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3.可靠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培训行政事业单位内控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培训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培训


(六)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内部控制规范适用范围虽然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内,但主要在企业单位实行,却没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度详细解释,而且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3、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内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权威性和性不够;

4、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由什么负责?

效。现阶段,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佗基本上实现了,但是电算化应用的范围在许多单位局限于处理基本核算的日常会计业务.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仍局限于传统的手工手段,难以满足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日益提高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由单位负责人负责。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如使之朝着正确的财务方向运行。高效的会计电算系统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由之路。计算机的应用,极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速度,也减少了错和舞弊的发生,从而更加规范、更加高下:

2、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认真执行。

扩展资料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方法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归口管理、 预算控制、 财产保护控制、 会计控制。

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提出了“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问题。

3、归口管理:归口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一般是按照行业、系统分工管理,防止重复管理、多头管理。归口管理实际上就是指按赋予的权利和承担的、各司其职,按特定的管理渠道实施管理。

4、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企业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其作用是保证各种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的利用,使费用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的约束。其预算内容包括收入预算、支出预算、预算、资金支出预算和生产负债预算等方面。

5、财产保护控制: 财产保护,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合法的财产安排使人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控财产,让外人无法触及;今后无论出了什么无法预见的变动(哪怕变成身无一文)本人及家人仍然可以生活无忧,仍然可以东山再起。这就是安全。财产安排可以用“四两拨千斤”即少花钱办大事的方式把财产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后代只能按自己的旨意来用钱,一切归自己掌控,这就是放心。

试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

内控人员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被控制的客体。内部控制对内控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具备熟练的会计核算水平,还要具有现代的财务管理能力,更要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目前.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人员缺乏应有的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业务水平较低(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观念滞后。

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思想建设,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思想意识问题,是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相对与来说.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对于资金的使用控制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一些单位对建寺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不够,特别是部分单位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对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不到位,简单地将预算2012年11月29日,以财会〔2012〕21号 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不重视内部控制体系。部分单位甚至把会计人员等同5.风险防范——排除障碍实现单位发展战略于付款员,无视会计人员对重要决策乃至业务管理的参与权,致使财务监督与控制流于形式。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建立有效的管理控制的础。我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现实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制定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许多事项的运作都是依照惯例进行;一些单位虽然建立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但很不完整;还有一些单位内控制度陈旧,各项制度之间不协调、不配套。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人员素质人是决定内部控制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四、重视技术手段应用。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电算化内控措施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全过程监督和强化财务部,对各项财务收支活动的全方位管理与控制,加强对系统各二级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实时与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财务运行中的会计错.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哪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2、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是在职务分工控制的基础上,由企业权力机构或上级管理者明确规定有关业务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与,使所有的业务经办人员在办理每项经济业务时都能事先得到适当的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办理有关经济业务,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制的目标和原则:

(一)内部控制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2.安全性——资产安全

4.效率性——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参考资料来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是哪一年发布的

摘要:当前经济背景下,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应用会计内部控制对财务工作进行高效有力的监督与管理 ,可以更好的管理单位资金,维护单位利益,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本文从分析当前我行政事业单位业会计内控工作的必要性入手,进而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还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 随着近年来,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既是与发展的要求,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自我约束和加强发展的需要。所谓会计的内部控制,就是在的统一会计制度的约束下,由企事业单位以固定方法与特定的程序通过自行的设计、直接应用于本单位内的会计规则、方法与程序的总称。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营体制的多元化转变趋势越来越,加之加入世贸十多年来,我们经济环境变化极大,而我们的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历史原因与体制原因,财务管理制度仍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和内部控制失效现象都较为。在此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制度也应该顺应改革潮流不断创新和改进。 随着一系列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措施不断出台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日益复杂化。在目前我国传统会计内部控制业务的提升和扩展阶段,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审计,既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必然需求,可以更好的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诸多方面有着非凡的意义:会计内控工作可以进行实时的财务控制来防范单位的会计管理风险,实现责、权、利的相互统一原则;可以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合法和完整的形式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分析提供全面而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可以不断的改善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促进财务机制的规范化和高效性,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可以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协调发展,使单位的财务工作为整体发展战略提供更多的服务;可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水平,促使自身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合理和有效流动提供合理科学的。 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其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常有会计信息的核算失实情况发生。单位内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够规范,分工不够明确,而且内部会计人员在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导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乱挤乱摊各项成本费用、账乱账、乱调账目、违规发放各类工资奖金、乱分等违法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实现象,会计秩序极为混乱,影响极。 其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1.合法性——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合法合规会计内部控制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存在的制度的失效或不健全情况。①内部控制的性不强,规范范围不全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构与其他业务部门是平行的,内部控制人员往往受制于单位本身,缺乏性。②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较低,实践经验不丰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全面,难以胜任内控业务本身的专业性与广泛性,无法实现内部控制预期的效果和质量。③内部控制方法不当,手段较为落后。目前我们多用账项基础审计与多种方式交叉使用的内部控制方法,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内发生的新业务、面临的新风险给予及时的控制。 其三,财务管理较为混乱。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对预算资金的使用缺乏全面规范的,即便有全面的年度预算,在其执行方面也难以做到真正的统筹安排,盲目性极强,并没有将所有的资金使用在恰当的地方,使用超支现象极为普遍。同时,对收支的管理不严格,开支标准与开支范围的扩大随意性较强,一些项目资金也没有实现专款专用,通过巧立名目来挤占资金和挪作他用现象很。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首先,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结构,合理的设置内部控制机构,建立健全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机构的良好组织到位与权威性,实现内部控制工作的覆盖率。同时,也要加强会计内控的宣传工作,在整个单位内部营造重视内控的氛围。 其次,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建设,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会计内部控制不但需要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来规范实施,更需要专业素质高、道德水平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内部控制人员队伍和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方法。我们要根据内部控制内容的不断调整和拓展,培养和更新内部控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专业素质,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强化内控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内控人员在风险分析等全新模块方面的分析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改进单位内控方法,提高单位内控水平,促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现代化发展。 ,建立健全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制度。内部控制体系牵涉到诸多相关制度,仅仅改善内控建设是无法实现目标的,我们一定不断规范健全诸如预算的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自我评估控制制度等辅助控制手段,通过这些相关制度的建设,为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协助作用,全方位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现更高效的内部控制。 [4] 白海荣, 赵运胜. 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J]. 现代经济信息,2011, 20: 86-89.

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机制

2、第十二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会计法》、 《中华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第五条: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2、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年11月29日,以财会〔2012〕21号 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5、内部控制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

什么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起点和依据,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

1、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1、根据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公众利益,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目标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第十二条。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起点和依据,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三)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 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四)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五)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七)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八)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 根据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