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版《水浒传》谁说的?最贴近原著?请详细说一下理由,谢谢!

叙述部分

田连元本身文学素养渊博,又对水浒传研究的本身造诣极深。在他的评书中不仅紧随原著,而且对《水浒传》中许多我们今天难以理解的名词和称呼乃至当时的风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而且这些讲解是溶入故事当中,恰倒好处的表现出来。

田连元评书网 田连元评书网小八义田连元评书网 田连元评书网小八义


田连元评书网 田连元评书网小八义


其它水浒评书,较全的还有袁阔成,单田芳,张少佐三个版本。

张少佐版本基本上是模仿田连元的。

对于田连元的电台版和电视版两个版本。个人对田连元328回的电台版评书最为喜爱。

可以参考就这一点来说,无疑是袁阔成先生做得,也最深得人心,更能体现出袍带书、短打书或者现代书的特色。是融汇兼具了各色曲艺表演形式的袁氏风格说书表演,抛开了面前的一张案台,既可以站着比划一招一式,又可以坐下来娓娓道来绘声绘色,这样的评书表演,实在堪称一代宗师,当今还没有人能够与之交臂同肩。下田连元贴吧里的介绍

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哪个是评书界的泰斗?

如果是按照说书量来计算,那单田芳先生可以登顶。因为单先生上下五千年都涵盖在了他的评书之内,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林林总总五千年。但这种表演艺术,并不以数量的多寡取胜,而是要靠扎实的传统评书功底,说起来既精彩又传神,既有大热血贲张,又有细致入微的含情脉脉,还有义薄云天的忠肝义胆,更有博古通今的引经据典。

故而今人普遍赞曰: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这不惟是对袁阔成先生的空前肯定与称颂,也是最普遍的评书观众对袁先生的一致评定,更是曲艺界对袁先生精彩艺术人生的精当概括,以及对袁先生对于评书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的充分认定。所以难分高低。

我个人比较喜欢单田芳先生,无论评书数量还是涵盖的题袁阔成泰斗,单田芳就算了,他说的那玩意不是评书!金文声算是大家!年轻的要数王玥玻了!材及影响力都少有人及。但如果评选评书界的泰斗,我觉得袁阔成先生更合适,他传统评书的欣赏价值更高一些。至于田连元先生也很,他应该排在刘兰芳先生之后!

单田芳肯定是泰斗啊,毕竟很多留下来的老本都是单田芳的。

肯定是袁阔成了,因为袁阔成老师辈分比单田芳高,所以评书界的050青面兽双夺宝珠寺泰斗一定是袁阔成老师。

袁阔成先生,是传统评书的嫡传正宗,这方面单田芳先生完全没有可比性。

单田芳是西河门评书的泰斗,袁阔成是京津评书的泰斗,刘兰芳又是西河门评书的泰斗,三位泰斗于评书与相声和曲艺等界的辈份完全相同,综合水平也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不过由于单田芳曾有专门去修读过高等教育水准的历史学专业课程,其水平相对来讲要比纯民科马路知识地摊文水准出身的袁阔成、刘兰芳等人稍高出那么一些,因此单田芳应为评书与相声和曲艺等界当之无愧人,当然袁阔成与刘兰芳的功底深厚也同样很好,可分列第二位与第三位,能与三位泰斗相提并论的首推郭荣起与马三立;相比几位泰斗们,其他人则了一截,其中比较接近几位泰斗们水平的则为田占义、连丽如、常宝霆、马志明等人,而侯宝林、田连元等还要更些。

他是且走红的相声演员,却是“一无是处”的捧哏,他是谁?

47 神州擂

是王声,他们现在呢也被招入了体制10 薛刚反唐内,所以,不管以前怎样,只希望以后越来越好。

王声,1982年10月出生在陕西的铜川,陕西师范大学毕业,表演过的相声有《学富五车》《这不是我的》《新咱也试一把》等。

这个捧哏是王声,他和他的搭档苗阜因为相声《满腹经纶》一炮而红,但是作为捧哏他却有不少的毛病,比如说嘴碎、抢话之类的,所以被人说是一无是处。

他是王声。他和他的搭档现在进入了体制内。现在有些新段子听上去也是不错的。希望他们可以在相声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吧。

评书四大家是谁

011五台山赵员外荐鲁达

在曲艺界,袁阔成和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并称为“评书四大家”。

39 五女七贞扩展资料

有资深曲艺迷对此表示:“袁老在评书界的辈分实在是太高了!他和连丽如的父亲连阔如是平辈,现在评书界的其他人都是袁老的晚辈。而且说起真正的评书门,袁先生,还有陈士和先生传的刘立福、连阔如传的连丽如等人,是正宗的评书门;但单田芳和田连元先生是西河大鼓门,刘兰芳先生是东北大鼓门,都是可以边说边唱的。

最重要的是,从艺术造诣上来讲,袁老也高于其他三位。所以如果把他们四位放在一起并称‘评书四大家’,对其他一些评书艺术家似有不公,而且也不能凸显袁先生之独特位置。”

参考资料网-"评书四大家"提法被指"不公":袁阔成远高于其他三位

给部好点的评书!谁的都行! 是单田芳的!袁阔成或者田连元的也行! 要气氛活跃点幽默点的!!!

其中袁阔成的版本是经过个人加工而成,虽然精彩,却偏离原著。

去宣南书馆听王玥波的《大隋唐》最和您的这两项要求,不好您抽我。

虽然外人将袁、单、刘、田并称为“评书四大家”,但在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心中,其实都是将袁老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敬重有加的。昨日,单田芳特意亲笔手书一篇悼念袁阔成先生的唁电,落款为“徒侄单田芳”;田连元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特别提到袁先生的艺术“比其他同行高人一筹”;刘兰芳也说:“我们都可以算是袁老师的继承人和传承人。”由此可见,他们都是自称为袁老的晚辈的。

另外给您几部评书

按以下顺序听

《三盗九龙杯》(67回)——王玥波

《马寿出世》(5回)——王玥波

《宋金刚押宝》(20回)——王玥波

《康熙私访月明楼》(15回)——王玥波

保甜

不甜不要钱

单田芳:封神演义

曾国藩

袁阔成:三国演义(经典)

楚汉相争

田连元:杨家将(好像没有结尾)

刘秀传

连丽如:鹿鼎记

《新儿女英雄传》。 平原枪声

《百年风云》

袁阔成讲了哪些评书?

046杨志押送金银担

评书作品:《三国演义》(上集,云南)、《赵子龙》(百花文艺)、《大闹大名府》(黑龙江)、《大闹神州擂》(黑龙江)、《巧破乾坤楼》(中原农民)、《燕青打擂》(春风文艺)、《水浒外传》(春风文艺)等。

004朱武巧计救陈达

袁阔成,(1929-2015),评书演员。人,出身于天津的评书世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话剧、电影、戏曲等艺术形式之长,形成独自风格。自幼随父学艺。十六岁登台。曾在京津一带演出。建国后,历任营口市曲艺团副团长,曲世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和辽宁分会。1965年加入。1986年演播了长篇评书《三国演义》。编演的新书有《林海雪原》、《红岩》等,有评书本《赤胆忠心》、《神州擂》、《评书三国演义》等。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先生于2015年3月2日凌晨在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人物经历

早年时期

由于在人的一生当中,各个不同阶段的生理条件不同,袁阔成的评书艺术可以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艺术时期。

从现在网上流传的书目上看,现代评书(除去红岩魂),水泊梁山以及一些小段都是袁阔成早年的作品。

作为评书这门艺术来说,其可以从内容上分成两个部分

表述部分

要想说好一部评书,这两部分内容不仅各自都要说的足够好,而且要相互结合的好。在这方面,袁阔成早年的现代评书堪称范本,而尤以模仿书中人物说话为一绝。

2、传统评书与现代评书

对比传统评书,现代评书的不同点就是细腻。传统评书往往粗枝大叶,比如他很少有复杂的心理描写,也很少有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传统评书的重要特征就是一根筋,比如脍炙人口的评书小段《肖飞买》中有这样的情节:肖飞点着了一支烟,一扔火柴棍,刷,正扔到一个小特务的腮帮子上。小特务一激灵,艾呦呵,心说小心点啊,没敢言语。然后这个茬就别过去,继续说肖飞怎么样买。像这种转一圈又回到原地的小插曲传统评书里一般不会出现(除了田连元)。另比如前面肖飞给伪军一个嘴巴,把后槽牙打掉了,伪军和哥们之间有一个精彩对话。这样的细节在传统评书里一般也不会出现。最多说句肖飞一个嘴巴,把伪军后槽牙打掉了,或者运用特有的袁氏夸张,肖飞一个嘴巴,点没把伪军脑袋削下来,最多如此。

所以说,由于在传统评书形成的过程中,听书的人文化一般不高。为了让这些人听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简明成了传统评书的重要特征,但随之不可避免的就是粗糙。现代评书之所以细腻,一个原因当然是他们都是根据现代改编的;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现代评书离生活更近。这产生了两种效果,一是他拉近了故事和听众的距离,使听众理解起故事来更容易,从而为评书的细腻化留出了空间。二是现代评书必须细腻化,其原因就在于生活本身就很细腻,如果现代评书做不到细腻这一点,就会显着和生活很远,甚至产生滑稽的效果。因此,如果用画来比喻评书的话,传统评书就是写意画,而现代评书则是工笔画。

正因为现代评书比传统评书细腻的多,评书史上模仿人物说话最成功的一部书,必然是现代评书。这就好比配音史上最成功的作品必定是现代题材一样。这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就是通过语音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在这方面,传统评书的表现能力极其有限(传统评书的人物都是扁平的),无非就是山西话(寇准),云南话(任堂惠),没鼻子(哈米蚩),尖嗓门(时迁)等等最简单的东东。在这当中,还有很多语音其实是和人物身份性格没有任何联系的,比如山西话只能表明寇准是山西人,没鼻子只能表明哈米蚩有生理缺陷,这和他们的身份、性格有什么联系呢?他们的作用只是用来区分书中不同人物罢了。我想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至于还存在这样的人,不用不同的语音来区分人物,你就分不清甲乙丙丁吧?

现代评书克服传统评书的缺点,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以袁阔成的《暴风骤雨》为例。政委,队长,小战士,知识分子,拉大车的,地主恶霸,地主婆,狗腿子等等诸多人物,嗓音特点均恰如其分,完全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设置人物的语音且非常细腻。听完一部《暴风骤雨》,就好像看了一部电影一样。有网友笑谈,听了袁阔成老师的暴风骤雨,感觉袁老师可以去给电影配音了,而且是一个人配所有人物。

3、模仿人物说话声音

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语言来表现各种人物不同的情绪。

在这当中,《肖飞买》堪称范本。比如汉奸被枪顶住后腰的惊慌,比如伪军被打以后的沮丧,都被袁阔成的语音刻画的惟妙惟肖。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一件事情来。大家知道,如果两个人说话不想被第三人听到的话,肯定要用压低的声音。比如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中,两个人被特务盯梢(可能是,记不清了),其中一个人就对另一个人说:“别说话,快走。”用了很低很急的语调。另外比如袁阔成《水泊梁山》,吴用让李逵装哑巴,结果出去以后李逵要说话,吴用也是用压低的语调和李逵说话。我要说的是,这种压低的语调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如果音域不够宽广的话,这种声音还真发不出来。我上高中的时候一次和同学自习说话,那个哥们说什么都做不到压低声音。当然,这是题外话。

其实,袁阔成模仿人物说话的能力高超,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因为袁阔成是什么超人,而是当时的创作环境决定的。那时的文艺界不像现在这样浮躁,有网友说,那个时候,小学故事员的培训中就要求有生活,有细节,形象生动。从建国伊始,话剧焦菊隐导演《龙须沟》的时候要求演员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就成了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比如说一段书,你就要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人物的语言特点,然后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形象必然栩栩如生。这比某些演员闭门造车,闷在家里凭空捏造人物的语音,自然要高明得多。

袁阔成模仿人物说话声音的能力是的,一直到水泊梁山,袁阔成还在运用这种方式。但从评书《三国演义》特别是以后,袁阔成似乎放弃了这种刻画人物的方式,其中的可能原因,后面还要提到。但有一些听书不多的书迷因此认为,袁阔成不会运用这种方式,就十分可笑了。只要听过袁阔成的现代评书以后,你就会知道,一小部分书迷所推崇的某些评书演员的这种能力,比起袁阔成来,就好比荧草之光之对皓月之明。

4、袁阔成和单田芳

袁阔成早年的评书中,除去现代评书以外,还有一部《水泊梁山》不可不提。袁阔成以说短打书起家,在流传的评书中,《水泊梁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里,我希望通过同单田芳最的作品,另一部短打名书《白眉大侠》对比,来分析一下袁阔成和单田芳的短打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不同。

前面提到,如果说现代评书是工笔画的话,那么传统评书就是写意画。又提到,袁阔成的现代评书堪称电影评书。听一部好的现代评书,就如同看一场电影一样。现代评书和电影艺术有着很强的共通之处。同理,传统评书和戏曲也存在着很深的渊源。翁偶虹先生曾经说过,京剧应该从袁阔成,李鑫荃等人的评书中吸取营养。其实,很多戏曲的曲目也是根据评书书目创作的。反过来,评书表演也通过吸收戏曲的东西,发展了自己。比如在人物塑造上,评书和戏曲尤其是京剧就有着很强的相似性。

对比《水泊梁山》和《白眉大侠》,就会发现袁阔成和单田芳评书的重大不同,单是以奇用兵,袁是以正取胜。看《水泊梁山》所塑造的两个主要人物时迁和燕青,在京剧中分别以武丑和短打武生应工。再看《白眉大侠》所塑造的两个主要人物徐良和房书安,徐良当然是武丑,但房书安的形象有争议,这样的形象似乎更应是文丑应工,就好似京剧《甘露寺》中的贾华。

作为短打武生和武丑来说,其样板形象就是京剧《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和刘利华。燕青毫无疑问就是任堂惠型的一个角色。而时迁和徐良虽同为武丑,但只有时迁是刘利华型的一个角色。这一部分武丑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机警伶俐。从脸谱上来区分,这一部分武丑都只勾鼻梁那一点。如《盗甲》中的时迁,《盗钩》中的朱,《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等,都是这样的形象。还有一部分武丑,他们的特点不是机警伶俐,而是面相极其丑陋,从脸谱上说,这一部分武丑是整张脸全勾,比如《徐良除霸》中的徐良(还要唱山西梆子),就是这样的角色。也就是说,时迁和徐良这两个形象,虽同为武丑,但时迁是样板武丑,徐良就有些偏了。而房书安这样的形象则更偏,京剧里很少出现类似的形象。

所以说,对比《水泊梁山》和《白眉大侠》这两部书,《水泊梁山》属于比较正统化的短打书,其实,只要注意考察老年间的短打书就会发现,这些书绝大多数以短打武生为书胆。同时,《白眉大侠》则是剑走偏锋的短打书,单田芳的嗓音条件决定了他正统化的路子此路不通(如就在同一部书《白眉大侠》中,白云瑞这个人物就非常失败)。单田芳因此聪明的选择了一条以奇以怪取胜的路子,结果,他成功了。

还是说《水泊梁山》,这部书的胜处除了细腻的人物语音模仿比如时迁的尖嗓子(这里插一句,时迁这个形象语音的设置明显参照了京剧,这种语音是反映人物性格的;这和徐良的语音只能说明他是山西人明显不同)以外。就是袁阔成以极快的语速(堪称评书之最)营造了一个“短打环境”,如果看过京剧比如《连环套》等等,就会发现,《水泊梁山》所体现出来的美感,和《连环套》是一样的,那真是干净利落,一派侠气。单从这部书来看,袁阔成堪比京剧界的杨小楼。

5、对袁阔成早期评书的评价

应该说,袁阔成早期的评书,每一部都是。网上所流传的这一时期录制的小段如《肖飞买》《黎明之前》《桥头镇》等更是不朽杰作,是曲艺宝库中的明珠。

中年时期

1、中年时期的代表作

袁阔成中年时期的作品以《三国演义》为代表,包括《西楚霸王》等等书目。《三国演义》是我听过的袁阔成的部评书。我较全面的熟悉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也是从评书三国演义开始的。

袁版《三国演义》有两个重要特点。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才使该书成为现代评书史上艺术水平的评书。个特点就是他的知识性,《三国演义》这部书历来重视评讲,袁《三国》也不例外。在这一版三国里面,除了几句话的短评以外,还有很多很好的长评。比如在说到诸葛亮的时候,袁阔成用了整整一回书的篇幅来评价诸葛亮的一生。在这些评价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周瑜的两点评价,其一就是说周瑜并不是私人嫉妒诸葛亮而是出于对江东的忠诚。不然他不会在发现诸葛亮的才智以后,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去游说诸葛亮归顺东吴。其二就是说周瑜是个音乐家。因为听三国的时候我还很小嘛,感觉这两点评价很新鲜,因此记忆也最深刻。

2、袁阔成的文史功力

袁阔成的文史功力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这当然并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物的评价上。在袁《三国》中存在一些很有意思的扩展。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每当故事中出现一个典故,袁阔成总要把他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但这还不算绝,因为毕竟这些典故已经在故事中出现,只需要按图索骥就可以搞清楚其是怎么回事。袁三国中最绝的是《三国演义》原书中根本没有提到的内容,也被袁阔成有根有据的扩展了一番。仅举一例以作说明。

比如孔融的情节,在原书当中写得非常简略。无非就是说孔融长叹被郗虑听到,郗虑因此到曹跟前告密,并说孔融经常反对你的政策。于是曹大怒,下令杀孔融。在袁《三国》当中,通过郗虑和曹的对话增加了两个小典故,其一就是禁酒和禁婚,而第二个小典故最有意思,袁阔成是这样说的:郗虑对曹说,您还记得您在破袁绍的时候,公子曹丕收了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夫人甄氏,孔融曾经给您写过一封信,信上说到了武王伐纣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赐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吗?孔融的意思是什么呢?他的意思就是说,武王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其实是他自己看上妲己了。但是是妲己毁掉了纣王的江山,是一个不祥之物,如果武王自己纳了妲己,传出去影响不好。所以武王在名义上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其实暗地里是自己把妲己给纳了。因为只要把妲己纳进自己家里来,那人家家里什么事外人就不知道了。现在您破了袁绍,把甄氏赐给了公子曹丕,其实是您自己把甄氏纳了”

如果和正史比较的话,袁阔成的这个典故有所发挥。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曹丕纳了甄氏,孔融就给曹写信,信中提到武王伐纣以后把妲己赐给周公的故事。曹不知道这个故事,他就问孔融,你这个故事有出处吗?孔融回答:我是从你的做法上推出来的。这其中也没有郗虑什么事。

应该说,袁阔成所讲到的这个小典故有两绝。一绝是有所本,其实像这样的小故事凭空捏造一个并不困难(瞎编没有意思),但要有所根据的话,难度就要增大很多。因为这要求改编者必须首先知道这个故事。二绝在发挥的巧妙。如果该典故照本宣科的话,一点意思也没有。但经过袁阔成巧妙的艺术加工,这个小典故变得妙趣横生。以上仅举一例,就这个例子所提到的小典故来说,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如果不是袁阔成的评书,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这两个典故出自后汉书)。

当然,关于评书《三国演义》尤其是北派三国的说法,我的基本主张是爬书,所谓依书敷衍。一定程度的扩展自然是需要的,但不要情节上大大离,要把握好一个扩展的火候问题,这事实上也是对祖国文化遗产的一种尊重。在这方面,袁版《三国》做的还是相当好的(冰心喜欢袁三国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袁三国没走样)。

袁《三国》很强的知识性是很多人都可以体会得到的,在此不再赘述。这套评书最重要的成就是其第二个特点,那就是他的形式美。应该说,注重形式美是袁派评书最显着的特点,在早年的时候,其评书就被认为具有飘俏脆帅的特点。袁阔成的这些特点经过不断的发展,在三国演义评书中得到了的发挥。

3、袁阔成字正腔圆

袁阔成的嗓音比较正,堪称字正腔圆,颇符合中正平和的传统美学审美要求。虽然也夹杂有少量方言读音(不是口音)。但发音吐字不倒不瘪。在袁阔成录制电视评书《三国演义》的时候,由于年老已经不能再现当年电台版《三国》磅礴的气势。但我仍然喜欢这一版《三国》,原因就在于我喜欢听那种字正腔圆的声音。

袁阔成对嗓音的控制能力很高。其原因可能是袁阔成由说现代评书起家。现代评书对演员嗓音的控制能力要求较高。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的电视剧,其对嗓音的控制能力要高于一般演员,这些都要拜早年其说现代评书所赐。袁阔成同样如此,正因为袁阔成对嗓音的控制能力较强,可以自由的控制声音的轻重缓急,从而可以让语言变得抑扬顿挫,富于韵律感,就像唱一样好听。

4、袁阔成善于运用气息

袁阔成善于对气息的运用。比如在其和田连元合作的节目《难题》中,袁阔成有这样一段话:(小王)一踩油门,噌,跑了。这个描述声音的象声词“噌”,就是用气托着出来的。评书三国演义充分体现了袁阔成用气的特点。正因为袁阔成善于气息的运用,《三国演义》听起来特别俏皮。袁《三国》所给予人的这种美感,就和颠一个极富弹性的小球所给予人的感觉一样。

袁阔成还有一项绝技,就是对口技的运用。对于评书这门艺术来说,口技有两种使法。一种是使得像,这种口技适合于比较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比如田连元学汽车刹车,学开门的声音,那真是像极了。说到这里,可以两句对田连元的评价,田连元的评书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传统评书现代演。我以前说过,相比于传统评书,现代评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细腻,生活化。袁阔成改说传统书以后,并没有把现代评书的这一特点带到传统书中来(袁可能是想保持传统评书的气派),完成这一任务的是田连元。所以我早就说过,田连元很像早年袁阔成。

口技的第二种使法是使得俏,也就是艺术化了的口技。这种口技适用于比较写意化也就是传统书(田连元除外)的表演风格。比如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一回,开头是这样说的:“关云长温酒斩了华雄,他手捻着长髯微合着二目走进大帐,腾咕噜噜噜,把华雄的首级扔在了帐内。张飞一看哈哈大笑,我二哥可算得鳌里夺尊了。”就这几句话被袁阔成说的波澜起伏极富韵律感,在这当中就用到了一处口技扔人头的声音“腾咕噜噜噜”,我相信关羽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才能,但我绝不相信他扔一个人头都能够扔的这样富于音乐性。袁阔成在这个地方所运用的,其实就是艺术化了的口技。

所谓艺术化的口技至少应该起到两种作用,其一就是描摹声音烘托气氛,这是口技的最基本的要求,其二就是夹杂在语句当中,让语句听起来更加富有韵律感,更加跌宕起伏。还有一些口技可以起到京剧里锣鼓(当然,锣鼓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的作用,这一点还应细细体会。

善于给不同类型的书定基调

评书《水泊梁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袁阔成用极快的语速营造了一个短打“环境”或说“气氛”。其实这是袁派评书的一个重要特点,袁阔成善于给不同类型的书定基调。如果去听袁阔成不同类型比如长袍短打现代神魔评书,就会发现这些不同类型的评书气氛都不相同(或说不同类型评书气派不同)。只要艺术修养足够深厚,袁派评书可以完全不听故事的内容,只需去感受袁阔成给整部评书所营造的整体气氛,你就可以准确说出,这是长袍还是短打,是现代还是神魔。《三国演义》当然也不例外,袁阔成充分发挥自己深厚的功力,通过嗓音的控制,气息的运用,并间杂口技等等把一部三国说的大气磅礴、跌宕起伏极富史诗般的韵律美。这也是袁版《三国》最成功之处。

就整部书而言,袁阔成的评书就是如此。若要纠缠细节,袁阔成又可以给不同的情景营造不同的小气氛,于是就可以感受到三英战吕布的铁马金戈和紧张的气氛,也可以体味到走麦城的悲凉。以上所说的是袁《三国》形式美的重要特点。

6、评书共的三重境界

袁阔成作品封面图册

评书共有三重境界,重境界是讲故事,所谓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对于绝大多数听众来说,听的就是故事。第二重境界是知识性,这样的评书听了以后有收获。这前两重境界都是针对评书内容而言的,可以总称为评书艺术的内容美。而评书的第三重境界则是他的形式美。仅以一部三国而论,单田芳的《三国》在重境界(单田芳老师也不以这个着称),连阔如的《三国》可以达到第二重境界,袁阔成的《三国》则达到第三重境界。袁版《三国》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它在这三重境界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扩张。除去少量口误以外,袁《三国》可算得上一部完美的作品,是语言艺术的一座里程碑。

附带一个问题,有一些资深书迷虽然承认《三国演义》的成就,但认为《三国演义》毁了袁阔成,袁阔成把他的全部评书才能耗尽在《三国》身上。具体的说,袁阔成说三国造成了三大危害,首先,为了营造《三国》史诗般的宏大气氛和表现一些人物的粗犷,袁阔成多用横音。结果把嗓子毁了,从此以后袁阔成的嗓音不再清醇,第二,出于尊重祖国文化,为了《三国》的严肃性起见,袁阔成把模仿人物说话这一评书的重要表现手段舍弃而且是永远舍弃了,第三,《三国》评书以评讲见长,导致袁阔成在其后的书目中,总想加进自己的一点见解,因此经常跑题。

晚年时期

1、晚年时期代表作

代表袁阔成晚年风格的书不多,只有《封神演义》和电视版《三国演义》两部。其中,电视版《三国》由于年事已高,已不复当年电台版《三国》之勇,但却更有一点座谈三国的味道,风格反倒类似于连三国。总之,电台版和电视版《三国》,是两套风格不同的评书。当然,就此二者而言,肯定是前者更佳。

需要重点一提的是袁版《封神》这套书。据说,这套书是袁阔成75岁高龄时所录。由于录制时年事已高,这套书成为袁阔成所有评书中口误最多的一套书,这当然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正所谓瑕不掩瑜。这套书是袁阔成进入晚年以后的代表作,是袁阔成评书艺术的又一高峰,同时也是所有《封神》版本中风格最正统,水平的一部。

2、袁阔成版《封神演义》

比较的《封神演义》版本共有三个,也就是王文玉版、单田芳版和的袁阔成版。单就单版和袁版来说,如果仅从细节去讨论,则你说你火爆,我说我幽默,永远也比不出个优劣好歹来。事实上,单版和袁版封神有一个重大的质的区别,就是对这部书的定位不同,单田芳把这部书定位在了长袍书,而袁阔成把他定位在了神魔书或说神怪书。只从《封神演义》的内容来看,袁阔成和单田芳的定位都没有错,因为这部书确实存在武王伐纣和斩将封神两条线,是既可以看做长袍书,也可以看作神魔书的。但比较而言,袁阔成的定位更加准确和高明,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这部书的名字叫《封神演义》而不叫《武王伐纣》,这部书故事的主体应该是斩将封神,武王伐纣只是故事的载体。这就好像种黄瓜一样,黄瓜架只是载体,而黄瓜藤才是黄瓜的本体。因此,从这层意思上说,袁阔成把这部书定位为神魔,比单田芳长袍的定位更为准确。其二,传统评书所谓长袍短打,长袍书的书目特别的多,而神魔书的书目却相当有限。说神魔书的几乎没有。袁阔成把封神演义当作神魔来说,本身就占了一个物以稀为贵的优势。所以说,相比于单田芳,袁阔成对封神演义的定位更加高明。而对于一部书来说,定位是否准确是其成败的关键所在。这就好比两个版本的电视剧《西游记》,后面补拍的15集尽管特技做得更好,武打更加精彩,但却远远比不上老版的经典。其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后补的西游记拍的像武侠,没有捉住西游记神话故事最本质的特点。关于这个问题,评书和电视剧的道理是一致的。

人物逝世

2015年3月2日凌晨3点30分,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因心衰竭,享年86岁。

2015年3月8日,评书泰斗袁阔成葬礼举行。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三大评书艺术家”齐现身,苗阜、姜昆等也现身追悼会,吴奇隆刘诗诗则送花圈到场。

出版评书作品:《三国演义》(上集,云南)、《赵子龙》(百花文艺)、《大闹大名府》(黑龙江)、《大闹神州擂》(黑龙江)、《巧破乾坤楼》(中原农民)、《燕青打擂》(春风文艺)、《水浒外传》(春风文艺)等。

1 红岩魂

2 水泊梁山(水浒外传)

3 东周列国-商鞅变法

4 水浒

5 施公案

6 创业史

7 彭公案-三河断奇案

8 艳阳天

9 十三妹

11 碧眼金蝉

12 长坂雄风(包括在三国演义)

13 过海插旗

14 林海雪原

15 三国演义

16 赤胆忠心

17 暴风骤雨

18 烈火金刚

19 西楚霸王

20 敌后武工队

21 十二金钱镖

22 吕梁英雄传

23 新英雄儿女传

24 刺龟山(包括在野火春风斗古城)

25 特殊身份的警官

26 福尔摩斯探案

27 乾隆与纪晓岚

28 十二金钱镖

29 转战陕北

30 李自成-义送摇旗

31 李自成-谷城会献

32 舌战小炉匠(包括在林海雪原)

34 许云峰赴宴(包括在红岩魂)

35 灞桥挑袍(包括在三国演义)

36 封神演义

38 举火招贤

40 二五长征

41 常山赵子龙

42 大闹大名府

45 大闹神州擂

46 桃花庄

48 三声笛

49 旋流

50 彭公案

51 野火春风斗古城

52 青春之歌

53 保卫延安

评书白眉大侠大结局

水浒评书以田连元的为

评书《白眉大侠》大结局:武圣人练成了纯阳,终于在圣人殿露面,他个接见的是不远千里来到小蓬莱的晋王。武圣人告诉晋王,他的就是赵德昭,他要帮助晋王夺回皇位,因为皇位本来就应该他们父子来坐。而武圣人于合在与徐良的比武中独孤求败杀了自己。

43 巧破乾坤楼

相关内容

《白眉大侠》是由单田芳根据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清末传统文学作品《小五义》《续小五义》等作品创作改编的评书作品,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众多续书版本之一,1998年07月由鸿达以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行的评书集,作者单田芳。

作品讲述了宋朝四帝仁宗执政期间,以徐良、白云瑞为书胆,包括三侠、五义、小五义、小七杰等众开封府校尉,在八王赵德芳、包拯、颜查散等清官的支持下,为保国泰民安而不顾个人安危,抗、战邪恶、捣匪巢、灭贼寇的故事。

知识拓展

“评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单田芳。单田芳是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与刘兰芳、田连元、袁阔成并称为“当今评书四大家”。

好听的评书几个

如果说评书界的泰斗,较有争议的是在袁阔成先生和单田芳先生两个人之间纠结,不关其他人什么事儿。应该是情节基本不变,表达的方式、修饰方法、甚至人物(这个别比较少)会有别(评书可不是直接读原著啊)。比如题主列及的田连元,他没资格同两位先生竞争。袁阔成先生,是传统评书的嫡传正宗,这方面单田芳先生完全没有可比性。

百度搜索:评书随身听。好听的评书免费听,以下评书名家经典作品:

袁阔成:三国演义、水伯梁山、封神演义、薛刚反唐、林海雪原、楚汉相争、彭公案、烈火金刚、金钱镖、三气周瑜、群英会、长坂雄风、平原枪声、暴风骤雨、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单田芳:隋唐演义、乱世枭雄、白眉大侠、童林传、水浒传、三侠五义、三侠剑、大明演义、龙虎风云会、三国演义、薛家将、清官册、小五义、铁扇怪侠、楚汉相争等;

田连元:水浒传、杨家将、隋唐演义、三侠五义、刘秀传、小八义、包公案、大话成语、双镖记、海青天、辽沈战役、血溅津门、镜花缘、孙庞斗智、孙膑与庞涓等;

刘兰芳:岳飞传、杨家将全传、呼家将、赵匡胤演义、朱元璋演义、红楼梦、五凤朝阳刀、新岳飞传、杨家将、西唐演义、樊梨花、大唐侠女、黑虎传、洪武大帝、契丹萧太后等;

连丽如:东汉演义、大隋唐、三国演义、雍正剑侠图、红楼梦、龙图公案、鹿鼎记、刘公案、康熙私访、东周列国、十二女侠、智圣东方朔、侠义英雄传、蓬莱剑侠、康熙大帝等;

张少佐:大明剑侠、雍正剑侠图、天龙八部、昆仑剑侠、多情剑客无情剑、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钟凌传、明史奇侠、血案、神剑惊天刺雍正、豪气惊天、乱世恩仇等;

田战义:李自成、秘密列车、风云、夕照紫禁城、风雨关山、聊斋志异、侠义豪杰、风云人物、绝密行动、燕子李三传奇、古代奇案、火牛阵、县委、摧毁神风号、仇大娘等。

下列作品的评书与原著别大吗?

015大闹桃花村

原著始终是本尊,是源头。评书已经对原著提炼过,充斥是评书人对原著的理解,面目已经改变不少,如果只是想知道情节、或本身不太懂书中的背景,可以通过评书的方式来窥探书的内容;不过,如果想仔细揣摩原著的内涵、细节,那就读原书,因为评书不会照顾所有的细节。

另外,这些书都比较厚,没时间的,想了解情节的就听评书吧,评书比较生动,加入了大量情绪的表现。

四大名著建议看《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先,如《西游记》中间的情节太淡了(前面和后面的情节似乎比较穿肌扁可壮玖憋雪铂磨吸引人,个人意见),《红》与《三》(特别是前者)艺术感比较好,《红》以细节充满艺术美,诗词美(情节确实不够峰回路转)特别出众。

当然大咯。评书版是全盘为了听众,情节干练,与原著相比类似于剧本与原著的关系。情节当然不多,不过,名著的魅力岂是仅在情节?在于细微的语言

改动不大吧~~~只是金庸文章旁边有评论的只能代表评论者自己的观点~~有些不能苟同~不过《大隋唐》快讲完了,书馆严格控制录音,网上没有清晰版的,就等着他们出盘了。~不过红楼梦的评点版本还是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

请问谁讲的评书最有意思,请客观的分析一下

03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我最喜欢的评1、评书艺术分类书演员是单田芳,但是客观的说,田连元的评书在所有说书艺人中最有意思。 单田芳和田连元的幽默之处,幽默类型是不一样的,单田芳可能更程序化一些,比如靠模仿声音,例如在白眉大侠中的细脖大头方书安,单田芳模仿他没鼻子的声音,听起来很有意思,再例如,单田芳的经典幽默就是“啊,你就是传说中的。。。?”“啊,你听说过吗?”“没有”。这种幽默基本是每部书(尤其是武侠)中都有的。他的幽默点不多,偶尔在很多集以后给你说一个,但是会让你会心一笑,感觉很有意思。 田连元的幽默是大幽默,有时候我听他的书听到感觉肚子都要笑爆了,很经典的额一个地方就是程咬金出狱买耙子那段,如果你听过,会感觉太有意思了,田连元的幽默不是程序化的,每部书,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幽默,是你以前没有听过的,而单田芳就是你很熟悉的,但是百听不厌的。他有时候会虚拟一个人名,他的谐音正好是讽刺他的。田连元的幽默是经常性的,几乎隔几分钟就会来一个,听他的书心情很好。所以感觉他的书是最有意思的。 所以 最幽默的是田连元 听的永远是单田芳个人意见 不代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