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它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但它更是一则寓言,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欢迎大家参考!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遂不得履 郑人买履逐的意思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遂不得履 郑人买履逐的意思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遂不得履 郑人买履逐的意思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遂不得履 郑人买履逐的意思


一、郑人买履

朝代:战国时期

作者:淮南子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二、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三、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词【读音】履:lǚ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鼻音,第四声

【读音】遂:suì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郑人买履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郑人买履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欢迎阅读。

郑人买履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1

作者: 淮南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郑人买履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2

【注音】zhèng rén mǎi lǚ

【典故】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释义】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用法】作定语、状语;指办事机械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生搬硬套、搬教条

【相反词】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押韵词】泣下如雨、枯苗望雨、快人快语、百废俱举、闲言赘语、秽言污语、飞檐反宇、默然无语、窃窃私语、战胜攻取、......

【成语故事】从前有个郑国人想买一双鞋,就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脚的尺寸,然后上街买鞋,他选好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尺寸的绳子忘在家里,就赶忙回家去拿。等他拿回绳子,集市已经散了。有人说他怎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他只相信绳子

【成语示例】你可千万不要学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3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读完这郑人买履翻译,是不是对文章的含义,更加的了解。

郑人买履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4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古时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就在家里把自己脚的大小量好了尺寸。

他来到了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里忘了带来了,就说忘了带尺寸,回家拿来尺寸再买,所以就往回走,但集市已经关门。

旁边的人问他,你给自己买鞋,为什么不直接试试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干啥?

郑国的那人就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适,脚却不一定准确。

郑人买履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人。

还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即“试之以足”),学会变通,不要教条主义(即“宁信度,无自信也”)的道理。

【背景资料】

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郑人买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郑人买履讽刺了那些守教条,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郑人买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

郑人买履文言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重点注释】

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坐:同“座”,座位。

:拿、携带。

履:鞋子,革履。

持:拿,在本文中同“”。

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反:通“返”,返回。

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背景

《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韩非子常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买椟还珠、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都出自《韩非子》,十分受人喜爱。

韩非,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郑人买履的译文

郑国有位想买鞋子的人,刚把脚上量好尺码,却忘带了,到了商场,刚想好自己想要的鞋子,他却说自己尺码忘带了,他跑回去拿尺码,可回来商场的人却空空如也了,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分享

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它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但它更是一则寓言,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

郑人买覆文言文翻译【1】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2】

1。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什么?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具有相同语素)。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2.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里则双音节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在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原文中的好多单音节词需要变为双音节词,这就是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像“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了“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不难看出,“野”“产”“异”“蛇”“黑”“白”等都变成了双音节词。

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前缀)。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担”“骨”,就可翻译成“担子”“骨头”。

二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如“乃重修岳阳楼”的“重”“修”,就可翻译为“重新”“修建”。

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等。

3.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替换法?

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有些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却闲置下来,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比如,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的是“书”。像“家书抵万金”(《春望》),“一男附书至”(《石壕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其中的“书”都是这种意义。

还有表示人称的词,古代远比我们今天丰富。古代表示人称的词有“寡人”“朕”“孤”(这三个是有特定身份的人才用的)“吾”“余”“予”等;现在,人人平等,都是一个“我”。

4.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保留法?

语言在变,但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在做翻译练习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语词。这主要指:

,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

第二,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我们在翻译时也应该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像《岳阳楼记》的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年号)、“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5.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删略法?

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往往用到虚词,它们主要起某种语法作用,或表达一定的语气,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现代文中已经基本不用,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虚词,我们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的两个“而”。

需要注意的是,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如果把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语也删略了,那就是漏译。比如《捕蛇者说》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里的“以”“夫”和“焉”,都有具体的意思。“以”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夫”是代词,译为“那些”;“焉”是代词,译为“它”(指这篇文章)。若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显然句子就不通顺了。

6.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增补法?

增补,指翻译时补出原文省略的成分。省略某种成分,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也可以省介词及介词的宾语。在翻译时,为了使译句完整、通顺,应将古文原句中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这个句子,就属典型的省略句。到底是谁“与坐谈”?跟谁“坐谈”?我们在翻译时都应补出来:(邹忌)跟(客人)坐下来交谈。

习惯上,增补的文字,翻译时应加括号。

7.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调整法?

调整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前面讲到的所有倒装句,还有未讲到的`定语后置,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量结构等。在碰到这些句子的翻译时,我们都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如“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就可翻译成“一天能跑千里的马”,“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比较性选择疑问句)可翻译成“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齐人三鼓”(动量结构)可翻译成“齐军击了三次鼓”,“吾妻之美我者”(“美”属形容词意动用法)可翻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如20xx年广宁中考卷的翻译题:“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翻译时,我们得调整“所以”的语序: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显得美的原因。

20xx年贵州贵阳市考题要求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主要考查点就在“苦”和“劳”这两个使动词的用法上。全句可译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8.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意译法?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用借代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之怒”的“布衣”应翻译为“平民”,“伛偻提携”应翻译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运用互文的句子,应将几句简化合并,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说成“山陵崩”,把自己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

《郑人买履》原文及翻译

成语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郑人买履》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郑人买履》原文及翻译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之。已得 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郑国

且:将要,

欲:将要,想要。

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

先:首先,事先。

度(duó):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置:动词,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坐:同“座”,座位。

至:等到。

之:动词,到……去,前往。

:动词,拿、携带。

已:时间副词,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名词,鞋子,革履。

乃:于是(就)。

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

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

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携带。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罢:结束。

遂:于是。

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市罢:集市结束。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何不试之以足:之,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 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郑国人,想为自己买一双新鞋子。去集市之前,这个人预先找来一小段绳子,用它比着自己的脚,事先量好自己脚的长短尺寸,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

郑国人来到集市,直奔卖鞋的店铺,他让掌柜拿了几双鞋出来,精挑细选了一番,终于看好了一双中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谁知走得匆忙,量好尺码的绳子忘在家里没有带。于是他连忙对鞋铺的老板说:“对不起。瞧我这记性,在家量好了鞋的尺码却忘带了,我得回家取来尺码才能买鞋。”说完,放下鞋,转身就往家里跑。眼看天色不早了,他以快的速度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但是,集市已经散了,鞋铺打烊了,鞋子没买成。

郑国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邻居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邻居听了问道:“你买鞋的时候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合适不合适呢?”这个郑国人一脸严肃地回答说:“那可不成,量出来的尺码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亲自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我的脚。”

成语寓意

郑人买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的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没买到,成为了笑柄。现实生活中,的确也存在“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人,只懂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思考的人,只会看到事物的片面性。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遵循规范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个处事灵活而内心中正的人,应当破除偏执,遇事思虑周详,拿捏有度。该坚守尺度的时候,便要有择善固执的精神;该随机应变的时候,也要有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此方能处事圆融,自在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