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都能得到好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

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_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_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


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_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


全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①:“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白话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扩展资料: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一起著书,据学者考证深受稷下道家的影响。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哲学思想的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思想和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

参考资料: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作“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释义】: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显达的时候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出处】:《孟子·尽心章句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读】: 前半句“穷则独善其身”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而后半句“达则兼济天下”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这是一种思想的融合。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势力同流合污,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穷与达的不同境遇下采取不同的行为是要人们能够理智、符合实际情况下的思虑与奋斗。孟子这句话的智慧就是要我们能做好自己,做好现在,做好目下的实际生活,这当然是入世的思想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作“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释义】: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显达的时候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出处】:《孟子·尽心章句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读】: 前半句“穷则独善其身”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而后半句“达则兼济天下”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这是一种思想的融合。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势力同流合污,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穷与达的不同境遇下采取不同的行为是要人们能够理智、符合实际情况下的思虑与奋斗。孟子这句话的智慧就是要我们能做好自己,做好现在,做好目下的实际生活,这当然是入世的思想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都能得到好处。

要能修生养性,还要能指点江山。

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 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都能得到好处。

望采纳

这是古代士人很普遍的一种价值观,就是说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要修养身心(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得志的时候就努力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天下人谋(即治国、平天下)。

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都能得到好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

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都能得到好处。

满意请采纳

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都能得到好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善发扬光大,有惩恶扬善之意。

在古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是要求儒生在穷困时也要保持为人的节,没有能力帮助他人的时候,也要自己的道德素养去影响他人,去感化他人;在显达时更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为什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能流传千古就是在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家国情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指在穷困时期,一个人应该先关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做出正确自私的决策;而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成功之后,应该回馈,帮助他人,带动整个团体共同前进。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发展”和“”两个方面的平衡,是一种中庸的处世哲学。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哲学家孟子提出的一种处世哲学思想,表达了一种处世的态度和方法。

“穷则独善其身”是指在自身处于困境时,应当以独善其身为首要目标。当个人处于、困难或遭受不公平待遇时,首先应该保护自己,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等,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

“达则兼济天下”是指在个人已经获得成功,有能力为做贡献时,应当把握机会去帮助他人,造福于。当个人达到一定的境界和成就时,就应该将精力用于服务、回馈,为人类的幸福、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哲学思想强调了个人修身、助人的道德观念,既重视个人的利益,又注重的整体利益,寻求个人价值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它强调了“自我实现与”的统一,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句古代的谚语,意思是指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很穷困,就应该先把自己的生活搞好,自己努力奋斗,让自己变得更加富裕和有能力。而当一个人达到了一定的成就和财富时,就应该帮助别人,尽可能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提高整个的水平和素质。这句话强调了个人的感和感,并提出了一个理想的人生价值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达,即为显达、发达。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

扩展资料:

孟子(约前372年-前2),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参考资料: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错了!应当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才对。的确,《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有为”的一面。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单就“无为”而论“无为”,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了。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无疑是主流。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为崇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而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矣。而庄子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

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这自然是大违孟子本意的。《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势力同流合污。所谓“独善其身”在这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是“出世”。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

总之,这句话如果按其原义,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义;如果抽掉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义。但无论哪种情况,说它前半句是理想主义后半句是犬儒主义(褒义的说法叫“现实主义”),都似难成立。

然而,在时代的现实中,这两种意思虽然不是前后两半句之别,却可能成为表里之别:口头上表白的“得志则造福天下。不得志则洁身自好拒”。实际上却往往变成“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口头上的理想主义,行为上的强权主义与犬儒主义。以至于两千多年下来,“独善其身”这个成语的所指已从孟子那里颇有些悲剧色彩的“穷不失义”者,变成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喜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可怜据说被“独尊”了两千多年的儒学,在“儒的吏化”与“儒的痞化”两边挤压下,不是“儒表法里”就是“儒表道里”,哪儿还有什幺真儒家?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人生不得志的时候,就洁身自好,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行,在我们春风得意的时候,要胸怀天下,造福。这是孟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穷则独善其身”,穷是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的境遇。善其身的意思也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在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并不断地充实自己。比如,一位小公司职工,可以拿她的工资来去报舞蹈班,练好自己的形体;在网上买学习课程,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提升自己的才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平凡的人生中,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达则兼济天下”,达,即为显达、发达。兼济天下,就是造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做贡献。为做贡献,其一是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造福,改变的是,间接地影响了每一个人。这是一种高质量的脑力和劳力的输出。其二就是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财产拿来做慈善事业,比如,捐助院,能直接地改善了每个人的生活,这是一种资本输出。这是对人们提出了另一个层次的要求。

我觉得孟子的这句话与俗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我们每个人只有先让自己变得更好,提升自己,让我们自己变得不平凡,才能为这个、这个做出更大的贡献。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 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①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 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

【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④得己:即自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就是说,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

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达,即为显达、发达。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

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独善其身,兼善天下”的原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得志时要提高自身修养,得志时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独善其身,兼善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穷则独善其身》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