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英特尔酷睿笔记本处理器有哪些型号?sandy bridge架构的

您好,双核四线程: i3 2凡是数字是2m或2qm或2xm的,都是sandy bridge架构的。310m,i3 2330m,i5 2410m,i5 2430m,i5 2520m,i5 2540m,i7 2620m

英特尔发布二代_英特尔第二代什么时候出的英特尔发布二代_英特尔第二代什么时候出的


英特尔发布二代_英特尔第二代什么时候出的


andy Bridge家族仍然沿用酷睿i3/i5/i7的品牌+子系列的命名方式,编号上采用四位数字,其中位均为“2”,表示第二代Core i系列,编号末尾往往有一个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i7 2920xm是四核八线程,xm表示是高端,很快会出六核心的sandy bridge - E。

双核四线程: i3 2310m,i3 2330m,i5 2410m,i5 2430m,i5 2520m,i5 25酷睿(Core): 英特尔酷睿系列首次推出于2006年,使用了In Core微架构。这个系列包括多个子系列,如i3、i5和i7,适用于各种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40m,i7 2620m

英特尔赛扬g1620和e8500那个强

英特尔i5处理器出了六代,分别是:1、英特尔酷睿i5-10400F处理器;2、英特尔酷睿i5-10600处理器;3、英特尔酷睿i5-10700处理器技术特性:;4、英特尔酷睿i5-10800处理器;5、英特尔酷睿i5-11400处理器;6、英特尔酷睿i5-11600处理器。

in第二代处理器与第三代处理器的区别是什么?

【处理器架构和制程不同】四核八线程: i7 2630qm,i7 2720qm,i7 2820qm,i7 2920xm

1、3450不是没有一二级缓存,如果没有缓存,处理器就废了。

2、目前所有处理器都有一级二级缓存,缓存只有INTEl处理器有 没有一二级缓存,就没有缓存可言。

4、三代的酷睿是LVY架构,22nm的制程。

5、更低的功耗,三代能提供更强大的性能。

7、具体两者价格相不多,但是架构的进步确实很大的突破(距虽然6、而且睿频技术也得到智能化的改善。(二代貌似是睿频1.0,三代是睿频2.0)没有二代和一代那么大,但也不小了,3-d晶体管,更小的面积,毫不逊色的性能,确实很大的突破)。

大家帮我看下我的CUP怎么样 英特尔 第二代酷睿 i3-2365M

8、显示核心三代是0 二代是3000 相不多 。

你不用给我们看这么多数据,只要是酷睿 I3,那性能就是没问题的,定位在中端主流,现在是CPU性能过剩的年代,即使是中端主流这样的级别定位对于玩游戏或软件来说也是绰绰有余+绰绰有余了。至少比AMD的什么5800K、速龙651K这些低端四核要强NN多。

给我们,你不会看到这么多的数据,只要酷睿i3,性能是不是在主流的中档定位的问题,现在是CPU性能过剩的时代,即使这个级别的主流中定位玩游戏或软件,是绰绰有余+绰绰有余了。比AMD的至少5800K,651K的Athlon这些低端四核NN。

这款cpu的发布是被in 定义为低电压版的cpu,功耗至于17w,不应该是一个以性能为主的cpu,只能使用在超极本、超薄本上了。

如果追求游戏性能,还是得考虑一下DMI(DirectMediaIntece),并且只支持双通道的DDR3内存。结构上它用的是LGA1156接口,Corei7用的是cpu的主频了。

带i7 二代处理器的苹果笔记本MacBook pro是哪年的?

分类: 无分类

苹果MacBook Pro采用的处理器是英特尔i7二代的,哪当然就是2011年的了,因i7 2920xm是四核八线程,xm表示是高端,很快会出六核心的sandy bridge - E。为CPU上市发布时间就是2011年的,所以苹果MacBook Pro笔记本电脑就是这个时候的,

第二代英特尔酷睿笔记本处理器有哪些型号?sandy bridge架构的

您好,双核四线程: i3 2310m,i3 2330m,i5 2410i5双核模拟四核心(即四线程)除睿频技术外其他技术规格与i3相同;m后面的没什么人整理。。这是以前老的资料。,i5 2430m,i5 2520m,i5 2540m,i7 2620m

andy Bridge家族仍然沿用酷睿i3/i5/i7的品牌+子系列的命名方式,编号上采用四位数字,其中位均为“2”,表示第二代Core i系列,编号末尾往往有一个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i7 2920xm是四核八线程,xm表示是高端,很快会出六核心的sandy bridge - E。

双核四线程: i3 2310m,i3 2330m,i5 2410m,i5 2430m,i5 2520m,i5 2540m,i7 2620m

英特尔酷睿和酷睿2有什么区别?

_____99年10月,INTEL推出了用0.18微米制作的PentiumⅢ,该芯片有256还可以 不开大型软件足够用K在片二级高速缓存,代码 名为Coppermine。这款新品是对AMD Athlon的回应。Coppermine以733MHz登台,比Athlon的700MHz 略高一些。随着工艺尺寸从0.25微米减少到0.18微米,不仅提高了PentiumⅢ的时钟速度,也使INTEL 推出了集成的二级高速缓存。虽然集成的二级高速缓存只有老式PentiumⅢ的一半,但在处理器全速下 运行,性能仍有显著提高。

英特尔酷睿和酷睿2是英特尔公司推出的两个不同系列的处理器。以下是它们之间的一些主要区别:

架构:

酷睿2(Core 2): 酷睿2系列是英特尔继酷睿系列之后推出的第二代Core处理器,于2008年发布。它使用了酷睿微架构的改进版本,并引入了更多的性能和功效优化。

制程技术:

酷睿: 初始的酷睿处理器使用的是65纳米或45纳米制程技术,随后的版本逐渐过渡到更先进的制程技术。

酷睿2: 酷睿2处理器采用了更先进的制程技术,包括45纳米和65纳米制程,这有助于提高性能并减少功耗。

性能:

酷睿2: 酷睿2系列相对于初始酷睿系列在性能上有所提升,它引入了更多的缓存、更高的时钟频率和其他优化。

酷睿: 酷睿系列引入了许多技术特性,如超线程(Hyper-Threading)、Turbo Boost和虚拟化技术,提高了多核心处理器的性能。

酷睿2: 酷睿2在技术特性上继承了酷睿系列的一些功能,并引入了新的改进,以进一步提高性能和效能。

英特尔 第二代酷睿 i5-2320 @ 3.00GHz 四核

Corei5

处理器 英特尔 第二代酷补充知识点:什么是睿频技术?睿 i5-2320 @ 3.00GHz 四核

主板 华硕 P8H61 ( 英特尔 H61 芯片组 )

我的也是这样的,WIN7的系统很好用

i5几代 请问i5处理器是哪代?

1971年。世界上块微处理器4004在In公司诞生了。它出现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比起现在的CPU,4004显得很可怜,它只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 1978年,In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这就是X86指令集的来历。 1979年,In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是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寻址范围仅仅是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这样做只是为了方便计算机制造商设计主板。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2年,In推出80286芯片,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在CPU的内部集成了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80286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块CPU。 1985年In推出了80386芯片,它X86系列中的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从12.5MHz发展到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可以使赛扬g1620是1155针,e8500是775针主板不同那是肯定的了,从平台上看赛扬g1620为22纳米,e8500为45纳米,赛扬g1620较为先进,也比e8500功耗低省电,但毕竟赛扬g1620是新平台的低端产品,而e8500是老平台的较高端产品,经过我实际测试,e8500走分略高于赛扬g1620,我是用鲁测的,我认为虽然这样测试不是太准,但不会相太大,我想他们相不大,各有优势。用Windows作系统了。 ,In推出80486芯片,它的特殊意义在于这块芯片首次突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Burst)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 1971 年,In 推出了世界上款微处理器 4004,它是一个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位CPU。 1978年,In推出了具有 16 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 1MB、运行速度 8MHz 的8086, 并根据外设的需求推出了外部总线为 8 位的 8088, 从而有了 IBM 的 XT 机。随后,In 又推出了 80186 和 80188,并在其中集成了更多的功能。 到1982 年的时候, In 在8086 的基础上推出了80286,IBM 则采用80286 推出了AT 机并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进而使得以后的 PC 机不得不一直兼容于PC XT/AT。 到了1985 年,In 推出了80386, 但并没有引起IBM 的足够重视,反而是 Compaq 率先采用了它。可以说,这是 P C 厂商正式走“兼容”道路的开始,也是AMD 等 CPU 生产厂家走“兼容”道路的开始和 32 位 CPU 的开始,直到今天的 P4 和 K7 依然是 32 位的 CPU(局部64位) 。 1989 年,80486 横空出世,它次使晶体管集成数达到了 120 万个,并且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能执行 2 条 指令。 随后,AMD、Cyrix 等陆续推出了 80486 的兼容CPU,于是人们只知有 386 和 486 之分而不知有 In 和非In 之分。 鉴于这种情况, In 没有将486 的后一代产品称为 586,而是使用了注册商标 Pentium,Pentium 一经推出即大受欢迎,正如其中文名“奔腾”一样,其速度全面超越了 486CPU。尽管有浮点运 算错误的干扰,但对手的 5X86 更像是一个超级 486,就算是后来的 AMDK 5 也因为推出较晚和浮点运算不够强劲而大败于Pentium。在Pentium 家族中,早期的 50MHz、60MHz 为P5,而75MHz~200MHz的产品则为P54C。随后,In将MMX技术应用到 Pentium 中 ,这一代产品从 133MHz到233MHz,即P55C。其中的Pentium 166 MMX 的产品被玩家们亲切地称为 “” ,从此张口不离超频二字。 其实在 P55C 之前,In 早就推出了Pentium Pro,但是当时微软的Windows95 尚未推出,抛弃了 16 位代码的Pentium Pro在运行DOS时甚至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因而Pentium Pro只能在高端的32 位运算中一展风采。但正是Pentium Pro奠定了P6架构,甚至我们可以说PentiumⅡ= Pentium Pro + MMX。 后来的事儿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了: In 用来对付对手的Slot 1 架构成了自己的绊脚石,于是便有了 Celeron、Celeron A、Celeron Ⅱ,而AMD则趁机在Socket7 架构上改进广受好评的 K6 并命名为 K6-2, 一时间,Celeron 和K6-2 成了穷人的宝马。随后,为了应战只手遮天的In,AMD推出了利齿K6-3,但这并没有咬动In分毫, 毕竟Celeron太好用了!真正让In大败的应属K7,加上 In 接连的失误,AMD 毫无疑问地坐在了高端的宝座, 尤其是Duron的推出使得AMD成为高性价比的代名词,此时的 AMD 除了兼容性外,应该说是已渐入佳境。真希望AMD 的大锤(K8)能狠狠地砸在P4 上,如此我等消费者又收渔翁之利了,呵呵。 在了解了 CPU 的成长史后,我们再来看一下 CPU 的选购。作为 DIY 一族,选购一个合适的 CPU 无疑是相当 重要的,而这其中我们要遵循“老二主义” 。这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说来,一个产品刚刚推出时虽然囊括了 许多新技术,但由于没有经过市场的检测,这个技术未必就一定会流行。加上新产品处于厂商的暴利期,软件 的支持也跟不上,所以如果你不是专业的评测人员或发烧的温度尚浅,大可不必做个吃螃蟹的人。等该CPU 的更高频率出来并大规模降价后,通常可以以初期价格的一半甚至1/4或更低买到几个月前天价的CPU。打 个比方说, K7-500 初出时要卖 3000 多大洋,可等 K7-650 出来不久以后它就只卖 1000 多。另外,在高频CPU流行时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追逐潮流而多花数百甚至上千元多买几十兆赫兹,因为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是感觉不出这点距的。一般而言,只要两个 CPU 主频不超过20%,不用测试软件是不容易分辨得出速度距的。就拿小生的CPU 来说,从366 超到 550,虽然有50% 的距,但在运行像 Word 之类的软件时根本就体现不出这种距,因为 366 已经足够快了!就目前来看,AMD 的 Duron 无疑是性价比的CPU,低于Celeron 的价格高于 Celeron 的性能,普通家用完全足够。但如果你是专业应用的话,小生还是使用 P Ⅲ,因为像Solid Works 99 之类的专业软件会不认AMD K7 家族的CPU, 此时可以把注册表中的 CPU 类型改为 In 的 X86 即可。当然,如果十分在意速度的话,雷鸟(Socket A Athlon)是当之无愧的最快的CPU(要知道,雷鸟1G比PⅢ1G曾经便宜到1万多大洋) 。又或者你既重视兼容性又没钱并且还爱超频,Celeron Ⅱ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你确实没有钱,用VIA的CPU好了。 小鸟知识点: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处理器,它是计算机的心,主要由运算器和组成,CPU 的速 度用MIPS (百万个指令 / 秒)表示,XT 机采用的 8088速度为0.75MIPS, 而超频至 450MHz 的Celeron 速度为1000MIPS 左右。 通常地,我们更喜欢用 CPU 的主频来衡量它的快慢:CPU主频=外频×倍频其中外频即系统总线频率,现在常用的有 66MHz(Celeron) 、100MHz(Duron) 、133MHz(新 P Ⅲ) ,至于倍频大多已被CPU厂家锁定,可以不用理会它。通过提升外频我们可以对 CPU 进行超频(Over Clock) ,比如 300MHz的 Celeron 外频 66Hz,倍频为4.5,当把外频调到 100MHz时 CPU 主频即为100MHz × 4.5=450MHz,这可是 1999 年一个近乎神话的超频。调整外频可以通过修改 BIOS 设置或者跳线、拨动DIP开关来实现,这一点请参考主板的说明书, 不过CPU的超频带有一定的危险性, 不可盲目试之。 MMX(MultiMedia Extensions) :多媒体扩展指令集,曾被玩家们戏称为麻麻叉。 它是In针对日益发展的多媒体处理需要在1996年发布的,它一共包括57条多媒体指令,这些指令可以一次处理多个数据,目前的主流CPU都支持它(新 P Ⅲ带有支持更多指令的 MMX2) 。

in(英特尔)CPU发展史?

酷睿: 酷睿系列的性能因型号和代际而异,包括双核和四核的处理器,适用于不同的计算需求。

英特尔的发展史

历史时刻再次被INTEL所创立!2010年6月份,In再次发布革命性的处理器——第二代Corei3/i5/i7。第二代Corei3/i5

处理器(CPU)发展简史

HI!想看CPU的家谱吗?我就跟你唠唠这颗传奇的芯吧!众所周知,电脑技术每一次的发展主要是靠CPU不断的推陈出新所推动的,所以CPU的发展史是最让人津津 乐道,回味无穷的。今天就让我们以INTEL和AMD公司的产品为线索,沿着历史发展的小河,慢慢地看慢慢地聊吧!

-----1971年,INTEL(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台微处理器4004。它是台用于计算器 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尽管它速度很慢,功能也很有限,可 是别忘了毕竟是它从此揭开了CPU发展的序幕!

X86时代

-----1978年,INTEL公司推出了命名为i8086的16位微处理器,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 处理器i8087,由于这两种芯片所用的指令集相互兼容,所以人们统称它们为“X86”指令集。后来 In公司又推出的第二代,第三代CPU等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集,所以In在后续CPU的 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从而就有了286,386,486这些叫法。(原来X86的叫法是这样来的)

-----1982年,INTEL公司推出了命名为80286的芯片,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它的时钟频率由最 初的6MHz提高到了20MHz。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

---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种32位微处理器,制造工艺也有了很的进步,它的时钟频率为12.5MHz/20MHz/25MHz/33MHz;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 是32位,可寻址4GB内存。在此期间,AMD公司也开始加入CPU的生产,并且价格比INTEL更低,同样命名 为“386”。(INTEL强劲对手隆重登场!)

Pentium时代

-----1993年,INTEL推出了全新一代的“586”处理器Pentium。为了和其它公司的CPU区别起来, INTEL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中文名字“奔腾”,奔腾家族的频率有60/66/75//90/100/120/133/150/ 166/200,所有的Pentium CPU里面都内置了16K的一级缓存,并且从奔腾75开始,CPU的插座技术正 式从以前的Socket4转换到同时支持Socket 5和7,其中Socket 7还一直沿用至今。

----1995年,AMD公司也不甘示弱推出了K5系列的CPU。(AMD公司也改名字了!)它的频率一共有六 种:75/90/100/120/133/166,内部总线的频率和Pentium不多,都是60或者66MHz,虽然它在浮点 运算方面比不上Pentium,但是由于K5系列CPU都内置了24KB的一级缓存,比Pentium内置的16KB多出 了一半,因此在整数运算和系统整体性能方面甚至要高于同频率的Pentium。即便如此,因为k5系列的 交付日期一再后拖,AMD公司在“586”级别的竞争中最终还是败给了INTEL。(INTEL公司的老大位置 看来不是那么好抢的)

------1996年,INTEL推出了Pentimu Pro处理器。Pentimu Pro系列的工作频率是150/166/180/200, 一级缓存都是16KB,而前三者都有256KB的二级缓存。值得注意的是Pentimu Pro采用了双穴“AGP” 封装技术。即一个256KB的二级缓存芯片与PentimuPro芯片封装在一起 ,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内 部通讯总线互连,处理器与高速缓存的连接线路也被安置在该封装中,这样就使高速缓存能更容易地运 行在更高的频率上。例如Pentium Pro 200MHZCPU的L2 CACHE就是运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与处 理器相同的频率上。(Pentimu Pro真是厉害,不过它采用了先进的制造工艺,价格也不便宜吆!)

------1996年底,INTEL又推出了Pentium MMX(多能奔腾)处理器。MMX系列的频率只有三种: 166/200/233,一级缓存都是32KB,插槽都是Socket 7。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为增强Pentium CPU在音像、图形和通信应用方面而采取的新技术,它为CPU增加了57条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 指令外,还将CPU芯片内的L1缓存由原来的16KB增加到32KB,因此MMX CPU比普通CPU在运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时,处理多媒体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那些玩家终于找到了)

------1997年4月,AMD推出了自己研制的新产品K6。K6系列CPU一共有五种频率,分别是:166/200/ 233/266/300,五种型号都采用了66外频,但是后来推出的233/266/300已经可以通过升级主板的BIOS 而支持100外频,所以CPU的性能得到了一个飞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一级缓存都提高到了64KB, 比MMX足足多了一倍。

------1997年5月,INTEL推出了影响力的Pentium ⅡCPU。PentiumⅡ可以说是集Pentimu Pro 精华与MMX技术完美结合之。为了提高数据交换速度,它采用了双总线结构,即其中一条总线 联接二级高速缓存,另一条联接主要内存.这样就使脱离芯片的外部高速缓存,可以运行在相当于CPU自 身时钟速度一半的速度下。在接口技术方面,PentiumⅡ也首次采用了solt1接口标准。(INTEL不愧是 老大,时时走在新技术的前端)

------1998年中,AMDK6-2处理器正式推出。它的核心电压都是2.2伏特,所以发热量比较低, 一级缓存是64KB,并且这五种型号都内置了3DNow!指令及超标量MMX功能,3DNow!是一组共21条新指 令,可提高三维图形、多媒体、以及浮点运算密集的个人电脑应用程序的运算能力,使三维图形加速器 全面地发挥性能。K6-2也使AMD公司的产品首次在整数性能以及浮点运算性能上同时超越INTEL,也正是 因为K6-2的推出,让INTEL感觉到了危机。(哈!AMD可以扬眉吐气了)

-----看着低端市场被AMD及Cyrix公司的产品所占领,INTEL公司再也不能观望,于1998年推出Celeron 赛扬处理器。赛扬处理器实际上可以说是Pentium Ⅱ的“简化版”,INTEL把Pentium II的和相关电路 抽离出来,再把塑料盒子也去掉,就是赛扬处理器了。开始由于去掉了二级缓存,赛扬市场反应很平淡, 后来INTEL加入了128KL2缓存,赛扬马上火爆起来。赛扬处理器为了抢占低端市场,价格很平民化。赛扬 CPU还有一个“变形”的兄弟Socket 370架构的处理器,它以PII为核心、Socket架构为主板,拥有Slot1 主板的用户可以通过转换卡来实现升级。(赛扬还有很强的超频性,性价比很高不得不让人蠢蠢欲动阿)

-----98与99年间,INTEL公司还推出了新一款Pentium ⅡXeon (至 强 处 理 器)。Pentium II Xeon CPU适用于高端的、基于RISC的工作站和。Xeon系列处理器采用了Slot 2插口技术,32KB 一级高速缓存,512KB及1MB的二级高速缓存,双重总线结构,100MHz系统总线,支持多达8个CPU。

-----99年2月22日,AMD在全球范围发布400MHz AMD K6-Ⅲ。定位于高端市场的K6-Ⅲ是K6处理器 家族也是的成员,属第6代处理器,该处理器具有领先的3D性能表现,采用0.25微米处理 工艺制造,芯片上集成有高速背侧256k L2缓存(能以处理器的全速运行,例如,K6-Ⅲ450MHz处理器 的内部L2高速缓存可以450MHz频率运行),超标量MMX技术,并拥有3DNow!指令集。(要说明的是 K6-Ⅲ由于成本高只比同主频的奔腾Ⅲ便宜20美元,这对一些没米的朋友无疑是一大打击。)

-----Pentium III处理器是INTEL的新一代产品,它采用0.25微米制造工艺,新的SECC2插口。PIII 拥有32K一级缓存和512K二级缓存(运行在芯片核心速度的一半下),包含MMX指令和INTEL自己的“ 3D”指令SSE,最初发行的PIII有450和500MHz两种规格,其系统总线频率为100MHz。(奔III的特别 之处就是增加了SSE指令,事实上在运行没有为SSE指令优化过的应用软件时,PIII与PII的速度不多)

-----K7是99年6月AMD公司为迎战奔III而推出来的SlotA架构CPU。它和现在的PII一样,有一个塑料 外壳,内部集成同主频的L2缓存(512K—1M)。K7还包含128K的L1缓存,继续支持MMX和3DNow!指令。 此外K7拥有一个强劲的浮点单元(FPU),在3D NOW!的帮助下会有更进一步的3D和多媒体处理能力。 经测试K7的性能全面超过了同速度的奔III,是目前性价比的产品。(当然奔III也会有自己的应对 之策,竞争越激烈我们就越能得到好处,所谓的坐收渔翁之利嘛)

第二代英特尔酷睿i5是什么

目前已出的有5、全新的AVX、AES指令集,加强浮点运算与加密解密运算。:

第二代就是型号是4位数的,比如I5 2300 这样,老I5是 三位数的,I5 760这样,老I5和新I5的CPU针脚不一样,所以主板也不一样。 I5是英特尔4核处理器,实际4核,不是虚拟的。新I5有睿频技术,就是CPU在性能不够的时候,会自己超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