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哪个军的军旗被缴?

一个也没有,这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造谣,扰乱视听,居心叵测,唯恐天下不乱。

180师参谋长王振邦结局 王振国参谋长180师参谋长王振邦结局 王振国参谋长


180师参谋长王振邦结局 王振国参谋长


180师参谋长王振邦结局 王振国参谋长


胜败是兵家常是,自愿军装备太,能打败军已是非常不容易!

零下五六度就够冷的了,时不时有风,如何克服严寒的?

180师损失惨重,急召王近山回京:你是如何指挥的

第5次战役爆发前夕,美国临阵换将,将意见相左的迈克阿瑟换掉,代之的是沉着稳重的李奇微。彭老总对此倍感焦虑,因为从前线传出的密报对和朝鲜军非常不利。

1951年4月6日,彭老总在委第5次扩大会议上作部署,让由王近山(时任第三军团副司令员)实际的第三兵团负责中线的突破,切断敌军东西线联络。

参加朝鲜之后被撤销番号,如此之大事,在中非常罕见,而180师就不可避免地走上这一条路。

180师是第3兵团的第60军的下属部队,师长和政委都是郑其贵,副师长为段龙章,参谋长为王振邦。师下辖三个团,分别为538团、539团和540团。

1951年3月22日,作为预备队之一的180师随第三兵团一起抵达朝鲜战场,第5次战役中,他们并不是太弱,以简单的武器装备和极少的战斗人员对抗陆空齐出、武装到牙齿的5万,两者力量之悬殊,一眼便看出。

如此而言,180师尽管遭遇挫折,也算是一只英雄部队,不应当被取消番号。那么,当时他们都经历了些什么?

1951年4月19日,第24和25师的先头团到达铁原附近,鉴于敌军之攻势已经很明显,中朝两军决定先下手为强,在4月22日黄昏发动反击,将敌人赶走。

4月21日,一路北上的敌军被阻挡在华川、杨口、长湍、高浪浦里、元通里、杆城等地区。

到4月22日的白天,处在西线的敌军对铁原、金化方向进攻,其他的都处于守势状态。

在中线,第3兵团依照之前的作战部署,很快就割裂敌军的线段,切断敌人东西线的联络。

隶属于第3兵团的180师也负有重要的作战任务,他们从1951年4月10日到达伊川,10多天后的4月22日就参加战斗,虽然尚未熟悉环境和敌情,但依然作战英勇,取得丰硕的战果。

不过胜利没有持续多久,150师就面临着前所未有和其他部队都未曾遇到过的危机。

1951年5月21日,中朝沿着东线挺进50~60公里,因弹接济不上,不得不停下脚步,等待补充。

趁这一间隙,和南朝鲜军很快就利用摩托车化的优势,提高行军速度,堵塞已经被打开的圈口,让中朝不得不宣布春季攻势结束,将主力部队转移至三八线以北休整。

在前4次的战役中,敌军很快摸索到的作战规律,利用没有制空能力、运输线过长、运输能力薄弱、粮食弹缺乏等缺点,展开陆空配合的攻击。

通常战斗会延续一周的时间,因为的粮食弹配给只能维持一周,所以如此以来,敌军就能保证以时间换取胜利。对于这样的战斗,他们还特别命名为“礼拜攻势”。

果不其然,趁粮食弹耗尽之时,敌军就进行大规模的反扑。随着各线的主力在5月22日北撤,李奇微调动7个师的连同英军及南朝鲜军的6个师,共13个师向北反扑。

与以往不同,利用摩托化步兵和坦克群组成“特遣队”,在的掩护之下,以极快的速度对中朝围追堵截,沿着公路向部队纵深穿插,抢占渡口和桥梁等,让陷入被包围圈里。

仅用三天时间,就突破前沿阻碍,向北推进50~60公里。当时的180师驻守在北汉江南岸30公里宽的地区,负责布防与牵制。

面对的5万多人的兵力、飞机、坦克以及摩托化步兵,这只只有1万多人、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部队难以在其中获得好处,想要战胜敌人更是不可能。

到5月24日,第12军及其下属的两个师、第27军主力以及180师被截断在三八线以南地区。其他部队尚有回旋的余地,只有180师危在旦夕。

东线部队撤离过程中,为实现迅速撤出、减少拥堵,中线部队一边负责运输伤员,另一边担当阻挡的重担。

不过在此情况下,王近山未经司令部批准,下令让所属15军于22日晚提前撤出,导致60军和180师之间出现长达150公里的空隙,给后来的危机埋下伏笔。

此时的180师危机有多?粮食告罄、右翼第63军和左翼第15军早已在22日北撤,所以还没有参加战斗就陷入弹尽粮绝和孤军奋战之中。

悲惨的是,经过5天的血战之后,180师损失惨重,同时与上级部队失去联系,陷入困顿之中。

被逼无奈之下,师长郑其贵于5月16日召开内扩大会议,决定让部队分散突围。保存下来的部队经历多重突破,终于在6月1日安全北撤,不过已损失近8000多人,政委被俘,消息震惊和。

很快,就让第3军团实际负责人王近山回汇报情况,并询问他是如何指挥的。

180师剩余队员回国后,被安排在安徽蚌埠驻扎。到1964年底,以他们为基础,组建安徽、江苏、浙江三个的三个师,180师的番号从此被撤销。

在朝鲜战场上,并非是180师战斗力不强,而是他们所面对的敌人太过强大,人数过多,压根就无法取得胜利。当然,如果当时指挥得当,他们也不可能在未发生战斗的情况下陷入被四面包围的危机之中。

朝鲜中自愿军180师的被歼原因何在?王近山大吗?

前几次战役都是按着军打的,零敲碎打式的,并没做到成建制的灭掉师。走到了这一步,想一次灭掉成建制的师,这种想法不算错误,能不能行得通总得去打去试,才能知道。…………在进攻途中,结果防线被打崩了。…战线突崩,双脚的回防速度,赶不上的车轮穿插速度。…于此战役的进攻阶段,后方积攒了七八千的伤员,来不及转运。…防线一崩,一线部队都迅速后撤,那么美系会毫不顾虑地穿插下去。撤不及的后勤人员,会被都兜进去。…没有制空权,白天很难大规模的行动,这就限制了所有行动的速度。战线崩了,总是需要有部队断后的,当饵也好,让美系不敢放胆突进也好,稳定防线也好,由于事发仓促,180师实际上成了丢车保帅的车。……180师回来能有四千多人,里面包括先期转移的伤员与后勤。师部大部分都冲出来了,所以不能算被歼,只能算击溃。伤亡主要出现在一线撤退时的七千多人里面,战二千多,重伤轻伤被俘去三千多,冲了出来可能是一千八百左右。………同样的战线崩,美联军是崩的狼奔鼠突,则是舍命断后。舍车的车,敢把自己整成孤军,敢让自己弹尽粮绝,说则其实只是表面的一些东西。180师,以自身的牺牲,让后方有时间转移,让后方有时间重组防线,这是大功。

一八○师覆亡成了心中永远的痛,韦杰军长直到临逝世前还在哆哆嗦嗦地写永远也写不完的一八○师覆亡总结。六十军军长韦杰被,师长郑其贵被一年,副师长段龙章一年,则将五次战役视为他一生中四次军事失误之—……整整一代将领都为这件事遗恨不已。

在中有“山地战专家”之称的范弗里特决定采取人穿插敌军的办法,用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组织“特遣队”,由强大的掩护,沿公路向人后方,抢占桥梁渡日,配合后续部队包围正在撤退的人……为了准备这次反攻,范弗里特不惜将守备后方的兵力抽调一空,南方军游击队立刻迅猛发展,导致范弗里特落了个“不懂” 的骂名……

五月二十二日,进攻刚停止,范弗里特的反攻立刻开始了! 骑一师七团突击队、美二十五师“德尔温装甲支队”、美十军“牛曼尖兵”特遣队等武装到牙齿的重装甲支队凶猛地向正在撤退的后方插去。在特遣队身后,是一直养精蓄锐的十三个师!

胜利班师的面对突然降临的打击惊呆了。“牛曼尖兵”不足一个连的部队三小时内在重要的地段纵横穿插二十公里,一路如人无人之境,竟抢占了天险屏障昭北岸渡日,向刚刚东线大捷的宋时轮兵团腰部狠插一刀,一举包抄到还滞留在三七线附近的二十七军、十二军背后!中线的十五军、六十军右翼也 。

暴露。接着,六十军的防线被突破,中线王近山兵团和东线宋时轮兵团的联系被切断!东线已是危急万分,中线也开始大势不妙了。屋漏偏逢连阴雨,王近山三兵团刚开始撤退,电台车就被敌机炸毁,兵团部与下级部队全部失去联系!猛将王近山急得顿足大骂。他的六十军一八①师两翼已暴露,实际上已被包围,配属给宋时轮的十二军也被截断了退路……

的战役布势瞬间就被打得七零八落,甚至连一条像样的阻击线都没有。到五月二十四日,十二军军部和下属两个师、二十七军主力和六十军一八O师都被截断在三八线以南,战场一片混乱……

短暂的震惊过后,那些久经沙场的军立刻开始坚决的突围行动。配属给宋时轮的十二军三十一师虽已被孤立在敌后,同军部失去联系,师长赵兰田这个老却并不惊慌。他相信部队和自己的 战斗经验。 此时三十一师两翼的军和二十七军都在撤退,三十一师再不走就孤立了。

“我们要带九十三团阻住敌人,为九十一团挡住日子,九十一团不脱险,师指不走!”

赵兰田师长和刘暄政委含着眼泪下了决心。三十一师作战科副科长枫亭带着两个警卫员视如归,迎着无数冲过来的敌人向南奔去。他们的任务是找到九十一团回头传达师长的撤退命令……

两个警卫员先后倒在敌人的火网下,枫亭单枪匹马奇迹般地奔波六十七公里,在敌人的包围圈中找到了九十一团团长李长林。李长林看到枫亭时吓了一跳。枫亭更吃惊,李长林还要兴致勃勃地去,攻打南韩三军团司令部!

了解了战场形势后,九十一团这个团队毫不慌张,深通战术的李长林率部先朝敌人后方的东南向冲过去,秘密涉过了南汉江,然后又绕道走向北方。六天后,靠吃野菜树皮维生的九十一团一千多名官兵终于冲破了三个师敌军的堵截,建制完整地同大部队会合,一路还抓了六十多个南韩俘虏!

东线几支被围的部队都是经验极其丰富的老部队,沉沉稳稳地都溜出了美国人的包围圈——二十七军全军断粮,又被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惟一的空降一八七空降团和大批敌坦克截断了退路。这支踩上孟良崮、攻进上城的劲旅纹丝不乱,名震东洋的彭德清军长指挥部队交替掩护,见空就钻,饿着肚子穿来插去一番,连一支小分队都没有损失就平安撤回了北方。十二军也泥鳅一般悄悄溜出了包围网。到了二十七日,在全线展开八个军进行阻击,终于压住了阵脚,只有中线的六十军一八○师出事了……

司令部稳住了,六十军一八○师的情况也查明了,该师全军覆没了。

到了五月二十七日,一八○师师长郑其贵、副师长段龙章、参谋长王振邦都逃出来了,几百名干部和骨干也溜过了战线。应该说,他们能活着回来就已经证明,如果不解散部队而是坚决突围,一八○师是有很大的希望打出来的,所以,那个解散部队、分头突围的决定足够让砍掉这个师师首长们的脑袋了……

一八○师一万一千名十兵共损失了七千名.其中五千余人被俘,这是在中被俘多的一次。师部主任吴成德率领三十三个人在语言不通、地形生疏的南朝鲜打了整整一年的游击战,也被捉住了。

吴成德是朝鲜中被俘的官兵中级别的一人。

一年后,吴成德回到了。由于那个特殊的时代,由于战斗到底的传统,在敌后奋战了一年的吴成德要承受许多难以言语的痛苦。他被迫离开了,失去了视若生命的籍……

一八○师覆亡成了心中永远的痛,韦杰军长直到临逝世前还在哆哆嗦嗦地写永远也写不完的一八○师覆亡总结。六十军军长韦杰被,师长郑其贵被一年,副师长段龙章一年,则将五次战役视为他一生中四次军事失误之—……整整一代将领都为这件事遗恨不已。

180师是我军建军历史以来,与长征湘江战役中红34师并列的被成建制失利的两上特例,据军事科学院资料表明,此役180师被俘近7000余人。约占整个战俘总数的近70%。

导致180师被歼的原因很多,但通过多年来军内外战史专家的研究来看,以及近些年解密的一些资料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3兵团指挥员处置不当,指挥不力,没有尽到。当时志司将进行战役转移的电报发各兵团后,3兵团副司令王近山没有认真研究本兵团的态势,也没有具体部署各移的顺序和方法,只是把志司电报转发各军就什么也不管了。之后,王近山率兵团指挥所自行转移,并在转移时关闭了电台,致使60军和志司均无法联络3兵团。据当时60军军长韦杰事后回忆,由于看到180师位置危险,曾请示兵团是否将180师向后撤,但由于未能联系上兵团,从大局的角度考虑,只好让180师单独孤悬敌后,错失了避免被包围的时机。后来彭总曾为此把王近山骂的狗血喷头。认为王近山完全没有一个高级指挥员的头脑。不负。

二、上级的指示电报让180师左右为难。志司和兵团在给60军的电报中要求180师掩护兵团主力及整个中的转移,必然坚守在春川以南,这个电报是导致180师终被包围的致命所在。据韦杰和180师师长郑其贵回忆,眼看从其翼侧迂回该师,但考虑上级电报要求,始终不敢放弃所据守的阵地。而后来接到军部要求突围电报时,又接到三兵团发来的,要求在转移是一定要妥善处置好伤员,不准遗弃伤员的电报。这就使师指挥员难以定下决心进行突围。当时180师有1000多伤员,其中有数百人无法带走。师委召开作战会议研究突围问题时,就是伤员如何处置没有办法,因此会议开了一天也没有定下决心。

三、180师部队基础薄弱,指挥员素质不强也是造成突围不成的重要原因。180师是期由晋冀鲁豫地方部队升级而编成的,在中没有打过太多的硬仗和恶仗。特别是部队到达四川后,已接到了准备地方化的指示,师已经兼任军分区。在接到军委命令后,紧急收拢部队,进行动员,迅速整编出动到朝鲜,部队中许多骨干已经流失,编入了大量的新兵和官兵。特别是该师师长已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部队没有师长,由政委郑其贵改任师长,而部队又没有来得及配政委,致使部队基础更加薄弱。作为师长的郑其贵,其军事素质高低暂且不论,但其性格上优柔寡断却是比较明显的,这在一些熟悉他的人中都很清楚。正是由于郑的性格缺陷和优柔寡断,在部队发生危险时,出现了惊惶失措,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和果断指挥的信心。当部队面临险境的时候,郑其贵迟迟不能定下决心,一切都要等上级指示。而郑在发现部队被围后,又为怕被测向发现,指示参谋长销毁密码,破坏电台,错误的实行了电静默。结果是一方面无法与上级进行联系,另一方面也无法接收到上级指示。据当时副司令洪学智回忆,当后来发现180师十分危险时,整个志司,三兵团和60军的所有电台均集中呼叫180师,可就是联系不上,急的首长象热锅上的蚂蚁。有心告诉180师快速突围的方法和路线,却因电台不能沟通而无法进行。

四、指挥失当和决心错误也是导致终失利的重要原因。据后来180师突围出来的指挥员回忆,在发现全师有被迂回包围的时候,参谋长即向师长提出应收拢部队,适时后撤,以防止被合围,但由于师长决心犹豫,一直未置可否。总怕与上级的指示不符。而当发现坦克到达师的后方地域初时,如果决心果断,坚决突围,全师也完全能够突出去,因为当时进入180师后方的,只是李奇微试验的由少量坦克装甲车组成的快速支队。其目的只是要求与保持接触,并没有发现也没有真正形成对180师的合围。而实际的合围是过了一天,在步兵主力到达后才真正封闭了包围圈。因此,,这时部队的相互间隙很大,有很多空档可以利用。当时同时被隔断在敌后的并非只有180师一支部队。27军81师全师、12军31师93团全团,均被隔在敌后,但由于这些部队的指挥员大胆沉着,决心正确果断,部队英勇顽强,行动坚决,均能在敌后纵横数百里后全军突围成功。而180师在发现被隔断后长达三天都没有定下决心,坐看突围的可能机遇逐渐丧失。

另外,在决定突围的方向上,师在召开委会时,产生了有二种方案,一种是全师集中主力向北,取捷径突围,另一种是先向东,再向北通过迂回突围。而实际采取了向北突围的部署,因为已经发现180师被围,因此重点在北部方向进行了堵截准备,180师的突围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决定突围形式上,也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是采取过去在国内抗日和内战时的方法,分散突围,另一种是全师以二个梯队,实施集中突围。180师定下了分散突围的决心。对于这种突围方式是否正确,目前无法定论,但实际表明,采取分散突围的方法,还是遗弃了大量伤员。终全师只突出了3000多人,但其中538团采取了全团集中突围,全团突出了1000多人,是180师保持建制完整的部队。而27军、12军等突围成功的部队,也无一不是采取集中突围,先向翼侧转移,再向北突围的方法。这只能说明,当时180师的突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180师全师失利的事情已经过去50多年了,但这却是我军历史上惨痛的一次失利。180师的失利表明,部队的传统习惯和历史特点,往往在遇到强敌和恶仗硬仗的时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据说,在1984年全军裁军100万时,在确定裁谁留谁的问题上,就举出了180师这个教训,因此,当时确定,凡是没有传统、在年代没有经历过严峻考验、历史不长、作风不硬的部队,将一律裁撤。而哪些善打硬仗、恶仗,部队有一种能压倒一切困难和一切敌人的,有光荣传统,有光辉战绩的部队将被保留。这条原则,一直持续到现在。可以说,现在保留下来的部队,如果你细一查,全都符合这一原则。

我是来占题的,因为题库题不多,请多多包含,不好意思啦~~~我是来占题的,因为题库题不多,请多多包含,不好意思啦~~~

810师亡多少人

一八零师于江水中的官兵达600人之多。

第180师在1947年夏晋冀鲁豫为保证完成拔掉解放区内军在各大、中城市据点的任务,在总司令的积极推动下,集中地方武装组建新的野战兵团时合编成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

朝鲜期间,师长为原政委郑其贵。180师参谋长王振邦。180师部主任吴成德。

损失的一仗:180师3千多人被俘,3千多人牺牲

1951年6月下旬,在丰泽园菊香书屋,秘密召见了第六十军军长韦杰,这场谈话从11点,一直持续到后半夜2点多。

而在此之前,已经召见过了三兵团负责指挥的副司令员王近山,在韦杰之后,又接连找第十二军和十五军的军长谈话。

在新成立之后,作为,的繁忙程度用日理万机形容丝毫不夸张,按道理,当时的新拥有五百万大军,一个军长的动向,根本不足以惊动,更遑论专门拿出时间去找一个军长反复谈话了。

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就在刚刚结束的第5次战役中,遭遇了有史以来为惨重的损失,尤其是60军180师在被包围之后,更是几乎全军覆没。需要充分的了解第5次战役180师被包围受挫的经过,并找出原因。

而这场的处理更是无比严厉,180师师长郑其贵、第60军军长韦杰被免职。从总部到兵团,从师到军,都对180师的受挫做了认真的检讨和自我批评,司令员更是主动承担了。

180师的受挫究竟有多,为什么如此重视?为何这场失利会被称为在抗美援朝战场惨重的损失呢?

抗美援朝是新成立以来对境外出兵多、参战规模、战果也为辉煌的一场。

在这场直接对抗世界强国——美国的之中,刚刚成立一的,以无与伦比的战斗意志击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以此战奠定了新在上的地位。

然而,抗美援朝虽然频频击败以美国为首的军,但是,并非并非完美无瑕,在惨烈的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的敌人又是早已完成机械化、拥有装备优势的美国,的每一仗都打得极为艰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而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失利和受挫也在所难免,这其中,在第5次战役之中180师的受挫,就是战场上为惨重的一次。

当时,拥有1万多名官兵的180师由于在第5次战役回撤之时被数万包围,再加上经历长时间的战斗之后,1万多将士饥寒交迫,缺乏武器弹,又毫无援兵。

终,这1万多名180师的官兵在师长的要求下分散突围之后,3000多人在突围中牺牲或失踪,3000多人被俘虏,真正回到后方基地的180师官兵只剩下千余人。

180师的这场失利,也成为33个月的抗美援朝中,我军损失为惨重的一个。180师为何会遭遇如此惨重的伤亡呢?

1951年4月22日,在刚刚完成第4次战役没多久,元帅就率先打响了第5次战役。而且,这次战役还是整个抗美援朝期间,敌我双方投入兵力多的一次。

当时,投入了11个军、3个炮兵师和1个高炮师,朝鲜军则投入了4个军团,作为对手,以美国为首的军也不例外。

当时军不但投入了几乎所有的地面部队,而且如同往常一样,还调集了上千架先进战机作为支援。因此,此次战役,在小小的朝鲜半岛上,双方交战的兵力已经突破100万。

而之所以几乎马不停蹄的发动第5次战役,其目的就是为了粉碎敌人向北进攻的,夺回的主动权。因此,此次作战的目标十分庞大,为了真正的打疼美国人,仅歼敌目标就为5个师和3个旅。

爆发的阶段,进展十分顺利,也基本完成目标,第三十九军、第四十军按完成战役任务,第三、第九、第十兵团都顺利突破敌人阵地。

在的进攻之下,军被迫从三八线以北退到汉江南岸一线,后退了约50余公里,的主动权因此落在了的手中。

当时,被分配为兵团梯队的180师担任预备队。虽然是新建之师,但是,在强烈的求战欲望之下,180师官兵表现极为优异。他们作战勇猛、不畏艰苦,的完成了任务。

尤其在第五战役第二阶段期间,装备的180师奉命在30公里宽的汉江南担任狙击任务,面对拥有5万多兵力的美国第十军,180师官兵毫不畏惧,与敌人浴血奋战,完成了掩护东线主力歼敌的任务。

在取得第1、2阶段的胜利、取得歼敌5.9万余人的辉煌战果,达成预定的战略目的之后,数十万将士在连续作战30天后已经十分疲惫,再加上后勤补给由于的猛烈轰炸远远不足。

因此,1951年5月21日,和朝鲜军联合司令部下达转移休整命令:

根据以往4次战役的作战经验,虽然的武器装备远远不如已经完成机械化的,行军只有自己的一双脚底板,还只能夜间行军,但是,擅长山地作战且吃苦耐劳的将士,依然在运动战中将耍的团团转,撤退自然也从来不是问题。

因此,在总部下达撤退命令后,进攻的各支部队开始如往常一样逐步后撤。然而,令总部和各部队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却与以往截然不同。

虽然士气和作战意志远不如,更被打的落花流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是软柿子,美国人从来都不蠢,第五次战役爆发时,美国不但在之前的接连失利中吃一堑长一智,而且,就连的司令官都换了。

第5次战役时,军总司令已经不是一贯狂妄自大、像政客多过军事家的麦克阿瑟,而是原第8军司令总司令李奇微。当时的李奇微为虽然名声不显,但他却是典型的“不叫的狗”——凶狠且刁钻,十分难缠。

全程参与朝鲜的李奇微根据的作战方式,总结到了一个他称之为“礼拜攻势”的规律,他发现,在之前的战役过程中,由于并没有制空能力,运输线又一直被频繁轰炸封锁。

因此,每次战役,部队只能靠随身携带的粮食和武器弹作战,这样一来,作战时间只能维持一个星期左右,正好是一个礼拜,因此,李奇微将的进攻当时称之为礼拜攻势,或者叫星期攻势。

针对的这个弱点,李奇微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名为“磁性战术”的应对方式,在完成7天作战之后,趁补给困难、粮食弹消耗殆尽之际,全线发动大规模反动。

当时,李奇微调动了14个师、一个旅、两个团的庞大兵力,同时还将三个师和三个旅作为预备队,对于和朝鲜军发动了全面反攻。

美国的反攻不但蓄谋已久,准备充足,而且,李奇微还针对的弱点,改变了以往的作战方式,李奇微将摩托化步兵和坦克、炮兵组成特遣队,在航空兵和远程炮兵的支援之下,寻找和军的防线空隙多路突击,快速推进,从而极大的破坏了和军的后撤,割裂了和军的防线。

面对军蓄谋已久的大规模反扑,虽然有应对敌人反扑的思想准备和部署,但是,面对如此大的规模和超强的针对性的进攻,的准备依然远远不足,一时间,各部队陷入相当被动的局面。

当时,包括60军180师、12军团、27军等部队在内的多支,都陷入敌军的包围。为掩护主力,司令部根据实际情况,掩护大部队后撤,下达了“各兵团留一个师至一个军的兵力,从现在位置起,采取机动防御,节节阻击杀伤消耗敌人,争取时间”的命令。

正是根据总部的命令,3兵团对60军下达了殿后掩护的命令。应该说,第60军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说它艰巨,不仅仅因为连续作战后粮食弹匮乏、官兵疲惫,对手强大,还因为60军兵力不足。

因为,在第五次战役发起第2天,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就将60军的其他两个师分配给第十二军和第十五军,也就是说,担任掩护任务时,第60军麾下180师一支部队。

然而即便如此,面对以逸待劳、人数装备均占据优势的敌人,180师官兵并没有气馁,他们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

当时,180师的每个营、每个连都要抵挡3~4倍以上的敌人,180师坚守在阵地上,每天落下的炮弹超过5万发。

因此,在将敌人紧紧的阻挡在阵地之前的同时,180师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许多一线的连队都伤亡过半,有的连队甚至损失殆尽,只剩下不足一个排的兵力。

然而,战场再次发生变化,就在180师浴血奋战,掩护主力的同时,与180师同样担任狙击掩护任务的左翼第十五军,右翼第六十三军和兵团预备队,却在22日提前北撤。

而且,他们的北撤时,并没有告知180师。这也意味着,在180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它的两翼形成了一个150公里宽的大空隙,180师成为一支孤军。

在坚守阵地到23号时,180师终于接到军长韦杰的命令:当晚北撤汉江,在春川以西继续布防。然而,正在180师准备过江撤退之时,兵团却再次发来一个紧急命令:要求各部暂不撤守,在前沿构筑坚固工事,运走伤员之后再行撤走。

兵团突然要求各部暂停撤退原因很简单,因为,由于战事紧张,再加上各部队沟通混乱,当时的前线,仍有8000余名伤员未能运往后方。

因此,为了掩护转运伤员,接到兵团命令后,韦杰随即要求180师担负这一掩护任务,要求他们停止北渡,继续在阵地上狙击敌人3~5天。

而此时,由于180师左右两翼的部队均已撤退,成为孤军的180师面临随时被敌人包围的危险,事实上已经不具备继续坚守的可能。

面对这种困境,师参谋长王振邦曾向师长郑其贵建议“主力后撤至江北,以免被动”的建议,然而,由师长郑其贵长期从事的是工作,对于军事指挥并不擅长,再加上上级明确暂不撤退的命令,因此,郑其贵决定服从命令,在完成掩护伤员撤退任务之后再行北撤。

这一坚持,让180师失去了北撤的机会。随着大规模进攻,180师陷入了敌军三面包围、背水作战的极端不利态势。

到第26日中午,180师已经被拥有优势兵力的军包围。无奈之下,郑其贵一边向军部发电报去求援,一边开始召开师委会扩大会议在会议中,讨论180师何去何从。

26日16:30, 180师终于接到第六十军军长韦杰命令,他要求180师从西北方向突围,到鹰峰,同时,他也会派兵接应。而此时,在持续艰苦的作战中,180师早已断粮三天。

他们只能凭借野菜、嫩树芽充饥,在接到突围的命令后,郑其贵决定兵分两路突围,突围成功后在鹰峰山下汇合,而当时,在惨烈的战斗之后,180师只剩下3000余人。在历经艰难险阻,突破敌人多次包围之后,师长郑其贵和部分部队终于突围到鹰峰。

但是此时,他们不但已经六七天没有吃饭,为糟糕的是,即便到达鹰峰,180师残部依然在敌人的包围之中。而此时,救援的部队也迟迟未至,面对180师随时可能全军覆没的危险,郑其贵决定全师分散突围。

其中,师长郑其贵率领的一支在历经艰难险阻之后,终突出包围圈,而在突出重围后,这支部队只剩下了200余人。而政委的师部主任吴成德,由于在一片洼地发现大量的伤病员和掉队的战士,不忍舍弃伤员的吴成德决定和同志们在一起。

然而,由于伤病员太多,行动迟缓,再加上与大部队行动脱节,终,吴成德没能突出包围圈,他带领战士们在朝鲜战场的敌后打了500多天的游击战,终在战斗之中不幸被俘,吴成德因此成为在朝鲜中职务的被俘人员。

180师来入朝参战时拥有1.2万余兵力,然而,经历接连的战斗,尤其是经历第5次战役之后,即便算上在被包围之前被送到后方的伤员、教导队保留的骨干和突出重围官兵,所有人员加起来也只有4000多人,也就是说,第五次战役中,180师有3000多人牺牲,3000多人被敌人俘虏。

180师在后撤过程中的重大失利,在乃至于国内都引起了巨大震动。在全面了解情况,弄清180师受挫的原因之后,对于第5次战役的分析是:打的急了些,大了些,远了些。

而具体针对180师的失利,则认为:

对于,说:

当然,180师在第5次战役之中虽然损失惨重,我军由于准备不足、目标定的过大等诸多问题,在第5次战役之中遭遇7.5万余人的伤亡,但这并不代表第5次战役我军就失败了,事实上,历时一个多月的第5次战役,依然取得了歼敌8.2万人的巨大战果。总体而言,第5次战役依然是胜利的。

但是,这无法回避包括180师在内的巨大损失,也因为吸取第5次战役的经验教训,基本停止了大兵团作战的运动战作战方式,转而开始采用“坑道战术”和“零敲牛皮糖”的打法。

而改变作战方式之后,的伤亡不但大大降低,歼敌的效率也有了巨大的提升,敌我伤亡比例从不多1:1,迅速提升至1:3甚至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