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传统节日 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
什么是傣族泼水节?
傣历新年节即一月节,傣语称为“摆晶”,是傣族的传统节日。语称为“摆嘎亭”,傣历一月初一(同汉族农历十月初一)是傣历岁首,古时以本月个属马日为元旦。此节,傣族民间有守岁的习俗,旧时又以封建领主土司或寨子头人为主。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傣族的传统节日 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
傣族的传统节日 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随传人云南傣族地区。随着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1、在语言文字方面,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语系壮傣语支。。
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这万物争春的佳节里,傣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赶大“摆”,举行浴佛和互相泼水祝福。白天城乡各地处处吉祥水花飞舞,笑语连天,一片欢腾,晚上村村寨寨唱傣戏,跳嘎秧舞,放孔明灯,彻夜不眠。大泼三天,小泼七天。
傣族泼水节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发结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能给人以艺术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傣族的风俗和文化
集中念经的比丘、沙弥由长老率至村外林中修行七日。白天在树下念经,夜晚在树下露宿。七日期满,又汇集广场念经,通宵达旦。日出后节日结束,比丘、沙弥各回佛寺。傣族的文化和风俗主要体现在服饰、建筑、饮食、语言文化、节日等方面。
1、傣族春节,傣族的过年风俗1、服饰
傣族是云南省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傣族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此,服装充分体现了气候温暖、山林茂密、物产丰富的特点。它不仅注重实用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意义。它能反映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性格和民俗。
傣家竹楼,俗称“干栏”,整个楼大致用20—24根粗大木柱支撑,木柱支在石墩上,屋内横梁穿柱,屋顶用“草排”覆盖,下层高约七八尺,四周无遮栏。
3、饮食
4、语言文化
在语言文字方面,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
5、节日
的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天和第二天是送走旧东西的意义,一天是迎接新生活的体现。通常在清明节后的第十天举行。
以上内容参考
傣族的节日习俗
1.傣族摆晶(傣历新年节)一,关门节
傣历二月(傣语为“冷甘”),傣家人把打好扬净的稻谷收入谷仓,傣族家家户户都择吉日祭祀布唤毫和牙唤毫(谷神和谷神奶奶),品尝打下来的新米,这就是傣族尝新米节,为傣族的传统节日。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为期三个月。
40岁以上的人就可以进奘房诵经、参佛,在节日期间,村里人须轻声细语,走路不远看,不能相互打骂,还不能举行婚礼、不能建造新房。
二,开门节
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与关门节(入夏节)相对应,源于古代印度雨季安居的习惯。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敬 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
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 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三,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一天是迎新。
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四,烧白柴节
傣历年正月十五,为傣族烧白柴节,系南传上座部节日。
事先由信众到山中砍盐霜树,把砍回的盐霜树经水泡、剥皮、晒干后制作成为白柴,堆至寺中备用,节日之夜,将白柴堆架如亭,各寺比丘、沙弥集中念经,由长老点燃柴亭,一时间鞭炮大作,烈焰冲天,围观者人山人海,彻夜辉煌。
扩展资料:
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省新平、元江、金平、腾冲等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为1158989人。傣族使用傣语,属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自己的文字。
傣族有九大支系:傣仂、傣讷、傣雅(花腰傣)、傣友、傣端(白傣)、傣艮、傣绷、傣朗(黑傣)、傣亮(红傣)。傣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汉、唐史籍称傣族先民为“濮”、“越”、“僚”;宋、元、明时称“金齿”、“茫蛮”、“白衣”、“棠魔”;清代称“摆夷”。
傣族是水的民族。他们傍水建干栏而居,种植水稻,“一日十浴”。水在傣族美好生活的乐章里是最富色彩的音符。傣族爱水、敬水,他们把土地叫“南令”(水土)。村村寨寨都建水井,并且悉心美化井亭。傣历年节都要泼水、竞赛龙舟、漂放河灯,为的是除秽、祈雨。
自成体系的傣医把水引入基础理论,作为“四塔“之一。傣族信仰帕雅纳龙神和司水女神朗妥纳妮。傣族与水的亲近形成深厚的水文化积淀。傣族的性格似乎也渗透着水的特质:晶莹、透亮、善良、温和,同时又坚韧。上善若水、水滴石穿、抽刀断水水长流,是他们的哲学思考。
傣族的节日习俗是怎样的?
2、建筑傣族有自己的文字,来源于古印度文字,
住房主要是竹楼,通风凉快又防野兽。
傣族喜欢穿鲜艳的服饰,颜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色十分大胆,筒裙是典型的傣族服饰。
各地区的傣族饮食习惯并不一样,但是竹筒饭,普洱茶是特产哦。食物多是蔬菜,一般加水煮熟就可以吃了。
傣族节日一般都是节日,最的是泼水节,是傣族文化中一年的开始。一般在四月中旬。那天人人要拜佛,姑娘用飘着花瓣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泼水嬉戏,起初用手和碗,后来用桶和盆,边泼边歌。泼水节期间,还要赛龙舟,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项目和歌舞会。
傣族的节日习俗: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
“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节日也大多集中在这段时间,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纸等献佛。“关门节”要持续三个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开门节”为止。
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时间在每年四月。按时序计算,阳历的四月,相当于傣历正月。泼水节也就是傣历新年节,按照传统习惯,这一天清早,人们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以后,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高兴,笑声朗朗……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自己制作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飞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 泼水节是个迎新的节日,欢乐的节日,一般要过三至五天。
泼水节,用橄榄枝泼水
泼水节
傣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之叫谷魂?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鱼食牛皮的风俗。西双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须是黑牛、白猪。傣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怒江、澜沧江等江河流域的热带河谷中,在境外泰国、老挝、等国亦有广泛分布。傣族是一个文化独特的民族,泼水节和开门节、关门节十分出名,但今天的传统节日要为你介绍的,则是傣族的传统民俗——叫谷魂。
傣族泼水节的节期三至四天。天,傣语叫“腕多桑刊”,意思是送日。这天傣族人们到寺院拜佛,并在寺院里用沙子堆起三五座宝塔形沙堆,高约三四尺,塔尖插八根缠着彩纸的竹枝,人们围坐在周围,聆听诵经和历史传说。傣族的节日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2.傣族尝新米节
3.傣族巡田坝节
云南省绿春一带民间傣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
巡田坝意在迎春。节日里,傣族人个个穿着节日盛装,汇集到枝叶繁盛的大青树下,围成一个花环形。在一阵锣鼓声中,傣族人的庆祝活动开始。歌手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起了传统的对扭舞。
4.傣族彩蛋节
是傣族儿童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十举行。
节日当天,傣族每家的小孩胸前都挂着一个小兜,里面装着几个染成黄、红、绿、紫等色的熟鸡蛋。他们成群结队地到村旁的树阴下或小河边游玩,之后,在一起聚餐,把各自带来的彩蛋的蛋白吃掉,留下蛋黄带回家中给自己的父母或兄长吃,表示对自己的父母或兄长的尊敬。
5.傣族泼水节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
又称“楞贺尚罕”。傣语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云南省傣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举行。
傣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有哪些 傣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介绍
男人和女人泼水,互相祝福。它象征着“的一天”。在泼水节的传播过程中,傣族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泼水节更多的神奇意义和民族色彩。傣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主要分为语言文字方面,节日方面、饮食习惯方面和服装方面。
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
2、在节日方面,4、泼水节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
“泼水节”是傣族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3、在饮食习惯方面,傣族大多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是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主食则是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还习惯用手捏饭吃。
4、在服装方面,傣族男子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衣,外罩紧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
傣族过春节吗?
傣族,现有人口102.5万。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后定名傣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国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傣族的节日很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这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傣族传统节日。关门节从七月中旬开始,大约要持续三个月,而开门节时间约中旬。关门节期间,不嫁娶、不盖房,村寨内不举行大的娱乐活动。三个月后,关门节期满,傣族人就会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了。开门又被称为“出洼”,节日这天,将关门节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节日第二天,全家男女老幼到寺庙拜佛;第三天,便要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就是集祭祀、、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开门节期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等。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所以开门节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青年们可以在这时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可出外事或串亲访友。¤泼水节除了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最有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公历的四月中旬。泼水节这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互相祝福。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越泼越激烈,鼓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期间还会举行赛龙船、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节日期间去西双版纳,除了感受欢快的节日气氛,还可以看看傣族人居住的特色竹楼:近似方形的竹楼以数十根粗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茅草排覆盖屋顶。在这里还可以吃到喷香可口的竹筒饭,欣赏到傣家姑娘美妙绝伦的孔雀舞。不过,去之前了解一下傣族人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等。
傣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3、开门节傣族的风俗习惯如下:
傣族的新年,按照傣历大约是农历清明节以后的第七天。节日期间,傣族同胞举行热闹非凡的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活动。
泼水活动是傣族过年的潮,也是傣历年中最精彩的场面,因而通常称做历年节为“泼水节”。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打样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平易近除旧布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阳历四月中旬。
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纵情快乐等。
2、关门节
傣语称“豪洼”,意为入夏。时间在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节庆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
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
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傣语称“昂洼”,意为出夏,源于古代雨季安居的习惯。时间在傣历12月15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
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德宏的泼水节每年4月11日-12日)。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其大多数都与有关。
5、祭祀食俗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称“去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
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
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
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间,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如:烧柴要先从根部烧起;不得从火塘上跨过;不能随便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等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