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尤溪的故事 朱熹在尤溪的故事有哪些
碎碎念朱熹:六龄孩童胜棋王
朱熹在尤溪留有一个“六龄孩童胜棋王”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朱熹在尤溪的故事 朱熹在尤溪的故事有哪些
朱熹在尤溪的故事 朱熹在尤溪的故事有哪些
相传南宋初年,南京有个棋王,名叫吴有仁,广东也有个棋王,名叫许大胜。他们和人下棋从来没有输过,所以都自认为是天下棋王,无人能敌。有一天,他们在尤溪县城街头相遇。
北棋王手拿用竹竿直挂的幡棋,上书“象棋吴有仁”,下边注明“山东湖南让马炮,江西福建让车马。”南棋王身挂一块牌板,上写“棋圣许大胜。”下边注明“四川湖北手,安徽浙江仅十手。”
他们在大街上一照面,上上下下打量着对方。手上未见真章,嘴巴已先斗个输赢,迎来了一大批。大家猜想:能称象棋和棋圣者,肯定是本事了得,谁也不敢与他们对弈,倒希望南北棋王之间来个对决,能一饱眼福也是个天大的幸事。
朱熹家住水南,年方六岁,也夹在人群中看热闹。他想哪有天下的棋王,就上前说道:“吴伯伯,许叔叔,你们的棋艺高绝,能到我家去坐坐,我不揣chuāi冒昧和伯伯叔叔试下一盘,见笑见笑如何?”
这下南北棋王脸上挂不住了,眼见朱熹年纪小小,乳臭未尽,哪会下什么棋呀?如果不答应,被人传出连一个小孩都不敢下,那不是贻笑大方吗?南棋王当即说:“我让你车马和双炮如何?!”北棋王也不甘落后,对朱熹说: “小孩愿意与我下棋,我让你两车一炮吧。”
朱熹说:“我不要你们让子,我可以同时和你们俩位一起下。但我们尤溪有句话叫做‘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如果我连输你们俩三盘,愿拜你为师;如我胜你们俩三盘,你们请自便吧,不知伯伯叔叔意下如何?”
南北棋王一听火冒三丈,我跑遍天下手,你小小孩童竟敢口出狂言,就说:“不要说我们连输三盘,只要你能和棋就算你赢,赢我们俩人其中的一盘,就算我们输,愿把棋幡和牌板当众烧毁。从此不再言棋!”
于是,在围观群众的簇拥下,朱熹带着南北棋王往郑氏寓舍走来,当下就分别在郑氏寓舍左右客房摆开战场。一盘下完,吴有仁输了,气得把棋盘掀翻在地,很不服气,说这盘是轻敌大意。再下第二盘,许大胜也输了,气得他直跺脚,说是一步失算,让朱熹得了便宜。朱熹也不跟他们斗嘴,继续他们的第三盘。到这时,吴、许二人才感到碰到劲敌了,双双都争大着牛眼,专心致致地撕杀起来,结果这盘是和棋。
按照原先规定,朱熹是赢定了,两位推盘后怎么也想不通,这把年纪算白活了,竟败在山区小县中的毛头小孩,于是兑现承诺,当着众人面,将棋幡fān和牌板放火烧毁,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
面对如此的结局,好客的主人郑安道和朱松,携将着朱熹迎出门外,深深地向两位作揖yī道:“不瞒二位,不是小儿真有本事,而是小儿故意作弄二位。实际上是二位在下棋,小儿仅是为俩位摆摆棋子而已!小儿不懂事,实在对不起二位!”
到此时俩位才如梦方醒,原来是两人在捉对撕杀,双双大笑不止。他们一点也不怪朱熹,反倒感谢朱熹做得对,并惊叹朱熹聪明绝顶,将来必定是个“真正的”。
朱熹的事迹
1、绍兴十七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2、绍兴二十一年,朱熹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3、绍兴二十八年,朱熹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中兴,重新踏上求师之路,拜李侗为师。
4、乾道四年,崇安发生,朱熹力劝豪民发藏赈饥,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5、乾道九年,作《重修尤溪庙学记》,亲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尤溪县学宫正堂。
6、宋朝淳熙二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近思录》成,史称寒泉之会。
7、淳熙五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当年适逢大旱,灾害,朱熹到任后,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
8、淳熙九年,朱熹52岁时,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
朱熹一回尤溪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诞生于尤溪县城南郑氏馆舍,在尤溪度过了童年时期,八岁随父离开尤溪。朱熹成年后,有据可考先后十二次回到尤溪,在尤溪留下许多诗文、手迹和故事。朱熹之所以这么多次回到尤溪,除了他叔叔朱槔和舅舅祝峤寓居尤溪,他几次回来探亲、奔丧之外,更主要是因为尤溪是朱熹诞育、养育、培育之地,他对尤溪怀有真挚而热忱的故乡情怀。
朱熹19岁中进士,24岁任同安县主簿。在赴任路上,朱熹拜访了当时理学名家李侗。朱熹之父朱松生前就常提到李侗,要朱熹有机会拜李侗为师。在李侗家里,朱熹以佛老的释义,与老师展开辩论,这一辩就是20多天。李侗发现朱熹醉心佛老、学风虚玄的弊端,用平和的语气,不断朱熹要熟读儒学经典,在日用工夫处去体悟孔孟之道。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7月,朱熹同安主簿任满。在同安主簿的4年任上,朱熹切身体会到为官应该“务实为本”,而非佛老主张的“清净无为”,开启了“逃禅归儒”之路。年底,因接任者迟迟末到,朱熹决定先回崇安五夫与家人团聚,过一个团圆年。
在回程路上,朱熹直奔福州,拜访福建提刑司干官吕大器。吕大器是当时学者,昔日是朱松的“契友”。此次相会,朱熹与吕大器叙起父辈故交之情。面对故交遗孤,吕大器对朱熹是关爱有加。后来朱熹回忆说:“熹自泉、福间得侍郎中丈教诲,蒙以契旧之故,爱予甚厚。”
这次相会,让朱熹心中燃起了浓烈的思父之情。与吕大器作别后,朱熹就向尤溪奔来,他要来尤溪重拾父亲的记忆。
到了尤溪,朱熹走访了居住在尤溪的叔叔朱槔和舅舅祝峤。两家人对朱熹的到访异常高兴,陪朱熹一起走访城南的郑氏馆舍,戏说朱熹童年的种种趣事,馆舍里不时响起一阵阵愉悦的笑声。
夜里,朱熹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正驾船翱游于映衬着蓝天的海面,突然一只大鱼从船头一跃而起,身体弯成弓形,又重重落入水中,溅起几米高的浪花,帆船激烈地晃动起来。朱熹一下从梦中惊醒,想着梦中之象,一时无法入睡。此时一轮下弦月高挂空中,皎洁的月光驱散了夜里的黑暗。朱熹不禁披衣下床,步出房间,遥望那轮略带残缺的玉弓。突然一只巨大的老鹰在高飞中飞过,悠然自在地沐浴着月光,缓缓地向西边飞去。朱熹一时竟然看得呆了,直到感觉到丝丝凉意才缓过神来才到屋内。
第二天,县衙派人邀请朱熹作客。此时县里正编修《尤溪县志》,尤溪知县林嶷听闻朱熹回到故里,便邀请朱熹指导县志编修工作。朱熹出生于尤溪,父亲朱松又担任过尤溪县尉,对尤溪山川形胜、人文掌故多有了解,对县志编修提了一些添补遗漏的修改意见。因临近春节,朱熹想早日与母亲团聚,便告辞回崇安五夫。林嶷不便延留,便请朱熹题词一幅。朱熹想起昨晚夜里所见和梦中之境,提笔写下了“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几个大字,并落款“朱熹”。挥毫之后,朱熹便与众人作别,结束了次回尤溪的行程,踏上北归的路。
后来朱熹理学思想体系架构完成,也常提写“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几个大字,用来表达思想成熟后空阔灵澈的意境,也暗含了他“鸢飞鱼跃”的个人理想。
尤溪县现存朱熹手迹板联中为精致的一副,为珍稀乌樟木精制,书写内容就是“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海底嵌镶日、月、蝙蝠、祥云等浮雕,字面和底纹饰鎏金粉,但落款为“朱晦翁”,应是朱熹晚年的作品。
我所知道的朱熹:第十四章 天湖之谜
朱熹一生,作过两首与“天湖”有关的诗。可这神秘的天湖,究竟在何处?后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溪县有两处莲花峰,峰顶各有一湖,皆名天湖。尤溪的天湖,是不是就是朱熹诗中的天湖?如是,又是哪一处天湖呢?
朱熹从湖湘回来后,前脚刚进家门,朝廷的诏书紧随也到了。这次,朝廷任朱熹为枢密院编修。
枢密院始设于五代后梁,当时叫“崇政院”,只是一个顾问参议机构,到五代后唐改为枢密院。后汉、后周时期,枢密院逐渐掌管兵事。宋代为削弱丞相的权力,将枢密院升格为军事机构,与中书省并称“两府”。中书官是丞相,为正一品,枢密官是枢密使,为从一品,同为宰执大臣,丞相管不着军事。
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朝廷任陈俊卿为参知政事,任刘珙为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是丞相的副手,同知枢密院事是枢密使的副手,皆为正二品官。
陈俊卿非常赏识朱熹的才华学识,对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很认可。刘珙是朱熹的义父刘子羽的长子,与朱熹的关系毋需多言。在陈俊卿、刘珙的举荐下,朱熹获得了任枢密院编修的机会,这是一个正八品职官。
但朱熹还不能就任,还要等离任者任期满了,再去接任。朱熹待次家中,过着著书立说的生活。这事也反映了宋代“冗吏”问题的程度。文官数目多了,负担自然就重,这应该是宋代积贫积弱的一个原因吧。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了。面对,朱熹四处奔走,力劝富户将家里藏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灾民。
朱熹自己向官府粮食600斛,散发给当地灾民,使他们不致挨饥受饿。待灾民获得丰收后,再如数偿还。“斛”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一斛为五斗,一斗约12.5公斤,600斛就是37500公斤。
就在的紧要关头,朝廷通知朱熹赴任枢密院编修的文件到了。面对,朱熹只能请祠,留下来继续参与。
这次赈灾,让朱熹萌发了民办“社仓”的想法。“社仓”早始于隋唐时期,原为各地官府储粮备荒的一种措施。民办“社仓”,则是朱熹首创。
社仓的粮食主要来源于劝捐或募捐,一般春放秋收,丰年利息为十分之二,小歉利息减半,灾年利息全免,待息米相当于原本10倍时,就不再收息,每斛米收耗米3升(一斗等于十升)。
朱熹将的600斛粮食作原本,后来不但归还了向官府的粮食,至淳熙八年(1181年),积有社仓粮达3100斛。宋孝宗知道后非常高兴,将“社仓”法在全国予以推广。
灾民生产生活得到妥善解决,朱熹又把山水装进了心中。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朱熹与友人同游天湖,留下了一首《九日登天湖》诗:
去岁潇湘重九时,满城寒雨客思归。
故山此日还佳节,清樽更晚晖。
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且吹衣。
相看下视人寰小,只好从今老翠微。
诗中“短发”句,用的是孟嘉落帽的典故。据《晋书·孟嘉传》记载,孟嘉与桓温同游龙山,风把孟嘉的帽子吹落了,孟嘉却没察觉。桓温让孙盛作文嘲笑孟嘉,孟嘉也写一篇诙谐又有文采的答词自辩。后来“孟嘉落帽”成了重阳登高的典故。
“长风”句,则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这首诗作于何时,可从首句“去岁潇湘重九时”,直接确定作于乾道四年(1168年)。去年重阳节,朱熹远赴潭州(今长沙)与好友张栻相会,因阴雨天气只能在城里歇着。今年的重阳佳节,可以邀友同登天湖,喝酒吟诗,这定是一件快意的事。
这首诗作于何地,却难以考证,朱熹所游的天湖在何处,一时成了未解之谜。
朱熹另一首与天湖有关的诗,是《立春大雪邀刘圭甫诸兄游天湖》:
同云被四野,寒气惨悲凉。
回风一以定,密雪来飘扬。
时当冬候穷,开岁五日强。
蓬巷无与适,陟此琼台冈。
宾友既追随,儿童亦携将。
攀跻得冢顶,徙倚聊彷徨。
俯视千里空,仰看万鹤翔。
远迷乱峰翠,近失平林苍。
偃薄莹神骨,咀咽清肝肠。
朗咏招隐作,悲吟黄竹章。
古人不可见,来者谁能量。
且复记兹日,他年亦难忘。
这首诗作于何年,一时还无法考证。
后人根据朱熹两首游天湖诗,考据天湖在何处,主要有三个地方。一说在崇安五夫,一说在建阳,一说在尤溪。
说在崇安五夫者,以朱熹居五夫且乾道四年未见文献有朱熹去他处之记载为依据。但在崇安地方志中未见有“天湖”之记载。
说在建阳者,以朱熹葬母之寒泉所汇之湖“天湖”为依据。然此湖在一小山丘上,登湖全无诗中“相看下视人寰小”“俯视千里空”之意境,应非朱熹诗中之天湖。
倒是尤溪天湖之说,既符朱熹诗中之意境,又合朱熹生平活动。
尤溪天湖有两处。
一处位于尤溪县城水南莲花峰顶,湖旁有天湖寺。天湖寺始建于南唐(五代十国)时期,原名天湖院,历来是尤溪县香火比较旺盛的一座佛寺,和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登临游览的胜地。
明崇祯版《尤溪县志》记载:“天湖,莲花峰之巅。松篁蓊翳,湖水绀碧,岁旱不竭,莫测其源之所自。湖中鱼鳖充牣,人不敢取,云有神物凭藉焉。今昔名贤多有题咏湖上。原有寺,今废。”
一处在尤溪县西城镇解建村,这里也有一个莲花峰,上也有天湖。
明崇祯版《尤溪县志》记载:“莲花峰,以形似名。峰之顶有天湖,宋时每现五色云,开并蒂莲,则岁大稔。”
同本县志里竟然有两个天湖的记载,而且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这让天湖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七记载:“双髻山,在(尤溪)县北二十五里,……双髻山北二十余里有莲花峰,上有天湖,水色绀碧,深不可量。”而在福建卷中崇安、建阳未见有“天湖”记载。由此可见,朱熹游尤溪的天湖,可能性很大。
再从时间上看,有学者考证,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从崇安县五夫南下奔舅母之丧,乘舟走水路经建阳、建州、南剑州抵达尤溪县”。朱熹舅父祝峤随朱松入尤,后与子祝回定居在尤溪。朱熹极重礼节孝道,闻舅母作古,赶到尤溪奔丧合情更合理。
乾道三年八月,朱熹赴潭州会见张栻,至年底回崇安五夫。因而这次朱熹回尤奔丧,肯定是在上半年。这时尤溪知县为石子重,是朱熹的好友,自然会留朱熹多住几日。
石子重任尤溪知县期间,朱熹又多次到尤溪走访,留下许多可考的诗文。朱熹回尤期间,与友人同登天湖,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明崇祯版《尤溪县志》就有收录《立春大雪邀刘圭甫诸兄游天湖》一诗,又刚好排在《次韵答谢尤令石子重兄三首》诗之后,这应该不仅仅只是巧合。
嘉靖《延平府志》卷二十《艺文·诗》亦收有《立春大雪邀刘圭甫诸兄游天湖》一诗。而在同一时期其他地方志,特别是《建安府志》中却未见辑录。宋明时期,延平府(南剑州)辖尤溪,建安府(建宁府)辖崇安、建阳。这可以看作此诗作于尤溪的有力证据。
综合考量,朱熹诗中的天湖,应该就是尤溪县的天湖。但两处天湖,游得是哪一处呢?这只能留等有缘人再来解开。
(未完待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