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楚汉风云 易中天楚汉风云人物全集
了解楚汉之争
如果说想要了解历史和史官的观点的话,看史书比如
易中天楚汉风云 易中天楚汉风云人物全集
易中天楚汉风云 易中天楚汉风云人物全集
易中天楚汉风云 易中天楚汉风云人物全集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那里面对楚汉都有描述比如说《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里都有,只是不太详细。毕竟传记体主要是写人。《资治通鉴》要稍微详细一些。如果说你不想看书就看《百家讲坛》吧,真的很不错。不过想不看书就真正了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真想了解历史就要看史书,否则就放弃吧。
PS:《霸王别姬》跟楚汉一点关系也没有。
去看百家讲坛 王立群 的汉代风云人物,比易中天的详细多了
楚汉风云——电视连续剧,到china-pub上购买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
资治通鉴
有个霸王别姬的电影么。
asadsad
《汉代风云人物》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汉代风云人物》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汉代风云人物》读后感篇1
读完了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这已经是我读的第四本易中天的书了,还有下一本阅读《品三国》,是不是快成为""了
感觉《汉代风云人物》好像是《品人录》的汉代版,里面更多地揭示了对人的认识、成功人物与失败人物的性格异,对在当今的人际交往中和事业成功上有启迪作用。
刘邦崛起的原因:
1、出身,运气好。
2、实力虽弱胆子大。
3、毛病虽多改得快。
4、水平虽悟性高。
刘邦最终夺取政权的原因:
1、头脑清醒,肯虚心纳谏。
2、镇定机智,转危为安。
3、在逆境面前保持坚定的信念,又有出奇制胜的策略。
4、在强敌面前保持昂扬的斗志,又有随机应变的方法。
刘邦和项羽的不同点:
1、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2、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
3、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4、刘邦心狠手辣,项羽儿女情长。
其实失败的人物,剖析他们的性格缺陷,对我们更有意义:
关于晁错:不能为自己考虑的人,他往往也不能为别人考虑;一个不把自己生命放在眼里的人,往往也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眼里;一个人不能够听取别人不同的意见,他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家必须是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妥协的时候妥协,该让步的时候让步,该迂回的时候迂回。而且家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件事情该不该做,而且还要考虑能不能做,现在做还是将来再做。
事情的紧要关头,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办法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来处理问题。
关于韩信: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友谊。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韩信的不足是缺乏自知之明,他总认为自己奇货可居,功不可没,没想到一旦天下平定,可居的奇货就会变成烫手的山芋,过高的功劳则只会引起君主的猜忌。
韩信的可悲在于不,吃亏就吃亏在投机心理上。
韩信的错误在于狐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通过读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我知道了西汉前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些英雄人物或开天辟地,或建功立业,造就了辉煌盛世,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应该说,“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是众多人物个性悲剧的通因。那个时代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大历史风貌让人在无限向往的同时又无限怅惆。在易的娓娓而谈中,刘邦、韩信、项羽、晁错、袁盎、窦婴等人物都是那么栩栩如生,他们曾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七情六欲都是那么真实可感。于是,历史活了!而易也由此树立了一个标范:历史是可以这样解读的,历史是可以这样亲近的……
《汉代风云人物》读后感篇2
汉代、三国一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多少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我们这些时代人在看有关于历史的书或电视的时候往往会感觉枯燥乏味,这令人厌烦的故事却在一个人的话语中、笔下,让人百看不厌,百听不烦,饶有兴趣。他,就是做客《百家讲坛》的厦门大学——易中天。
易中天从武汉毕业到厦门当了,后要回武汉时,舍不得,用五个硕士生向武汉大学换得他。后来,他出版了许多书,有《帝国的惆怅》等。2006年,他又相继出版了《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和《易中天品三国》。还做客《百家讲坛》亲自讲述,这让他风靡一时,很多人崇拜他,仰慕他。
暑里生病在家的我偶尔在《百家讲坛》中看到他,也为之动容,每天准时收看。妈妈见我如此喜爱,买了碟片和书。易中天成了我的偶像。
他的节目收视率极高。他的话语妙语连珠,滔滔不绝,还会加进一些时尚搞笑的词语,这让当时浑身不适的我突然精神充沛。最重要的是易中天博览群书,讲的每一段都引经据典,完全消除了枯燥的感觉,在快乐中听完了讲座。读了他的书,我懂得了许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阅读的条件是快乐,易中天为我们做到了。我以后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也像他一样,成为一个满腹经纶的人。
《汉代风云人物》读后感篇3
这两天抽空重读了一遍厦门大学易中天所著《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一书,又一次被秦末汉初一位位叱咤风云的创业人物所吸引。当刘邦在秦都咸阳看到秦始皇的仪仗经过时,发出了“嗟乎,当丈夫当如是也”慨叹的时候,他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秦始皇一样的成功人士。
秦朝末年,因为秦始皇的残暴统治,逐渐失去民心,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一个个英雄人物粉墨登场,如刘邦的刘邦、萧何、韩信、张良、陈平、樊哙、英布、彭越等,项羽的项伯、项羽、范增、钟离昧、龙且、季布等。楚汉相争,最终刘邦取得胜利,建立大汉王朝,IPO终获成功。
项羽倒闭失败了,虽然也有很多可歌可泣之处,项羽本人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但历史是属于成功者的,属于刘邦的萧何、韩信、张良、陈平、樊哙等虽然起初都被封侯裂地,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有的得以善终,福泽荫及后代,如萧何者流;有的则因为不择手段追求成功,竭泽而渔,后代已无余荫,如陈平者流;更有甚者如韩信,自己不仅惨于刀剑之下,而且株连三族。所谓的成功者,命运也未必就是一路坦途、花团锦绣。
成功,人之所欲也。人生的成功是很多世俗的人所追求、所期盼的。名誉上的成功、地位上的成功,经济上成功,吸引各色人等殚精竭虑,一生苦苦追求,或者靠自己的能力和智力取胜,或者来阴谋诡计、尔虞我诈取胜。而真正能够把这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抛诸脑后的人,或者是大智慧者,如古代的真隐士;或者是胸无大志者,如大街上的乞丐。
一个人成功包含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方面:个人成功,家庭成功,所属组织的成功。我认为三者是由低到到高、由此及彼的`关系,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个人成功,指个人保持身心健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和他人有价值和贡献,并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获得与之匹配的经济回报,让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
家庭成功,指的是夫妻和睦和彼此信赖,形成一个互相依靠、可以共富贵也可以共患难的家庭命运共同体。能够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并成为他们的表率,让孩子健康成长,学有所成,并能够开启他们自己的人生。
所谓所属组织的成功,指的是不论是作为雇员、管理层、合伙人或者企业主,在所在的组织中,在其所负责的领域内成为有价值和独挡一面的一员,为机构长期稳定地存在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跟随组织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成功让人骄傲和满足,但成功者要学会善于功成身退,确保可以“善终”,可以安全着陆、安度晚年。以西汉初年辅佐高祖刘邦开国的“汉初三杰”中的两位功臣韩信和张良为例,淮阴侯韩信就是一个虽然事业成功但结局悲惨的悲剧性人物,而留侯张良则是一位功成身退、见好就收的大神一样的人物。
韩信作为刘邦的首席战神,在大汉的创业之战中,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立下赫赫战功,功高无二,略不世出。但因为不知道明哲保胜、急流勇退,再加上能力超群、功高盖主,成为主人的心腹之患,最终惨于萧何和吕雉之手。在刘邦拘禁他的囚车上发出“狡兔、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的哀叹,这是一位曾经功成名就者发出的感伤,闻之让人颇觉悲凉,但足以发人深思,让后人引以为戒。
张良作为刘邦的首席谋士,贵为帝王之师,虽然在反抗暴秦及其后的楚汉中,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立下不世之功,但他不恃功自傲,也不贪恋权位,论功行赏之时,谦虚低调,婉拒汉高祖食邑三万户的封赏,只愿意接受食邑一万户,只愿意被封留侯。留县是汉高祖和张良君臣首次相遇之地,表明他感念高祖的知遇之恩。据说晚年张良跟随得道高人赤松子云游四方,不知所终。为自保,也可能真的是为求道,玩起失踪,但终得善终,可以让我辈顶礼膜拜之。
所以,就个人而言,成功也罢,不成功也罢,其结局最终如何真的很难预料,关键的一点是要审时度势,该进取的时候当仁不让,成功之时保持低调行事,不居功自傲,小心驶得万年船,该收场的时候绝不留恋。否则,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步入前功尽弃甚至万劫不复的境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空留遗憾在人间。
古人言以史为鉴,历史真的是一面镜子,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求有关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的史书
西汉风云之楚汉之争、
全史、
秦朝汉朝、
楚汉之争、
刘邦与项羽
等书、看看有满意的不?
去看看吧、看完书后再看一遍楚汉传奇电视剧、这样很有味道的,之后印象深了,对刘邦和项羽了解近了一步,就好分析了!
史记对古文理解有帮助,高考很多古文节选自史记,但有些人会觉得枯燥乏味。楚汉传奇比较尊重史实,我跟史记对照过。希望帮助到你
《万立群读史记 项羽》 《王立群读史记 大风歌》 《楚汉逐鹿 人物正解》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
历史问题
有记载的最早的是夏,一个是清,具体的划分参看
《百家讲坛》可以听一听
关于历史的和影视剧可以大概了解一下,但是很多并不符合史实,还要抱着辨证的思想来看。
要想大概了解一下通过影视对历史感兴趣的话,有几部还是可以看一下的
商周:《》
春秋战国:《越王勾践》《争霸》
秦:《乱世英雄吕不韦》《秦始皇》
汗:《楚汉风云》《大汉天子》(与史实出入颇大)《汉武大帝》《昭君出塞》
三国:《三国演义》
隋唐:《隋唐英雄传》《红颜》《大唐飞歌》《贞观长歌》
两宋:《水浒传》
元:《成吉思汗》
明:《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大明天下》
清:《孝庄秘史》《康熙秘史》《太平天国》《康熙王朝》《雍正王朝》
1:朝代歌(我记得小学历史课就是这首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对峙,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二:看电视剧来了解历史确实没用,现在还没通史这么庞大的电视剧,而且电视剧野史太多.
建议还是看看书吧
:上下五千年,这套书可以说是最经典的儿童历史启蒙读物.叙述从三皇五帝到清末4000多年的历史.还算详细,重大历史都有.
要不就看百家讲坛吧
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1 电视剧没有用滴。你非要偷懒,可以听听王立群读史记,易中天品三国之类的。
2 没事看看……儿童插图版的历史书吧……好像还有连环画版的。
依靠电视剧了解历史?你还不如去了解明星的秘史或许还更可靠一点。
强烈看一下 百家讲坛。会对你的历史很有帮助
一下项羽和刘邦争斗的连续剧哪部相对比较真实,和观看感比较好的,一下!
《楚汉风云》
比较真实,有时连台词都与史记相同,也能反映真实斗争中战术,权术,智谋,缺陷。
《楚汉骄雄》
比较艺术,主线真实,部分虚构。深刻刻画了刘邦的无奈与项羽的英雄,气氛慨然,内容精彩,强烈。
电视剧版《神话》
三国演义
易中天对项羽的评价看法。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了,连连射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的关头,刘邦的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的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的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摘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