迈的父母受用无穷。7、运动健儿的努力拼搏的精神,令我受益无穷。

8、妈妈为了提升我的写作水平,给我买了许多作文书,我看得津津有味,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